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績溪仁里思誠學校與上海亞東圖書館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1-17 15:05

成夏林

微信版第1653期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制定《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于1904年1月頒布,在全國掀起了“辦學堂”的熱潮。是年春,績溪縣仁里村程序東、程繡齋兄弟和程松堂、程石堂兄弟等共同出資并敦聘徽州碩儒胡晉接先生為堂長,開辦了縣內(nèi)第一所新式小學——仁里私立思誠兩等小學堂,首任堂長胡晉接(1870—1934)被譽為“一方碩士、六縣宗師”,他確立了“以德治校”的教育理念,主張讀書明理,學以致用,并建成“花園式學校”,使“思誠學堂”一時成為“徽州新制小學之先驅(qū)與模范”。

仁里思誠學校舊貌(章恒全攝)

時任安徽省教育廳長江彤侯得知胡晉接治校有方,于1912年任命他為安徽省教育廳視學,負責督導徽州教育;次年又委派他去創(chuàng)辦安徽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即后來的“省立二師”)。隨后繼任思誠學校校長的有程宗球、程宗魯、程樹勛、程翼堂等人。

如今學校已走過一百二十個春秋的風雨坎坷,在數(shù)以千計的畢業(yè)生中,有淮南鐵路設計者程士范、追隨陶行知的教育家程本海、安徽省立圖書館館長胡翼謀、南京市立師范學校校長和中央大學教授程宗潮、現(xiàn)代出版家王子野、旅臺作家和翻譯家楚茹、航天專家胡仲雍等著名人士,真可謂:百年春風施化雨,萬千桃李競芳菲。

01

思誠學子成為亞東職員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思誠學堂可謂是績溪的“人才搖籃”,特別是很多思誠學子集聚到了汪孟鄒在上海開辦的“亞東圖書館”,使之成為績溪旅滬的“人才中心”。胡適晚年曾說:“思誠學堂后來成為皖南一個有名的學堂。”

據(jù)汪孟鄒的同族本家汪煥如之孫汪嘉健所寫的回憶文章記述,在亞東圖書館前后幾十年時間里,汪孟鄒除了自己的兩個侄子汪原放、汪乃剛,侄女汪協(xié)如是“亞東”的主要臺柱之外,還在績溪老家選用了40多名精英,這些員工在各自崗位上,忠于職守,形成了一個非常團結(jié)能干的團隊。這其中就有十余人是從仁里思誠學校畢業(yè),或在思誠學校求學、任教后,步入蕪湖科學圖書社及上海亞東圖書館當學徒或職員、編輯等,這些人員的歷史追蹤情況如下:

汪乃剛(1892—1970),汪孟鄒之侄,城內(nèi)白石鼓人。思誠兩等小學堂首屆畢業(yè)生。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科,與柯慶施同學。1924年進上海亞東圖書館任編輯,先后點校《官場現(xiàn)形記》《宋人話本七種》《醒世姻緣傳》等古籍?!皝問|”建立黨支部后,由汪原放和陳喬年介紹入黨。汪原放去武漢期間,他任“亞東”黨支部書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返回績溪。

陳思航收藏的亞東職員書信

章希呂(1892—1962),城內(nèi)秦家巷人。思誠兩等小學堂首屆畢業(yè)生,先后入上海南洋中學、復旦公學求學。1921年起任亞東圖書館編輯,參加了《胡適文存》的校對編輯工作,并著有《胡適傳》《哀友錄》。1933年11月,被亞東派往北平胡適家中協(xié)助做文字工作。這期間,章希呂大致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據(jù)胡適意見編輯《胡適文存》四集并???,此書后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并更名為《胡適論學近著》。二是編定《藏暉室札記》(再版改名《胡適留學日記》),約40萬字,因胡適寫得潦草,章希呂細致整理并重抄,還將札記部分編加標題,為此有時工作到“深夜二時睡”,胡適在此書出版《自序》中說:“整理一大札記的工作,我的朋友章希呂用力最勤(札記的分條題目,差不多全是希呂擬的),我要特別致謝?!比?935年4月應胡適之邀住其家,校對《獨立評論》雜志并協(xié)調(diào)排印、發(fā)行等事務。四是為胡適辦理有關事務,如搜集胡適所需資料;整理胡適家中雜志并分類排列;整理胡適藏書并編書目;為胡適整理抄寫文稿書信;編寫胡適歷年信札存稿目錄等。五是為胡適編寫的一部國文教科書進行抄寫并標點。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返回績溪。

