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冰
微信版第1495期
廣德佛教文化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根深葉茂。西漢末年時,寶林禪師就在本縣傳教收徒,唐代以后更是大修廟宇寺庵,僧尼信徒甚眾,名僧也不乏人。[1]至清光緒時,《廣德州志》載有大小寺廟一百余座,未載者不計其數(shù),“環(huán)四境計之,佛廬幾于櫛比?!逼渲?,唐、宋敇建廟宇有祠山廟等十余座,“梵宇敇建者,唐宋時凡十數(shù)處?!睆V德名剎石溪寺即位列其中。[2]
壹
石溪寺簡介
石溪寺,位于今廣德市東南盧村鄉(xiāng)同溪村天寶山境內,“去州東南五十里,元延祐年間建?!币允?、石溪瀑布為主要景點,形成了廣德古十景之一的“石溪古意”。范仲淹、范昌齡、偰文質、昔里哈刺等,無數(shù)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留下了眾多詩詞贊文,在廣德文化史、特別是在皖南佛學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石溪寺自無一禪師在元延祐年間初創(chuàng)后,天歷二年(1329)賜額天平興龍寺,其后改名崇化寺。文革中被毀,建國后重修并恢復原名石溪寺。幾經(jīng)滄桑,至今香火不絕。七百余年來,主持該寺的方丈眾多,四川墊江縣的了悟能法師就是其中的著名高僧之一。[2][3]
石溪寺,沈從達供圖
貳
了悟能禪師
墊江,古巴郡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孕育著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據(jù)史載,唐高祖武德年間,佛教已經(jīng)傳入墊江。[4]深厚的佛教文化,孕育出諸多本土僧人。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墊江文化斷層,就地方志來說,唐宋明清以來,縣內僅存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墊江縣志》一部。[5]因此,歷來名宿頗有遺漏。其中,高僧了悟能禪師被墊江地方志所遺忘。今筆者就此加以略考,以期拋磚引玉。了悟能禪師(1593—1663),俗稱了悟禪師,墊江人,俗名李洞,明末清初高僧。為蜀人高僧林野通奇之法子。林野通奇(1595—1652),俗姓蔡,字林野,世稱林野通奇禪師,四川合州人。明末清初臨濟宗南岳下第三十四世,丘派下天童禪系高僧。據(jù)清代性統(tǒng)在《續(xù)燈正統(tǒng)·臺州府通玄林野通奇禪師》記載:“自幼窮研教典。后出蜀南詢?!背绲澥辏?643),出主天臺通玄寺,歷遷嘉禾、東塔、棲真等諸名剎。順治七年(1650)庚寅五月初三日,應邀正式主天童寺。清順治九年(1562),在天童寺圓寂,世壽五十八。遺有《林野和尚語錄》八卷等經(jīng)籍。[6]據(jù)清代聶先《續(xù)指月錄·卷十》所載,墊江了悟能禪師為林野通奇“悟嗣十二人”之一,即南岳下第三十五世。然而,清代僧達珍在《正源略集目錄》里,記載了林野通奇禪師之法嗣僅有八名禪師,崇化(石溪寺)了悟能禪師位列其五,“廣德崇化了悟能禪師,蜀之墊江李氏子”。而清代超永在《五燈全書·南岳下第三十五世隨錄》中,記載了林野通奇弟子有一十八人。[7]關于林野通奇法師法子人數(shù),雖有三種說法,但都記載有墊江了悟能禪師。
崇禎年間,了悟能禪師曾主持臺州府寧??h廣潤寺。廣潤寺“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普濟,晉僧曇猷建,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臺州府志》)。明景泰間,僧休庵重建,崇禎間,了悟增廓之?!盵8]
清順治六年(1649),了悟能禪師在蘭溪(今屬金華)棲真寺師從林野通奇禪師,是通奇十八弟子之一?!凹撼蠖?,寧、紹、臺三郡當?shù)乐T紳于棲真寺請師住天童。此時得法者(無量)空生慈、(慧嚴)佛海云、(興教)破夢義、(嘉興)乳峰溧、(三祖)白兆新、(西堂)奯石周、(笑堂)悅可明、(崇化)了悟能(墊江人)、(湖州地藏)捃拾學(夔州人,塔于廣德州之云門寺右)、(風穴)云峨喜(蜀人)、(東林)默云耀、無礙轍(萬年人)、了源昭(西蜀人)、(延壽)法壇海、含章益、(東山)云父遍、即香觀、(菁山)月瓢,度十有八人?!?[9]順治九年(1652),了悟能禪師重修并主德安(今江西德安縣)道顏山朝天寺?!叭タh一百里,地名道顏山,明初僧瑞庵建?;是屙樦尉拍?,僧了悟禪師前后重建?!盵10]《江西通志》有載:“朝天寺,在德安縣道顏山,明初僧瑞庵建,本朝順治九年,僧了悟重修?!盵11][12]
道顏山,康熙《德安縣志》書影
叁
了悟能禪師與石溪寺
1、了悟能法師住石溪寺了悟能法師入住廣德石溪寺的具體時間,暫無法考證。期間,他曾出石溪入太平府昭明寺,未幾而返??滴醵辏?663)五月五日,得病,兩天后即五月七日,圓寂于石溪寺,墓塔名曰“悟祖塔”,終壽七十歲,僧臘五十二年。[13]“廣德崇化了悟能禪師,蜀之墊江李氏子……師后遷太平府之昭明,未幾,返石溪(寺)??滴豕锩逶挛迦?,示疾告終,門人因忌此日不吉,乞師另擇,以佑后來。師更延二日,復鳴鐘集眾,更衣端坐而逝。壽七十,臘五十二,全身塔于本寺之右?!盵14]作為一代高僧,了悟能禪師法嗣有繼,其中,石溪寺達禪師、慧燈智禪師、佛舟隆禪師,建平(今郎溪縣)開法寺慧光圣禪師(高淳人,孔氏)、法古寺純徹弘禪師等五位高徒,皆是悟能禪師法子中的佼佼者。[15]2、了悟能禪師在石溪寺的遺跡石溪寺祖師塔在石溪寺右旁,取材于當?shù)卮罄硎耔彾?。石塔為六面形柱狀體,高約三尺,對稱面直徑約一尺五寸厚,塔體于今完整無缺,六面僅兩面有銘文,祖師塔銘有“了悟能禪師字樣。了悟能禪師墓碑依祖師塔而立。為青板石,正反兩面均有銘文,正面碑題大字“石溪了悟能禪師塔銘文”依稀可見,然正文所銘小字大多已經(jīng)風化,字跡模糊不清,內容難以連句成篇,反面銘文已經(jīng)無法辨認。至今尚存的祖師塔及了悟能禪師碑,是悟能禪師曾住持石溪寺的歷史見證,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
