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昌寧
第1531期
603基地,地處安徽省廣德市誓節(jié)鎮(zhèn)茆林村。是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fā)射基地,被譽為我國載人航天的發(fā)源地。
基地始建于1960年3月,所以又稱“603”基地。占地約2500畝。從1960年到1966年,該站先后發(fā)射了30多枚各種用途和類型的探空實驗火箭,創(chuàng)造了航天史上的多個中國第一,新中國的空間科學探測由此邁出了第一步。
603基地見證了我國航天從無到有、自力更生的發(fā)展歷程,見證了老一輩航天人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更見證了他們嘔心瀝血搞科研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史。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科技精英都曾在此灑下辛勤的汗水。
2020年12月17日,國家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yè)遺產名單,中國航天603基地榜上有名,這是603基地繼獲評“國防科技工業(yè)軍工文化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后,獲得的又一重要榮譽。
603發(fā)射場紀念碑及發(fā)射塔
鐘相洪
17歲的鐘相洪站在新家前一陣陣發(fā)愣。
這是1959年的暑假。桐汭河邊枝繁葉茂的大柳樹里,幾只知了在不停地叫喚,山谷里吹來一陣陣涼爽的風。恰如此時鐘相洪的心情,有些煩躁,有些疑惑,更有一些對未來的期盼。
鐘相洪是誓節(jié)鎮(zhèn)茆林村人。這里上世紀60年代屬誓節(jié)公社的龍口村,后來改名先鋒大隊。與當時的茆林大隊、林場大隊是三個并列的大隊,2000年以后這三個村合并為新的茆林村。
鐘相洪原來的家還在山里,一個叫??谄旱男〈迩f。三間破茅草房,墻體是當?shù)氐陌酌┎荨⑻J葦桿兒拌上稀泥巴糊成的墻。他的父親叫鐘德義,是個石匠,人稱鐘石匠。他不但會做石匠,還會做掛面,會打獵捕魚,在當?shù)匦∮忻麣狻g娤嗪橛浀酶赣H還有桿獵槍。
1959年上半年的一天,鐘得義家來了幾個大隊和生產隊的干部,讓他們立刻搬家,而且是連夜就搬。說是上級要求,國家需要,沒有其他的理由。
全村約十七八戶村民趕緊收拾家當搬家。其實也沒有什么家當,把衣服、被子一卷,一擔籮筐就挑走了。
鐘相洪一家七口人。除了父母親,他下面還有四個妹妹。搬家的時候,她最小的妹妹那時才一歲左右,父親鐘得義就把她放在板簍里(板簍是當?shù)氐囊环N竹編的籃子,成長條形),用他那桿獵槍一撅,放在肩膀上就挑走了。
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對于上級要求、國家需要,只有無條件服從。而那時的老百姓,對于組織的信任,對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單純。鐘相洪一家搬到了距離原來的家約七八里路遠的山里,當時叫林場大隊。
因為鐘石匠會些手藝,能多少攢下些閑錢,而且比一般的農民要多些見識,所以就送兒子鐘相洪去縣城讀書。
當時廣德縣城有四所中學,分別是廣中、橫中、農中和廣德初師。那時還不通車,50多里山路,全靠兩條腿走。鐘相洪每年只有寒暑假的時候才能回來,現(xiàn)在他就是站在自己位于林場村的這所破爛的新家前面發(fā)愣。
