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晚上7點,市區(qū)北門老街鑼鼓喧天,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文化表演——郎溪縣梅渚鎮(zhèn)定埠小馬燈在這里精彩上演,引得市民紛紛駐足觀看。
展演現(xiàn)場
小馬燈極具胥河沿岸吳越文化特色,已經(jīng)成為郎溪縣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之一。據(jù)郎溪縣梅渚鎮(zhèn)文旅辦負責人程寨軍介紹,此次跑馬燈共有24個小孩,扮演《三國》和《岳傳》故事中的劉備、關羽、岳飛、金兀術等角色,稱“十匹馬”,每個角色身后配有“搭伴”一人。因表演者多為十歲左右孩童,所以又稱小馬燈。
在鑼鼓聲的伴奏下,一群頭頂花冠、身著戲袍、腰別馬燈的孩子們“粉墨登場”,劉備、關公、諸葛亮等人物形象,隨著孩子們的演出重現(xiàn)在人們眼前。隊伍的前后,還各有一名男孩扮演馬夫。最逗樂的,是兩個最小的孩子扮演的小丑,“小丑”手捏一柄小破扇子,在表演的隊伍里前后穿梭嬉戲,引得觀眾開懷大笑。
“爸爸,你看,那個哥哥騎得是馬嗎?”馬燈演出道具很多,最醒目的非“馬”莫屬。“馬”實際上是竹馬,一般用竹篾分頭尾兩節(jié)扎制而成,表面糊上紙或縫上紗布,系在舞者的前腹和后腰上,猶如人騎在“馬”上。
隨著鑼鼓節(jié)奏的加快,跑陣便開始了。只見“十匹馬”及其搭伴,隨著大小鑼鼓音樂聲不停變換陣式,一字長蛇陣、二角陣至八角陣、雙排龍門陣翻梅花陣……陣法繁復把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那咚咚咚的鼓點猶如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鼓,嘟嘟的喇叭聲像戰(zhàn)馬嘶鳴;那穿梭的馬燈隊,仿佛是千軍萬馬在沖鋒陷陣,靈動的跑演讓現(xiàn)場市民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在隊伍里擔任的角色是劉備夫人,學習小馬燈我覺得很驕傲,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2歲的劉伊佳告訴記者,她學習小馬燈已經(jīng)有一年了,每個星期都會排練,雖然有時辛苦,但很開心。
小馬燈跑得好不好,領頭人很重要。周睿表示,作為小馬燈跑陣的領頭人、前馬夫的扮演者,他每次排練都很用心,希望可以把隊伍帶好,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一傳統(tǒng)民俗的魅力。
演出到高潮時,馬燈隊排列成“天下太平”四個大字,把老百姓最美好最樸實的祝愿表達出來。
據(jù)了解,小馬燈無圖譜,只是口傳心授,也因各種歷史問題一度瀕臨失傳,傳承與發(fā)展陷入困境。為了不讓這項非遺文化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郎溪縣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這一藝術形式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個活動辦得好,很有過年的氛圍感,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居民張阿姨贊道。當晚雖然溫度低,卻也擋不住市民們看燈的熱情。大家一邊看,一邊喝彩。每到精彩之處,大家還紛紛拿出手機拍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