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福
微信版第1465期
廣德桐汭河是廣德市的主要河流之一,有文字記載已達二千多年了。據(jù)《廣德州志》轉(zhuǎn)載《左傳》:“哀公十五年(前480)夏,楚國子西子期討伐吳國,及桐汭?!敝链?,便有“桐汭”之稱了。
桐汭河由桐、汭兩水匯合而成。桐水源于縣境南部的泰山西麓,流經(jīng)四合、楊灘、月灣,因上游楊灘段兩岸原多桐子樹,“桐花隨溪流下”而得名;汭水源于泰山東麓,流經(jīng)四合、柏墊、鳳橋,因河道曲折迂回而得名。桐、汭兩水在楊灘鄉(xiāng)獨樹老莫村匯合后稱桐汭河,流經(jīng)獨樹、石鼓、蘇村、誓節(jié)、楊桿,至郎溪合溪口與無量溪匯合后,注入郎川河和南漪湖。全長73.5公里,河床寬50—200米,全流域面積897.3 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10條,其中匯水面積較大的有花鼓的英溪、月灣的漍流河等。
桐汭河上游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尤以四合鄉(xiāng)為典型,是河床黃砂的主要產(chǎn)地,因此而造成河床淤高,洪水不時泛濫成災(zāi)。河床比降較大,自莫村經(jīng)誓節(jié)至楊桿出境處比降為1/800~1/1750。河道因中泓易變,故彎曲似弓形,楊灘鄉(xiāng)月灣以下部分河段寬度已擴至200多米,河灣變成大沙灘。
桐汭河雨季水流湍急,可放竹排;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5.24 立方米,山洪暴發(fā)時最大流量為每秒500—800立方米;平時溪水潺潺,流量為每秒4立方米,冬春枯水季節(jié),水流不斷,常年水位落差很大。河上原有石橋兩座、木橋一座, 1969—1977年興建了楊灘、獨樹、柏墊、誓節(jié)等大中型永久公路橋,均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
桐汭河的水力資源可用于建造小水電站64座,裝機總?cè)萘?3376千瓦,年可發(fā)電量8431.6萬度。目前,已建小水電站35座,裝機總?cè)萘?61千瓦,年發(fā)電量301.4萬度。沿河兩岸設(shè)有固定和臨時抽水機站22處,提水灌溉1400公頃左右,占兩岸農(nóng)田的46%。桐汭河儲有大量的黃砂,是優(yōu)質(zhì)的建筑材料。
01
桐 花 魚
桐水源于白石山,經(jīng)楊灘西折到郎川河再入南漪湖,桐花魚就產(chǎn)在楊灘。桐花魚不僅肉質(zhì)白嫩、體形優(yōu)美,而且其刺特軟,可以一段一段地咬吃,香軟可口,回味無窮。最稱奇的是此魚只產(chǎn)在琳溪橋至楊水橋這段河域里,因此桐花魚的來歷和擇地性一直是個神奇難解的謎。有的說桐花魚是上天賜予的,也有的說是風(fēng)流乾隆下江南到廣德時封的,還有說是桐水里的魚吃了河面上的桐花變成的,各種猜測不一而足。
桐花魚以桐花為食才得名。此魚體長僅10厘米,遍體泛黃、青、橘三色,屬極其罕見的珍稀之物。桐河兩岸多桐花(桐子樹的花),每逢春夏之交,粉白淡黃的桐花飄落水面,桐花魚即回游嬉戲其間,爭而食之,頗有情趣。而這段時間正是桐花魚最肥美的季節(jié),桐花魚也因此而得名。
廣德一直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桐花魚與桐花姑娘的傳奇故事。傳說那桐花姑娘本是天宮王母身邊的一名歌女,生得面如月朗,目似秋水,玉鼻繡口,粉頸皓肩,又兼舞姿超群、歌喉美妙,受到同伴的妒忌與讒言,有心懷不軌者暗在酒中下藥,致使這歌女骨質(zhì)變硬,失去輕盈美妙的體態(tài),便被專橫的王母由天宮貶下凡間。
歌女下凡后,走過許多地方,受過千辛萬苦,難尋理想的安身之所。這天她來到桐水上游,但見桐水河兩岸有桐林如織,潔白清純的桐花倒映在河水中,岸上岸下如堆雪流銀,美麗至極,她便取名桐花。正前行時,忽見對岸桐林下臥著一個老婦人,身邊卻放著個空水桶,她上前一問,才知老婦人姓桐,是個孤寡老人,因久病體弱,在下河提水時昏倒了。
桐花對老婦人十分同情,就主動將老婦人送到家中,覓方煎藥并細心照料,一守就是一個月??衫蠇D人病入沉疴,終不見好轉(zhuǎn),只是無力地靠臥在床,怔怔地看著桐花忙前忙后,心中過意不去,竟大哭起來。桐花安慰老人說:“我也是個無依無靠的天下淪落人,如您老不嫌棄,我就和您一起過日子,認你作干娘,好嗎?”從此二人以母女相稱。