作為新中國開始培養(yǎng)的一批學生,相比父輩,他更知道上級要求、國家需要這句話意味著什么。他只是不知道,國家看中他那塊兒山谷里叫??谄旱男〈迩f,到底有什么用呢?不解、迷茫之中他對此還有一些期待。
記者采訪鐘相洪(靳方洪攝)
搬 遷
1959年上半年,603基地開始投入建設。基地征遷規(guī)模包括鐘相洪家所在的五個小村子,分別是:??谄骸⑾掳矞?、新安、蔣家沖和龍口。涉及到四五十戶人家,面積2500多畝?,F(xiàn)在的603核心區(qū)主要是指下安溝、牛口坪這一帶。
這幾年,鐘相洪一直在收集當年從牛口坪和下安溝兩個村子搬出去的人員名單,想爭取一些移民待遇。據(jù)他的統(tǒng)計,主要有21戶。分別是:
彭振華、劉丁友、張炳發(fā)、周大發(fā)、黃功杰、路明珍、胡魁品、潘明登、高德禮、蔣明義、蔣明典、張永華、鄭成龍、夏學寶、付家義、吳乃兵、胡春蘭以及他父親鐘得義、鐘得修等弟兄四家共21戶。
這一批遷出去的老人,現(xiàn)在都已經不在了。像他這樣的遷移戶的第二代都已經七八十歲了。最后一個搬遷戶劉丁友是前年(2019年)去世的,已經90多歲了。
劉丁友全家搬到了當時花鼓公社的王沖大隊馮家灣生產隊。花鼓公社當時屬于誓節(jié)區(qū)委。當時搬遷政策是盡量投親靠友,沒有投靠的就由當時的誓節(jié)區(qū)委在所轄的五個公社中統(tǒng)一安排。
成分好一點的就安排在附近,成分差的“五類分子”就搬得很遠了。劉丁友當時的成分有些復雜,他的一個哥哥加入了封建會道門組織,參入反對新政府的暴動,因此受到牽連。
涉及到的人無論是誰一律搬遷。還有一戶叫彭振華,當時任龍口大隊的大隊書記,解放前還在當?shù)卮蜻^游擊,是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彭振華帶頭搬家,幾乎一夜之間,附近的幾個村子全部搬遷完畢。
因為農業(yè)生產、支持建設等原因,第二年,有一些成分好的農民又被陸續(xù)允許回遷,就在龍口和茂林這一帶的村子里重新扎根。彭振華搬回來了,繼續(xù)擔任大隊書記,而劉丁友一直沒有再搬回來。
一同搬遷的還有一戶村民。家里有個放牛娃,叫謝明富。比鐘相洪小8歲,雖然是一個村子,隔得不遠,但是他們兩個人的交集一直到九十年代才開始,鐘相洪一直找村里、鎮(zhèn)里,想爭取移民搬遷待遇。謝明富是村書記,接待過鐘相洪幾次。
就在五九年的下半年,解放軍的一支部隊進駐,就住在鐘相洪他們留下的破草屋里。
李連長
搬家那年,謝明富才9歲,沒有上學。農村里這么大年紀的小子,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此時,他正看著眼前這群解放軍叔叔,兩眼放光。
進駐的部隊開始是一個連,連長姓李。謝明富已經記不起李連長的名字了,恍惚之間好像叫李某華。
李連長是個大高個兒,四十來歲,江北人。四四年當兵,打過小日本,打過國民黨蔣匪軍,還參加過朝鮮戰(zhàn)爭,打過美國鬼子。這一系列經歷對小謝這群放牛娃來說,簡直猶如天書一般。他們沒事兒就纏著這個李連長。
部隊駐地的兵營(譚昌寧、靳方洪攝)
這個李連長就是那種典型的解放軍基層干部形象,和駐地老百姓的關系處得特別親,就像是一家人似的。而且好像是因為人到中年,他特別喜歡小孩子,沒事就帶著這群小泥猴兒們到處玩,帶他們訓練,讓他們做自己的干兒子。
小謝當時也是在搬家之列,和七八戶村民住在幾公里外龍口大隊的一座大宅子里。這座宅子中間有天井,當?shù)厝朔Q“四水到堂”,是大地主鐘相南的,現(xiàn)在已經被打倒了。因為成分較好,第二年初小謝一家就被批準返回,就近安置在龍口這一周邊的生產隊,繼續(xù)種田。
