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群峰拱秀雙水穿城的旌陽鎮(zhèn)(上)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7-04 10:03

方光華

網(wǎng)絡版第1542期

旌陽,是旌德縣的別名。取縣名為城關鎮(zhèn)之名,那是民國以后的事了。

民國以前,旌德縣城內(nèi)以徽水河為界分為兩坊:進坊在河西,招坊在河東。民國廢都坊,設保甲,稱之為“旌陽鎮(zhèn)”。這樣一說,都是120多年前的事了。

旌陽之“旌”,從旌德縣名而來。唐《元和郡縣志》載:“本太平之地,以縣界闊遠,永泰初土賊王萬敵據(jù)險作亂,詔討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縣?!碧茖殤辏?63)朝廷劃太平縣東北境麻城等9個鄉(xiāng)設立旌德縣?!短藉居钣洝氛f:“冀其邑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睎|晉桓溫有言:“旌德禮賢,化道之所先?!币馑际潜頁P有道德的人,尊敬賢能的人,這是教育人首先要做到的?!瓣枴笔侵干降哪厦?、水的北面,即受光向陽的一面,從村鎮(zhèn)而言,為宜居之地。旌陽在旌德縣治祖山西山之南,徽水之北,故取此名。

01

旌陽是個四面環(huán)山,雙水穿城之地。

城西是逶迤而來的西山,縣衙就建在西山腳下,西山自然成了來龍山。西山還有個不同凡塵的名字,叫“棲真山”,與竇子明煉丹有關。清嘉慶《寧國府志》載:“棲真山,在縣西五里,昔竇子明曾居此山,其壇跡存焉。長孫邁所述《神仙傳》,子明既來江左,晉元帝嘉之,拜陵陽宰。在縣三年,民服德化,后棄官尋訪名山,搜采奇藥,至徽水之陽,結庵西山,煉丹高嶺焉?!庇辛烁]子明煉丹這出大戲,在棲真山立寺祀神,理所應當。宋朝乾道年間,棲真山南面建起了青華觀??滴蹙拍辏?670),旌德知縣茹鄂侯在棲真山立棲真寺,兩層樓閣之外,還設有塔院、養(yǎng)生池、觀魚臺等。寺依玉屏峰,俯瞰城郭,遙望鳧山,四周虬松林立,修竹環(huán)繞,成了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清雅之地?!皸娣e雪”,也成了旌陽勝景了。

列岫橫西嶺,玲瓏疊玉屏。

嚴風增簿暮,冷色上寒庭。

誰宿丹爐火,重翻梵宇經(jīng)。

                       曷來歌白雪,試更問仙靈。                       

                (呂光亨《棲真積雪》)

西山逶迤而來的那部分舊稱“黃龍崗”,衙署依崗而立?!督贤ㄖ尽罚骸包S龍崗在旌德縣,依岡勢為縣治,左有鹿飲泉。”元代旌德縣尹王禎曾率家僮在黃龍崗(今梓山賓館)開墾荒地,建了三間茅屋,引鹿飲泉水為清池,種蓮藕芡實,并培壟種稻,四周種植桑樹、棗樹、木棉,給百姓示范栽種技術。王禎把住的地方稱“山莊”,把耕種的園圃叫“偕樂”。久而久之,叫成了“偕樂山莊”。那里既是王禎著作《農(nóng)書》的地方,又是改進木活字印刷術靈感的發(fā)祥地。清代“白鹿飲泉”屬“旌陽十景”之一。

旌陽鎮(zhèn)鳥瞰旌陽東北是鳧山山脈,長12千米,主峰1087米,是青弋江和水陽江的分水嶺。鳧山是竇子明飛天成仙之地。清嘉慶《寧國府志》:“鳧山,一名石鳧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白龍?zhí)?、梅溪出焉,有巨人跡、馬蹄石、搗藥臼,俗傳陵陽子明二女化青鳧隨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煉丹于棲真山頂,后游鳧山,遇一隱者相與為友,俱仙去?!?因了竇子明成仙一事,鳧山不僅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還滋生出“先有鳧山殿,后有旌德縣”的俗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中詠嘆“愿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時,心里惦記的一定是棲真山和鳧山。

旌陽東南是梓山。梓山高476米。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大而茂盛。登臨縱目,四方景物一覽無余。從唐到宋,從元至清,旌陽城無論是修廟建塔,還是筑城架橋,盡在梓山的視野之內(nèi)。清代《寧國府志》這樣介紹梓山:“在縣南二里,山源自徽境,連屬至此,聳立千余仞。山頂有甘露王行祠,半山有覽眾亭。今廢,僅有梓山祠。有三臺峰,有石澗,有桃樹不花而實。”“奇石仙桃”,成了旌陽尋幽探勝之景,可惜好景不到百年,桃樹化為異物,為觀桃而建的觀景亭同樣傾圮于草木之中了。

