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巍
微信版第1655期
家住唐河邊
2025年1月17日(農歷甲辰年臘月十八)是先祖父一百周年冥壽。祖父諱同昆,小字金車,1925年1月12日(農歷癸亥年臘月十八)出生于河北省唐縣中長店村一戶農家。這里地處太行山東麓的丘陵谷地,今天的唐河,古時的滱水從此流過。據《唐縣地名錄》記載,北宋開寶二年(969),有石姓一家在此開設店鋪,后漸漸成為村落,始名石長店,后人口漸多分為東、中、西村,這里因位置居中被稱為中長店村。
中長店村歷史上最著名之人物為金代狀元宰相石琚,他出生于宋政和元年(1111),金天眷二年(1143)狀元,官拜右丞相,封莘國公,大定二十二年(1183),病逝,謚文憲,《金史》有獨立傳記。至今他的坊表仍矗立于村中。清末光緒七年,該村有居民八十七戶,二百九十八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如今全村人口已有二千六百人之多,石姓占七成以上。
祖父家在村中屬于富戶,家中有水地五畝,旱地九畝,平房六間,以耕織為業(yè)。父親懷珠公(1897—1954),母親王氏(1895-1963)。祖父是家中長子,下面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因家中條件尚好,很小就在本村入塾啟蒙,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又在鄉(xiāng)里讀完了初小。也是由于家中條件尚好,高祖父迷上了風水,請風水師勘定了村外的一處吉壤修建住房,耗盡家資大半。
1984年,祖父離休后回到家鄉(xiāng),尋訪舊址,感慨萬千,在日記中寫到:“癡意選風水,昏然擇吉兇。深陷迷魂谷,憑幻瞎折騰。這個家始建于1933年,當時我才九歲,完全是風水發(fā)績的產物,那次大折騰是賣了祖產建新宅,竟把祖產耗去了大半,以此生活陡降至貧困線以下,只能憑著父親的艱難拼搏苦度時光。在這里經受了八年抗日的艱苦歲月,也兩次被迫逃亡他鄉(xiāng),但在感情上是無法放棄的。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華北告急。9月18日,日軍占領了唐縣城,開始四出掃蕩。中長店村離城有三十多里,數次被敵人掃蕩,家中牲畜、房屋都被掃蕩一空。祖父因此輟學,兩度避難東岳口村舅舅家。岳口村地處深山,為通向北岳恒山的孔道,兩山夾河,形勢險要,可退可守。同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唐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北店頭村成立。唐縣除縣城和平原地區(qū)外,丘陵山區(qū)都為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府所控制。祖父于1943年6月參加了抗日游擊隊,1944年3月,任村武裝部指導員,同年6月,經村書記石造侃介紹入黨。小時候我曾問過祖父可打死過日本鬼子,祖父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武器和日本人的沒法比,敵人來掃蕩的時候,游擊隊也僅僅是遠遠地防備著,做一些掩護群眾往山里轉移的工作。
1945年9月3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縣城,唐縣迎來了解放。祖父由于念過書,粗通文字,1946年8月,被組織派往唐縣坡下村任初小教師,1947年7月轉為東岳口村初小教師。1948年2月,經區(qū)委書記馬中興介紹,任唐縣人民政府實業(yè)科科員。同年初,祖父祖母結為連理。祖母石云哲,后更名榮芬,也是中長店村人,小祖父五歲。祖母很小就加入了少年兒童團,負責村口的警戒放哨,做搖消息樹,送雞毛信之類工作。因家庭貧苦,又是長女,所以時常要帶著弟弟妹妹,有一次發(fā)現敵情,她背著一個不滿周歲的小妹回村報信,因山路崎嶇,跌了一膠,妹妹因傷感染,戰(zhàn)亂期間缺醫(yī)少藥,不幸夭折,成為奶奶心中無法忘卻的傷痛。隨著年齡漸長,祖母又參加了婦救會,送軍糧、做軍鞋,通過各種形式支援前線。由于表現優(yōu)異,1944年6月,年僅十五歲的祖母與祖父同期入黨。
挺進江南
1949年1月,晉察冀邊區(qū)響應中央號召,組建華北南下干部縱隊,察哈爾省委書記牛樹才任縱隊長,共有5個支隊,2643名隊員,跟隨部隊南下到新解放區(qū)接管政權。祖父母雙雙被選入南下工作隊。任務下達的很快,從通知到出發(fā)不足一月時間。當時大伯父剛剛出生四個月,只能將大伯父交由外婆周氏代為撫養(yǎng)(大伯與小舅舅年歲相仿,喝外婆奶長大成人)。
