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朋
微信版第1481期
一、廣德糧食問題的產生
皖南國統(tǒng)區(qū)是抗戰(zhàn)時期東部戰(zhàn)場對敵斗爭的一個堅固堡壘,由于戰(zhàn)時平原地帶大多淪陷,所以國統(tǒng)區(qū)糧食產量銳減。皖南又是第三戰(zhàn)區(qū)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駐軍和大量難民涌入,大大增加軍糈民食的負擔,地方物資供應日益緊張。
由于戰(zhàn)區(qū)人口向后的遷徙,產米區(qū)域日漸縮小,后方的米價頓形狂漲,這固然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可是皖南素有米谷倉庫的稱號,大體上說來,這個區(qū)域中不應當會有糧食問題發(fā)生的,但是事實的反映,并不是這樣。過去米價上漲,還能夠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自入夏,突然呈出著空前的嚴重程度,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僅米價高漲的速率愈演愈奇,有時拿出極高的價錢也買不到一粒米,弄得市民心里惶恐和不安!
相對于整個皖南,廣德因為地理原因,有畈田、沖田、旱地和荒地,一直以來,人口的增長與土地的種植面積、年產量成一定比例,所以,廣德是個糧食自給區(qū)。但是,抗戰(zhàn)期間廣德還是逐漸出現(xiàn)了糧食問題,1941年曾經發(fā)生軍人強買民間大米的事件:1941年3月6日《徽州日報》第2版《假冒名義強購食米,準拘按依法訊辦,所謂某師部隊在廣購米,顯系無賴奸商乘機牟利》記載,某師稱,所部食米于上年十一月間雖以兵站補給不及,均系由師備具公函,委托安吉、孝豐兩縣政府代辦,并無自由采購情事,廣德縣政府所稱該師零星部隊越境搶購民間食米云云,顯系不肖散兵團隊及無賴奸商乘地方混亂、秩序未復之際,假借該師名義希圖牟利。
雖是辯解,卻也未能否認“散兵團隊”可能參與強買之事,而造成廣德糧食問題的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土地拋荒嚴重。雖然《安徽通史》把廣德列為半淪陷地區(qū),日軍占領廣德縣城的時間只有四次,分別為45天、5天、1天、23個月,相對于漫長的八年多抗戰(zhàn)來說,占領期是比較短的,但兵僰未休,而日軍主要占領縣城和畈區(qū),主要產糧區(qū)農民盡數(shù)“跑反”,大量土地無人耕種,造成糧食減產。
第二,駐軍及人口增加。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第二游擊區(qū)指揮部、江南行署機關及學校、忠義救國軍總部、第32集團軍第25軍、第76師、第52師、第63師、第40師、新7師和獨立第33旅均先后長期駐廣德,需要就近采購糧食;蘇浙滬淪陷區(qū)的難民涌入廣德山區(qū),也增加了糧食的需求量。
中國軍隊的干糧袋
第三,自然災害的影響。由于廣德一直處在小農經濟的社會狀態(tài)下,農業(yè)生產受自然條件束縛嚴重,一旦遭遇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都有可能發(fā)生。1938年10月,正值水稻收割、午季播種時節(jié),廣德全縣瘧疾流行,3不僅夏糧收割人力減少,冬季糧食作物的種植也遭到毀滅性影響。1940年皖境各地大旱,禾苗枯死,糧食收獲銳減,六月后糧價逐漸上漲。皖南區(qū)米價上漲二倍余,小麥價格上漲一倍多。1941年夏季作物收獲僅七成,加以上年冬季作物亦受旱,糧食產量降低,糧食價格日漸上漲,至1942年各地糧價扶搖直上,猛然陡漲十余倍。4其中廣德縣菜油價格漲幅為皖南22縣之最,達戰(zhàn)前價格的16倍之多。
第四,糧食倉儲不完善。早在民國22年,國民政府就決議興辦谷倉,安徽積谷規(guī)定以人口為標準,儲積三個月糧食。6歷年所積之谷,均經報有數(shù)字,惟按其實際,各縣所報數(shù)字恐多不足征信。內部視察廣德、宣城兩縣發(fā)現(xiàn)有積谷數(shù),均與冊報之數(shù)不符,或僅六七成,或竟一無所有。7所以一旦出現(xiàn)戰(zhàn)事,糧食自然短缺。
