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 吳小元
微信版第1490期
尋根問祖,探究自己的姓氏史,就是追溯中華文明的血脈史。團圓之際,銘記自己的名字寓意,方知父母寄托了怎樣的深情。今天,來說說茂林石井王家。
相傳涇縣王姓的由來,出自周靈王太子晉,又名王子喬,王子喬是為太原王氏始祖。現(xiàn)今王姓大半出自姬姓王氏,因此周文王子孫這一支名氣最大,人數(shù)最多,傳為王氏受姓始祖。
《新安名族志》記載:“王出姬周武王之后,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后登仙。其子為司徒,時人以其時王子孫,號曰王家成,父敗猶有功,賜為氏。武城侯離,長子元,遷瑯琊,次子九世孫霸,遷太原。晉丞相導,由瑯琊遷江右,至唐,曰璧,字大獻,由江右遷新安。”
唐朝散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劉眴撰寫的《唐檢校兵部尚書王公墓志銘》載:“王璧,字大獻,出晉丞相始興文獻公導之后,導十七傳至唐丞相瑯琊簡懷公?!蓖蹊导礊楹啈阎畬O,他“生有奇節(jié),好讀書任俠,由杭遷居祁門北隅”。
唐乾符年間,黃巢部眾入江東,王璧和女婿鄭傳集眾保鄉(xiāng)里,擊敗來敵,使當?shù)氐乃泥l(xiāng)鄰里都得以保全。這時楊行密為宣歙觀察使,命令陶雅守衛(wèi)歙州,陶雅屢次上報王璧的功勞,王璧在軍中屢次被加官,后來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楊行密死后,他的兒子楊渥繼位,將王璧貶為祁門縣令。王璧以年老為由,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帶上家人在祁門西鄉(xiāng)的苦竹港定居,最后在家中壽終正寢,享年68歲,葬于文溪社灣坦(今閃里鎮(zhèn)銅鑼灣)。后人在縣城祁山修建廟宇祭祀他,其功爵事跡以及世系全部記載在《新安文獻志》中,宋代歐陽修《唐書》對自姬至晉至璧這一支王氏,都有詳細的記錄。
因王璧是進入祁門的王姓第一人,大獻公傳下來的子孫,不管是定居本地的,還是分遷他鄉(xiāng)的都尊他為祁門瑯琊王姓一世祖。
到宋朝時,大獻公之子思諒公之支,即王璧的十五世孫千二公,由祁門縣箬嶺遷來涇縣西鄉(xiāng)大成都寨下定居下來,成為涇縣寨下王家的始祖。他共生三子:桂一、桂二、桂三。又云其子煥考中宋代進士,官僉都御史。其孫名純,亦考中進士,官至評事。
千二公后,越五世,昌三公又由寨下遷到?jīng)芸h西鄉(xiāng)水南都郭峰定居,成為郭峰王家的一世祖。
郭峰又名郭山,相傳晉朝郭璞曾煉丹于此山間,故得名。昌三公生四子,即進生、福生、德生、慶生。進生生于明初洪武年間,因避國難,遷往陜西寧夏衛(wèi)。遺幼子卯壽,隱蓉城西塘之小港口。
福生、德生、慶生分為三甲,福生為五甲太祖。其后裔居住在水南都的平田。德生由平田遷居梅村。生一子名祖壽,祖壽生子名政原。政原生七子:久和、永和、長和、遠和、全和、貴和、勝和。
到了明朝時,昌三公的六世孫,即德生公的三世孫,也就是政原公的第五子王全和,字永安,生于明正統(tǒng)乙丑八月十六日丑時,幼讀四書五經(jīng),成為教書先生。在明成化年間,曾設教于涇縣南鄉(xiāng)思齊都(今茂林鳳村)石井坑。王全和愛這地方山青水秀,民風淳樸,于是就定居下來,成為石井坑王家一世祖。
王全和原配夫人陳氏坤,生二子康芳、左芳。續(xù)娶江氏,生三子能芳、延芳、顯芳。王全和葬石井坑里王家的先墳山上,江氏葬外王家附近的團墩山上。
