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毓泰作品選.
魯義培,字毓泰,號鎮(zhèn)東,宣城縣芳山鎮(zhèn)(今屬蕪湖市灣沚區(qū)紅楊鎮(zhèn))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十六日生。安徽省立第八中學畢業(yè),曾任宣城區(qū)立芳山小學校校長、宣城縣公安局第二科科長、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軍第三師司令部秘書、宣城縣政府行政委員、《民聲報》主編、縣立民眾教育館編輯、縣立第一區(qū)學區(qū)委員、宣城縣立民眾教育館教導部主任等職。
民國時期,魯義培以毓泰、魯毓泰的筆名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描寫宣城地方歷史風情的,今摘錄數(shù)篇,以饗讀者。
安徽婦女生活
我皖自“五四”以來,文化普及,婦女解放的聲浪已哄傳全皖了。試問自“五四”迄今,已相去數(shù)年,文化是否普及,婦女是否解放呢?吾不得而知。請普及教育、改造社會的一般學者自省罷!
文化是否普及, 社會是否改造姑且不論,先就現(xiàn)時我皖的婦女生活概況,略述一二,藉以曕察吾院的文化和婦女一切的現(xiàn)狀。
吾皖居長江的中游——-皖江,有皖南、皖北的分限。 皖南的風土人性是濕潤的, 溫滑的。皖北的風土人性是干枯的,強悍的。就此看來,安徽婦女生活的概況已可略知梗概,簡略分述于下:
(A)皖南婦女生活的概況 皖南的婦女大都小足,體質較弱, 她們的生活的職務不外下列幾種:
烹炊。男子力田或作工, 婦女烹杴供給飲食。
采擇。皖南產茶的地點,采茶、擇菜大都是婦女。
養(yǎng)蠶。桑多之區(qū), 婦女專以養(yǎng)蠶為生活。
采水果。水廣之區(qū),菱、荷、蒿、芡……等物甚多,一般婦女以采水果為生活。
刺繡。家境平庸的婦女,以刺繡為生活。
賣色。一般孤寡無依、怠惰成性的婦女,以姿色依富戶的男子為生活。
(B)皖北婦女生活的概況
皖北的婦女大都巨足,體質較健,她們的生活職務不外下列幾種:
力田。皖北一帶,不但男子力田,女子亦以力田為生活。
漁樵。林木繁森,魚蝦盛產之區(qū), 婦女亦以樵漁為生活。
販賣。一般無田地人家的婦女,專以販賣婦女的用品和他種雜物為生活。
傭工。孤寡無資的婦女,以傭工為生活。
織造。一般稍精干的婦女,以織造為生活。
營幫船。水道暢行的區(qū)域,婦女以營船為生活的也很多。
兩皖的婦女生活職務,不外上說的幾種。不是皖南的婦女不力田、不漁樵……皖北的婦女不烹炊、不采擇……不過異地比校特勝罷了。這樣皖南婦女的生活,是輕且逸的,較安樂的;皖北婦女的生活,是重且勞的,較煩苦的。無論是安樂的、煩苦的, 都是在專制的牢范里過生活, 沒有得到解放的境域。素以社會改造自負的學者,如何調和、改造吾皖的婦女生活???
(《時事新報》1925年3月3日)
宣城嫁娶的風俗
我國對于嫁娶,各地都很迷信,什么合八字,擇吉日……可說無謂已極,但我宣尤甚。我邑無論貧富貴賤,對于嫁娶,大都用轎,不過轎有美惡罷了。一般人的嫁娶,轎都由男家備集。最令人注意的,是都在轎的后背上安一圓米篩,篩的中間圖以八卦形,篩的直徑插古箭三根。若問有何使用?總是說,宜人嫁娶的日期,途中祟新人的鬼怪甚多,若不這樣布置,新人一定為鬼怪所祟。迷信鬼怪懼八卦圖和古箭。
唉!我看自由新式的結婚,沒有這種調門,而新夫新婦非常的幸福,從沒聽見說被鬼怪祟殺呢?
八月十日,宣城芳山。
(《民眾周刊》第34期,1925年8月25日刊)
陳太守的故事
宣城居長江的南岸,襟山帶河,境內雖沒巍峣的石山,但崔峨的土山不少。高大的土山既多,則蛟蚌潛生,久則為害。故皖南宣城一帶,每逢黃梅時節(jié),必發(fā)蚊水數(shù)次。洪水浩泛,圩鄉(xiāng)輒遭災殃……這是古今來的慣事,不足為奇。
清道光十六年,洪水特大——當年宣城刺史陳猷謀,在洪水未泛的前三日,夜里夢城方的土地向他說:“華陽山脈的某峰里,生了兩個鐵牛,已有千余年的壽命。今歲六月間,要借蛟水入海。太守,兩牛既以仙質修成,堅強如何!這樣,洪水和牛跡到處,人民、田畝、村落、城池……豈不都覆亡淹沒掉了嗎?人地何辜,遭此浩劫?牧民的人,有為民除害造福的責任,不知則已,知則不能不設法救濟。現(xiàn)有一法,可使人民免此劫難,不知太守肯為民犧牲否?”
