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如
微信版第1437期
本文原載《宣城歷史文化研究》2023年第4期
北村祭社,是該村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鄉(xiāng)村民俗活動,以祭祀社公社母為主題,以由村中40歲男丁及其家庭輪值和貢、抬社豬、發(fā)社包為鮮明特點。每年舉辦一次。每到年關,村中男女老少都充滿期待,十里八村的民眾也常常趕來觀看。
祭社這一民俗,原本并不是北村獨有,在我國漢人居住的廣大地區(qū)都很流行,“文革”之后各處停辦??兿鼛X鎮(zhèn)北村的祭社活動,在“文革”后約停辦二十年,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jīng)程光憲等村中長者的回憶、整理和組織下恢復,使這一鄉(xiāng)風民俗得以完整傳承。村中年屆40的男丁家庭,都得提前一年養(yǎng)一只社豬(全黑毛、無病的豬),于大年三十那天宰殺后,留下褪毛的全豬,還得給豬戴宮花,插帽翅,系圍脖,嘴含金黃大明珠,身披大紅綢,留鬃毛,結(jié)尾辮,然后綁在專門定做的架上。輪值的人家還得提前做好碩大社包(一斤面粉3只的圓饅頭)。
大年初一早上,嗩吶聲聲,敲鑼打鼓,焚香鳴炮,由40歲男丁抬著社豬,其他宗親排著隊伍跟在后面,浩浩蕩蕩送往程氏宗祠。其中年齡最長者(40歲男丁中出生月份最大)為主祭,他家的社豬擺在祠堂最中間,其他人的社豬依年齡長幼分擺其左右,豬頭對著神位。神位前案桌上擺滿各色用瓊碗盛著的貢品。擺放停當后,又排著隊伍,嗩吶開道,敲鑼打鼓去請由上一屆祭社時年紀最長的那家保管的社稷明公(社公)和大母夫人(社母)容像,懸掛在祠堂寢室正中。然后由年齡最長者帶領著宣讀祭文,叩頭祭拜。最后發(fā)放事先準備好的社包,程氏家族中20歲以上者每人可領到1只。
2010年,該活動被省文化和旅游廳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聞名省內(nèi)外。每到年關,不少外地人背著長槍短炮,早早來到村里等候,希望不要錯過民俗活動的每個精彩細節(jié)。結(jié)束后,這些外地游客總是不忘在網(wǎng)上發(fā)表他們的所見所聞,無形中成了北村祭社活動的推介人。
然而,除了北村老人,本地年輕人和外地人鮮有知曉,如今該活動已在兩個方面改變了傳統(tǒng)的做法:
第一個是活動時間的改變。如今的北村祭社活動,都是在大年三十就開始著手準備工作,整個活動主要在大年初一那天完成,讓人以為祭社活動就是過大年的一個組成部分。這讓人感覺有點怪怪的——鄉(xiāng)里有句古話,叫做“趕忙三十日”,就是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都在忙著過年的事;又有一句古話“清閑初一朝”,就是說人們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大年初一這一天無論如何也得好好休息休息。一般來說,大型活動絕無可能安排在這個時間舉辦。績溪境內(nèi)的其他活動,如花朝會、跳五猖、祭太尉等,都在正月十五至二十五之間舉辦。
為解開這個疑惑,我抽空去北村采訪了幾位程姓老人。一打聽,果然在初一舉辦祭社活動,是有緣由的。其實,北村祭社活動與他鄉(xiāng)一樣,原本都在“社日”進行。中國是一個農(nóng)耕社會,土地是民眾生存的最重要資源,是命根子。所謂“社日”,是中國民間對土地神的一個公祭日,社有春、秋兩社。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而祭社活動都是每年春社日舉行,大約總在春分前后,民間有“春分不離社”的說法。
北村祭社在“文革”期間中斷了二十年,改革開放之后恢復時將祭社的日子改在了春節(jié),可能是因為這個時間村民更集中。因為改革開放后,大量勞力外出務工,如果讓他們在春分前后請假回家舉辦活動,會增加舉辦難度,而在春節(jié)期間舉辦,可操作性更強一些。
第二是活動地址的改變。當下北村祭社都是在程氏宗祠內(nèi)舉辦,由40歲男丁將社豬抬進程氏宗祠,然后去上一屆40男丁家請容像(社公社母像)掛于祖宗牌位前。——社公社母是土地神,是全中華漢人心目中的重要神靈,又不是程氏祖宗,活動怎么會在那里舉辦呢?其容像又怎么掛在祖宗牌位前呢?仔細了解,才知原本活動是在社廟前舉辦的,所謂“社廟”,就是祭祀社公社母的廟宇。只因“文革”期間社廟被毀,只好將社公社母像請進祠堂祭祀了。
原來如此!這是智慧的北村程氏面對這一重要鄉(xiāng)村民俗活動瀕臨滅絕的處境,因時因地制宜地改變時間地址,才得以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當下已成為績溪縣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也成為安徽省鄉(xiāng)土文化的經(jīng)典之一。北村程氏一族功莫大焉。
(作者系績溪縣血防站退休干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