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旌德學館書院縱覽(上)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4-26 10:25

方光華

微信版第1505期

中國古代教育,用時下的概念表述同樣有官學和私學之分。國家層面官學最高學府是太學、國子監(jiān),到縣級層面就是縣學;私學的形式是書院和私塾。

縣學、私塾職分明

旌德縣學始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由縣令嚴適奉詔創(chuàng)建,地址在縣治尉廨間,屬官辦儒學,宣和三年(1122)為方臘起義軍所毀。紹興十三年(1143),縣令趙伯杰在原址東10步重新擴建,左邊為孔廟,右邊為學宮講堂,共有房屋58間。此后屢經改建、重修。乾道二年(1166),縣令齊慶胄將講堂題名為“言仁堂”,嘉定十五年(1222),縣令方俌將其改名“明倫堂”。明萬歷三年(1575),知縣秦文捷又將縣學東移二十步重建,并改成文廟在前,明倫堂在后,東西兩廂建廊廡、齋房的布局,共有房屋50余間,直到萬歷七年整個工程才完工。

明代旌德縣學設教諭1名,訓導2名,司吏1名,還有齋伕、膳伕、門子、庫子23名。學員分廩膳生員(官費入學,并享受膳食銀)、增廣生員(官費,不享受膳食銀)、附學生員(自費)三等。萬歷二十六年(1598)有廩生20人,增生20人,附生151人,置有學田78.5畝。同時,除縣學外,縣城還有社學4所:城東招坊2所,城中察院旁1所,北門外1所。

清順治時,朝廷根據各州縣人口數,將縣學分大、中、小三等,旌德為“中學”。雍正二年(1724)改升“大學”。每逢歲試、科試,各取廩生20名??h學以禮、樂、射、御(馭)、書、數等“六藝”為教育內容,由教諭、訓導任教。乾隆二年(1737)知縣紀咸在徽寧兵備道駐旌德舊址(今旌陽一?。案牧x學名旌陽書院”(清乾隆《旌德縣志》),后因經費缺乏,書院蕭條。道光十六年(1836)邑紳朱淋捐資重修旌陽書院,后改鳧山書院,仍屬官辦縣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沈祖懋、邑紳江志伊等改鳧山書院為官立旌陽高等小學堂。

古時,兒童啟蒙多賴私塾蒙館,由富戶延聘塾師設館招生,有的大族設公產學田合辦義塾,免費課徒。私塾無固定學額,一般有幾個或十幾個學童,不分班級,個別授課,先背誦,后開講,循序教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和《四書》《五經》等教材。旌德從民國開始廢塾興校。

名門望族書屋盛

書院起源于唐代,興于兩宋。唐代書院乃官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或跟佛教寺院關系密切。北宋建立后,天下初定,百廢待興,而漢唐時代的門閥士族又在長年戰(zhàn)亂中瓦解消亡,于是新成長起來的平民士紳群體負擔起了重振學術、重建文脈的責任。民間書院也就在北宋迅速發(fā)展,有學者估計,北宋有書院一百所上下,超過唐至五代書院之總和。其中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被譽為北宋“八大書院”。

南宋的書院更是空前繁榮,根據研究中國書院史的鄧洪波先生統(tǒng)計,在兩宋七百多所書院中,民辦書院占八成以上。這與南宋理學家的推動作用密不可分,理學宗師朱熹一生創(chuàng)建書院四所,修復書院三所,到過四十七所書院讀書、講學。經過一批理學先賢的苦心經營,南宋書院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以學術研究及講學為核心功能,以學田為獨立財政保障,以山長為書院領袖,以學規(guī)為書院章程。獨立于官學體系之外,自主辦學,自由講學。

根據典籍記載,西晉永嘉之亂、唐末黃巢起義、靖康宋室南渡三個動蕩的歷史時期,中原衣冠望族南遷旌德,他們無不重仕宦、重門第、重世系、重名分。遷移的同時,他們將中原發(fā)達的宗族制度、先進的思想觀念、社會習俗與傳統(tǒng)文化帶到了相對落后的旌德。作為傳統(tǒng)中華文化正脈的中原文化在旌德落地生根,并與當地山越文化碰撞、浸滲、糅合,衍生出新的地方文化。期間,南遷大族的宗法意識、光宗耀祖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了傳承,即使在過了數百年后的明清時期這種影響依然極其濃厚。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曾經屢次遭受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但唐宋時代興起的科舉制度卻給保有良好文化傳統(tǒng)、昔日曾一度輝煌的中原大族以新的崛起機會?!俺癁樘锷崂?,暮登天子堂”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常態(tài),誘使著旌德子弟走上讀書備考之路,使讀書應試成為旌德社會普遍盛行的風氣。在以讀書為至上、以科舉為目標、積極向學的社會風氣熏染下,旌德社會形成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壯觀場面,數量眾多的旌德士子紛紛醉心于場屋,馳騖于科場。旌德社會一改往昔的素樸,日益趨于文雅,在宋代出現(xiàn)了人文郁起的文化景觀。

