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微信版第1570期
烏溪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榔橋鎮(zhèn),徽水河與205國道、京福高鐵和蕪黃高速在這里穿境而過,轄區(qū)內有著名的中國紅星宣紙集團、中國宣紙文化園,建設中的涇縣牛嶺水庫壩址就在烏溪村,將在原有江南第一漂景區(qū)的基礎上打造徽水河綜合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歷史上有宣州內史桓彝、葉永盛等為國為民的忠臣,除宣紙外還有油紙傘、箬葉等特產。2018年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烏溪為山區(qū)村,山多田少。東至紅星宣紙集團,南至國營白華林場,西與河西村接壤,北與本縣黃村鎮(zhèn)平垣村相鄰。轄區(qū)面積46平方公里,山場約5萬畝,耕地1600畝,茶園1000畝,22 個村民組,567戶2100人口。
烏溪村新貌
烏溪舊時屬修德鄉(xiāng)太平都,境內有祚坑、江村、程家坦、姚村、湖村、溪西山、荊竹坑、灰坑、板坑、下葉村,花園門、考坑、老街等自然村,分布于烏溪河與徽水河交匯區(qū)域。發(fā)源于白華尖東南側的白華河,經溪頭、白華、西峰山在下葉村與烏溪河匯合。烏溪河源于白華尖西北側楓樹園、蜜坑和茶坑,匯入楊嶺水,經青龍坑流入烏溪境內,在程家坦匯入徽水河,經姚村、湖村、溪西山、女兒坑口流經本縣黃村鎮(zhèn)平垣村匯入青弋江?;账由畈赜诖笊綅{谷間,灘多灣急潭深,山環(huán)水繞,歷史上沿岸有古道,雨季可放木筏和竹筏,把山里的竹木柴炭等農特產品運銷到長江中下游,再用竹筏背纖把外面的生活日用品運到山里?;諏幑诺辣P旋于大山峻嶺之中,在曲徑通幽的石板古道上至今還保留著兩百多米長的明清時期老街,當年有客棧、酒店、當鋪、錢莊、肉鋪等二十余家店號,街上還保留著五個連續(xù)的臺階,舊時人們稱此為“五階街”,在歷經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逐漸演變?yōu)榻裉斓摹盀跸帧?,此村以街而得名“烏溪村”。烏溪因地理位置險要,東晉咸和二年(327)爆發(fā)蘇峻之亂,宣城內史退守涇縣,糾合義兵,屯兵烏溪,駐守西峰山關隘,蘇峻遣將韓晃攻之,桓彝固守經年力戰(zhàn)陣亡,先人把他安葬在附近一座嶺上,并建廟祭祀這位忠臣。明朝萬歷年間本村巡按御史葉永盛捐資重修,后人為紀念他稱此為桓公嶺(205國道與高鐵交匯處)。在村的東側,有座國營烏溪紅星宣紙廠,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傳承宣紙文化技藝,發(fā)展地方經濟,縣政府在小嶺村選撥宣紙行業(yè)技工組建涇縣國營烏溪宣紙廠,八十年代后在境內設312分廠,板坑、灰坑宣紙原料廠等。企業(yè)改制后組建中國紅星宣紙集團有限公司。紅星宣紙是中國文房“四寶”中之精品,不蛀不腐,可保文書典籍、書畫珍品千古傳存,被譽為“紙壽千年”“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獨特的品質使它和藝術共生,與文化共存,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安徽省唯一獨立申報、獨立保護的人類非遺項目。本世紀初為展示和弘揚宣紙文化,投資建設了中國宣紙文化園景區(qū),二期擴建項目完成,正在打造烏溪宣紙文化小鎮(zhèn)。二十世紀末,在村西徽水河上,鐘奇志聯合當地村民精心打造了涇縣最早的民營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江南第一漂”,人稱“江南小漓江”,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景區(qū)。20公里的徽水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兩岸層巒疊翠、云霧繚繞、風光綺麗,游客在竹筏上嬉戲打水仗,更加驚險剌激。2021年牛嶺水庫開工截流,景區(qū)暫停營運。牛嶺水庫是國家172項重點水利工程之一,涇縣境內有史以來第三大水利工程,壩址就在程家坦上游400米處,設計總庫容1.67億方,總投資26.9億,總裝機19兆瓦,壩高59米,水位117米,形成12000畝山峽湖面,2023年底可關閘蓄水,以防洪、發(fā)電、灌溉為主,改善民生環(huán)境與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相結合。工程拆遷本鎮(zhèn)21個村民組(其中烏溪村拆遷祚坑、江村等四個村民組),642戶,房屋6.72萬平方米,征地13821畝,新建安置點5處,建設庫區(qū)公路33.1公里,跨湖大橋6座,林區(qū)生產道路32.1公里。