章希呂像

程健行(1895—1930),仁里村人,程序東的侄兒。曾在思誠兩等小學堂任教員,后在亞東圖書館任編輯。據(jù)王子野在《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一書序言中回憶,“他是一個舊學很有修養(yǎng)的人,工作認真踏實”,曾幫助汪協(xié)如女士校點《綴白裘》。

章友賢(1897—1937),城內(nèi)秦家巷人。幼年在思誠兩等小學堂初小讀書。畢業(yè)后,先在蕪湖科學圖書社工作,后進入上海亞東圖書館工作。后離開亞東,去杭州一家布店當?shù)陠T。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返回績溪。

汪原放(1897—1980),汪孟鄒之兄汪希顏的次子,城內(nèi)白石鼓人。1906—1908年在思誠兩等小學堂讀書。1910年入蕪湖科學圖書社當學徒,后到亞東圖書館工作。后在胡適的支持和指導下,率先對中國古典小說采用新式標點進行分段整理。早在1920年就出版《水滸》標點本,以后陸續(xù)標點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鏡花緣》《老殘游記》等10多部古典名著,翻譯出版有高爾基的《我的旅伴》及《伊所伯的寓言》《一千零一夜》《魯濱遜漂流記》等10多部外國著作。1925 年他由陳喬年、郭伯和介紹入黨,任中共“亞東”支部書記。1927年春,到漢口任中共主辦的《民國日報》國際編輯,后任營業(yè)部經(jīng)理。不久,接替張?zhí)壮鋈沃泄仓醒氤霭婢志珠L。是年7月,大革命失敗。他于9月回到上海繼續(xù)任亞東圖書館編譯,從此與黨失去聯(lián)系。日軍侵占上海后,他于1943年4月回績溪老家居住4年,翻譯了美國司各脫·尼布寧的《中國革命》一書。新中國成立后,仍在亞東從事編譯,直至該館歇業(yè)。1956年1月,到新文藝出版社任編輯。同年8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上海市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先后任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和上海出版文獻資料編輯所的編輯。晚年撰寫成百萬字“亞東回憶”書稿,后由學林出版社摘錄出版《回憶亞東圖書館》。

程本海(1898—1980),仁里村人。1904—1911年在思誠兩等小學堂讀書。1916年經(jīng)人介紹入蕪湖科學圖書館當學徒,旋調(diào)至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年入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并兼任圖書館主任。這其間,于1923年在上海組織“績溪學社”,并與胡夢華、許仕等聯(lián)合組織“徽社”,任《微音》月刊主編。1927年,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投奔南京“曉莊”,成為陶行知的學生與得力助手,他先后被陶師派到浙江創(chuàng)辦湘湖師范,到安徽推行普及教育運動。1948年秋,應臺灣省教育廳長許恪士之邀,至臺任教育廳督學。他在海峽兩岸努力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著作有《在曉莊》《鄉(xiāng)村教育》《安徽普及教育寫真》《教育視導之路》等。

余昌之(生卒年月不詳),江西婺源人。從小住在仁里村外祖父紫藍家,入思誠兩等小學堂讀書,后入上海南洋中學。1915年秋,應聘到績溪縣立女子國民小學校任教,后到亞東圖書館工作,成為“亞東”中堅。1926年由汪原放介紹入黨。曾與章希呂、汪乃剛、周道謀三人一同擔任《胡適文存》初集第十二版校讀工作。后與周道謀、汪協(xié)如一起參加胡適編輯的《神會和尚遺集》校對。1920年4月胡適在《神會和尚遺集》序中寫道:“余昌之、周道謀二先生和汪協(xié)如女士校印此書功力最勤,也是我很感謝的?!?            