新建村為汪姓聚居之地,崇文重教,子弟中出進士26名。宋天禧五年(1021),汪文諒不受皇帝賞金,要求換賜經書,以“教吾子孫,使之明習詩書禮樂”,并建義學于東山,延名士教子孫,以至“四方英才皆來受教”。此后,一些大族文會也“由眾捐銀,生息置產,聚一族之生童而課之。”明代監(jiān)生姚天澤等建“大學書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改名“儲英書院”。玉溪河畔,孫村橋東,清代建有會文之所鴻文閣。東固村首,道光年間建有研說書屋。旌德西關《汪氏宗譜》云:“新建一地,宋時登甲第者十七人,膺鄉(xiāng)舉者二十三人”。其《告同宗啟》中又說:“禮延大儒安定胡公(北宋學者胡瑗)建義學,……登顯仕者七十余人,簪笏半朝,詔與‘江南第一家’”。

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旌德爭戰(zhàn)多年,書院、書屋屢遭兵燹,蕩然無存。同治以后,漸趨穩(wěn)定,書院、書屋、文會恢復至百余處。

《旌德呂氏續(xù)印宗譜·廟首世居圖》中,自北而西,自南而東,標注有這樣一些書屋學館:會文所、文昌閣、松林書屋、白山書屋、承槐書屋、涇南書屋、謨觴山館、環(huán)翠書屋、琢玉山房、英萃堂、三亦書屋、園林書齋、御書樓、閱古堂等15處。監(jiān)生呂瑞(字若思),“筑白山精舍延師課士,又建蓬山書屋為合族會文所,勸學育才”。呂運泳“嘗創(chuàng)建文昌樓,置田產,以贊成文會。又建英萃堂,延名宿儲六雅,講學授經,作興文士”。候補州同呂錦(字韻清)“嘗與兄銓、韶、鎧筑東山別墅,勸興后學。族修祠宇、立文會,皆倡輸重貲。”呂積徽“著有《懷德堂稿》,為儲太史所賞,嘗鳩族捐貲創(chuàng)興遜敏文社,愛察山及上涇橋之勝,欲購家塾以課兒孫。今志所載鋤經、涇南二書屋是也。”例貢生呂興閎“生計稍裕,即營家廟,構鄉(xiāng)塾,置祀田、學田”。例貢生呂德性“以早失親,諸弟幼弱,迫家計,牽車廬江。稍有余積,則于族贊成文社,助祟災荒”。貢生呂又旦(字子英),“興立文社,倡修學校。乾隆三十三年邑侯張舉,并給匾曰:德音孔昭”。呂云衢“于村后建琢玉山房,設學田,延名師,課子侄”。呂鋒初“筑慈暉軒書室,起培英文會,廣置學田。”呂炎暉“嘗于宅旁建書齋勸學,倡置郡中別墅,并捐金助給考資”。附貢授州同呂祥輝“筑三亦書屋,延師課孫。”重教助學的呂氏先賢在舊志中不勝枚舉。

呂氏一門,因為有眾多的重教義舉。用今天的話說,清初以來,廟首呂氏子孫家家戶戶都住在最好的學區(qū)房里,耳濡目染四書五經琴棋書畫。呂氏一族,出23名進士的奧秘就在這里。

江村江氏家族明清時期建書屋,興文會之風盛行。書舍大都建于山麓,四處無人居住,環(huán)境清雅。有梅杏居、桐竹居、松筠書屋、鰲峰書屋、雙鳳書屋、梅塢、西麓、雪堂、傳恭堂等29個。書屋規(guī)模大小不一,桐竹居鼎盛時“從游者眾,齋舍六十余間,至不能容。因材施教,使人人自奮于學,往往遙從附課,其高材生居于后樓,多掇科第”(《濟陽江氏金鰲派宗譜·旌川雜志》)。

江村書舍、書屋多為私人創(chuàng)辦。捐助辦學,在江氏被視為一大善舉。江希曾在《旌川雜志》上說:

吾族有三善舉:曰文會,曰積谷,曰義冢。文會之起,由眾捐銀,生息置產,聚一族之生童而課之。

說到捐文會,不能不提一位商人婦。這位婦女的丈夫在六安經商,募捐者經過她家門口,相互商量說,文會與祭祀不同,只要是同宗不分在什么地方,都要勸捐。那位商人婦聽明來意,說:我丈夫在外,一時難通信函,承蒙你們看得起。于是摘下頭發(fā)上的金簪給募捐者,說:就用這個簪子給文會備些茶水吧。從這樣的義納之舉,完全可以推測出當時文會的捐募是深得族人之心的。

江村書舍、書屋所聘山長,都是聲望極著的飽學之士。正所謂“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書屋、書院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間亦議論時政,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洪亮吉、包世臣等都曾到江村講過學。

江村書屋之盛有詩為證:

江村何以名?知有文通宅。

夜半書屋中,筆花宛如昔。

江村屋數間,依稀楊子宅。

文光夜燭天,中有著書客。

江村書舍、書屋所處環(huán)境雅靜,雖然構造精粗不等,但好學的風氣、苦讀的精神一致,一派以讀為樂、以儒為高的氣象。江氏宗譜中梅泉山人甘惠的《鐘山精舍記》及包世臣的《汲古山房記》都對書屋的幽雅極盡溢美之詞,特別是包世臣筆下的書屋更是讓人心羨。

