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露露
微信版第1469期
摘 要:“詩仙”李白曾多次游歷宣歙,或為漫游名山大川、或慕謝朓遺風、或尋訪仙道,游歷過程中李白在宣歙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動人佳作,對“唐代宣歙詩路”具有開辟之功。此后,更是有一大批詩人慕名而來,對宣歙山水、文化吟詠歌唱,豐富了“宣歙詩路”。這條詩路所流傳詩歌內容廣泛,涉及宣歙自然山川風物、人文勝景及酬唱送別等方面。究其興盛原因,則與宣歙地區(qū)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獨特的地域文化、地方文人群活動等因素息息相關。關鍵詞:宣歙;唐詩之路;詩歌內容;原因
三、“宣歙唐詩之路”形成的原因1.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唐代宣歙詩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前文也有所提及,就宣歙地理環(huán)境來說,宣歙詩路又可以稱之為宣歙山水詩路,處于長江下游的宣歙地區(qū),多以水路為主,且長江下游支流眾多,縱橫交錯,穿插于宣歙大地上,諸多河流發(fā)源于此,最終匯入長江。在浙東詩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安江則發(fā)源于歙縣,浙東山水如天臺山、剡溪、曹娥江、錢塘江等在唐代乃是詩人熱衷游覽之地。宣歙地區(qū)亦多名山勝水,李白喜好漫游名山,25歲離開家鄉(xiāng)漫游,行船至當涂天門山,有感于天門山景色,寫下名篇《望天門山》,將長江的雄渾氣勢于詩歌中展露無疑,詩歌除寫出天門山宛如被楚江橫空劈開的氣勢外,還點出了長江流經天門山的獨特地勢特點,“至此回”有的版本又作“直北回”,意為長江到此地由于地勢原因,原本向東的流向轉為向北。李白筆下常將浙東山水與宣歙山水作比,“涇川三百里,若耶羞見之”(《涇川送族弟錞》)、“清溪勝桐廬,水木有佳色”(《宣城清溪二首》)[11]314,在李白看來,宣歙的山水景與浙東山水相比,似乎更勝一籌。雖說詩人們往往跟隨康樂的腳步去漫游山水,但人所在之地,便是山水所在之地,身邊的山水同樣值得追尋,不必至會稽尋山水。而綿延的涇川三百里景色,甚至連若耶溪見了也會覺得羞愧,又有“若耶溪畔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5]314(《采蓮曲》),描寫了若耶溪畔采蓮女采蓮的動態(tài)畫面,可見若耶溪之清新優(yōu)美,而詩人眼中的涇川甚至比若耶還要美。宣歙山水多出現于唐人筆下,山如:黃山、九華山、敬亭山、五松山、陵陽山、響山等,水有:涇溪、琴溪、句溪、姑熟溪、青弋江、清溪、秋浦河……清麗的山水除了惹人喜愛,亦成為詩人們重要的交通路線,諸如:“湖平津濟闊,風止客帆收”(孟浩然《夜泊宣城界》)[11]307、“羨爾兼乘興,蕪湖千里開”(高適《送崔錄事赴宣城》)[11]308、“江路與天連,風帆何淼然”(張九齡《江上使風呈裴宣州耀卿》)[11]305、“江上宣城郡,孤舟遠到時”(韋應物《送宣城路錄事》)[11]323等詩,或為旅途中行于江上所寫,或為暢想旅途中的景象。
2.獨特的地域文化優(yōu)勢
晉代以前,宣歙詩歌文化發(fā)展緩慢,在中國詩歌歷史進程中默默無聞,而其詩歌文化得到長足發(fā)展,首先離不開的便是謝朓。謝朓出任宣城太守雖不到兩年時間,在其“政治歷程中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但這段經歷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評價卻有著重大意義。”[13]118謝朓也因此獲得“謝宣城”的美譽,究其原因,與謝朓在宣城所作詩歌及文學活動息息相關。宋代樓炤任宣州知州時曾在公務閑暇之余,裒取郡縣石刻并結合《宣城集》所載謝朓詩,共得二十余首,他在《謝宣城詩集序》中稱贊道:“謝朓長五言詩,其在宣城所賦,藻繢尤精。故李太白詠‘澄江’句而思其人,杜少陵亦曰‘詩接謝宣城’也?!盵14]670—671謝朓與山水詩的開創(chuàng)者“謝靈運”并稱為“大小謝”,鐘嶸《詩品》將謝靈運歸為上品,并稱“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艷難蹤”[15]209。而觀謝朓所作詩歌,在宣城期間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約三分之一詩作都是在宣城期間所寫,并且多為山水詩,其山水詩注重情景交融,意境圓融,往往彌補了謝靈運山水詩歌的不足之處,將山水詩歌的發(fā)展又往前推進一步。在宣城謝朓成就了其流傳后世之文名,而宣城亦因為謝朓的到來成為詩歌之地。