 許潛如(生卒年月不詳),本縣磡頭村人,早年曾和哥哥許怡蓀一起在思誠兩等小學堂求學。后來,許怡蓀請汪孟鄒收其胞弟當學徒,于是他于1910年來到蕪湖科學圖書社當了學徒。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他接受革命思想,主動剪去辮子。1913年調(diào)至上海亞東圖書館。后因患肺病,請名醫(yī)診治并休養(yǎng)了幾個月,便回浙江孝豐自家辦的名叫許永昌的店去了。

程寶書(生卒年月不詳),仁里村人,早年在思誠兩等小學堂讀過書。他為人誠實,是最先跟汪孟鄒到上??茖W申莊坐莊辦貨的,主要辦理經(jīng)營書籍、雜志、新讀本、儀器、文具等。

程敷信(1912—2005),仁里村人,早年在思誠兩等小學堂讀書。后成為上海亞東圖書館職員。20世紀30年代,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8年,他加入中華民族先鋒隊,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同年5月,由皖南特委青年部部長黃誠介紹入黨,并發(fā)展了兩名黨員(胡廣范和程敷玲)。不久在仁里村召開第一次支部會,程敷信任支部書記,隸屬于中共皖南特委。10月改屬徽州中心縣委,在歙縣、休寧、績溪等地堅持抗日斗爭。在此期間,他還擔任績溪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委員、青年工作團團長,并主編《屏鐘》報。1941年“皖南事變”后被捕。不久成功越獄,轉(zhuǎn)往浙江,后去臺灣。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又冒著生命危險,乘一艘小漁船回到上海,與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后,任無為中學校長,直至離休。

王子野(1916—1994),原名程敷鐸,仁里村人。1930年從仁里思誠小學畢業(yè)后,因父親程健行去世,家境貧困,遂于當年10月赴上海亞東圖書館當學徒。在“亞東”四年(1930-1934)期間,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成才,通曉英、俄、法、德等多種外文,并接受革命思想。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更名為王子野,考入陜北公學高級研究班學習并入黨。先后在中央軍委總政二秘處、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軍委編譯室等單位擔任要職。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任總編輯,后又任社長兼總編輯。

02

亞東助力思誠教育發(fā)展

許多人通過電視劇《覺醒年代》方知上海亞東圖書館是一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播地,在民國出版界鼎鼎有名,陳獨秀、胡適、章士釗、張國燾和毛澤東等都與“亞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亞東圖書館曾出版過章士釗從事反袁的《甲寅》雜志,胡適白話新詩的第一本開山之作《嘗試集》和“五四”時期新銳們的《文存》(如《獨秀文存》《胡適文存》《吳虞文錄》)等。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也由亞東出版,后來他去北大任職,但《新青年》在南方的銷售權一直交給亞東。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后,給亞東圖書館帶來了新氣象。北大委托亞東圖書館為其在上海的總經(jīng)銷,專門銷售北大出版的新書。此外,陳獨秀還把《每周評論》《新潮》等都交給亞東銷售。當時國內(nèi)一些知名學者,如楊敏曾、錢玄同、程演生、楊昌濟、梁漱溟等人的著作都由亞東經(jīng)銷;宗白華、汪靜之、章衣萍等一批文化精銳及青年才俊也對亞東鼎力相助,亞東圖書館因此揚名,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傳播陣地。