梓山和宣城敬亭山一樣不是什么高山,敬亭山因為李白的登臨而名聞天下,梓山雖然沒有修到李白的腳印,卻不斷有文人雅士的身影出入。

不高而秀雅的梓山(江建興攝)

宋朝宰相王安石之子王雱任旌德縣尉時,曾在梓山寺池壁上書有“蘭亭勝事”四個大字。

明朝宣城文人湯賓尹寫有《春日偕及門諸子游梓山》:

駘蕩春光到梓陽,閑來施食禮空王。

自語鳥添詩思健,已殘花逐酒杯香。

談?chuàng)]如意風生席,妙證菩提客滿堂。

芙蓉舊主能相認,可是當年俠少狂。

清代宣城詩人施閏章與旌陽城交情篤深,梓山上的景物一次次觸發(fā)詩人的靈感,《登梓山》和《旌陽寺中》便是明證:

梓山城頭出,梅溪杖底流。

風光橫滿縣,泉響曲依樓。

過雨漲新綠,看題感舊游。

                          山腰精舍好,歸路重淹留。                          

                            (《登梓山》)

一月宿精舍,坐看芳草生。

歸心知物換,客感對僧平。

山市春蔬儉,溪舂夜火明。

                          勞勞頻轉側,慚負晚鐘聲。                         

                           (《旌陽寺中》)

梓山供佛是宋代就有的事,寺有興廢,一直延續(xù)至今。但老百姓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傳統(tǒng)廟會“三月二十八”,盡管他們對廟會的本意沒有多少了解,他們需要的是經(jīng)年不變的物資交流會那種熱鬧氣氛。旌陽菩薩會歷史已近千年,其源頭在梓山東岳廟。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載:“三月二十八”乃東岳天齊仁圣帝誕之日。其神掌天下人生死,諸郡邑皆有行宮奉香火。每年到了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和七月二十四、七月二十五,為東平殿祀神張巡生日;十月初十為城隍生日,官紳祀祝祈禱甚盛。百姓及附近望姓大族,爭先恐后出菩薩會,抬著菩薩,旗鑼開道,鳴銃放炮,香花燈燭,百戲雜陳,儀仗伴隨,唱戲酬神。每逢菩薩會,旌德四鄉(xiāng)和績溪等地農(nóng)民紛紛結伴而來觀看迎神賽會。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前后正是備耕生產(chǎn)、各種秧苗投種時期,沿習“日中為市”“以物易物”傳統(tǒng),將多余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手工制品、瓜果秧苗等,隨身帶來交換自己春耕缺少的東西,正所謂“一探親、二拜年”,兩全其美。時值春耕季節(jié),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暢銷品,遂習稱“蓑衣箬帽會”,百姓口語為“三月二十八”。民國18年(1929),國民黨縣黨部發(fā)動青年學生破除迷信,上梓山打掉了菩薩塑像,東岳廟、東平殿、城隍廟,一應泥塑木雕偶像,皆遭粉身碎骨之災,自此以后不再出菩薩會了。不過“三月二十八”蓑衣箬帽會,一直沿續(xù)了下來,只是時至今日交易的物資早已與時俱進了。

02

旌陽“雙水”指的是徽水和白沙兩條河?;账邮庆旱戮硟?nèi)最大的一條河,又稱淳源河、淳溪。發(fā)源于績溪縣徽山仙嚴巖尖西麓,由尚田上竹坦流出,自南而北,經(jīng)鎮(zhèn)頭、浩寨到旌德版書分界山入境,而后入旌陽、過蔡家橋、穿三溪,經(jīng)涇縣匯于青弋江,旌德境內(nèi)長度38.6公里。

如果一個地方推選一條母親河的話,徽水河理所當然是養(yǎng)育旌德的母親河?;账陟宏柵c匯入其中的白沙河,構成了旌德縣城“二水穿城”的佳境。這樣的地理實在是天造地設,讓山城陡然間靈動雅致起來?;账拥臍v史像北流的河水一樣千萬年都是相似的模樣,其滄桑記憶濃縮在橫跨兩岸的橋梁之中,千百年的風雨都化在“三橋鎖翠”里了?!叭龢蜴i翠”是古“旌陽十景”之一,三橋指的是徽水河上淳源、駕虹、黃濟三座橋。

 宋代進士汪齊《平政橋記》載:

