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再奇
微信版第1602期
李白一生酷愛游歷大好河山,25歲只身出蜀,“仗劍去國”“一生好為名山游”。安徽宣城、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安慶、四川江油、重慶奉節(jié)、湖北安陸、山東濟寧10座城市深受李白青睞。2024年10月13日上午,這10座城市共同在馬鞍山市成立李白文化城市聯(lián)盟。
宣城自古詩人地。唐代與宣城結(jié)緣的240多名詩人中大詩人李白與宣城結(jié)有深厚的不解之緣。李白離川周游38年中先后有5年左右的時間生活在今宣城市,并住在府城鎮(zhèn)山——敬亭山。會昌三年(843)二月,裴敬刻《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文載:(李白)死宣城,葬當(dāng)涂青山。追尋李白蹤跡,構(gòu)建以宣城為中心,輻射皖南的“唐詩之旅”,打造以敬亭山為核心,黃山、九華山為兩翼的李白游蹤精品路線,服務(wù)建設(shè)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建設(shè),既是宣城“文化強市”建設(shè)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助推宣城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一、李白與唐代宣州和宣城縣
唐代宣州(或名宣城郡),貞觀元年(627)至永泰元年(765),轄域包括今皖南境內(nèi)除徽州(或名新安郡)之外的所有區(qū)域,其間曾管轄宣城、南陵、當(dāng)涂、涇縣、廣德、寧國、旌德、太平、秋浦、青陽、至德、溧陽、溧水13個縣,境內(nèi)既有三國孫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遺留的豐富文化遺產(chǎn),又有發(fā)達的水運交通網(wǎng)絡(luò)及農(nóng)耕經(jīng)濟和礦冶業(yè),商貿(mào)繁榮、文風(fēng)昌盛。李白題詠宣州詩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流傳至今、有據(jù)可考的詩文約205首,與李白現(xiàn)存詩文不足1000首相比,占總數(shù)20.5%。其中:宣城縣61首(含存疑2首和一詩多首),當(dāng)涂縣53首(含一詩多首),秋浦縣42首(含一詩多首),涇縣23首(含一詩多首),南陵縣18首(含一詩多首),青陽縣5首,黟縣2首(含存疑1首),歙縣1首。
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宣城,即南齊宣城太守謝朓。謝朓任宣城太守僅一年多〔建武二年(495)夏至三年(496)秋〕,卻是他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共傳詩作37首(其中6首是聯(lián)句詩),占其所存五言詩的三分之一左右。謝朓在宣城的遺跡,著名的有謝公亭和北樓。
“謝公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敝x公亭在敬亭山麓,下臨宛溪,相傳謝朓曾在此亭送別好友、零陵內(nèi)史范云。天寶十二年(753)八月,李白游此亭,見青山依舊,碧水長流,池花、窗竹,容顏未改,而他所傾慕的詩人謝朓卻早已作古了,觸景生情,無限感慨,寫下了情景交融的《謝公亭》,詩曰: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北睒窃谛浅莾?nèi)陵陽山上,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登此樓,上可遠眺敬亭山,下可俯視水陽江和宛溪河,城市市容,盡收眼底。謝朓當(dāng)年在此宴請賓客,把酒言歡。李白登此樓憑吊謝朓,寫有《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詩篇,其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等名句,千百年來,不知震撼過多少讀者的心靈。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苯ㄎ涠辏?95)夏,謝朓剛到宣城不久,便游覽敬亭山,《游山》詩曰:“幸蒞山水都,復(fù)值清冬緬”。除此之外,謝朓題詠敬亭山詩歌尚有《游敬亭山》《祀敬亭山廟春雨》《賽敬亭山廟喜雨》《往敬亭山路中》《祀敬亭山廟》等近10首,“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崩畎讋t直接將家安在敬亭山下?!