陳太守聽了,大驚失色,哀懇說:“既為民父母,理應救濟。若有法補救,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決計犧牲個人,救濟萬民……”
“太守這樣愛護民、地,真令我欽佩得狠……想免此劫,惟有將全縣人民的姓氏,造成一冊——萬名冊,待洪水到城下的時候,太守抱萬名冊墜水自戕,可免此劫。否則,別無他法!”土地說。
“承蒙指教,感激之至!決遵計而行。”陳太守慷慨說到這里,更夫鳴鑼報更,將他從夢中驚醒。聳耳聽去,鏜,鏜,鏜,已三更時候了?;叵雺糁械慕涍^,歷歷胸中,毫不模糊,不禁叫奇不止。
未幾天曉,傳當?shù)氐牟钜劭紗枺钜酃е數(shù)拇鹫f:“天霧的時候,華陽山脈某峰里,是有兩個鐵質的牛怪出現(xiàn),但不奔馳……于地方尚無大害?!?/p>
陳太守聽了,該山真有兩個鐵牛,明白夢非無因,即遍告夢中的經過,令各鄉(xiāng)的董保,限兩日內將各鄉(xiāng)人民的名冊造來。董保和鄉(xiāng)民聽了這個惡耗,戰(zhàn)戰(zhàn)兢兢,星夜將各鄉(xiāng)人民的名冊,造齊呈送府署。
第三日,華陽山脈的某峰果然暴裂,奔出了一條巨蛟、兩個鐵牛。兩牛互斗,洪水涌洶,平地水深丈余,東北鄉(xiāng)的村落、田畝……都被沖沒。不半日,城下水深數(shù)丈,城將傾沒。
陳太守聞警,登城觀看,見洪水澎湃,數(shù)十里錦繡山河變成了澤國,不禁悲憫交集,奮不顧身,抱萬民冊跳下城去。他墜入水中后,水勢陡靜,頓時落下數(shù)丈。城上守城的人士見太守墜水自戕,洪水陡落,不禁喜得大笑不止。他們正笑得起勁,忽太守在北門距城一里許的水中,將頭聳出水面,厲色若生,大聲疾呼說:“人們呵!不要亂,不要笑,五百年后有一遭!”說了又沉沒不見。
這樣,不到兩日,水盡落退。生水的惡蛟隨水遠去,而互斗的鐵牛,戰(zhàn)勝的已不知去向,那戰(zhàn)敗的留落下來。東北兩鄉(xiāng)遭了此劫,向稱田畝毗連、萬家煙火的鄉(xiāng)村,已成了一望無涯的沙洲,元氣大損,數(shù)十年始復原狀。
洪水退后,,人民感太守仁愛,在他冒頭的山麓下建廟奉祀,以揚德風;復將戰(zhàn)敗遺留下的鐵牛抬入城中,筑庵保存,以留紀念。至今百余年,廟宇、鐵牛仍未毀滅?,F(xiàn)在來宣游歷的人士,猶得仰崇宇而再拜,捫故物以憶古……唉,宣城何罪,遵此浩劫,五百年后真還有一遭嗎?
八月一日,宣城芳山。
(《京報》1925年9月1日)
三眼沖
宣城北鄉(xiāng)崗巒起伏,土地垽瘠,古來視為不毛之地,棄而不墾。及到清代洪楊亂后,人民南遷,向稱人跡罕到的荒原,漸有了人居。但宣城西北一隅,崗巒多而溝壑少,因此雨水稍稀,便要感受地理的影響成了荒年。
當時,該地有個年約六十多歲的老農人,心地慈良,為人極忠厚。不料天不福善,竟無子女,猶自耕自食。一年天旱,溝塘將涸,老農人和他婦人在路邊的小塘斡水。時值炎暑,驕陽似火,正在施威,年幼的農夫尚應付不下,況一對筋力衰弱的老人呢?
他倆正在力難應付的當兒,后面小路上來了一位白發(fā)老人,手中撐著紙傘,熱得一步一喘的走來。這老人走到溝邊,向他們深深一揖說:“哥嫂們,我是到某地去的,已走了半天,天氣太熱,口中渴得萬分,請賜茶一杯可否?”