而在基地里面核心區(qū),還有四五十畝農田是不能給村民進去種的,荒廢了又太可惜,于是,駐地部隊就接管了過來自己耕種。
解放軍戰(zhàn)士大多出身農民,種田耕地是傳統(tǒng)技能,走哪都不會放棄。因為當時沒有機械,耕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一開始,到耕種的時候,部隊還要和生產隊協(xié)調借用耕牛。但農忙的時候耕牛非常緊張,跟生產隊借牛,勢必會影響到群眾的生產。解放軍從來不與民爭利,于是李連長就委托生產隊,給部隊買了一條大牯?;貋?,還安排戰(zhàn)士專門負責放牛。
于是部隊的放牛戰(zhàn)士就和老百姓的放牛娃就搞到了一起,并順理成章地成了這群放牛娃的頭。他們放牛的時候,會把牛牽到桐汭河河邊的草地上,將韁繩往牛角上一纏,散放開來,耕牛會自己去吃草。放牛的戰(zhàn)士帶著這群放牛娃開始進行訓練,練站姿、走正步、臥倒、匍匐前進等等軍事技能。
謝明富說,自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
一來二去,更多的人加入了進來。后來龍口村的民兵訓練就直接由部隊接手了。訓練的效果也比其他大隊的民兵要好很多。按他們的話說,起碼自己打實彈靶比別的村民兵打的子彈要多。
放牛的那個戰(zhàn)士,后來提排長了。謝明富開玩笑說,不知道是放牛放得好,還是把我們這群泥猴子訓練得好。
六九年的時候,18歲的謝明富要去當兵了。他說,他當兵的夢想就是源于他第一眼看到那群解放軍戰(zhàn)士,也源于李連長。
李連長陪他走了十幾里山路,親自送他去公社武裝部報到。路上,跟他說了很多鼓勵的話。臨分手的時候,李連長說,在部隊好好干,你也算是我?guī)С鰜淼谋瑒e給老子丟臉!
小謝到了部隊,各項基礎訓練都比別人好。連隊學習分解槍支時,小謝拿到槍,三下五除二就把槍支分解了,把連長嚇了一跳。后來小謝被當作積極分子重點培養(yǎng),但因為文化程度不高,七五年的時候,他退伍回到村里。這個時候駐軍已經有一個營,李連長也不在部隊,不知道去哪兒了。
謝明富一直到現(xiàn)在,還時不時的念叨起這個大高個兒的江北漢子。
謝明富
中國談到603的記憶,謝明富說,有一年,他還沒有去當兵。他記得很清楚,全家人聚在一起。好像是在烤火。只聽到外面突然“砰”的一聲巨響,他們都嚇了一跳。
他趕緊跑出來看,只見天上飛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不長,也不高,只有門前那棵樹梢那么高,后面燒噴著火。謝明富邊說邊比劃著。他當時沒有什么詞匯來比喻,嘴里只是蹦出來一句:誰家把火鉗燒紅了,扔在天上飛!
陪同我一塊兒去采訪的是茆林村的老書記靳方洪。他是當?shù)卣刚埖?03基地義務講解員,對于603的歷史頗為熟悉。他提出了一個疑問,603基地的第一發(fā)火箭發(fā)射失敗了,那是七月份。你烤哪門子火?。?/p>
老謝爭不過,只好說,那就不是烤火,反正我們全家人都在家,我記得非常清楚。
老謝說,基地里的事情,我們老百姓都不知道,但只要一看到有雷達車過來,部隊加強崗哨,封鎖道路,就知道里面有發(fā)射任務了。
經過幾年的接觸,村民們現(xiàn)在已經能適應發(fā)射時的情況。大家無論是在哪兒干活,一到這個時候,都會停下來,或站在田里,拄著鋤頭,或是走到路邊,坐田埂上點一桿旱煙,靜靜的看著他們原來的村子的方向,那個被小山包圍的發(fā)射架。
直導軌籠式鋼骨發(fā)射架高52米,當?shù)厝朔Q為“大鐵架子”。在山外面能看到最上面的一部分。