拔壹揖赐は拢m繼謝公作。相去數(shù)百年,風(fēng)期宛如昨。”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寄崔侍御)》詩句。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薄棒~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薄棒郁訁桥c史,衣冠耀天京?!崩畎椎淖阚E幾乎踏遍宣城的山山水水,如:今宣州區(qū)境內(nèi)的敬亭山、陵陽山、響山、麻姑山、宛溪河、青溪河、謝朓樓、謝公亭、開元寺、靈源寺等,涇縣境內(nèi)的桃花潭、水西、藍山、漆林渡、石壁山、澀灘、羅敷潭、陵陽山天柱石等,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宣城境內(nèi)的三座山、三條河、三座橋、三個亭、四物產(chǎn)。三座山,一為敬亭山、二為陵陽山、三為響山;三條河,一為宛溪河、二為句溪(即水陽江宣城境內(nèi)段)、三為青溪河;三座橋,一為濟川橋,二為鳳凰橋,三為別士橋;三個亭,一為謝公亭,二為崔八丈亭,三為西候亭;四物產(chǎn),一是宣石硯,二是宣筆,三是杜鵑花,四是老春酒。
李白之于宣城,不僅愛景,而且更愛與人交往。李白與宣城前后兩任太守,一姓宇文一名趙悅均有往,宇文任職宣城時間為天寶十二年(753),趙悅?cè)温殨r間為天寶十三年(754)至十四年(755)。李白與他們交往的詩集分別有《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四首)》《宣城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兩首)》《贈宣城太守趙悅》等詩篇。
李白好友崔成甫跟宇文太守也有交誼,宇文守宣城時,崔亦同時在宣城,李白贈崔成甫詩有《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游敬亭寄崔侍御》《寄崔侍御》等六首。
李白避難宣城,縣令崔欽是著名的音樂家,著有《教坊記》,李白與他交往詩有《經(jīng)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李白從弟李昭,在宣城為長史。李白有《贈從弟宣州長史昭》《宣城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寄從弟宣州長史昭》等詩。宣城副使劉某、郡府屬官崔文兄弟亦為李白之友,李白有《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贈崔司戶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李白一生愛好尋仙訪道問僧,有《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聽蜀僧濬彈琴》等。此外,李白還與手工業(yè)者有交往,有《哭宣城善釀紀叟》。
李白文化城市聯(lián)盟10座城市中只有宣城市被譽稱為“自古詩人地”。1982年8月13日,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文學(xué)部主任、漢文教授松浦友久曾率“唐詩之旅”來宣城尋跡敬亭山。1983年,松浦友久再次來宣城訪問考察李白遺蹤。1984年3月24日,日本考察團一行20人第三次到敬亭山探訪李白在宣城的遺蹤。
二、構(gòu)建以宣城為中心,輻射和帶動皖南其他城市的“唐詩之旅”,將宣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轉(zhuǎn)化為推動宣城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唐詩之旅”離不開唐詩。唐代與宣城(時為宣州,又名宣城郡)相關(guān)的詩人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宣城本土詩人,據(jù)此不完全統(tǒng)計有左難當(dāng)、劉處約、胡楚賓、韋權(quán)輿、高霽、張唯儉、劉太真、舒雅、王炎、顧蒙、萬巨、汪倫、劉太沖、劉長卿、羅立言、陳商、釋正原、汪遵、許棠、江全銘、梅遠、邵拙、高元矩、舒雄、蒯鰲、李咸用、李嶷、崔玄亮等約30名,存詩1200多首(不完全歌詠宣城);
