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郎溪縣磨盤山遺址發(fā)現(xiàn)起始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10-18 14:45

宋永祥

微信版第1601期

今年3月22日,央視新聞報道,國家文物局正式揭曉“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郎溪縣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磨盤山遺址,以其延續(xù)4000年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文化譜系明確的代表性遺址,對于探討皖南地區(qū)以及整個長江下游史前社會的文明進程,先秦社會的文化交流等重要價值,赫然位列第三。消息傳來,邑人奔走相告,上下為之歡欣。作為該遺址的首位專業(yè)田野考古調(diào)查者,我當然亦欣喜之至。同時,也陷入43年前那段難忘經(jīng)歷的回憶中。

我是1977年春進入郎溪縣文化館工作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整個國家進入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荒廢多年的文物工作從上到下也開始得到重視,我成了全縣唯一的專職文物工作者,并作為當時宣城地區(qū)13個縣的唯一學員,被選中參加了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即今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的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期考古發(fā)掘與培訓(1980年春)。近3個月的理論與實踐,也因自己的熱愛與注重自學,初步掌握了一些專業(yè)知識。

為向公眾宣傳普及文物知識,增強文保意識,1981年春,在縣文化館,我主導籌辦了全縣第一次文物展覽,當時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蘇英杰、縣文化局分管局長程寧等都蒞臨現(xiàn)場參觀指導。

磨盤山遺址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挖新郎川河時就最初出土了遺物,但因當時各方面對文物知識及保護意識的嚴重缺乏,文化部門并沒有及時得到任何相關信息。直到1981年初夏,我父親重病復發(fā),家住新法村的親戚李茂水(我姐夫父親)老人來城里探望,午餐桌上說到我的工作,他隨口告知:“我們那塊挑河挖出許多老陶片、瓦扎子?!庇捎谒莻€沒什么文化的老農(nóng)民,我對他提供的信息有了印象,但并沒引起足夠重視。

此后不久,縣委宣傳部搞通訊報道的宣傳干事蘇子農(nóng)同志找到我,再次告知同類信息,并提供了好幾件陶片標本。面對他的身份與實物,我感到必須盡快去實地考察一下。

6月19日下午剛上班,館長就讓我去縣委宣傳部蘇部長處拿個批文,他順便問到我:“小宋啊,幸福磨盤山有出土文物你知道嗎?”我回答:“知道,近日就去實地了解情況。”他當即說:“那里正在挑攔水壩,我馬上去有事。你要有空,就跟我一道去看看?!笨h領導如此重視并給我方便,哪有不遵之理,我馬上給館長打了電話,便坐上了黃帆布的北京吉普車,隨他到了磨盤山。

其時,因春未夏初嚴重少雨干旱,千余農(nóng)民正頂著烈日在新郎川河上修筑一條攔水壩,而取土點正是壩下不遠處的河灘。抬眼西望,南岸邊及相近河床上,盡是過去河水沖刷過的破碎陶片,取土點上又裸露出許多新陶片。有厚達1~2厘米的夾砂粗陶,薄如瓷片的泥質(zhì)紅、灰陶片等;可辨所屬器形有釜、罐、鼎足、石器殘片。我汗流浹背,匆匆收集了一些標本,拍了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隨車返回。

隔日,我給省文物工作隊考古部主任楊德標先生(薛家崗遺址發(fā)掘時他是領隊,我們建立了很好的師生情誼)去信,簡要報告了初至磨盤山遺址了解到的情況。他因當時正忙于整理薛家崗遺址發(fā)掘材料,直到7月27日才復信,“我覺得較好,可能有新石器時代遺存;類似遺址我們都沒做過,情況不明。我很想去看看,終因事與愿違。爭取今冬去一次,到時再告?!保ㄗⅲ阂娫耪掌?。但與我日記核對,8月2日我即收到此信,原件日期中的月份應是先生自誤)但終究還是太忙,他一直未能成行。

而我因初查是搭領導便車,時間匆忙,只能走馬觀花。當年盛夏剛過的8月16日,我就開始了真正的正式調(diào)查。

是日清晨,我騎上一輛借來的永久牌自行車,首先趕到離縣城近15公里的幸福公社文化站,但站長潘高峰昨晚回廟頭村家中未歸,又調(diào)頭沿新郎川河北大埂西下約3公里的廟頭渡囗,恰巧撐船的老人正是潘的父親。