王氏后裔在里王家大塊里建“全公祠”,為石坑王姓的支祠。據(jù)說這祠堂是由學意公的后代必寫公主持修建的。
石井王氏至千二公支下立派行四十字:
文良興學道,世繼必光隆。
維有德之懋,可思祚日崇。
國禎啟景運,廷士進時同。
汝志允全用,大家一本通。
石井坑王姓自然村,分外王家和里王家。里王家又分河東叫大塊里,河西叫小塊里。外王家大都是良清公支下興珮公的子孫,即學念(四房)、學思(六房)、學惠(三房)、學意(七房)的后代。里王家大塊里大都是學志(長房)、學忠(二房)、學惠(三房)、學恕(五房)、學意(七房)的后代。而里王家小塊里的居民,大都是良江公支下的后代。
鳳村轄境有石井王氏。明代《王氏宗譜》記載:王璧的十二世孫王景順在南宋時遷到?jīng)芸h安豐鄉(xiāng)豐樂都承流里(今黃村鄉(xiāng)大康村),傳十二世,有王琨和遷冠蓋鄉(xiāng)思齊都石井,他有后代,現(xiàn)已不明去向。繼有郭峰王氏的王金和(1445)于明成化間到石井設館教書并定居。
右為石井陰陽之圖也。有明成化間,始祖金和公秉鐸于此,卜遷其一世之東宅而居焉。及后子姓蕃盛,籍南鄉(xiāng)思齊都三甲王永安之戶名也。其地道路崎嶇,人煙稠密,山脈逶迤,竹木叢茂,出產(chǎn)以茶為大宗。劈分三宅而居,恍若鼎足,中間溪水一道,溯溪而上,有天然石井存焉,即溪水發(fā)源之處也。溪之東曰東宅,東宅之上有虎形即文淵公之葬所也?;⑿伪泵娓粜∠斜距l(xiāng)塢在焉。界址有民國間與倪姓涉訟判決可證明也。本鄉(xiāng)塢之西撒網(wǎng)形之外獅形,即金和公墳也。北面有智林公墓在焉,墓側(cè)眾塋林立,其外又有板梭形,板凳形之外小山為止焉。溪之西曰西宅,廣西宅直上即和尚山,山北隅有東流與寨頭對峙,高相若也。順溪而下曰外王宅,宅外有河塌石嘴相對之處為界??傊闹林畠?nèi)非石井王氏完全管業(yè),竟得十分之九數(shù)矣。茲舉其要者圖諸譜端,以供覽觀,余則筆難盡十世矣。
運樞氏謹識(《郭峰王氏世譜》卷一)
石井陰陽合圖石井遷基敘
迄夫鴻蒙既判,從有天皇焉,屬后世世相纘,迄今而可考征者,賴史略載耳。世人既徙之后有鼻祖焉,流下代代,胥承而有統(tǒng)序者,賴宗譜存耳。甚矣!譜乃世人之重系焉。
然水南王君德生公之三世孫金和公,素志高尚,忽自遨游至思齊石井,覯其地位幽靜,形勝殊絕,水縈之若帶,山對之如屏,爰是構屋在山麓之西,澗谷之東。青檜綠松,春妍常在,巨梅修竹,晚秀恒存?;驎r散步于庭前,有池魚于牣之足以供玩好,有麋鹿白鳥之足以快瞻視,以將置外物于盡忘之境,其視利祿功名,恍似浮云之過于目而已。斯公有是高尚之志,芳名貽后如轟雷震耳,既千古猶不泯也。亦且積善修心,種功培德,是以奕世綿回,子息蕃衍,孰非斯公之貽庇乎?
且十二世玄孫琴珠、洪普等,誠方之領袖,閭閤之堡障,雖未登于廟廊而能齊家,于矩度之內(nèi)較乎治民者形雖殊而道則一耳。適有王君任浙江嵊縣二尹,文華號齋者,暨兄任蒲圻少尹,文詔號雪亭,詣君子諸家倡修家譜,彼欣然諾曰而重敘鐫刻,歷此已后或有耀祖之孫,履云衢而翱翔漢表,聲名洋溢乎海宇,祿位可列于縉紳,又孰非自此之一基乎?予賓塾,聞言之下不勝欣慰,強抽襪線才而為之序,倘目擊者幸毋以鄙俚之語,貽效之恥而嗢劇焉。
萬歷乙未孟冬之吉,眷侍生、南山后學倪有勛謹識。(《郭峰王氏世譜》卷一)
(作者葉彩霞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吳小元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