清末民初,宣城境內(nèi)沿東、南、西、北、東南、東北六條古代鋪道為陸路交通干道,總長220公里。道路寬約一米,路面鋪以卵石、路心嵌有0.3米寬的石條。現(xiàn)敬亭山下的馮司嶺處一峰古道仍清晰可見。
民國十五年(1926)蕪湖至宣城始有簡易公路,通行少量汽車,由商紳章元生為董事長,沈叔平為經(jīng)理,合股開辦“宣蕪廣長途汽車公司”,購置十輛“福特”、“雪佛蘭”牌簡易汽車并在西門外設(shè)站營業(yè),此為境內(nèi)有汽車運輸之始。當時汽車到灣址,再用民船渡過清水河,方可通達蕪湖,東邊只到百花橋。
道路則有商紳徐光煒、張振熏等人籌資修建宣城至灣址公路,此為宣城最早創(chuàng)建的公路。
民國十九年(1930)宣城寶豐汽車公司參與客運,線路由玉山至周王煤礦,此為廣東人宋華堂開采煤礦和原煤外運之需,利用輕便鐵路基所筑,上述客運均于抗戰(zhàn)初期中斷。
除汽車運營以外,至抗戰(zhàn)前,城區(qū)尚有五家轎行,每家有十余頂轎子,轎夫多為江北定遠、無為、合肥等地遭災遷來的移民,1949年初,只剩下北門槐樹巷口獨家轎行營業(yè),不久歇業(yè)。
建國初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汽油,所有客貨汽車都背了個大鐵爐子,以木炭為動力,故那時的汽車,不僅速度慢,坡也上不了,啟動也難,所以每輛車得配備三人(一名司機、兩名助手)艱難地在低等級的公路上爬行。
1959年縣內(nèi)又有了三輛馬拉客車,每車以三匹馬拉行,馬車廂設(shè)有六排座位,每排可坐五人,滿車可載客三十人,由宣城至孫埠、水東之間,1962年時,馬車載客停止。
解放前夕,境內(nèi)有三條公路。
一、寧屯(南京—屯溪)線,抗戰(zhàn)爆發(fā),公路被破壞,抗戰(zhàn)勝利后,先以土面路及便橋通車,以后混合砂石一次鋪成,厚度只有五厘米,路基寬5.5至6米,路面寬不足3米,勉強符合四級公路。路況低劣,坑坑洼洼,車輛難行。
二、雙界(宣城雙橋—廣德界牌)線,道路是利用廢棄的蕪廣鐵路路基改筑的簡易路面,通車至十字鋪,因路況差乘者不多,不久停業(yè)。
三、宣涇(宣城—涇縣)線,民國二十四年(1935)冬動工修建,路基寬五米,基本完成時,正待籌鋪石子路面時,抗戰(zhàn)爆發(fā),路段全遭到破壞,至1948年以簡易路面勉強通車,路況十分低劣,汽車多為晴通雨阻。
解放后至2007年,全宣州區(qū)公路總里程達到2570.728公里(其中國省道169.848公里,縣道269.73公里,鄉(xiāng)道441.13公里,村道1690.02公里)另有蕪杭高速公路過鏡56.183公里。
自民國十五年(1926)商辦“宣蕪廣長途汽車公司”于本縣西門外路口設(shè)立汽車站,建有簡易站房,停車棚、停車場、每日四班。1934年改為官辦,站址遷至東門外(今交通路老汽車站處),1937年被日機炸毀,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汽車站于西門中山路王家祠堂內(nèi)(今縣建筑公司),有簡易站房,停車棚。蕪湖不定班次和時間發(fā)車至宣城,直到解放時。1951年,蕪屯公路改從城外通行,汽車站暫移西門外西林寺內(nèi)。1957年又于東門交通路建成汽車站(即現(xiàn)在老汽車站),設(shè)有售票處,候車廳、行李房、停車場以及職工宿舍,合計占地面積51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520平方米,停車場3610平方米,駐站車隊占面積74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338平方米,停車場5022平方米。1987年新建成“宣州汽車站”(即現(xiàn)長途車站),占地近60畝,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新站建成后至2007年,每天正常班次達427班,其中省際54班次,省內(nèi)160班次,區(qū)內(nèi)213班次。
尤其是近三十年來,隨著“村村通”工程為主要內(nèi)容的農(nóng)村公路建設(shè)的加速推進,城區(qū)內(nèi)現(xiàn)有七處停車場所,擁有各類運營客車量達415輛(包括長途車站),大都配有電視,貨車約三千輛左右。
宣城城市公交始于1990年,2006年成功地使運營十年之久的以掛靠經(jīng)營模式的“臟、亂、舊、破和安全性差”的舊公交變成以“公車公營”模式運營的金達公司唯一特許經(jīng)營、每天清晨六點到晚七點,122輛公交車以每隔5—8分鐘循環(huán),分別在七條線路,總長65.7公里的189個站點上運行,為市民辛勤的服務(wù)著。新公交車上并配置了監(jiān)控探頭、液晶電視、語音報站系統(tǒng)、刷卡器等現(xiàn)代化電子設(shè)備。
此外,為了方便市民出門更方便,尚有733輛清一色的桑塔納牌出租車,日夜行駛在市區(qū)各條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