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鰲峰路是適應宣城行署設立由蕪湖搬遷宣城而新建的一條大街。1979年秋,省委開始醞釀蕪湖地區(qū)更名搬遷之事,當時第一任宣城地委書記張建同志親自主持了這些工作。就宣城地委、行署機關(guān)選址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選址敬亭山西麓八里崗,另一意見放在一里橋小山崗附近,即現(xiàn)市醫(yī)院的地方,而張建同志則選址放在鰲峰,其理由有三:第一、省錢。當時鰲峰南、北兩個小山頭已被宣城縣初步平整了,土路是通的,也通水通電。在這個基礎上搞建設,可以省去一大筆資金。第二、方便生活,當時的鰲峰雖然在城外,但也靠近城,干部職工到城里買點東西,小孩上學都不太遠,比較方便。第三,建設周期相對要短許多。最后楊省長到宣城考察,同意了張建同志的意見。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于1982年春,宣城地委、行署機關(guān)正式搬遷到宣城,故才有今天鰲峰路的誕生,道路因地處陵陽山之鰲峰命名,路寬60米,在當時是最寬的道路,它的綠化、亮化也是最佳的。1988年和1990年先后在該路段舉辦過菊花展和全區(qū)物資交流大會,盛況空前。
那么鰲峰路原先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貌呢?首先,從路面談起,自西向東掃描,它的西端是小平山,經(jīng)拉平接上改建的蕪屯公路(后定名梅溪路)開始,越過原蕪屯公路(現(xiàn)陵西路)填平農(nóng)田至南門口即薰化城門樓處(市建行門前)這段路現(xiàn)稱鰲峰西路,再穿過城外的原南北向的軍事打靶場即市煙草公司門前處。再到中國銀行前的城墻破解延伸到原鰲峰公園入口道路。因路的西邊是山坡地,東邊是條石臺階,故此架設了38米長的鰲峰旱橋,沿狀元橋拉平坡地,又在古云深橋遺址處架設新的80米長的鰲峰大橋,此路段現(xiàn)稱鰲峰中路,從而接上了原繞城的蕪屯公路(現(xiàn)名九州大道)。后隨著建設的發(fā)展,又向東伸填平溝渠和農(nóng)田,將路面延到泥河旁,這段路稱鰲峰東路。建大市后,又向東延伸建了784米長的攬勝橋,登上此橋,江城風光盡收眼底。橋下成為合理使用空間的典范,2010年,宣城金達公共交通公司除在此辦公外,還提供夜晚停車和修車場地。此橋不僅跨越皖贛、宣杭鐵路,還跨泥河,繼而向東延伸修建了長1819米的水陽江兩座大橋,不僅跨了水陽江,還越過了玉山的800畝大灘地,是目前宣城最長的大橋,此路又再一次與蕪屯公路相交(現(xiàn)已改成陵陽路),直至崇善路,總長6870米,成為直線道路最長的一條,此段仍稱鰲峰東路。
其次,再談鰲峰路北邊的建筑情況,仍自西向東順序,現(xiàn)宣州區(qū)糧食局、人保公司、市國土局、市工商行都建在山坡上,自市糧食局至市交通局,均為拆除城墻遺址上的建筑,這中間有豐谷樓、市農(nóng)委、市農(nóng)業(yè)銀行、市建行,南天電力工程公司、市煙草公司、交通銀行、市人大、政協(xié)大樓、市交通局等。這遺址上在50年代曾發(fā)生一次萬人參加的修建十里桃花環(huán)城公園的壯舉。其時在元寶街入口是由薰化雙城門樓進城右拐左彎。而薰化城門樓遺址是位于市建行和南天電力工程公司之間狀元路上,此處還留有南齊謝朓時任宣城太守留傳下的“看門太守”逸聞掌故至今。再向東過鰲峰旱橋便是宣城中學門前的俗稱狀元橋了,據(jù)志載,此處清代為大成殿,而半圓形的泮池為古代學館大門前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凡有試中者,要舉行一定的儀式走過此橋,故稱“狀元橋”。
解放后五十年代初,現(xiàn)宣中大門處,即橋北面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單門三層式石碑坊,也稱泮池坊,是乾隆丁已知縣吳飛九增建的,此坊正對狀元橋中軸線,牌坊下的臺階同泮池半徑等長,另有昂頭石龜馱著巨型石碑分立在牌坊的兩頭。當時學校在三座牌坊主梁上掛著用木條做成格字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白底紅字的宣傳標語,此牌坊后被拆除做了烈士紀念碑的石材。橋面為青石鋪設,橋梁石是雕刻精美的“二龍戲珠”方石塊,護欄已毀,后因宣城修建街道用石材,故被人將此橋上的青石片,全撬起敲碎當石子用了,甚至連現(xiàn)在旱橋處臺階石,也全被砸成了石子。
?。保梗福赌牿椃鍢蚪ǔ桑^而造了旱橋,終使鰲峰路貫通,由于市政的規(guī)劃,宣城中學北大門廢棄,而移址原泮橋(狀元橋)橋頭,改建宣城中學南大門。2001年,宣城中學投資著力打造這一歷史遺址,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此橋為三孔石拱,橫跨于半園的泮池之中,長23.30米,寬9.20米,兩旁各設1米寬的人行道,并增添以赤殼丹石材制作的32只石獅雕柱的空花石欄板作護欄,高0.65米,獅柱高1.20米,整個橋面用花崗石板鋪設。另有1.60米高的守門獅一對。
半園的泮池也進行了整修,池沿裝上了石欄板和59只石獅雕柱,泮池半徑上還嵌了兩只龍頭雕刻,環(huán)池用鵝孵石鋪地。
整個泮池和橋的建筑式樣與飛檐翹腳的學校門樓、格窗扇門,遙相呼應,顯得古香古色,一派徽風皖韻。
再向東便是宣城市自來水廠大樓和原市建委大樓,均建在坡地上,建國初在大樓后楊毛山曾一次鎮(zhèn)壓反革命份子7人。唯市環(huán)保局的大樓是建在城墻遺址上的。過宛溪河兩邊的建筑,九州市場直到市國稅局等的建筑,都是建在旱地農(nóng)田間的,直到泥河邊同樣如此。
再者,是鰲峰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