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記者來到宣城市郎溪縣姚村鄉(xiāng)潘村村湖北廟村民組。上午10時許,驕陽似火,天子湖畔的毛竹林沒有一絲風。此刻,在毛竹林里,被當?shù)厝朔Q為“造林勞?!钡耐羧A鵬,正背著砍灌機呲呲啦啦橫掃蒿草、雜灌以及老朽、倒伏、枯死的毛竹,清理毛竹的生長環(huán)境,他的衣服被汗水濕透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毛竹不僅能美化環(huán)境,筍子還能食用,渾身是寶。”汪華鵬歇息下來,喝點水,邊用草帽扇風驅熱邊和記者聊天。十幾年前,他就在天子湖邊栽毛竹,現(xiàn)在20畝竹園成林了。
汪華鵬今年73歲,因家庭成員殘疾,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雖年逾古稀,可他立下依靠雙手脫貧的志向,在毛竹園里拓荒植苗、割草砍灌,辛勤勞作,為的是拔出“窮根”,植下“富根”。
“竹園要精細撫育,砍灌、除草、復墾、施肥,停不下來……”他告訴記者,依托發(fā)展生態(tài)產(chǎn)業(yè),他于2017年脫貧了。
一鋤一鋤拓荒,一株一株植苗……憑著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汪華鵬營造了10畝生態(tài)茶園和5畝烏藥基地?!案冻隹傆谢貓?,每年賣毛竹、茶葉、烏藥,效益不錯?!蓖羧A鵬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毛竹純利約6000元,烏藥純利約2000多元,茶葉純利也有小萬把塊,每年生態(tài)產(chǎn)業(yè)進賬約2萬元?!?/p>
“老汪70多歲還這么能吃苦,在山上干活比小伙子還來勁,不服他不行!”村民趙德啟說,“老汪栽毛竹,我們跟著干,現(xiàn)在家家都有一塊竹園了。這個‘造林勞?!瘞Я藗€好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