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旌德
講述人:方光華
老派的春節(jié)究竟從哪一天開始,當然不是除夕夜。因為除夕是過年這出戲的高潮。真要理論,我倒以為是從臘八開始。因為臘八之后,過年的味道慢慢都煨出來了。
農歷臘月初八,旌德大家小戶食“臘八粥”,老派的原料是糯米、山芋、豆類、雜菜混煮,當然講究的可能有蓮子、紅棗、粟子之類。吃了臘八粥的意思,是藉以表達對天地賜予的謝忱,并祈求明年豐收,過年吉祥平安的意義從現(xiàn)在就開始詮釋了。到了這個日子,家家就開始掃屋塵灰了,這個程序不會少,干干凈凈過年這是規(guī)矩。
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年正一步步向人們走來。
到了臘月,家家灶火都是旺旺的,先是蒸糯米曬冬米,而后是用山芋或者大米熬糖稀,那日子滿村都飄散著甜味。做冬米其實是三百六十行中的—行,專門有師傅到各村去切冬米糖,開張的時候小孩總是爭著第一家切糖。旌德人家許多人自己也會用花生芝麻自己做糖,現(xiàn)在家家戶戶的習慣都濃縮到幾個賣糖的小販身上了。至于平日就擠進超市的膠切片冬米糖,已經和過年沒有什么瓜葛了。過年殺豬,那是天大的事。假如哪一家過年沒有豬殺,那這家的日子一定過得相當艱難。因為殺豬不僅僅是過年菜的主要原料,腌肉還是農家下一年過日子的主要菜。臘月里的鄉(xiāng)村,早上睡在床上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豬叫聲,而輪番吃殺豬飯,就把大老爺們的年胃開始撐起來了。
制衣做鞋,這在過年必不可少。一年到頭,再窮的人家,也要為小孩添身新衣裳。因為這身衣裳不僅管春節(jié)一新,還要管出門做客之用,是一家的臉面。放塘捉魚這時候也該上場了,因為“年”已經到家門口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旌德人家相當重視,這天要備雞魚肉圓,要送灶神上天,要接祖宗回家,要放爆竹言喜。往后的日子,主婦們全忙于準備過年的食物。
旌德過“三十夜”(即除夕),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洗刷炊具;午后貼聯(lián)掛畫,祭祖敬神。黃昏起,爆竹聲聲,此起彼伏,戶戶燈燭通明,家家親人團聚。晚餐吃“封歲酒”,又稱吃“年飯”,菜肴豐盛,并必備肉圓和魚,以示“團團圓圓,年年有余”。年飯后小孩提燈籠向長輩“辭歲”,長輩給孩子“壓歲包”。午夜,關閉大門,內貼“封歲大吉,開門大發(fā)”封條,全家守歲到天明。
正月初一早晨,人人穿戴一新,家家爭先開門,燃放爆竹。家主率子孫在門前焚香祭天。爾后,在堂屋香案前請財神、拜祖先。完畢后方可吃糕點、甜茶、五香蛋和長壽面。是日,忌掃地、潑水、動用刀剪和口出兇言。新年熟人第一次見面均相互作揖恭賀。
正月初二起,晚輩依次上娘舅和其他長輩家拜年,丈夫偕妻攜子上岳父家拜年,新婚夫婦拜年稱“新年”。至親好友,相互拜年延續(xù)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吃湯圓,并“送祖接灶”,黃昏揭下中堂祖宗畫,入祠保存。晚筵后,接灶神歸位。元宵晚筵,菜肴豐盛,合家聚餐,有“元宵大似年”之說。至此,過年的大幕才徐徐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