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民俗文化——閑話“摸秋”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9-20 10:00

第1587期

耿崇喜

一年四季當中有兩個月圓節(jié)舉國同慶:一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觀燈吃湯圓;二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賞月吃桂花餅。此外,這兩個月圓節(jié)還有一個與生育相關的民俗活動,即“偷燈盞”和“摸秋”。

所謂“偷燈盞”,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詮釋:“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边@里“燈”諧音“丁”(男),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接香火,以期子嗣綿延。至于“摸秋”一說,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記載:“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闭锨笞?,大概是因為“瓜熟籽多”,取“瓜瓞綿綿,爾昌爾熾”之意。

說來說去,都是大人們的事,對于我們這些放牛娃而言,最感興趣的是順點吃的。

我第一次“摸秋”是在1951年的中秋節(jié),那年我十一歲,還沒入學。白天,我們商量好了,晚上去偷白胡子老頭的石榴。

白胡子姓吳,半地主,他家多余的房地財產(chǎn)在土改時該分的都分了,唯獨他門前一塊菜園地沒動。菜園地西邊緊挨著王家的后墻,其他三面筑著七八尺高的圍墻,南邊是周家菜園,東邊沿墻根是一條進村的通道,路邊有一大塊瓦礫地,荊刺叢生,北邊的園門不偏不斜對著他家的大門口,留給我們唯一的機會是東北墻角那棵趴在圍墻上的歪脖子桑樹,攀上那棵桑樹就可以下到園子里去了。

夜色初涼,月光如水。李興家領著我們繞到周啟友的家,沿著東邊圍墻墻根,躡手躡腳、探頭探腦地摸到歪脖子桑樹下,就像鬼子進村。到達東北墻角,李興家、周啟友踩肩爬樹,下到園子里摘石榴,樹上留一個、樹下留一個傳遞果子,我在墻外接著。

當我接到五個石榴時,他們驚動了梧桐樹上的烏鵲,周圍的狗叫了起來。吳家丫頭開門,東張西望,發(fā)現(xiàn)樹上的龔芳元。吳家丫頭是我們的同行,一個勁搖手,催我們快走。我們不是偷,用不著藏藏掖掖,就把所摘的八個石榴還給了吳家。白胡子老頭一改往日之威嚴,低聲下氣地說,財產(chǎn)對他來講是罪惡,摘光了才好。我們以為他在說反話,伸伸縮縮拿回石榴,你推我一把,我搡你一把,追打著溜了。

抬頭觀天,月上兩竿,我們又去鄰地里摸秋,一人揣了幾個玉米棒才盡興而歸。

次年摸秋,幺嬸對我說,你現(xiàn)在上學了,多摸點蔥和蒜,還說蔥代表聰明,蒜代表能寫會算。出了門,吳家丫頭說,你幺嬸懷孩子了,吃扁豆好。我聽了她的話,就摸了兩口袋扁豆帶回家。不久幺嬸添了一個妹妹,幺叔埋怨我不該摘扁豆,應該抱個大南瓜。我向奶奶討說法。奶奶告訴我,摸扁豆生女孩,摸南瓜生男孩。原來,“摸秋”有許多講究,要摸帶紅色的農(nóng)作物,像紅薯、紅棗、茄子、柿子,取“日子越過越紅火”之意;不摸帶白色的農(nóng)作物,那是要撞邪氣的。

摸了幾回秋,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老實說,一般菜園地我是不進去的,怕把主人提留的種子摘了,挨家長的罵。其實呢,菜園地里也沒有多少東西可生吃的。我喜歡到旱地里去“摸秋”,像花生、蘿卜、山芋都是大面積種植,偷一點不會被發(fā)現(xiàn),在衣裳擦一擦就能吃。當然,在野外“摸秋”要特別小心,往往會碰到蛇、野豬,豬獾這類讓你跳起來的黑客;不過也有遇見兔子、刺猬這類可愛小精靈的時候。有一次,一只正在孵蛋的野雞“撲棱”一聲,從山芋地里起飛,翅尖劃破我的臉,那次我被嚇出一場大病。

“摸秋”不限于幼童小孩。一些相戀中的男女,往往在這日夜晚出門,瓜田李下,偷偷約會,農(nóng)村人叫“搭青蓬”,在文人那里叫“竊玉”。

說起“竊玉”,我想了“偷秋”。我覺得在“偷秋”和“摸秋”這兩個詞當中做選擇,“摸秋”更應景:一、“摸秋”不準帶照明工具,只能在月亮底下憑記憶和感覺“摸”,碰運氣;二、你可以摸我的,我也可以摸你的,互通有物,何來偷;三、作為丟秋一方,會覺得自家人緣好,莊稼種得好,被人相中是一大榮譽,一言以蔽之,人家愿意。所以,民俗學者將“摸秋”這一習俗歸納為:“摸秋”是勞動者的一次歡慶,是豐收者的一次慷慨,是老人們的一次回味,是孩子們的一次放飛,是姑娘小伙兒們的一次浪漫。摸秋是凈化心靈的儀式,是對生活的小結(jié)和動員,是一種民俗文化。

然而,在我看來,“摸秋”這種民俗文化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更像秋天的螢火蟲,說不明白經(jīng)歷了什么。大饑荒摸秋我見證過,不是摸,是哄搶;六十年代,“破四舊”,大興“革命樣板戲”,中秋節(jié)晚上既不賞月,更不摸秋,而是先“晚匯報”后吃月餅;八九十年代,大人們忙著買房、買車、供子女上學,孩子們一門心思想著考好大學,無暇顧忌這頭來。

隨著經(jīng)濟高速迅速發(fā)展,節(jié)味越來越淡,拜月、賞月、摸秋習俗漸行漸遠,只剩下吃月餅一項了。

鄉(xiāng)村文化振興,“興”的是人,“興”的是產(chǎn)業(yè)。就拿“摸秋”來說,沒人,誰去摸?沒農(nóng)作物,摸什么?

農(nóng)民干的都是苦力活,勞動強度大,圖什么?就圖個溫飽。一杯小酒,一碟花生米足以打發(fā)?,F(xiàn)在在村里開個會不管飯,就那么點時間,還要搞這個培訓,搞那個培訓,這不是為難村干部嗎?村干部為了交差,拿出一疊紙叫我們簽字。究竟培訓了啥?練習簽名。我希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上面的干部不要為難下面的干部,下面的干部不要為難群眾,要想兩不為難,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灑脫一些,干干凈凈做一回落葉;要么放下架子,也到田間摸一回秋,看看是瓜多還是蔥多。

(作者系廣德市楊灘中學退休教師)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