肆
了悟禪師石溪寺偈句
1、上堂。震法雷鳴法鼓,云從龍風從虎,一毫才動體全彰,無限真機俱顯露。正當與么(幺)時,且道:“承誰恩力?喝一喝”。[16]2、廣德石溪崇化了悟能禪師晚參:鐵壁銀山,七穿八穴,毫發(fā)不存,全然漏泄,啞子吃黃連——滿口道不出。清波無遠路,冷浸一輪月。喝一喝,因事示眾:“本自無為間道人,胸中豈留元字腳?假如拾得是非窠,就手一時須抹卻?!盵17]3、到者里,無非不非,無是不是,以拄杖劃一劃,曰:“截斷云雷氣象清,金烏踴出輝天地?!弊д葰w方丈。[18]
石溪寺,王光偉供圖
伍
結束語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難披肩。了悟能禪師自十八歲皈依出蜀,歷經(jīng)大江南北五十余年,脫俗了悟,破繭成蝶,成為一代高僧,終老坐化千里之外的廣德石溪寺,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于弘揚佛法、普濟眾生之中。石溪寺幾經(jīng)風雨,依然靜靜地佇立在綠水青山之中,留存至今的了悟能禪師佛塔和墓碑,默默地向世人述說著佛法禪心。
【參考資料】[1]廣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纂《廣德縣志》,第一章(建置區(qū)劃)第一節(jié)《建置沿革》、第二十八章(宗教)第一節(jié)《佛教》。199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地方志叢書。
[2]清胡有誠修、丁寶書纂《廣德州志》,卷十四(營建志)《寺廟》。第216頁、第218頁、第219頁。光緒七年(1881)刻本。1984年4月,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3]明朱麟·嘉靖《廣德州志》,卷四《宮室志(十四)》,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4]清謝必鏗《墊江縣志》,卷五(祠祀志)《寺廟》。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5] 四川省墊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纂《墊江縣志》,劉勁業(yè)《序》,第1頁。1993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明通奇、行謐《林野和尚語錄》,第八(終),明禮部右侍郎禹州曹勛撰《天童林野奇和尚行裝》、《天童林野奇禪師塔銘》。
[7]清聶先《續(xù)指月錄》,卷十九(六祖下三十五世)《臨濟宗》?!缎伦肜m(xù)藏經(jīng)》第85冊,清僧達珍《正源略集目錄》,卷六《林野奇法嗣》,第1586頁。1983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8]清沈翼機《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二(寺觀·臺州府)《寧??h》。1900年,商務印書館。
[9]清超永《五燈全書目錄》,卷首(南岳下第三十五世)《隨錄》。民國十二年(1933)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10]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卷五百九十二(方輿匯編)《職方典》。內府清雍正四年(1726),活字印本,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11]清謝旻《江西通志》, 卷一百十三(寺觀)《九江府》。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12]清姚文燕《德安縣志》,卷之一(方輿志)《山川》??滴跏辏?673)刻本,1984年,德安縣志辦公室,摹抄譽影復制版,影印本。
[13] [16] 《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85冊,清僧達珍《正源略集》,卷六(林野奇禪師法嗣)《廣德崇化了悟能禪師》,第1587頁。1983年,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4] [15] [17]清超永《五燈全書》,卷第七十九(臨濟宗·南岳下第三十六世隨錄·)《廣德崇化了悟能禪師》。1996年,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8]清超永撰《五燈全書》,卷第五十七《林野奇嗣》。1996年,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作者系廣德市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