最先看到的是飄出來一個巨大的氣球,有一兩間房子那么大。氣球慢慢悠悠地升出山谷,升到半空中,然后停下來。過了一會兒,大鐵架子開始“倒”了。微微傾斜,與氣球的方向正好是反的。緊接著,外面布置的幾輛一直在搖頭晃腦的雷達車,現(xiàn)在也不晃了,都對準了大鐵架子倒的方向。再過十幾分鐘,就會聽到山谷里傳來一聲巨響,緊接著就看著黑乎乎的火箭,噴著長長的火焰直沖云霄。
目送火箭升上天空之后,老百姓暫停的農活也會繼續(xù)。抽煙的老漢會把煙桿磕一磕,站起身回到田里。村民們又忙著輪起鋤頭,開始了開始挖地。只是大家更多的會討論今天的發(fā)射,猜一猜往天上放了什么,是不是準備打美國鬼子,還是準備解放臺灣。直到生產隊長吆喝幾聲:別啰嗦啦,快干活兒!他們才會慢慢地消停。
1975年,謝明富退伍回村后,擔任當時的龍口大隊的民兵營長,直接與603部隊聯(lián)系外圍保衛(wèi)和協(xié)調工作。那個時候,他打交道更多的是基地保衛(wèi)科的科長。他經歷了兩任科長,一個也姓李,另一個姓洪。
謝明富接受記者采訪(靳方洪攝)
因為是當?shù)厝?,當過兵,又是黨員、干部,所以,謝明富偶爾也能進入基地,參與相關的任務。
77年,他接到一個任務,搭建一個靶臺。用兩棵大杉樹,緊緊依靠山上一處實驗用房進行固定,然后上面做目標靶。樹兩邊掛上兩個巨大的燈泡(2千瓦)。那天晚上,他就在下面的實驗房里值班,實驗房里臨時拉了一條電話線。
山上沒有人,風刮得呼呼的。他還是有些害怕的,山上還有野獸出沒,又擔心大風把搭的靶臺給吹到了,一會上去看一次,一夜都沒敢合眼。
第二天,到了實驗的時間點了,前方指揮部打電話來:馬上要開始了,你現(xiàn)在立刻撤離!
謝明富連忙根據(jù)要求,點亮燈泡,大白天的燈光都刺眼。然后連滾帶爬地慌忙下山,一路小跑,進了指揮部的觀察室。這里是不讓外人進來的。
里面非常忙碌。有軍人,也有工程技術人員,穿梭不停。電話鈴一聲接一聲。幾個首長拿著望遠鏡站在觀察窗口前。他沒有敢往窗口那兒擠,就在門邊上往外看。
一會就聽到有人報告,說第一發(fā)試驗彈沒有成功。首長說,再打一發(fā)。又過了一會,就看見遠處山上靶臺那里,先是一道閃光,接著就是轟的一聲巨響。然后就聽到報告說,命中目標。
談到這里,靳書記補充說,70年代的后期,這里已經不進行探空火箭的發(fā)射了。這次實驗發(fā)射的不是火箭,是一種熱追蹤導彈,打坦克、飛機的。當時的發(fā)射點是在距離靶臺約4公里的茆林的河灘里,第一發(fā)飛出去不遠就一頭扎河里去了,把當時實驗的人都嚇壞了。還好沒有傷到人。
提到熱追蹤,謝明富也想起來,當時前幾天,基地保衛(wèi)科給他們下命令,做實驗的那個時間段,要嚴禁一切用火,村民不能燒火做飯,不能燒火土(當?shù)剞r家肥)。所有干部都挨家挨戶進行宣傳、檢查。那導彈是奔著熱量去的,看來不僅是怕影響實驗。
南瓜車
中國603基地當時的對外名稱叫試驗站?;氐暮诵膶嶒瀰^(qū)對外稱工地?;丶夹g人員住的地方稱招待所,距離核心區(qū)還有好幾公里。不做實驗的時候,技術人員在招待所里,而做實驗的時候又是在核心區(qū),更不會與外界接觸。
所以,當?shù)氐拇迕翊蠖鄶?shù)還是與駐軍關系更好。但有一次終于開始有了比較密切的接觸。這時謝明富13歲,還在家里放牛,李連長也還在部隊。
60年代中期,糧食緊張,全國上下都面臨吃不飽的境地。當時,村民們都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種南瓜、山芋這些作物。龍口村的村民,因為有這些東西還能填飽肚子。
那時的南瓜不像現(xiàn)在做菜吃,而是切成長條形的大塊,直接放鍋里蒸,也不用油、鹽佐料,當做主食吃的?,F(xiàn)在,老謝這一代人都不愛吃南瓜、山芋,小時候吃膩了。
來參加建設、實驗的航天局的工人、技術人員也吃不飽。那時上海市每個人每月定量9斤米,他們在上海的家里也沒有糧食,都在餓肚子。來來回回,他們看見村民們坐在路邊吃南瓜,都很眼饞。