老農人聽了,向他婦人說:“這位行路的老兒,渴得真是可憐。你將他引到家中憩息一下如何?”農婦說:“常言道:五湖四海皆朋友,人生何處不相逢。引他到家一餐,值得什么?”說罷,引老人到他家憩息,款待甚殷。
老人到農家憩息出來,向老人謝說:“叨擾茶飯,感激非常!貴地崗巒環(huán)峙,沒有巨淵深溝,天若不時時降雨,不是沒得收嗎? ”農人道:“粗茶淡飯,很不恭敬。敝處全靠天收,天不雨,便要受災?!?/p>
老人道:“貴地士質尚沃,苦無水源,若在山崖的高處掘一源泉,豈不是好?”農人道:“掘泉固好,無此能人,也是枉然?!?/p>
老人奮然道:“我雖年邁,尚能為力?!闭f著,走到山崖高處,用他的傘柄向地下杵了三下,傘柄起處,所杵的三洞眼中,鼎沸似的向外沖水。農人和農婦見了,喜出望外,以三眼不足,還欲請老人再搗幾個,方欲開口,老人已不見了。
自此以后,泉水源源不絕,向稱不毛的田地,竟成了無上的沃土?,F(xiàn)今該地的農人,仍稱道神庥,感謝老農夫婦為善感神,遺澤后世不已。
(《民國日報》1926年3月3日)
宣城春節(jié)寫真
宣城是安徽最富庶之區(qū),以往每逢春節(jié),極力鋪張點綴佳節(jié),形形色色,頗稱熱鬧。
今年卻不然了。因為去年經過空前絕后旱魃的洗劫,農村破產,市面蕭條,農工商學各界救死不遑,那有余錢和興趣來慶祝這春節(jié)呢?除了郵電、交通、公安等機關辦公外,其余的大大無形停止了。
各商店雖照常休業(yè),人們還是往還賀年,但張貼春聯(lián)確比以前少了。許多商店和人家,因為境況不佳,沒有興趣顧到這些事。
至于龍燈、馬燈、高蹺各種玩藝,是一無所有。就是一個戲院,也因市面不景氣,不夠維持,無法開演。
總之,經過旱魃洗劫后的宣城,把種種不景氣,由春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來。
最不堪寓目的,是一班災民。宣城在往年,每逢春節(jié)的前夕,賑務機關和慈善家施散賑米,以濟急貧。今年春節(jié)的前夕,四鄉(xiāng)災民進城討賑糧的,比往年多至十倍,約計不下萬余人。粥少僧多,不敷分散。善鉆營的、幸運的,弄得一兩張米票,換得一兩升米;那老弱的,愚笨的,不免向隅。那沒有討得賑米的災丐,不能回去,沿街乞討,以果饑腹。晚間檐前屋角,橫豎直臥,狠狽不堪。
翌日春節(jié),大家見面“恭賀新禧”時,依門乞討的災丐比比皆是,大有“陰山道上”之概。善門難開,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閉門不納了。
這不過是災區(qū)寫真之一。距午季尚有幾月,哀哀災黎何以為生?望賑務機關和大慈善家們及早多多籌賑,以惠災黎呵!
(《新聞報》1935年2月11日)
敬亭山的今昔觀
敬亭山在我縣宣城北鄉(xiāng),距城約十里,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高約數(shù)百丈,蜿蜒二十余里,千巖萬壑,景物清奇,為近郭名勝。自李唐李白詠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的大名,遂為歷朝文人雅士所向往,凡到宣城游的,莫不以一覽敬亭之勝為快。
事變前,山下的廣濟(教)寺,雖古剎數(shù)椽,頭陀幾人,寺里布置得很清雅。春秋佳日,游人必要在這里休息。老衲以本山的特產,名“敬亭青螺”的茶葉,煮山澗清洌而香的泉水,泡茶待客;游人也不惜小費,以饜口福為幸。這廣濟寺,俗名雙塔寺,寺前雙塔聳峙,是宋時遼道宗年間所建,已風霜侵蝕,鱗痕斑剝,顯露著古香古色,一望而知他是幾千年的遺物!
山麓的路當中,有一座小小的白石坊聳峙著,建筑得很簡單,上面額著“古昭亭”三個字,筆致勁秀,大有王羲之筆勢,飄如游龍,矯若驚蛇的姿態(tài)。是清咸豐年間建立的。上而堆些石卵,相傳拋石其上,得子之兆。此山又名“昭亭山”的,想由此亭而來?