尚在稻田里拔草的潘站長,得知我的來意,領家中稍歇。爾后,帶我來到村中的一條小土路上。

這里前幾天曾出土過陶豆和小碗 ,系大雨沖露出口沿,被好奇村童刨出。我們請來一民工,在原址約3X2米的范圍內(nèi)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約至20厘米深處發(fā)現(xiàn)一完整的小陶罐、斂口、飾有細密的方格紋;繼爾,又陸續(xù)出土了殘破的方格印紋大小陶缽各1個,原始青瓷杯1個。顯然,這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墓葬及遺物。

磨盤山遺址出土的陶豬尊

當飯菜端上桌子時,已午后一點多鐘了。肚子里早唱空城計了,熱又勞累,反倒沒了味口。草草飯罷小歇,我們戴上斗笠帽,又直奔磨盤山而去。

“ 秋老虎”正兇狂,驕陽似火,大地發(fā)燙,無一絲風。我的手臂頃刻曬紅,周身熱汗涔涔。為搞清遺址的整個大概范圍,我們由河床向南,擴大到磨盤山、廟頭兩個自然村中的排水溝、地表、一直到后山的旱地。粗略勘查發(fā)現(xiàn):1米多深的排水溝斷面上,全系原生紅黃土壤,無文化遺跡;村中地表散布不少各時期的陶片,撿到殘石錛2件,幾何印紋硬陶殘碗1件,扁鼎足、陶片多件;在隊長屋山頭地面還發(fā)現(xiàn)不少紅燒土結(jié)塊;后山旱地因山芋藤嚴嚴實實覆蓋,沒尋見文化遺跡。但據(jù)當?shù)乩相l(xiāng)反映,這一帶過去常常出土陶器、石器之類的東西,有的形同石鏟,鉆有圓孔。顯然,這是新石器時代頗具江南特色的有孔石器。

太陽快要落山了,西邊的南漪湖象一面巨大的鏡子,反射著太陽燦爛耀眼的光芒。我感到少有的氣悶,索性,脫去濕透的汗衫,光著背,任夕陽蒸發(fā)體內(nèi)的水份。

折回頭,至轎子山。相傳此乃一貴人葬地,原有石灶、石鍋、石轎,文革中砸毀。我們未能找到被毀遺物。一通殘存的荒冢墓碑上可見“大清道光□□□□”字樣。再細搜尋,發(fā)現(xiàn)一堆農(nóng)民整地篩撿出的碎石瓦礫,其中多是明清時期的瓷片和殘磚瓦,少量陶片年代自然要早得多。

烈日終于完全沉入了南漪湖。遲來的晚風拂過碧綠的稻田,掀起我肩上撘著的毛巾,“嗨,舒服透了!”我摘下頭上扣了一天的“不認親”竹篾帽,和潘站長踏著暮色來到山頭村我姐夫家。

室內(nèi),晚餐菜肴豐富,我們喝酒聊天,甚是和諧快樂;室外,一輪明月從樹梢緩緩升起,銀輝瀉地,村童推著小吱呀車,三五成伙地玩耍在村前屋后,螢火蟲與他們車上的小蠟燭火苗相互飛動跳躍,使整個鄉(xiāng)村月夜充滿了生機和溫情。

翌日,我們又在周邊更大范圍內(nèi)走訪,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于8月18日午飯前返回縣城,結(jié)束了為期兩天半的磨盤山遺址首次田野考古調(diào)查。

當晚,我在日記中做了這樣的小結(jié):該遺址的面貌遠不止上次了解的情況。而是:東至磨盤山村東,西至南漪湖畔,南至磨盤山村、廟頭村邊旱地,北到新郎川河底;遺物從夾砂粗陶、泥質(zhì)陶殘片、鼎足、紅燒土結(jié)塊等,到厚重的原始青瓷殘片、幾何印紋硬陶殘器等,都有發(fā)現(xiàn),可見該遺址經(jīng)歷了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年代大致在新石器時代~商周、秦漢時期。而最先在新郎川河南岸邊及河床上收集的標本,無疑是最早的遺存。至于在廟頭村中清理的那個墓葬及器物則說明,雖然該村址與磨盤山遺址隔著一華里多的沖田,但它們在文化關系上聯(lián)系密切,地理位置同屬古河道或南漪湖東南岸,出土陶片紋飾與磨盤山幾乎一致。轎子山可能是宋明時代的村落遺址,后人將這里的部分廢墟變成了清代墓地。

此后,隨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展開,文物部門對該遺址又進行了3次調(diào)查。特別是近幾年來,南大歷史學院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的數(shù)次科學考古發(fā)掘,終于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大致還原了它的歷史面貌,展示出它無可替代的多方面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作者系原郎溪縣文化館文物工作者)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