清道光四年(1824)包世臣書《汲古山房記》碑

村后之鳳臺山腰,建汲古山房。門瞰鰲溪,后聳重閣,奉文奎二神。面閣環(huán)戲樓以妥神復廊閣道達于講堂。其墀有池,冬夏不竭,石峰嶙峋矗其中,人物惟肖。東屋三楹,庖湢備具。又東為雜蒔花果,園后屋亦三楹,莫不雕榱刻桷,窮百物之情態(tài)。重閣中層貯經籍數十百種,多善本。

書屋、書舍對于一個家族的興旺發(fā)達來說,充滿著無限的希望。毫無疑問,這個家族受教育于書屋、書舍中的子孫,肩負著家族振興的重任。

“家之興,由于子弟賢”。江村江氏在子孫還沒有正式學習“四書五經”前,就為孩子們安排了一套啟蒙教材,它的名字叫《江氏蒙規(guī)》?!督厦梢?guī)》認為:

蒙以養(yǎng)心為本,心正,則耳目聰明,故能正其心。雖愚必明,雖塞必聰;不能正其心,雖明必愚,雖聰必塞。正心之極,聰明自辟。士而賢,賢而圣,雖下愚亦可為善士。

蒙規(guī)對孝親、弟長、尊師、敬友、誦讀、字畫、詠歌、習禮等訂了詳細的規(guī)范,修得那樣的規(guī)矩,“聰明睿智皆由此出”,對一個人來說是可以終身受益的。

一個秀才、一個舉子的出現(xiàn),背后都有許多人做出了努力。當然,科舉入仕之后他自然得背負著族人的希望,從此對這個家族的照顧有著永遠推卸不了的責任。當時,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wěn)定并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做官。然而這條道路漫長修遠,很難由一個人或一代人努力就能達到目的。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chuàng)業(yè)的祖先不斷地勞作,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然后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來,考場內的筆墨,可以使一代清貧者立即成為顯達,其實幕后的慘淡經營則歷時已久。這種經過多年的奮斗而取得的榮譽,接受者只能是一個人或至多幾個人,但其基礎則為全體家庭。因此,榮譽的獲得者必須對家庭負有道義上的全部責任,保持休戚與共的集體觀念。

這種集體觀念還不只限于一個小家庭的范圍。一個人讀書中舉之后成為官員,如果認識到他的成功和幾代祖先息息相關,他就不能對家族中其他成員的福利完全漠視。何況這種關心和幫助也不會完全是無償的支付,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自己的子孫在今后不受他們的提攜。這種經濟上的利害關系被抽象而升華為道德。這種滲入在經濟與社會背景中的教育,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讓子孫們具備了這樣一種道德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一個家族是如何修祠堂、辦祭祀、建水口等公益事業(yè)了。道德是一種文化力量,它擔負了凝聚一族之力的大任。

清末廢科舉,書屋為族學取代,書院大多改為學堂。江村最早的學校辦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江志伊以金陵試館房租及江姓文會田租為常年經費,在村中創(chuàng)辦了公立養(yǎng)正初等學堂及育英女子學堂,主講均是名流,求學的日多,經有司考績,謂為皖南鄉(xiāng)學冠。江村小學自創(chuàng)始到新中國成立初,歷任校長均由江姓擔任,教師也出自江家一門,罕見外姓。所有人事調配經費使用,官府不得插手。這種狀況,足以看出江姓族望勢強,財力雄厚,人文薈萃。全縣無一家可與之敵。

江村龍山書屋匾額

縱觀江村書屋、書舍歷史,最為后人傳為美談的要屬“江村書屋”,因為那里曾有個名噪江南的江村圖書館。宣統(tǒng)末年,翰林院庶吉士江志伊從貴州卸任返鄉(xiāng),任養(yǎng)正學堂校長,目睹學校缺書,影響教學,獻出珍藏的經、史、子、集,翰林江希曾捐一部分,名士鄉(xiāng)紳捐一部分,集中存放于一處,便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圖書館。民國初年,安徽省代省長、江村人江漢珊回鄉(xiāng)省親,與村人談及圖書館,了解到館內藏書很少的情況,當即表示愿意盡力。江漢珊回省城后,就派人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四部備要》《二十四史》等幾萬冊圖書相贈,豐富了館藏。嗣后,江村成立了文會。文會又陸續(xù)購買了一批圖書刊物。為管理好館藏圖書,文會將圖書館從養(yǎng)正學堂分出,并成立了理事會,確定專人負責管理圖書。圖書管理員的報酬,由文會每年拔給稻子2400斤。

圖書館分藏書室和閱覽室,共有書架200多個,書櫥36頂。閱覽室桌椅一應俱全。每年霉季管理員都將圖書翻曬一次。不論是本村人還是外地人,都可以來這里借閱,旌德的不少名流學者及抗戰(zhàn)時的六縣聯(lián)中學子均從中受益。

(作者系旌德縣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