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沁
微信版第1525期
我在《五合茶葉的前世與今生》一文中曾經(jīng)這樣記述五合茶葉:五合茶葉始于西晉。據(jù)《廣德縣志》記載,西晉時期,就有寺廟開始種植茶樹,采茶制茶,茶樹品種保留至今。五合茶葉在明、清兩朝皆為貢品,明代嘉靖年間被封為“御茶”。尤以五合升子口為著。入村谷口,樹立了一塊“貢茶升子口” 地標石。村內(nèi)有百畝茶園,出產(chǎn)的茶葉被列為貢茶,官員曾在此宣讀圣旨,故稱其村為“圣旨口”,村民在茶園內(nèi)建塔供奉詔書,被稱為“詔書塔”。1915年以“廣德云霧茶”為名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上個世紀中葉“破四舊”時,將村名改為升子口;
五合茶葉之所以獨特,是因其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與其他地方不一樣,五合山區(qū)屬天目山與黃山余脈的交匯處、泰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空氣負氧離子年均5000個∕㎝3;年平均氣溫15.4℃,年降雨量1300mm,地面水呈天然弱堿性,水質(zhì)優(yōu)良;土壤主要為紅黃壤,pH5.0~5.5,上層深厚肥沃,有機質(zhì)含量2.5%左右。氣候溫和、有山、有水、濕度大、土壤肥力高、尤其春茶在生長期間,野生的蘭花、櫻桃、毛桃也處在盛開的季節(jié),花開綻放出的清香,浸潤了春茶的嫩葉,采摘加工后,泡出茶水香氣四溢。
說起五合的茶葉品牌,“五合茶葉”“五合圣封”目前名氣較大一些,還有一些諸如“楊灘五合茶”“五合高山茶”“五合云霧茶”“私房茶”等等,都是一些茶農(nóng)私家起名、沒有注冊的茶名而已,根本談不上商標牌子,目前,市鎮(zhèn)村打造的“五合茶葉”品牌,正在與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程“竹鄉(xiāng)畫廊”旅游風景道對接,成為天然生態(tài)旅游商品,依靠五合茶博館為平臺,以廣德縣龍頭生態(tài)家庭農(nóng)場(龍康嶺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為龍頭,全面提升五合茶葉產(chǎn)品質(zhì)量,走文旅結合之路,促進茶葉銷售,“五合茶葉”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新時代面前。
“五合茶葉”是新時代的新品牌,是鄉(xiāng)村振興中“一村一品”的主打產(chǎn)品。但是,五合茶葉在建國后的 “貢茶”歷史,鮮為人知。
01
1949年4月26日廣德解放,5月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經(jīng)過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逐步走向安居樂業(yè)。
1952年4月初,升子口互助合作組組長兼會計陳家青,接到桐汭鄉(xiāng)(現(xiàn)在的楊灘鎮(zhèn))政府通知,要求升子口村在4月10號前,采摘兩斤名茶(雀子嘴),郵寄到北京,送給毛主席品嘗,要求是一芽一葉帶嫩毛。
陳會計聽說是送給毛主席喝的,覺得此項任務無上光榮,一定要做好這批茶葉,于是在村上認真挑選了6名年輕貌美的姑娘,在升子口正沖和反沖最好的茶地采摘。
我岳母(今年87歲)陳家鳳(娘家在升子口,原大隊副主任盛心志愛人)回憶說:“我那年只有15歲,陳會計是我們遠房的大哥,要我們只摘一芽一葉,多一皮葉子就不要,尖子上還要帶嫩毛,六個小姑娘一人一天還摘不到3兩活草(鮮葉),下午4點前下山,趁太陽還未下山,把鮮葉選好,用專用的茶鍋殺青后,當天全用手工做出來,葉不能碎,毛不能掉,炒到九成干,再用栗炭烘干。6個人采摘了5天,才完成了兩斤的任務。然后,里層用三六裱紙,外層用粗糠紙,再用紅綢布,用針線縫起來半斤一包,包成四包,還不能包的太緊,以防揉碎,交到鄉(xiāng)政府。大哥回來說,我們升子口的茶葉要上北京,給毛主席喝啦!”