 旌德為縣,溪介其中,東西相望;從昔建橋,以融會氣脈……上有棟宇之覆,下無柱石之礙,巋然中流,迢迢亭亭,若升龍之躍于淵,若偃虹之跨于澗。

這座勾聯(lián)旌陽城西與河東的淳源橋,900多年來,僅王朝時代小修、大修、改建、重建14次之多,橋梁現(xiàn)在的面孔,是道光年間長成的。其建筑設計有獨到之點,橋的5個孔洞4座橋墩迎水一面皆無分水尖,這在古橋建筑中實屬罕見。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來水方向并不直沖橋身,而是沖向西岸石坡,從而改變了水流方向,激流經(jīng)過一折,水勢減弱,向橋墩的一個直角涌去,那個直角就自然成了分水尖。

淳源橋(江建興攝) 

這樣的設計無疑是因地制宜,巧借天工的。

淳源橋在旌德人口中被稱為“上東門橋”“上市橋”。旌德設城池的時候,徽水河是護城河。淳源橋與通和門相接。 

“三橋鎖翠”中最具簡潔之美的是駕虹橋。城墻立著的時候,它連接中和門和中街,故稱“中市橋”“中東門橋”。明永樂十年(1412),知縣譚青主建。當年以石為垛,以木為梁。明嘉靖年間改造為石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為洪水沖塌,周道修為首捐資修葺,成了現(xiàn)在五跨五梁的模樣。

夏夜的駕虹橋依然是居民納涼的好場所,陳年往事和街邊新聞合著四角涼亭上的鈴鐺聲,隨風飄揚。供奉在亭中的神像,不計時日地默記著香火中的所有祈禱。月光下的魚鱗壩水浪織花,與水街的五光十色交相呼應,成為網(wǎng)紅時代的一處打卡點。

駕虹橋(江建興攝)黃濟橋的身影無可奈何地隱在和平大橋的身后,昔日“三橋鎖翠”的氣脈腸梗阻了。有位畫家說,最好把和平大橋拆掉,三橋的古樸之美就復原了。

黃濟橋曾經(jīng)與義濟門相通,旌陽人習慣稱“黃濟橋”為“下市橋”。黃濟橋始建于明嘉靖中期。清康熙十五年(1676)被洪水沖垮,黃姓召集眾人商議,為修橋捐資生息,積30年之久,才得以實施??滴跛氖哪辏?705)八月動工,次年垛成,誰知桃花水泛,損壞三垛,復修完成。第三年山洪暴發(fā),又損兩垛。黃姓并不氣餒,再集眾資,量力勸輸,勉強成就復建。雍正三年(1725)才大功告成。

自動工之始至訖事之年,又閱二十稔,而工始竣成,顧若是之艱哉!茲移址于東西兩岸居民之下……

前后一推算,從動議到夢圓整整50年,皇帝都換新茬了。

清黃夢麟《重修黃濟橋記》稱:

繼又名黃濟,何也?橋始于黃氏,原前人之意,謂垂之奕世,俾我后人,顧名思義,念是先濟人利物之舉,無使隕墜,遇虧損則葺之,遇缺陷則補之,庶幾世濟其美。

一言以蔽之,就是黃姓后代子孫,都要繼承祖先之志,永遠盡修葺該橋的義務。

黃濟橋(江建興攝)

暖陽之中,只要從黃濟橋邊經(jīng)過,我總喜歡跨上一階一階的石踏步,站在橋上眺望一下遠處的駕虹橋和淳源橋,感受一下清代進士呂光亨《三橋鎖翠》的詩句:

勝地足招邀,春晴物色饒。煙光分兩岸,城闕連三橋。乍可離城俗,誰從避世囂?數(shù)聲鶯語滑,暗柳綠迢迢。

如果說徽水河是一幅畫,那么旌陽三橋定是畫眼。

三橋建造之后,縣北五里的地方修了一座橋,古人干脆就叫“新橋”了,漸漸地那個村也隨了橋名。

14歲的胡適離開績溪上莊去上海時,曾在旌德新橋住了一晚,日記留有“宿新橋”的記錄。那座石拱橋,不知留給少年胡適怎樣的印象?

新橋建橋的歷史同樣可以上溯到明代。從明到清修了毀,毀了建,都是山洪在搗亂?,F(xiàn)在的新橋,是眾姓共建于道光六年(1826)。砌石方正有棱,搭石嚴密,橋兩邊筑有荷花柱欄桿,橋身上下在經(jīng)年的風雨中披掛上了生命力極強的爬山虎,宛如一條綠色蒼龍橫臥在“溪益壯闊”的徽水河上。 

(作者系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旌德縣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