1949年南下時期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二)南下縱隊正式出發(fā),先在正定縣整訓,聽取報告,學習黨在新解放區(qū)的政策。之后從石家莊柳辛莊火車站乘火車沿津浦鐵路南下。當時的火車只有平板,沒有車廂,下雨時就一人發(fā)一塊油布用來遮雨,因多處鐵軌和橋梁被戰(zhàn)爭破壞,隊伍時而乘車,時而步行。3月下旬到達安徽蚌埠后,接到命令,南下干部縱隊改由渡江戰(zhàn)役指揮部統(tǒng)一領導,休整待命。幾天后接到指揮部命令,進駐合肥。4月上旬,縱隊到達合肥,召開干部會議,陳毅同志在會上講話,明確了隊伍目的地是皖南地區(qū)。緊接著,縱隊隨渡江部隊大軍南下,抵達安慶樅陽縣的長江北岸??v隊領導下達了務必于4月23日前完成渡江任務的命令。
4月21日,渡江戰(zhàn)役正式打響,百萬雄師展開橫渡。第二日,南下干部縱隊開始渡江,可惜遇到了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先遣隊一條船被炸沉,犧牲了一些同志??v隊在晚上7點多,全部渡過了長江,馬不停蹄,步行一夜到達貴池縣城。在貴池,與堅持皖南游擊戰(zhàn)爭的沿江工委、沿江支隊會師。隨后縱隊進行了分工,祖父母所在的第五支隊被安排到宣城地區(qū)。
4月24日,宣城解放。25日,第五支隊到達宣城與皖南留守同志會師。支隊在宣城進行工作分配,確定完縣干部接管宣城縣,唐縣干部接管郎溪縣,淶源干部接管涇縣,望都干部接管寧國縣,易縣干部接管廣德縣。至28日,所有干部均安排到縣,擔任縣長、科長、區(qū)長等職務。
扎根郎川
1949年5月1日,南下干部到達郎溪縣??h城因戰(zhàn)亂而殘破不堪,只能搭建茅草屋居住在縣衙門前的大操場上。5月—7月,祖父任在城區(qū)宣傳委員。7月—8月任郎溪書店負責人。8月—9月任縣委會宣傳干部。1950年2月,任衛(wèi)生科副科長。
1951年1月,調任第三區(qū)(凌笪)副區(qū)長。當時,區(qū)長空缺,祖父主持工作。同年2月,凌笪區(qū)公安隊副隊長程某追捕一名武裝分子(化名錢老牛),越境到江蘇溧陽縣,先是奪去其槍支,繼而吊打,導致這名武裝分子不堪受辱自殺身亡。事發(fā)后,祖父負領導責任,遭到留黨察看的處分。當時,土匪橫行,干部外出都配戴槍支,防止敵人在暗處放黑槍。錢老牛一事,祖父并不知情,經組織調查,一個多月后撤銷處分,繼續(xù)留任。
1951年,任凌笪區(qū)副區(qū)長時1952年9月,祖父回縣,擔任財政科長。1955年1月—1956年3月兼任縣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1955年全國實行行政級別工資制,祖父行政級別定為17級(相當于現在的正科級)。當時環(huán)境艱苦異常,縣級財政收支很少,每用一筆款項都需要祖父簽章后呈請縣長審批,以保證資金最大限度合理使用。1956年4月—1957年6月出任財糧貿交辦公室副主任。1957年7月—9月任中百公司經理,10月起任書記,1958年4月,商業(yè)科、供銷社、中百公司合并為商業(yè)局,任支部書記。
1954任財政科長時1958年6月,祖父任郎溪縣初級農業(yè)學校校長,校址在十字鋪。祖母也調到十字郵政所工作,于是全家遷居到十字居住。1961年2月,祖父兼任十字公社副書記。在十字的幾年,是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幾年。雖然歷經了困難時期,但由于農??梢宰约悍N植一些農作物,得以過關。祖父后來回憶道“自1957年后,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心情欠佳,時而提心吊膽,因在反右派過程中,沒能完成上面的意圖,在劃左派上亦引起了帶有極左思想的幾個人的反感,故在政治上給有關領導打上了右的烙印。幸虧在1958年調農校(當時一般看法,學校是次品倉庫),才僥幸躲過大躍進的風暴?!?/p>
1961年任縣農校校長時【前排左三,左一為芮孚云同志(1908—1987),左四為李允功同志(1906—1994)】
1963年,祖父調回縣城擔任文教科科長,主管全縣文化教育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文教科改為文衛(wèi)辦公室。祖父由于是文教科長,第一個受到沖擊,被糾斗游街,造反派還在東方紅劇場上書寫“打倒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石同昆”的大幅標語,甚至跑到河北唐縣調查祖父的檔案材料,居然究出了祖父的一位舅舅,抗戰(zhàn)時期受逼迫為日本人帶路被槍決的往事,作為祖父的反動材料。當時祖父和在郎中上學的二伯父住在縣城,經常是白天被批斗,戴高帽、下跪、游街,夜間寫檢查。二伯父心疼祖父,手工縫制棉護膝以防祖父下跪磨破膝蓋,有時還幫助祖父抄寫檢查。當時,幸有縣雜技團朱家班的保護(朱家班是解放前在上海跑江湖的武術戲班,1953年來到郎溪縣,被編入縣雜技團,祖父時任文教科長,對雜技團很是照顧),在造反派批斗前,把祖父保護起來。朱家班個個武藝高強,造反派不敢強來。祖父后來回憶道:
1966年6月12日,全縣文教系統(tǒng)集中搞運動,一開始即被明顯地列為被整對象。進入7月,其勢頭已十分逼人。當時據經驗判斷,非被打成反革命不可了,僅屬于未被正式宣布而已(后得知是因為地管干部尚未正式批復下來。當時干部數量少,縣科局長亦由地委組織部任命)。客觀上已造成死老虎印象,已無人敢于沾邊了。到7月30日下午突然宣布,揭發(fā)批判暫停。當場一位積極分子提出警告:不要抱任何幻想,無論如何是溜不掉了。翌日,我被帶到濤城農村參加勞動。8月8日,又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和中學李允功校長(老革命家,郎溪縣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之一)赴蕪湖參加招生會議,傍晚到家巧遇電臺廣播《關于文化大革命十六條決議》,這時自感稍稍松一口氣。但不久全國性的大揪斗開始了。如滬市曹荻秋市長,本省一號人物李葆華等等,連示眾的照片在報紙上刊登了。很快我就成了縣里被揪斗的第一名。接著丑化人格的高帽子、黑牌子和成批的示眾者接踵不斷,一浪高過一浪。拋檔案盒羅織罪名的大字報,鋪天蓋地,越演越烈。全縣各層領導,主要負責人都被分別授予叛徒特務和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帽子。繼而連續(xù)不斷的批斗和反復無休止的批斗審訊,住鬼棚,佩戴反革命標志和被專政棒看管等等竟成了不正常的正?,F象了。
1970年10月,祖父調任民政勞動局局長,時值文革后期,遭受沖擊仍然是家常便飯。月月旬旬天天,甚至一天兩路夾攻,讓祖父不堪其擾。直到1976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風氣為之一改,祖父也從此開始了日記和詩文的寫作,一直堅持到晚年中風,長達23年。1978年3月,祖父改任縣貧協(xié)主任,1982年2月,又任縣農工部副部長,主持工作。這也是祖父工作的最后一站。
離休生活
1983年12月,祖父離休,享受副縣級待遇。我記事起,祖父已離休多年,先是全家七八口共同居住在縣委會老屋,后來又搬遷至北門外的保健站宿舍。當時北門外一帶還是一片田園風光,清澈的城河,環(huán)繞縣城,大大小小的池塘,點綴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祖父晚年,居住于此,塵囂不擾,一日外出閑逛數趟,自得其樂。
祖父年少時雖讀書不多,但一直關注于學習,尤其喜歡購書,有大部頭的工具書辭源辭海,政治類的馬列主義經典理論、毛鄧文選,科普類的十萬個為什么,到中外歷史以及國內外的小說散文等書籍均有涉及。祖父關注時政,時政要聞每日必看,大政方針路線等文件認真學習,并做筆記,每當國家有重大舉措都歡欣鼓舞,溢于言表。祖父每日堅持練字,所用廢報紙,必將其書滿墨跡方可丟棄,所用毛筆,必將用至筆鋒盡禿才更換。祖父的字雖不稱為書法藝術,但每年春聯(lián)尚能書寫多幅供自家使用。祖父還愛好養(yǎng)花種菜,家中小平臺上,種植了凌霄、牽牛、石榴、菊花等花卉,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屋后還開辟了小菜園,挑糞澆菜,盡顯勞動人民本色。祖父一身節(jié)儉,居家床鋪,至80年代還鋪墊稻草,外出就提破布袋一個,遇到廢紙、木頭等可引火之物,都撿拾回家燒大灶用。祖父衣著簡樸,衣褲補丁打補丁是常有的事,所系皮帶,為豬腸所制,用了四十余年,至今留存,可算稀罕物件。
2005年中風后祖父南下后,在郎溪縣工作三十余年,卻一直掛念桑梓。南下之初,將大伯父留在老家就是為了在家鄉(xiāng)存續(xù)一脈。離休之后,祖父祖母多次回鄉(xiāng)探望。他們常和我說起家鄉(xiāng)的事情,說家鄉(xiāng)的石頭山、家鄉(xiāng)的唐河水,家鄉(xiāng)的面食養(yǎng)人,家鄉(xiāng)大楊樹上的喜鵲窩。實際上,中長店村原址已經在上世紀60年代沉沒在西大洋水庫的湖底,全村已整體搬遷到山坡上面。爺爺的舊家址,由于位置比較高,在水庫枯水期還能隱約尋覓。2011年7月祖父過世,在他曾一手創(chuàng)辦的位于縣農場的火葬場火化,安葬在南山公墓,這里位居縣域中心,北望縣城,南眺十字,青山翠柏,水靜風清,亦能長眠安息,了無掛念了。
祖父逝世后四年,我將他生前所述之遺稿八萬余字,匯編為集,雖為祖父個人之所感所言,亦可見郎溪縣二十余年之各類歷史事件,存一方之事,一地之史也。祖父今已離世十四年,適逢他百年冥壽,謹回憶只言片語以為紀念。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