自古昭亭以上,便怪石嶙峋,古松參天,陰翳蔽日,風嘯泉鳴,別有天地。在明媚的春天,杜鵑花開滿山紅,絢爛奪目;秋時野菊遍地,如菜花一般。
半山中有翠云庵、龍王廟、先賢祠,依山而建。因地勢窄狹,廟宇矮小,雖很簡陋,里面古今來墨客騷人石刻的詩文很多;又都有高僧住持。翠云庵的后面,有一座小樓名太白樓,相傳為李青蓮當年和社會賢達遠眺處。又庵前右側有小亭一座,名太白亭,相傳為李仙和當時一班文友徜佯飲酒賦詩處。庵的左山后,有盆大的石池一,土名龍?zhí)?,深約二三尺,里面有蠑蟆,先以為龍,每逢旱魃施虔,土人奉以求雨。這潭的水是山泉淌來的,清洌得很。山僧就汲這潭的水煮茶,清香無比,別饒風味,勝過廣濟寺的茶。游人多在山上酒食,各廟住持招待很好。
太白樓高出各廟宇數(shù)丈,有居上臨下建瓴之勢。登樓遠矚,俯看萬家煙火,城郭參差,城里的疊嶂樓、鰲峰,歷歷在目。而東鄉(xiāng)的長旛山、麻姑山,西的珩瑯山、天門山,北鄉(xiāng)的硤石山、陵陽山,森然排云,燦然列翠,古人所說的三千粉黛、八百煙花,都擺在眼前,我想黃山、廬山的神秀,也不過這樣?
不幸中日戰(zhàn)起,宣城淪陷了八年,不但城里的名勝古跡被倭寇破壞盡了,就是城外的勝地也同罹浩劫,敬亭山上下的古剎,像廣濟寺、翠云庵、龍王廟、先賢祠,因軍事關系,同遭敵火,山上的松林也被敵偽砍伐殆盡?,F(xiàn)在所剩的斷垣頹壁,瓦礫一片,童山濯濯而已。當這春景宜人、游興勃發(fā)的時候,有煙霞癖的,撫景生情,能無今昔之感!
(《益世報(上海)》1947年6月4日)
饑荒
《爾雅》里說:“谷不熟為饑?!表n愈文說:“天饑歲荒。”是說果谷不熟叫“荒”。我皖南去年既沒遭水,沒有遭旱,也沒有蟲,而兵燹也成過去,皖南是產米之區(qū),蕪湖是米市之一,每年外運的米雖不少,可是自給有余,除旱澇、蟲荒外,沒有鬧過饑荒。去年雖不算豐收,也可說是稔年。
今年鬧饑荒的地方很廣,搶米的事時有所聞。像宣地也是產米區(qū),竟不能例外,鬧起饑荒,搶米的事也數(shù)見不鮮。雖不像孟子里說的“野有餓莩”,但民確有饑色,不能舉火的十之五六。
韓愈詩云:“婪酣大肚遭一飽,饑腸徹死無由鳴?!卑拙右自娫疲骸皦颜卟荒宛嚕嚮馃淠c?!笔呈敲裨藗儧]有糧食就不能活,饑腸轆轆鳴,著實難過難受!
蘇軾詩云:“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攲棟。老農釋耒嘆,淚入饑腸痛?!庇衷疲骸梆嚮馃c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去年不是旱荒,今年又不是春荒,無須待那秋收,不知怎的竟使我民挨餓。
蘇軾又詩云:“莼羹羊酪不須評,一飽且救饑腸鳴?!钡胤矫准Z今年確是缺乏,除大農戶和資本家有米吃,那小佃農和勞工界拿錢買不著米!又云:“明日無晨炊,倒床作雷鳴。”雖不盡日不舉火,可是早餐吃了,午餐或晚餐還不知在那里的很多。
大村莊或街鎮(zhèn)上,整日里都有貧苦的男女,拿了筲箕或口袋,無精力似的訪問可有米賣,市鎮(zhèn)雖有平糶米出賣,杯水車薪,無多大補救。而鄉(xiāng)人無購米證的也買不著。去遲了,便向隅而返。
駱賓王詩云:“平臺戚里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鐘?!备挥械娜思?不但菜饌照常豐盛,而美肴佳釀也如平昔!
楊載詩云:“不妨山水樂吾樂,豈有饑溺憂吾憂?!庇謶`詩云:“凡百敬爾位,以慰饑渴懷?!濒[饑荒的地方各機關辦理這事,能像“后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對民食加以統(tǒng)制,就是有法令的挹此注彼,,不能拒絕,也要苦心孤詣,必使地方足食,始可分多潤寡。
黃庚詩云:“煮字原來不療饑?!碧K軾詩云:“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蔽沂莻€窮塾師,像鄭燮窮居陋巷,教幾個小小蒙童,在這鬧米荒的時候,東翁家多有“在陳”之虞,那有多少米來奉師?這樣常致斷炊,不得已,效范仲淹斷齏畫粥以療饑。
庾肩吾文里說:“煮石初爛,燒丹欲成?!鄙裣蓚饔邪资?,常煮石為糧,我是孔教中人,不會神仙術,惟有効先圣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付之遠觀而已。
(《中央日報》1947年7月18日)
(魯旭春、童達清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