(2)在宣城任職的詩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裴耀卿、韋嗣立、鄭愔、季廣琛、崔何、高傪、萬齊融、夏侯審、皇甫鏞、韓云卿、錢徽、鮑溶、崔群、羊士諤、孟郊、盧弘止、李翱、崔公信、范傳正、令狐楚、錢可復(fù)、沈傳師、裴坦、李商隱、許渾、陸亙、王質(zhì)、裴夷直、裴休、趙嘏、鄭薰、崔致遠、獨孤霖、范傳真、盧肇、王凝、司空圖、杜荀鶴、伍喬、韓熙載、徐知證等約90名,宣城詩960多首;
(3)寓居宣城的詩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來濟、李白、張五諲、韓愈、竇牟、柳宗元、白居易、楊虞卿、張南史、李傳、尉遲羽、汪鑫、希運禪師、喻鳧、周繇、楊蘷等約30名,宣城詩500多首;
(4)游歷宣城的詩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李嶠、孟浩然、張九齡、武甄、王昌齡、王維、崔成甫、蕭穎士、皇甫岳、耿湋、高適、吳筠、錢起、劉復(fù)、皇甫冉、韓翃、盧綸、崔子向、李觀、韋應(yīng)物、權(quán)德輿、顧況、元稹、劉禹錫、郭周藩、王建、溫庭筠、羅隱、陸龜蒙、費冠卿等約80名,宣城詩300余首;
(5)沒有到過宣城、歌詠過宣城的詩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張眾甫、張繼、盧仝、林寬、李洞、潘佑、徐鉉、徐鍇、李煜等10多名,與宣城有關(guān)的詩歌20多首。
盤活、利用好唐人賜予今宣城市區(qū)的寶貴遺產(chǎn),開辟以宣城市區(qū)為中心,輻射皖南的“唐詩之旅”,服務(wù)建設(shè)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服務(wù)市委市政府“文化強市”戰(zhàn)略,很有必要,且很有可操作性。
(一)編輯出版宣城市區(qū)版《唐詩三百首》,對內(nèi)作為教育市民的鄉(xiāng)土教材,對外作為推薦宣城的禮品,為開辟以宣城市區(qū)為中心,輻射皖南的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唐詩之旅”線路奠定基礎(chǔ)。
唐代十分重視對宣州的經(jīng)營。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委任“門神”將軍、開國功臣鄂國公“尉遲敬德為宣州刺史”,詔曰:“今之刺史,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而監(jiān)統(tǒng)一也?!苯袷袇^(qū)先后為江南西道、浙西道、宣歙池觀察使府、寧國軍節(jié)度使府治所在地。來宣城任觀察使 (節(jié)度使)兼刺史的裴耀卿、季廣琛、路應(yīng)、范傳正、令狐楚、崔群、沈傳師、陸亙、高元裕、裴休、獨孤霖、崔鉉、裴虔馀、徐知證等人既是詩人,又是朝中重臣,裴耀卿、令狐楚、崔群、裴休等4人還官至宰相。
中國文學(xué)史上處于頂尖位置的詩人和文學(xué)家也多于宣城有緣。如張九齡、邢鉅、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高適、韋應(yīng)物、孟郊、權(quán)德輿、沈傳師、劉禹錫、張籍、韓愈、白居易、許渾、杜牧、許棠、陸龜蒙、杜荀鶴及五代時南唐中主李煜等。最早留有題詠宣城的唐代詩人應(yīng)是“開元盛世”最后一個名相張九齡,《全唐詩》錄有其《江上使風(fēng)呈裴宣州》《當(dāng)涂界寄裴宣州》等詩;其次是“器能通敏藻清新”,“以文詞俊秀揚名于京師”的邢鉅。盛唐和中唐對宣城影響最大的大詩人和文學(xué)家,前有李白,后有杜牧,中有韓愈和白居易,4人寓居宣城彼此間前后僅相隔不足80年的時間。李白應(yīng)族弟李昭之邀,天寶十二年(753)至上元二年(761)間,在宣城生活5年;韓愈因避難,建中二年(781)至貞元二年(786)連續(xù)在宣城生活6年,后由宣歙觀察使兼宣州刺史皇甫政舉薦下,以宣州“貢生”身份,至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白居易因參加科舉考試,貞元十五年(799)至貞元十六年(800)前后兩年住在宣城;杜牧大和四年(830)至七年,隨宣歙觀察使沈傳師來宣城任幕;開成二年(837)至五年,又隨宣歙觀察使崔鄲來任團練使判官,前后兩次在今市區(qū)生活約六年。
中晚唐時,寓居宣城的詩僧也非常有名,如開元寺僧人的靈澈、元孚, 敬亭山僧人清越。靈澈,貞元、元和年間,與寓居宣城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人交往頻繁,編有文集10卷,劉禹錫為之作序。許渾《冬日宣城開元寺贈孚上人》詩中的孚上人,即開元寺僧人元孚。清越是唐末東南知名高僧,在敬亭山廣教寺居住約40年,齊己《寄敬亭清越》詩曰:“敬亭山色古,廟與寺松連。住此修行過,春風(fēng)四十年?!贝送猓堑募伺娙耸辐P也非常有名,《全唐詩》錄其詩 7首。唐人題詠宣城的詩歌,除了各不相同的藝術(shù)價值, 還有較高的政治經(jīng)濟、人物活動、社會生活風(fēng)俗等方面史料價值。