至于奸商偷運、走私資敵的情況,由于廣德處于國民黨蘇浙皖游擊區(qū)的核心,軍事、政治力量比較雄厚,暫無資料,想必絕少發(fā)生,不至雪上加霜。
二、政府給予糧食問題的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皖南國統(tǒng)區(qū)的糧食問題,保障后方民生,皖南國民黨政府不僅對糧食等物資進行管制,禁止糧食資敵,還積極推行以“一畝地運動”為代表的糧食增產運動,開源節(jié)流,有效地阻止了敵人在軍事行動以外的經濟進攻。
首先,推行“一畝地運動”,擴大耕種面積。皖南境內多荒山荒地,因戰(zhàn)事連年,許多田地荒廢,可耕作面積尚有不少開發(fā)的空間,這是當時推行土地開墾、增加糧食產量的前提。就廣德而言,當時統(tǒng)計在冊的荒地約34000畝,8 尚有不在籍冊和疏漏之處。
1941年4月,皖南行署主任黃紹耿頒布《一畝地運動推行辦法》,規(guī)定“凡黨政軍機關學校工廠團體一切人員及各界民眾,不論男女,年齡十八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每人必須墾荒一畝(農民則除原有耕地外,加墾一畝)或一畝以上,春冬均應種植糧食作物(如玉米、黃豆、山菇、高粱、蕎麥、稻麥、蠶豆、豌豆及馬鈴薯等),限于三十年(1941年)底完成墾植,所有收益統(tǒng)歸耕種者所有。以縣為實施單位,除駐軍外,凡在該縣境內之各機關法團,均得受縣府指揮督促推行”。另外,還規(guī)定官荒任墾,私荒所有權雖屬地主,仍需同樣開墾,不得以風水迷信蠱惑人心,或以產權等故阻擾墾種。
辦法頒布后,各級政府大力宣傳,干部帶頭,加強督導,獎懲結合,在增加糧食產量、消化閑散勞力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且將純粹的糧食消耗者轉變?yōu)樯a者。從運動開展到年底,皖南地區(qū)的墾荒面積達188616畝,糧食增產372773.4擔,其中涇縣、廣德、績溪、宣城、休寧等縣表現(xiàn)突出,廣德墾荒面積37502畝,雜糧收獲54934.8擔。10這對于緩解皖南國統(tǒng)區(qū)的糧食壓力,有著頗為積極的意義。
相關機構甚至還創(chuàng)作了《一畝地運動歌》:皖南處處鬧糧荒,皖南荒地渺洋洋,有地不種偏餓肚,肚子餓了事事慌。政府有個好主張,勸導大家快墾荒,每人多種一畝地,一年要增三月糧。一畝地是活命場,一把鋤是自衛(wèi)槍,鋤頭底下餓不死,還有白米做軍糧。一畝地收五石稻,一畝地收三季糧,自種自吃滋味好,吃飽肚子打東洋。11
其次,擴大春耕和冬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廣德,傳統(tǒng)的耕作方式是在初夏小麥或油菜收割后,接著種植水稻。皖南行署為了提高耕地的生產次數(shù)來增加糧食的產量,由皖南動委會倡議發(fā)起“春耕運動”。1939年2月5日,時值立春,皖南22縣分別舉行春耕典禮,并擴大宣傳,借昭激勵各界。12為了讓各行各業(yè)、男女老少都意識到春耕的重要性,并參與到春耕中來,其宣傳綱要闡明了以下幾點:
其一,春耕是增加糧食、救濟糧荒的唯一辦法;其二,要墾植荒山荒地,種植雜糧,才能補給稻麥之不足;其三,家家戶戶要能努力春耕,不但可以減除糧荒,還可以增加抗戰(zhàn)力量;其四,應發(fā)動婦女、公務員與學生業(yè)余勞動,來彌補春耕皖南勞力的缺乏。13
冬季雖然是農作物休眠期,但也有適合冬季生長的作物,比如大麥、小麥、油菜和蠶豆,政府督導農民將新墾土地都進行種植,以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倡導農民在屋前屋后、庭院之間的隙地種植可代糧食的瓜類作物,省出來的糧食也可支援抗戰(zhàn)。
第三,積極搶購糧食,嚴格控制糧食流通。廣德處在蘇浙皖游擊區(qū)的核心位置,但不代表敵人不能采用經濟、政治的手段對糧食進行吸收和搶購。據報,1941年,日寇由其國內運來麻袋二百五十萬個,交南京派遣軍司令部,令在我國沿江一帶搶購民米二百萬擔,運往敵國救災。14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也記載:至于糧食管理,由于戰(zhàn)區(qū)所屬各省,雖多為產米之區(qū),但大多淪于日軍之手,致在我控制區(qū)域內,豐稔之年產量已屬有限,若遇荒歉為數(shù)更為減少,再加敵偽高價收買,日軍竄擾劫掠,致每感不足供應需要。