在老人家的記憶里,五合的茶葉因為名氣大,建國后有兩次“上貢”,時間相隔20年,這是第一次。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在安徽任職期間曾經(jīng)品嘗過五合的茶葉,稱贊安徽的茶葉有兩處好喝,一是黃山的毛峰,二是廣德五合的名茶。
02
1970年代,五合大隊農(nóng)業(yè)學大寨已是廣德全縣的一面旗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老游擊隊根據(jù)地,實行大隊核算以后,山區(qū)公路修通了,得力小三線廠的幫助,高壓電線架到了五合,1972年做茶實現(xiàn)了機械化生產(chǎn),一改過去手工炒茶的窘境,所生產(chǎn)的屯綠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茶葉做好以后,就在茶廠打包,楊灘供銷社采購組直接派人到五合,定級別,記數(shù)量,裝上卡車,直接發(fā)運到蕪湖精制茶廠,與其他產(chǎn)地的茶葉配比精制出口,種茶面積逐年增多,產(chǎn)量逐年增加,茶葉成為五合大隊的主要收入之一。
正因為其茶汁中含有蘭花的清香,1973年新茶上市前,當時的縣委辦公室,口頭通知五合大隊黨支部書記王學江同志,要五合試做兩斤清明時的毛尖茶,泡出來后,必須是三尖朝上(一芽兩葉),讓縣里主要領導品嘗后,再決定是否量產(chǎn)。王書記接到通知,立即與主任余明江商量采摘的地點、規(guī)格以及數(shù)量:“縣里雖說要兩斤,但是,我們至少要做8斤來篩選?!?/p>
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五合人,都是1948年入黨的老游擊隊戰(zhàn)士,余明江是吳村黨支部(五合)1948年成立后的首任書記,至1961年。王學江是接任書記,黨性強是他們共有特點。為了保證任務的完成,為了五合茶葉的名氣,也更為了五合茶葉行穩(wěn)致遠,他們分別向各支委通了氣,將摘茶的地點選擇了吳村和升子口兩個生產(chǎn)隊,而且還指定了具體摘茶的山洼地點,采摘的鮮葉必須是一芽兩葉;炒茶時,殺青后,不能揉磨,全用手工在老式茶灶上炒干。
4月10日,王書記帶著做好的4斤茶葉進城了??h委雖說只要兩斤,但是王書記心里也有一個“小九九”,既然縣委要茶,革委會(縣政府)不也要喝嗎?到了縣委后,他又請了革委會(當年的稱謂,就是縣人民政府)領導也來嘗嘗五合的茶葉。五合因為學大寨而聞名,書記王學江的名字在當年廣德也是“高山打鼓——四面聞名”了??h委和革委會領導喝了五合的毛尖茶后,連聲稱贊,對王書記說:“口味不錯,香氣溢人,加之歷史上有記載,現(xiàn)在五合學大寨也有名氣,干脆就叫‘五合名茶’吧!” 離谷雨還有10天時間,縣委辦的負責同志當著領導的面,要求王書記回五合后,在谷雨前趕制40斤“五合名茶”送到城里來,用作縣委和革委會的專用招待茶。
回到五合后,王學江立即召開了支委會議,宣布了縣里的決定,要在五合制作縣里的專用招待茶,取名為“五合名茶”。會后,在晚間大隊廣播站開播時,王書記向全大隊革命群眾告訴了這一喜訊,并要求六個生產(chǎn)隊全力支持這項工作,同時布置了具體任務,按縣里對采摘名茶規(guī)格的要求,一芽兩葉,選最好的當?shù)夭枞~,用老式茶灶人工手炒,每個生產(chǎn)隊10斤干茶,谷雨前兩天送到大隊部,以便精選包裝,在谷雨當天送到縣里。
從1973年開始,五合除了完成“屯綠”的定購任務外,每年在清明后都要制作“五合名茶”送到縣里,作為專用的招待茶,持續(xù)到1978年,期間還曾經(jīng)派人到浙江省杭州市專門學習“西湖龍井茶”的制作技術,也到過徽州地區(qū)的祁門縣參觀“祁紅”茶的工藝。
遺憾的是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大隊的兩委班子負責人幾乎沒有商品(標)意識,竹木柴炭茶葉,全是計劃調(diào)撥,當年沒有把“五合名茶”注冊商標。1979年后,全國農(nóng)村全面推行“大包干”,五合也不例外,隨著大隊核算的解體,除小學和初級中學外,合作醫(yī)療站、大隊辦工業(yè)和商貿(mào)服務企業(yè)、茶廠、農(nóng)田、山林、茶地全部“承包”到個人,“五合名茶”再也沒有生產(chǎn),漸漸被遺忘。
(作者系廣德市稅務局退休干部,宣城、廣德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