李連長經常走家串戶,村民們個個都認識。于是基地就委托李連長,想要在當?shù)刭I些南瓜。
李連長找到大隊部,當時大隊的負責人就是靳方洪的大伯,叫靳其祥。大隊趕緊通知下去,要每家每戶都擠出一些南瓜來,支持上海的技術員。這些人都是科學家,都是國家的寶貝,一定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搞實驗,也不能讓他們的家人餓肚子。
當天晚上,生產隊長挨家挨戶通知:明天下午不上工了,你們都到園子里去摘南瓜,然后挑到公路上面去,支持試驗站就是支持解放軍,就是支持國家。
那是64年,大家都吃不飽。但李連長說了,大隊也說了,群眾都得支持。稱南瓜的時候,試驗站的技術員要付錢,老百姓都不收。后來是試驗站記賬,然后付錢給生產隊,生產隊再按照南瓜的重量分給村民。
村民的南瓜都擺在公路邊,試驗站來了好幾輛敞篷車。滿滿地裝了好幾車,最后都拉到上海去了。
謝明富記得很清楚,當時南瓜賣三分錢一斤。他的父母親到菜地里去摘南瓜,挑到路邊,他就在路邊看南瓜。那次,他家總共賣了1000多斤南瓜,掙了30塊錢。不過,他也因此餓了一段時間的肚子。
兩任村書記謝明富(左)、靳方洪在水井前合影(譚昌寧攝)
基地找村民買南瓜至少持續(xù)到67年,除了南瓜,還有山芋等。謝明富記得山芋是五分錢一斤。就是這些南瓜、山芋,幫助基地的技術人員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后來,村民把當時來運南瓜的敞篷卡車稱為“南瓜車”。一看見這種卡車就會說:“南瓜車來了。”
基地和當?shù)卮迕竦年P系也因此變得更熟悉,也更親熱起來。
六五年的時候,基地大建設,進來的是合肥來的工人和技術員,人非常多,與村民在吃水時發(fā)生了爭執(zhí)。后來基地了解到這個情況,就支持生產隊在村里開挖了一口水井,只給村民用,基地人員不允許用。
現(xiàn)在,村里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但這口水井還保留著。
靳書記說,當時老百姓寧愿自己餓肚子,也要支持基地技術員吃飯的事,讓基地上下都非常感動。
基地后來也不斷對當?shù)剡M行回饋,幫助解決經濟發(fā)展問題。龍口村在誓節(jié)這一片是最先通電的村,從郎溪十字鋪拉過來的專線,基地幫著安裝了兩臺變壓器。龍口村用電的時候,誓節(jié)街道上還沒有通電。
基地所有能對外的工程,全部由龍口村民承擔。他們村的工價是誓節(jié)這一片最高的,別的村一個工分最高只有7毛的時候,龍口這里有一塊多。所以,當時龍口村的條件比別的村都要好。村民們自豪地說:在龍口,傻子都能討到老婆。
一直到現(xiàn)在,這個好的傳統(tǒng)還在發(fā)揚和傳承。基地有什么要求,當?shù)厝罕姸紩敕皆O法幫助解決。
茆林村出產茶葉,基地每年至少要買五六十萬元的茶葉,解決了當?shù)卮迕褚徊糠值匿N售問題。靳書記說,這既是源于對當?shù)夭枞~品質的信任,更重要的可能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基地投資200萬元修建了村里的水泥路。靳方洪任村書記時,著力打造“中國航天第一村”的品牌。基地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還贈送了一比一的探空火箭模型,這個模型現(xiàn)在就佇立在村部的門前。
603基地贈送茆林村的探空火箭模型
(作者單位:廣德市誓節(jié)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