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涇縣汀溪“湖北人”的前世今生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9-27 11:15

王響寧

微信版第1590期

在皖南涇縣,有一個距離湖北省武漢市587公里的地方,那里九成居民是湖北人,至今,他們都講著一口地道的湖北話,沿襲著湖北人的生產、生活習慣,這就是涇縣汀溪鄉(xiāng)。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域也在不斷調整。為突出湖北人在汀溪鄉(xiāng)的集中居住地,本文中的汀溪鄉(xiāng),是指2005年4月蘇紅鄉(xiāng)并入汀溪鄉(xiāng)之前的原汀溪鄉(xiāng),人們習慣稱之“汀溪”。

一個遠方的湖北人天地

汀溪坐落在北緯30度線上,位于涇縣東部的巍巍大山之中。與蘇紅鄉(xiāng)合并之前,原汀溪鄉(xiāng)的大致范圍:東至芭蕉嶺與宣城市宣州區(qū)溪口鎮(zhèn)接壤;南至戰(zhàn)嶺、馬家?guī)X與寧國市方塘鄉(xiāng)毗鄰;西至九里嶺與涇縣原蘇紅鄉(xiāng)相接;北至“鬼磨劍”與涇縣蔡村鎮(zhèn)宋村交界,面積52平方公里。轄聯(lián)合、高山、橫路、茶坑、紅星、紅嶺、大坑7個行政村,人口大約6000余人。

汀溪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穿境而過的汀溪河流淌著翡翠般的瓊漿玉液,境內高山巍峨,云霧繚繞,清幽靜謐,負氧離子極高,置身其中,仿佛人間仙境,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與優(yōu)美風景同樣神奇的是,在這偏居一隅的深山里,居住的幾乎全部是湖北人。走進汀溪,那里男女老幼張口就是純正的湖北應山、谷城、襄陽一帶口音,弄不清的還以為真的到了湖北。據(jù)老輩們口口相傳,汀溪的湖北人是晚清到民國期間移民而來,并在此繁衍生息、延綿傳世。由于絕大部分汀溪居民是湖北移民的后代,當?shù)厝肆暦Q之為“湖北佬”,湖北人之間也親切地互稱“湖北佬”,并不忌諱。

雖然歷經(jīng)一百多年歲月浸潤,雖然湖北與皖南文化深度交融,可“汀溪湖北人”一直頑固地堅守著自己就是湖北人,最直接的便是語言傳承。比如:

“姑娘”稱“丫子”(讀作:niǎzī);“摔跤了”稱“板到了”(拼音:bǎndāolāo);“屈起五指用指關節(jié)背部擊打他人頭部,多指打小孩”稱“挖雷角子”;“兒子”稱“兒娃子”;“不清頭”稱“二球”;“形容人可憐或者做了缺德的事”稱“造孽”;“形容東西擺放整齊”稱“齊咋咋地”;“散布不良信息”稱“嚼牙巴骨”; “時間很短”稱“一哈哈”;“動作很慢”稱“死摸”;……

除語言這個最直觀的文化表現(xiàn)外,汀溪湖北人的生活、農耕、禮儀都頑固地堅守著老家的傳統(tǒng)。比如:老土墻房子的式樣幾乎與湖北應山、谷城、襄陽一帶農村老屋一模一樣。家家戶戶都有一間烤火房,就是專門隔出一個房間,中間留出一方火塘生火用于冬天取暖。家里來了客人,就把桌子往火塘上一架,邊取暖邊喝酒,簡單而快樂地消磨著時光。

時至今日,汀溪湖北人接續(xù)傳承著老家記憶,并在遠離湖北的涇縣汀溪鄉(xiāng)形成一個“湖北人”的小天地。

汀溪移民的正史和傳說

太平天國戰(zhàn)爭使涇縣人口銳減,為彌補江南人口,同治年間,時任兩江總督、清朝重臣曾國藩上書清政府移民,出告示招墾于楚、豫,并在各縣設“勸農局”布告鄉(xiāng)里。據(jù)湖北《安陸縣志》記載:“同治六七年,民間訛言下江南種無主良田,住無主美屋,無一村一堡不轟動,凡佃戶皆辭田而去,遷徙者不下萬戶”??吹焦俑畼O具煽動性的移民廣告,湖北應山、襄陽、谷城、隋州等地人聞訊,亦因戰(zhàn)亂、饑荒、水災、旱災等原因在家鄉(xiāng)難以生計,紛紛舉家遷徙江南。

坊間流傳最廣的“湖北下江南”故事,莫過于遷徙時移民一根扁擔、兩只籮筐,一頭挑著娃娃,一頭挑著簡單的生活用具,不遠千里,硬是靠兩條腿從湖北走到江南。

湖北移民到達江南后,部分人的生活確有好轉,有的便回湖北老家相邀,有的以書信相邀。此后的清同治、光緒、宣統(tǒng)直至民國年間,從湖北往江南的移民從未間斷。湖北省廣水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何祖善先生撰文《湖北移民下江南:宣城寧國市與隨州廣水市應山縣百年前的一次邂逅》記載:光緒年間,湖北應山連遭水旱災害,在先期移民的勸告下,先后有兩千余戶上萬農民下江南,就是安徽省宣城市一帶廣為流傳的“湖北下江南”。緊挨寧國市的涇縣汀溪的湖北移民,基本上都是那一時期由湖北陸續(xù)遷達的。