消失的祚坑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國家為了應對嚴峻國際形勢,選址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烏溪村荊竹坑,由上海楊樹浦發(fā)電廠于1969年援建了312火力發(fā)電廠,1970年2月組織工人進廠,1971年開始對旌德方向各小三線廠供電,運行到1988年止,工人回遷上海,設備轉移到河南登封,電廠給地方政府40萬元,利用廠區(qū)建立312宣紙分廠。當年312電廠建設,建設南雄公路(205國道)至荊竹坑公路,又從徽水河建造供水設施至荊竹坑,確保發(fā)電循環(huán)用水,并在荊竹坑口公路兩側建造數十幢電廠職工宿舍樓形成生活區(qū),如今還完整保留著那個年代建筑群落。兩側連續(xù)不斷的大廠房墻上,還依稀可見“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zhàn)、各荒、為人民”等標語,有機電設備維護車間、設備材料倉庫、燃煤倉庫等,再往內就進入電廠核心區(qū),有發(fā)電鍋爐廠房、機電運行廠房、總控制廠房,循環(huán)冷卻蓄水池,還有一座占地100多平方米、69米高的巨大的發(fā)電煙囪。
原312火力發(fā)電廠
1970年前后,南京軍區(qū)選址在烏溪村后板坑內,開挖了軍事防空洞,有四處洞口和部隊營房,主要是軍事通訊與備戰(zhàn),1985 年前后部隊撤離。村境內有葉氏、汪氏、俞氏、江氏等宗族。最大的為葉氏家族,宋元年間遷至境內溪西山村附近,明萬歷前后逐步移居古道傍的烏溪村和下葉村,合族建祠于村后,氣勢宏偉,祠前考坑水環(huán)繞,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拆除,在原址建造烏溪小學。在祠堂東南側為葉氏村落聚居區(qū),其中最大的古代建筑群為花園門,這是巡按御史葉永盛祖居,曾有一塊葉永盛“父子進士”木匾,后存入縣百匾堂內。俞氏宗族主要聚居在祚坑,是東晉忠臣俞縱將軍之后裔,俞日?裔孫聚居本鎮(zhèn)南山,傳承祖先軍事智慧,分支選址于地形掩蔽、易守難攻的祚坑聚族而居,據當地老人傳說,祚坑是咸豐年間太平軍在涇縣東鄉(xiāng)唯一沒有攻占的村落,至今周邊大山上仍能見到當年壘起的石頭陣。汪氏宗族為唐汪華八子汪俊后裔,分遷旌德新建,傳六十世汪七十卜筑涇縣荊竹坑,四傳汪卯生留居荊竹坑、汪再生遷本村女兒坑、汪義生遷本村西峰山。江氏為旌德濟陽金鰲(江村)江氏后裔,二十九世江從簡分遷本鎮(zhèn)枧坑(周坑),再遷本村江村。烏溪村葉氏宗族明清出了葉永盛、葉居仁和葉沃若3位進士。葉永盛,號玉城,勤學苦讀,萬歷十七年(1589)中進士,曾任江西、浙江、云南等地巡按御史,他“十上奏書、聲振中外”,他設舫課、商籍,鼓勵商業(yè)發(fā)展,對徽寧商業(yè)的對外發(fā)展做出了較大貢獻。葉氏家族曾居于徽水河畔,傳承油紙傘制作技藝,他們利用當地豐富的桐油、桑樹皮紙和毛竹資源及水路運輸條件,經青弋江銷往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葉永盛后人葉居仁,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他從小受家族油紙傘制作環(huán)境的影響,特為烏溪《油紙傘》賦詩一首:“糊邊削骨墨油濃,纖手爭穿五色絨。制得去葩千百柄,連檣裝賣趁江風?!边@首詩雖字數不多,但寫出了烏溪雨傘的制作材料、工藝技巧、生產規(guī)模及遠銷情況。清朝雨傘生產逐步移到烏溪花園門附近,上世紀五、六十年經過公私合營改造,成為集體企業(yè),因經營管理不善于七十年前后停產。
(作者單位:涇縣榔橋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