日偽在我國掠奪糧食
皖南行署則針鋒相對,提前搶購。皖南糧食管理處的人力財力集中運用到產米各縣,主要是南陵、宣城、廣德、郎溪四個縣,將四縣定為搶購競賽區(qū),預定搶購總額和每月進度表,加派干部進行督導,并分別賞罰。16同時,作為第三戰(zhàn)區(qū)大后方,為了維持社會、經濟穩(wěn)定,皖南行署對于不法商販囤積居奇、偷運走私等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尤其是對糧食走私的打擊力度最大,以“亂世用重典”的方法,對保護皖南國統(tǒng)區(qū)的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廣德1933年建有縣倉庫一座,能儲存糧食6200石,區(qū)倉庫8座,積谷14400石,1937年底,都被日軍侵華戰(zhàn)火所毀。到1942年廣德又新修縣倉一座,區(qū)倉2座;并在1943年初,增設廣德、流洞橋兩個乙等物資儲運驛站及門口塘一個丙等物資儲運驛站。
1938年7月,廣德縣戰(zhàn)時糧食管理處成立,開始代購軍米3000石,同時為后方代購糧食,由寧國接運總站派駐廣德的驗收員驗收后,發(fā)往長虹關分站。1939年9月廣德縣購糧委員會成立,至1940年3月共收新谷23176石,加上糧管處封存稻谷1萬石,分撥浙西行署7000石,廣德兵站派出所6000石,忠義救國軍1000石,交機米廠制米6000石,調運后方5000石,尚余8000多石“悉數(shù)售撥當?shù)卣{劑民食”。
1943年冬,縣城第四次淪陷,縣田糧處所征實物分儲柏墊、桐汭、蘇村、獨樹、雙溪、笄山、東亭等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以及接近日軍據點的杭村、流洞、門口塘、誓節(jié)等地,采取邊收、邊調、邊加工、少留庫存的辦法。情況危急時,動員民工,星夜疏散,責成當?shù)剜l(xiāng)保人員和大戶人家具結保管,據統(tǒng)計,此后三年共疏散賦谷12245石,疏散損失2486石。
在國民政府頒行《節(jié)約建國運動大綱》和《節(jié)約建國儲蓄條例》的倡導下,全國民眾“杜絕奢靡,抵制浪費”蔚然成風,廣德也狠剎大吃大喝之風,民間紅白喜事也因此簡辦,節(jié)約了大量的糧食物資。而廣德的茶葉,以及可以換取外匯的桐油、藥材、豬鬃等物資雖然偶被鋌而走險的奸商流通到敵占區(qū),但糧食生產,因為皖南行署和廣德縣政府辦法得當,控制有力,基本解決了民生問題,還為當?shù)伛v軍和黨政機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注 釋
1、陶鳳琦《抗戰(zhàn)時期皖南國統(tǒng)區(qū)糧食問題研究》(安徽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
2、硬剛《皖南米荒之透視與其對策》(1940年第9期《火炬周刊》)第6頁
3、17《廣德縣志》1997年版
4、《皖境抗旱糧價飛漲》(1942年第3卷第1期《農學月刊》)第124頁
5、中國文化服務社1942年方志農《戰(zhàn)時皖南物產概述》第15頁
6、上海書店1984年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第457頁
7、《我國各省市辦理倉儲之經過》(《政治建設》1939年第1卷第4—5期)第117頁
8、中國文化服務社1942年方志農《戰(zhàn)時皖南物產概述》第37頁
9、11、14、安徽省糧食增產督導處皖南分處1941年黃紹耿《皖南戰(zhàn)時一畝地運動》
10、中國文化服務社1942年方志農《戰(zhàn)時皖南物產概述》第38頁
12、何靈秀《皖南春耕》(《血流》1939年第1卷第4期)第27頁
13、皖南新聞社1943年《一年來皖南行政簡報》第89頁《宣傳綱要》
15、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12月《墨三九十自述》第201頁
16、陳人龍《淪陷區(qū)日寇之糧食掠奪與我方應有之對策》(《中國農民月刊》1941年第1卷第4期)
18、李品仙《安徽概覽·財政》安徽省各縣縣級公糧配征數(shù)額表107—112頁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