編輯出版宣城市區(qū)版《唐詩三百首》,不僅是弘揚宣城市區(qū)歷史文化,也是為“文化旅游八大工程”增加其有“說頭”的鑄魂工程,因此,不能像《宣城古代詩詞全集》那樣僅僅是將詩歌匯編起來,既要盡可能交代清楚每一首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與宣城的關(guān)系,詩中的人物與宣城的關(guān)系,又要對其所蘊藏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進行深度解讀,以此來激發(fā)本土人熱愛宣城、外地人向往宣城的熱情。做起來不難,但是要做好,特別要聯(lián)系宣城實際、突出宣城特色,更是難上加難,建議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wù)的方式,面向社會科學(xué)院等學(xué)術(shù)研究機構(gòu)或高等院校進行招標。
(二)召開宣城市區(qū)版《唐詩三百首》高層論壇研討會,解讀詩文背后蘊藏的宣城故事,為開辟以宣城市區(qū)為中心,輻射皖南的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唐詩之旅”線路造勢
唐人題詠宣城的詩人,其背后蘊藏著許多有趣的故事。《新唐書·來濟傳》載,最早寓居宣城的詩人、高宗朝宰相來濟(610~662)在年輕時,與后來的御史大夫高智周(602~683)、吏部侍郎郝處?。?07~681)、中書侍郎孫處約(603~671)等三人客居宣城石仲覽家中。石仲覽私下里同四人談?wù)搶淼闹鞠?。來濟、高智周、郝處俊三人均表示:“除非不做官,要做就做宰相”。孫處約說:“能做個舍人,就滿意了”。永徽六年(655),來濟官拜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期間,孫處約瀛洲州書佐調(diào)入朝廷,來濟對孫處約說:“滿足你的愿望,就做個通事舍人吧!”
韓愈的《示爽》詩中蘊藏著韓愈的父輩、韓愈及長兄韓會、韓愈侄兒韓老成、韓愈侄孫韓湘等韓家四代人與宣城的故事。韓湘即為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敝许n湘子(注:“子”為民間“韓湘”的尊稱)。白居易來宣城參加科舉考試,用現(xiàn)代話來講,屬高考移民,因此,今人戲說白居易是宣城高考移民第一人。憲宗朝宰相崔群(772~832),貞元、永貞年間,來宣城任宣歙觀察使兼宣州刺史。元和元年(806),崔群應(yīng)憲宗皇帝之詔赴京城長安上任少司農(nóng)。崔氏老家雖在山東武城,但是,崔群的次子崔勵從小在宣城長大,鐘愛宣城的山水秀麗,清涼高爽,請求留下來繼續(xù)讀書,不愿離開宣城。為此,崔群向其敘述了山東老家的世系,編成家譜《宛陵集》,以助其成家立業(yè)。韓愈、柳宗元分別作《宛陵集·崔氏家序》和柳宗元《宛陵集·崔氏家乘序》,等等。
今日社會,名人效應(yīng)已經(jīng)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建議邀請中國唐代文學(xué)會、李白研究會、韓愈研究會、柳宗元研究會、白居易研究會等全國性名人研究機構(gòu)對宣城市區(qū)版《唐詩三百首》中詩人與宣城的關(guān)系及其中蘊藏的趣聞軼事,對詩歌中描述的人、物、景等進行解讀、點評,為開辟以宣城市區(qū)為中心,輻射皖南的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唐詩之旅”線路造勢。
(三)結(jié)合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yǎng)旅游目的地建設(shè),構(gòu)建敬亭山至宛陵湖市區(qū)“唐詩之旅”路線,為提高宣城中心城市美譽度服務(wù)
唐代及其之前,人們登臨敬亭山多是從宛溪乘船至今宣州區(qū)澄江街道城北社區(qū)廟埠已廢棄的碼頭處下船上敬亭山,今仍有遺址和登山路線可以考證。市區(qū)宛溪兩岸多為名商巨賈多居住區(qū)。天寶十三年(754)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中贊宛溪河兩岸“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韋應(yīng)物《送宣城路錄事》詩云:“云林謝家宅,山水敬亭祠”。李白《題東溪公幽居》詩曰:“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碧柳似陶潛”。將唐詩中題詠的敬亭山、謝公亭、別士橋、濟川橋、鳳凰橋、開元寺(開元塔)、謝脁樓、鰲峰、響山、宛溪、句溪、青溪等串聯(lián)起來,以宛溪河為交通線,北起敬亭山、南至宛陵湖的唐代詩人“詩歌路徑”圖,便清晰地凸現(xiàn)在世人面前。建議將唐詩中題詠的上述景觀、景點,或恢復(fù)重建,或刻碑銘示,將其納入“敬亭山宛溪河詩山宛水品質(zhì)提升工程”中,構(gòu)建敬亭山至宛陵湖的市區(qū)“唐詩之旅”路線,重現(xiàn)“一城山水滿城詩,遍地文化皆是景”的歷史文化名城。