亞東人“治事謹嚴,絲毫不茍”“亞東版的書籍,校對特別仔細,錯字幾乎沒有,版本形式也特別優(yōu)美”,創(chuàng)造了我國出版史上“亞東版”精品圖書?!皝問|”版的書刊銷售范圍也很廣,除上海外,行銷全國21個省,在179個市縣設有367個代銷處。這期間從績溪仁里思誠學校步入蕪湖科學圖書社及上海亞東圖書館的編輯、職員較多,他們中不少人在返回績溪后,為仁里思誠學校的教育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捐獻一些亞東版圖書資料,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開拓了思誠學校師生的視野;二是捐贈亞東經(jīng)銷的一些文具和儀器,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三是在思誠學校面臨辦學資金困難時,積極籌款,使學校度過危機,迎來中興。如1926年仁里富商、思誠學校的主要出資人程序東去世,學校經(jīng)費無以為繼,單靠學生繳些許學費是不夠開支的。于是,思誠學校的兩任校長程東屏、程翼堂便主動外出募捐。

據(jù)汪俊賡先生的回憶文章《我讀“思誠”時的幾位老師》中描述:“程翼堂與程東屏先生經(jīng)常奔走于京滬杭、宣郎廣之間。程東屏先生憑著一手好書法,為鄉(xiāng)人作書,寫招牌,與翼堂先生共同募集學校資金?;丈棠菚r在外邊是很成氣候的,憑著思誠的信譽,憑著東屏先生的字,學校經(jīng)費源源而來。我常常見到的是他倆風塵仆仆歸來的身影,聽到的是他們在朝會上神采飛揚的演說,大概都是徽商們支持學校的話題,勉勵我們好好學習。有一件事,我卻清晰地記得。那是他倆外出募集學校資金回來不久,在延賓室(即會客室)里,正中增加了一塊三尺多長、一二尺寬的玻璃框,那上面是翼堂先生書寫的《捐贈榜》,端楷娟秀。榜上名字,有認得的,有不認得的。名字下面的數(shù)字,卻清清楚楚:有十元、百元的,其中也不乏兩元、四元的。由此可見旅外同鄉(xiāng)積極捐款助學的情景,他們各盡所能,不拘多少,資助辦學。于是我們(思誠學校)這些莘莘學子,才有這比較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

“亞東”編輯章希呂之女章秋儀的回憶資料中也指出:“希呂先生也十分關心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1929年,曾與乃剛、原放、昌之等‘亞東’職員在編輯部參加績溪仁里思誠兩等小學堂的翼堂、東屏等召開的募捐思誠學?;饡勗挄?,會后即進行募捐活動?!保〒?jù)績溪縣《華陽鎮(zhèn)志·人物傳略》中提供的有關資料整理)

03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仁里思誠兩等小學堂創(chuàng)辦于清末“廢科舉”“辦學堂”的熱潮中,它見證了仁里程姓徽商將商業(yè)經(jīng)營中積累的資產(chǎn),積極投入到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中,為徽州地區(qū)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上海亞東圖書館是在維新與革命中誕生、伴隨新文化運動成長壯大、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緊跟時代步伐、激流勇進的出版社。作為仁里思誠兩等小學堂的首任堂長胡晉接,不僅是上海亞東圖書館創(chuàng)始人汪孟鄒及其侄兒汪原放的業(yè)師,更是汪孟鄒走向蕪湖開辦新書店的勸導人。后來,無數(shù)思誠學子又聚集到蕪湖科學圖書社及亞東圖書館當學徒、職員或編輯,推動亞東事業(yè)走向輝煌。

參考資料:

1.《亞東六錄》(汪無奇編著、績溪縣地方志辦公室協(xié)編)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尽ⅫS山書社出版,2013年12月

        2.《亞東圖書館歷史追蹤》(程庸祺編著)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0163年3月

3.《思誠百年》(主編:程扶貺、副主編:汪俊庚、績溪縣胡稼民教育思想研究會協(xié)編)內(nèi)部刊號皖宣(2002年)16號

4.《民國著名出版家——汪孟鄒》(作者:邵本武)《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準印證號:皖L15—010)第156期

5.《績溪縣胡稼民教育思想研究會》會刊(1—60期)合訂本


(作者系績溪中學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