也有官方強行移民之說,說是湖北富庶,人丁興旺,官府強行往江南移民。就是用繩子將移民雙手捆綁,前后串在一起,由官兵押解前往江南。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黎霞老師編撰的《晚清教案中的秘密社會——以1892年谷城為例》顯示:“清光緒十七年(1892)鄂北連月大旱,襄陽府屬于之谷城、光化、襄陽等地時疫盛行,死亡相繼……”后謠言四起,官府不究,民憤四起,引發(fā)暴動,民不聊生。這與汀溪湖北移民口口相傳:“河邊幾人合圍的大柳樹都被旱死”的景象十分吻合。走投無路之下,不少居民選擇“一擔籮筐下江南”,由湖北遷往皖南、浙西、蘇南等地。

移民初期生活異常艱難

據(jù)老輩口口相傳,絕大多數(shù)湖北移民抵達汀溪后,并非像坊間訛傳的:“種無主良田,住無主美屋”,僅靠官府補貼的微薄銀兩根本無法生存。面對生死存亡的窘境,第一代湖北移民別無選擇,只能“背水一戰(zhàn)”,他們以骨子里的堅強、勤勞、智慧、善良,拉開架式,與天奮斗,與地奮斗,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奮斗!

為解決棲身之地,移民們緊密團結起來抱團取暖、互相幫襯,給各家各戶搭建起得以容身的茅棚,憑著一刀一斧一錘一鋤,螞蟻啃骨頭般墾荒種地、壘石造田、開渠引水、伐木建房,像不知疲倦的機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硬是開辟出層層梯田種植水稻,在陡峭的山坡上開荒種植茶葉、玉米、芝麻、黃豆等農作物,慢慢解決了溫飽問題;硬是憑借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土里刨食,針頭削鐵,省吃儉用,蓋起了瓦房,日子慢慢得以好轉。與此同時,為了能夠立足汀溪,先期移民待人接物格外熱情,家里來了客人哪怕是陌生人都熱情招待。每到飯點,路過的、做生意的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都能免費供餐。

第一代湖北移民的艱苦奮斗,為子孫后代在汀溪扎根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時至今日,汀溪大部分人家都還繼承著熱情待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著先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堅毅和頑強。

今日汀溪早已聞名遐邇

憑借著沖出峽谷的汀溪河,先期湖北移民源源不斷把大山里的竹木柴炭運到山外換取鈔票和生活用品,慢慢改善生活。1972年,汀溪公社通車后,原始森林中取之不盡的寶貝成了真金白銀,老百姓的日子“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同時,集體經(jīng)濟興旺發(fā)達,早在改革開放前,汀溪公社就購買了一輛嶄新的“江淮”牌大卡車,貓兒嶺生產隊購買了一輛“嘎斯”牌貨車,之后不久,鄉(xiāng)里又購買了一輛“北京”212吉普車,桐坑生產隊硬是憑借一己之力,架起了一座長近百米、橫跨汀溪河的石拱大橋,這些足以表明汀溪湖北移民的生活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勤勞智慧的汀溪人抓住機遇、乘風借勢,勇闖新路。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原籍湖北谷城的汀溪鄉(xiāng)黨委書記陳興源帶領群眾創(chuàng)立了無公害“汀溪蘭香”綠茶品牌,葉肥芽壯、色澤翠綠、香似幽蘭、回味甘爽的“汀溪蘭香”連續(xù)多年奪得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綠環(huán)蘭香”“大南坑蘭香”等茶葉品牌聲名鵲起,深受消費者青睞,正常年份,每年茶葉可給轄區(qū)群眾帶來億元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汀溪鄉(xiāng)旅游經(jīng)濟蓬勃興起,最美鄉(xiāng)村公路、5G網(wǎng)絡已經(jīng)把這個大山里的小天地與外面的世界緊密連接在一起,風景旖旎的自然景觀,高聳入云的戰(zhàn)嶺石壁,神秘莫測的“鬼磨劍”石,綿延不絕的原始森林,詩情畫意的水墨汀溪,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人在畫中的峽谷漂流……每到節(jié)假日、雙休日,通往汀溪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八方來游客蜂擁而來,“水墨汀溪”景區(qū)游人如潮,單日最高車流量達4000余臺,全年旅客流量達十余萬人,200多戶農家樂生意火爆,無公害農產品深受游客歡迎。

只要你到過汀溪,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汀溪人湖北人特別熱情好客,汀溪人特別愛干凈,他們的熱情能讓人融化,他們的干凈能讓人留下來不想走。這些寶貴品質,像一張張無聲的名片,助力“養(yǎng)在深山人未知”的汀溪聲名遠揚,如今,風景如畫的汀溪已成為外地游客的網(wǎng)紅打卡地?;鸨穆糜谓?jīng)濟,高品質的無公害農產品,強力推動著汀溪人民在致富道路上闊步前行。

當年,汀溪的先人從湖北來到汀溪,就像大風從遠方吹來的種子,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頑強地生根發(fā)芽、破土而出。雖然歷經(jīng)風霜雨雪和旱澇災害,卻從不向命運低頭。如今,當年的種子已經(jīng)長成了參天大樹。雖然汀溪與湖北有著割不斷的關聯(lián),可游子的身影已經(jīng)漸行漸遠,畢竟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曾經(jīng)的過往都將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作者單位:涇縣公安局)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