后世慕名謝朓的“詩仙”李白更是追慕謝朓足跡而來,寫下了一首首動人的佳作,將宣城詩歌之名推上頂峰,唐人乃至唐以后的文人到宣城無不詠嘆謝朓、李白之事,并以因謝朓、李白而聞名的謝朓樓、敬亭山、謝公青山、謝公亭等為詩歌中常用典故,促進了宣歙詩歌之路的形成,同時,他們所寫一首首詩歌又繼續(xù)塑造、充實著這條詩歌之路。宣歙獨特的地域文化優(yōu)勢,還體現在地方長官對文化事業(yè)的推進上。據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所考宣州、歙州刺史,及搜索相關刺史在《全唐詩》中的詩作情況,發(fā)現有些地方長官本身便是詩人,如任宣州刺史的沈傳師、裴耀卿、崔衍、崔龜從、季廣琛等,任歙州刺史的范傳正、盧弘止、裴休等。有些刺史喜好接納文士,多與當時知名詩人交往,這些詩人多有到訪宣歙的經歷。盧弘止,開成中任歙州刺史,據杜牧《與浙西盧大夫書》中所言“兩府六年,不嫌不怠,使某無大過而粗知所以為守者,實由郎中之力也”[9]468,即杜牧隨沈傳師在江西幕中時便得到過盧宏止的幫助,才使得杜牧在公務上不至于出錯。盧弘止與杜牧、趙嘏等人皆有詩歌往來。5范傳正,官至宰相,于元和元年(806)至元和四年(809)任歙州刺史[16]2120,又于“元和七年至十一年(810—812)”[16]2229任宣州刺史,任職期間,將李白墓由當涂龍山遷至青山,并作碑文《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記述搬遷經過、緣由及李白生平經歷,尤其對李白在宣歙地區(qū)的經歷多有論及。
宣州刺史沈傳師、裴耀卿、崔龜從多與知名詩人交往,如杜牧、趙嘏、劉長卿、許渾、白居易等。沈傳師在宣州任職時,多看重文士,杜牧便曾跟隨他在江西、宣州幕府任職,杜牧有詩《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樓書懷》、趙嘏《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沈大夫即沈傳師。裴耀卿,“開元十四年—十八年(726—730)”[16]2219出任宣州刺史,在宣州推行鄉(xiāng)飲酒禮6,同時與詩人張九齡互有詩歌往來。季廣琛于“上元二年—約永泰元年(761—約765)”[16]2223任職宣州刺史,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稱贊道“秉鉞有季公,凜然負英姿”[5]1080,“季公”就是季廣琛,涇縣縣令裴丹《重建東峰亭詩序》言季廣琛始創(chuàng)宣州涇縣東峰亭。7
3.地方文人群體活動
東峰亭此后更是成為重要的文學活動場所,在此開展了知名的文人集會活動。江南文士喜好模仿王羲之蘭亭集會,多開展詩酒文會。中唐江南詩會眾多,其中宣州劉太真、袁傪等人東峰亭詩會則作為小型詩會點綴其間。8裴丹《重建東峰亭詩序》對此次集會有所記載,詩會參與者有劉太真、袁傪、高參、陸渭、郭澹等人,他們在集會上進行吟詠、唱和,既有同題作詩,也有就不同景物進行吟詠,袁傪、崔何、王瑋、郭澹四人均作《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為御史中丞袁傪破方清而表示慶賀,“喜色煙霞改,歡忻里巷同”(郭?!断碴懯逃剖げ菘軚|峰亭賦詩》)[7]2843、“欣欣夏木長,寂寂晚煙徐”(袁傪《喜陸侍御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7]2842以景物描寫襯托出了獲勝之后的喜悅心情。
分題同詠之作分別就宣州東峰亭景物古壁苔、幽徑石、陰崖竹、寒溪草、嶺上云、臨軒桂、垂?jié)咎?、林中翠等進行吟詠,形成東峰亭組詩。“終歲寒苔色,寂寥幽思深”(袁邕《東峰亭各賦一物得陰崖竹》)[7]2845、“雨余青石靄,歲晚綠苔幽”(王瑋《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幽徑石》)[7]2843、“余芳幽處老,深色望中寒”(蘇宇《東峰亭各賦一物得寒溪草》)[7]2844等句均突出了宣州東峰亭的清幽環(huán)境。此次詩會之后,東峰亭成為宣州涇縣重要的文化場所,后人對此多有吟詠記錄。如宋人梅堯臣作《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對東峰亭詩會中詩人所題詠九種景物亦有所吟詠。在宣歙詩路的形成過程中,宣歙的地域特產亦成為詩歌素材,呈現在詩歌之中,白居易《紫毫筆》《紅線毯》二首詩雖一為“譏失職也”,一為“憂蠶桑之費也”,但不乏對紫毫筆和紅線毯的描寫,如寫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宣州之人采為筆,千萬毫中揀一毫”可見得紫毫筆之面貌及其工藝之復雜。這些獨特的宣州物產亦引發(fā)詩人關注,將地方特產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增添了唐代宣歙詩路的地域特色。
四、余論
唐代宣歙詩路以其別樣的風姿吸引著詩人們到這里吟詠歌唱,他們或醉心于宣歙山水,或折服于宣歙人文底蘊,或抒發(fā)送別之時的離愁別緒……種種情狀,都在詩歌中得以流露,原本寂寂無聞的宣歙在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中得以留名,漸漸形成了獨具韻味的“宣歙唐詩之路”。而宣歙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獨具韻味的地域文化及地方文人群體活動更是推動宣歙詩路形成的重要因素,慕名而來的詩人行走于宣歙之時留下了一首首詩歌,給這條“唐詩之路”增添了更多風采,并吸引著后代騷人墨客前來尋幽訪勝。
注 釋:
1.由于依據的標準不同,學界對李白游歷安徽的次數說法不一,尚無定論。余恕誠《李白與皖南》(《江淮論壇》,2012年02期)將李白在皖南的行蹤分為五次;湯華泉《關于李白與安徽的五個問題考論》(《中國李白研究》集粹,合肥:黃山書社,2017)、常秀峰等人《李白在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認為李白曾五次游歷安徽;任曉勇《李白在安徽》(《文史知識》,2000年06期)認為“李白游歷安徽多達十余次”等等。2.參見吳振華《試論李白的〈姑熟十詠〉》,中國李白研究會編,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李白研究2015版》,合肥:黃山書社,第151—158頁。3.《李太白全集》中《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隱靜寺”條王琦注:引《太平府志》曰:“隱靜寺在繁昌縣東南二十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鳴磐、紫氣、行道五峰,寺當五峰之會。巑岏拱合,林木幽奇,古澗委折,殷雷轟地?!眳⒁姡ㄌ疲├畎字唬ㄇ澹┩蹒ⅲ骸独钐兹?,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716頁。4.李德輝:《唐代兩京驛道——真正的唐詩之路》(《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一文指出唐代舉子赴京應考,多往返于兩京道,“《全唐詩》中記述這條路上行旅生活的詩在千首以上,其中舉子的作品又多于其他人?!?;甘曉雯:《商於驛道與唐詩空間書寫》(武漢大學,2020年)指出“連通長安、荊襄的商於驛道,同時也是唐代文人赴考干謁的‘名利路’?!?.“杜牧有《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詩,《全詩》卷五四九趙嘏有《抒懷上歙州盧中丞宣州杜侍郎(御)》?!眳⒁娪糍t皓著:《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122頁。6.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時“首務教化,率父老行禮奏樂,歌詩之《白華》《華黍》《由庚》等篇,以明孝子養(yǎng)親,萬物遂性之義,時有感泣者……”參見(明)黎明晨撰:《寧國府志》卷八·人文紀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年,第5頁。7.“唐永泰元年春二月,江西帥御史中丞季公廣琛嘗游屬城,泊于涇水陵巖佛廟之東峰,始創(chuàng)亭臺焉。”參見(清)李德淦主修;洪亮吉總纂;汪渭,童果夫點校,《涇縣志·下》卷三一,詞賦,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1260頁。8.景暇東將中唐時期江南詩酒文會作出大小型詩會區(qū)分,大型詩會有“鮑防、嚴維越州浙東詩會及顏真卿、皎然湖州詩會”,小型詩會則有“永泰二年夏劉太真、袁傪宣州詩會,大歷5年至8年間,陳少游、張志和會稽詩會?!眳⒁娋跋緰|:《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復旦大學,2003年,第115—118頁。
參考文獻
[1]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2](宋)祝穆編;祝洙補丁.宋本方輿勝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明)陳俊修,梅鼎祚撰.寧國府志·卷六[M],明萬歷刻本:12.[4](清)齊召南.水道提綱·卷十[M].清乾隆刻本:9.[5]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黃山區(qū)政協(xié)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黃山文史[M].2001:174.[7]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8](明)李賢撰;方志遠點校.大明統(tǒng)一志[M].成都:巴蜀書社,2017:656.[9](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宋)陸游著;蔣方校注.入蜀記校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01.[11](明)湯賓尹輯;王景福、石巍、童達清校注.宣城右集[M].合肥:黃山書社,2017.[12]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輯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3] 田丹丹.謝朓出守宣城考論[J].學術探索,2018(08):118.[14] 曾棗莊主編.宋代序跋全編2·卷二五[M].濟南:齊魯書社,2015:670—671.[15](南朝梁)鐘嶸校注;楊焄編.詩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09.[16]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