三、突出打造以敬亭山為核心,黃山、九華山為兩翼的李白游蹤精品路線,借勢提高敬亭山乃至宣城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
黃山、敬亭山、九華山,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qū)范圍內(nèi)的三大名山,唐代均坐落在古宣州境內(nèi),黃山位于宣州太平縣與歙州歙縣、黟縣、休寧地境,九華山坐落在宣州青陽縣境內(nèi),同是由于李白的題詠揚名。1986版《黃山志》載李白歌詠黃山的詩歌2首;1998版《九華山志》載李白歌詠九華山的詩歌也是2首,李白歌詠敬亭山的詩歌23首,分別是黃山、九華山的10倍之多。
唐詩中的“黃山”,始見于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在涇縣作《送溫外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一詩。黃山見之于文字記載,始于唐天寶六年(747)六月,玄宗皇帝假“黃帝”之名,敕命“黟山”改名“黃山”?!包S償命命駕與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此?!敝v述的是黃帝與他的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一同來到黃山,修道煉丹成為神仙的故事,《山海經(jīng)》《新安志》等歷史文獻均有記載,因此,人稱黃山是“神”造的。李白是唐玄宗改名黃山之第一個題詠黃山的詩人。李白之后,賈島、杜荀鶴、釋島云等人均留有題詠黃山詩歌。1986版《黃山志》載:唐代詩人題詠黃山詩歌6首,其中李白2首。
九華山,唐代之前沒有固定稱謂,或稱“陵陽山”,或稱“九子山”。天寶十三年(754)冬,李白應(yīng)韋權(quán)輿、高霽之邀,聚會九子山,互相吟唱,作《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九華山名始傳世。天寶十四年(755),李白贈韋仲堪“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成為九華山千古揚名的絕唱。貞元十年(794),新羅僧人金喬覺,后世稱“金地藏”,圓寂后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眾僧徒尊之為地藏菩薩示現(xiàn),建肉身塔 (即地藏塔)供奉,從此,九華山被稱為地藏道場,四方信眾紛來朝山,歷代香火綿延,因此,人稱九華山是“佛”造的。李白之后,費冠卿、蕭建、劉禹錫、杜牧、羅隱、杜荀鶴等十多名唐代詩人題詠九華山。1998版《九華山志》載,唐代詩人題詠九華山的詩歌16首,其中李白2首。
敬亭山,因地近古宣州,山勢不高,山上有一股清韻之氣,能讓人精神一爽,神采飛揚,給人思想以浩蕩感,因此,李白游歷宣城時,將家安置在敬亭山。李白題詠與敬亭山相關(guān)的詩歌23首,分別是李白題詠黃山、九華山10倍之多。唐代與敬亭山相關(guān)的詩歌80首左右,其中劉禹錫“敬亭之山廣索漠,兀如斷崖無棱角。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清代寧國府知府佟賦偉在《重修敬亭山七賢祠記》中指出,“遂使敬亭一峰聲齊五岳”,乃歷代文人墨客競相題詠而成,不是劉夢得(注:劉禹錫,字夢得)所說的“宣城謝公一首詩”所能做得到的。黃山、九華山揚名也是經(jīng)歷代名人不斷歌詠才形成的,也不是李白、劉禹錫的一兩首詩所能做到的,這是史學(xué)界的公認。因此,世稱“人造”敬亭山。
“人造”的敬亭山揚名的時候,“神”造的黃山和“佛”造的“九華山”因其偏且遠,不為世人所知。但是,今日的敬亭山對外的影響力無法與黃山、九華山相比。建議以李白及唐代其他詩人留下有關(guān)敬亭山、黃山、九華山的詩歌及其遺跡,突出打造以敬亭山為核心,黃山、九華山為兩翼,聯(lián)合黃山、九華山旅游主管部門,在國內(nèi)、國際上共同打響“神”造黃山、“佛”造九華山、“人造”敬亭山的旅游品牌。
(作者系宣城市委黨史地方志室二級調(diào)研員,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