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7月13日凌晨五點多,在宣城市郎溪縣新發(fā)鎮(zhèn)雙橋村,65歲的退役軍人劉興海正一趟趟潛入中橋小河河中,用一袋袋沙袋堵住涵洞缺口。
中橋小河的水由河到湖最終匯入長江。平時,小河是村里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地,每逢汛期卻成了危及農田、村莊的“定時炸彈”。
7月13日,村中的永寧圩南埂段出現(xiàn)滲水險情,一旦圩破,上千畝良田將被無情的大水淹沒。現(xiàn)青的水稻、大棚種的蘆筍勢必受災,“對村民來說經濟損失可大哩。”
獲悉險情后,為了防汛最近住在閘口附近的劉興海趕到河邊?!斑@圩要是破了得淹掉多少田!”看著渾濁的河水,沒顧得上考慮有多危險,他趕緊除去衣物,扎入河中。
水流湍急,剛下水時劉興海不敢直接到涵洞邊上,他一只手抓住插在水中的竹竿,一邊“只敢用腿趟趟看吸勁大不大。”
雨淅淅瀝瀝地下,劉興海雙手拖著70、80斤的的沙袋下潛至2米多深的河中。摸到涵洞附近,他用手托起沙袋,碼放在缺口處。雨淅淅瀝瀝地下,劉興海從河岸眾人手中接過沙袋,一趟趟運至河中,慢慢堵住涵洞缺口。每一次下潛,他至少得在水下憋氣2分鐘,“沒有這個時間搞不好。”
一個多小時后,劉興海來回60多趟、碼放了30多個沙袋,終于把涵洞缺口堵住,險情解除!
“當時現(xiàn)場沒人有這個經驗,別人下去堵涵洞能不能搞得定還不一定?!睘榱藵撊牒又?,劉興海沒有穿救生衣,一個多小時的上浮下潛讓這位65歲的退役軍人感到體力不如當年。
1976年3月入伍,劉興海在軍旅生涯中磨煉出了好水性。1980年12月退伍后,他回鄉(xiāng)務農,年年參與家鄉(xiāng)的防汛工作。
“以前水位經常漲,我們有個‘水手隊’,有險情要人下去摸、搞、探。摸清缺口位置在哪什么狀況才能除險情。我是‘水手’之一?!眲⑴d海說,“這次堵涵洞我歲數(shù)大了跟年輕比要差點。但我既然下去了,不管吃不吃得消必須得堵好?!?/p>
險情解除后,劉興海的家人得知情況后電話勸說他多考慮自身年齡、人身安全問題。劉興海卻說:“我是‘老兵’,又是老黨員,我不站在前面怎么辦?”(記者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