老婦人的病更加沉重,已不能進食,卻又很想吃新鮮魚。桐花立即赤腳忍痛到桐河中撈了三條小白條魚,精心烹飪后端給義母吃。老婦人用手抓起一條魚剛?cè)M嘴里,卻被又多又硬的魚刺給卡住了。桐花大急,費了好長時間才幫義母掏出魚刺,卻不敢再給義母吃了,可義母仍伸著手望著,用祈求的眼光呆看著義女。桐花犯起愁來:“如何讓魚刺變軟,以滿足一個垂死老人的最后一點愿望呢?”她猛地想起當(dāng)初離開天宮時,太上老君曾給她一?!败浌堑ぁ?,說是過七七四十九天時吞下此丹,就能使骨軟如初,到時上天即可。她掐指一算,今天吞下仙丹則明天就可重返天庭,但一看眼前垂危的老人,能棄之不顧不管、一走了之嗎?她左思右想,決定把仙丹投入到桐河去軟化魚刺,自己就在人間過一輩子了。
于是,桐花立于琳溪橋上把仙丹投入桐河中,那顆仙丹立刻化成神水,一直流到楊樹橋才完,其藥力也只在這段水域有效。第二天,老婦人再吃到義女第二次做的小白條魚后,竟然覺得魚肉滑嫩刺軟、鮮美可口,看似有刺,吃時卻似無刺,一點也不鯁嗓子。桐花心中有數(shù),就連續(xù)給義母烹食桐水中的鮮魚,或清蒸,或紅燒,或烘干曬干后做成羹湯,或做成火鍋,湯鮮肉韌,更有風(fēng)味。沒幾天,義母的身體和精神竟然漸漸好起來了,兩人的日子也越過越開心快樂。
從那以后,廣德桐河兩岸及周邊的人們就都能吃到肉嫩刺軟的小白條魚了,為了感謝并紀念桐花姑娘的深明大義和對義母的無私關(guān)愛,人們就把這段河域中有輪狀花紋并閃閃發(fā)光的小白條魚叫桐花魚。桐花魚作為廣德的珍稀名特產(chǎn),名聲大振。
02
沙 河 鱉
廣德沙河鱉指產(chǎn)于廣德主要河流桐汭河和無量溪河中的一種鱉,俗稱團魚、爬魚、甲魚,屬卵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動物,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沙灘邊的淺水中。
廣德誓節(jié)鎮(zhèn)桐河段河水清澈,水質(zhì)甘甜,河床均為黃砂,沙質(zhì)松軟,是爬鱉繁殖生長的最佳水域地帶,孕育出的沙河鱉肉質(zhì)細嫩、味甘鮮香,清蒸品鮮,油燜品香,遠近馳名,實為野味中的上品,被譽為“廣德天下第一鮮”。2019年11月16日,湖南衛(wèi)視芒果TV綜藝節(jié)目《野生廚房》第二季來廣德錄制節(jié)目,就在桐汭河楊桿段的淺水灘里,汪涵和嘉賓們上演了一場趣味十足的“捉鱉大賽”。
“秤桿黃鱔馬蹄鱉”,廣德沙河鱉個體不大,以馬蹄大小者(每只不超過半千克)為最上品。其背部是青灰色,腹部是白色。其肉紅燒或清燉均可,但紅燒尤佳,湯濃汁稠、豐膩可口;也可加火腿片、筍片、香菇清蒸,湯清肉滑、肥而不膩,肉香味美,聞之生津。據(jù)說安徽省特級廚師方乃根來廣德傳藝時,曾親手烹調(diào)品嘗沙河鱉,對其贊不絕口,令沙河鱉名聲大振。沙河鱉富含蛋白質(zhì)和抗癌物質(zhì),是高級滋補品,有清熱養(yǎng)陰,平肝熄風(fēng),軟堅散結(jié)的效果。
03
娘 娘 殿
廣德有關(guān)娘娘殿的傳說版本很多,叫娘娘殿的地名也有十多處,比較流行的有關(guān)于張渤夫人李娘娘的娘娘殿在縣城東門,有關(guān)于東平王(降福菩薩)張巡夫人的娘娘殿在誓節(jié)鎮(zhèn)楊桿巫沖村“娘娘殿”(傳說楊溝有東平王廟,規(guī)模宏大,毀于“文革”破“四舊”之中),有關(guān)于乾隆下江南時在東亭牡丹沖巧遇牡丹姑娘后封其為娘娘的傳說故事,有流傳于東亭、同溪、四合等地“娘娘石”“石媳婦”的動人故事。如今有跡可尋且在《廣德州志》等史志中有記載的,就要數(shù)東門娘娘殿和楊桿河畔巫沖村的“娘娘殿”了。
誓節(jié)鎮(zhèn)楊桿巫沖村的“娘娘殿”,位于現(xiàn)楊桿河下游2公里東側(cè)的娘娘殿自然村東南側(cè),傳說由郎溪南豐仙姑廟衍生過來,是為紀念東平王(降福菩薩)張巡夫人。據(jù)說此廟建于明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三間二進大殿古樓,巨木圓石天井,精雕細刻,可惜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被村民拆除,用于修建生產(chǎn)隊倉庫。如今遺跡雖在,卻只剩被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一對石武士(護河石將軍),南邊一片戲樓子遺址,大沙河兩岸“石人渡”豎立石雕武士的遺址。
民間至今傳頌著有關(guān)美貌娘娘顯靈救災(zāi)民的傳奇故事,說這娘娘在洪水泛濫成災(zāi)之年,暗中派哼哈護河石將軍斬蛟龍、捉水鬼水妖,護送行人、商人安全過渡,分造陰橋、陽橋,讓陰間鬼魂走陰橋、陽間凡人走陽橋,陰陽安寧有序,以免再有無辜百姓在這“死人渡”受難冤死。從此以后哼哈二位護河石將軍日夜分守沙河兩岸,堅守斬妖除魔捉鬼的神圣職責(zé),護佑一方百姓與蒼生,而“娘娘殿”的娘娘勸導(dǎo)世間行善積德,對黎民百姓有求必應(yīng),因而香火日旺,名揚江南。因與郎溪南豐盆形山接壤,每逢陰歷七月三十日,宣、郎、廣、寧以及高淳、溧陽、溧水等地信徒都來盆形山及娘娘殿朝山進香,熱鬧非常。時有大殿楹聯(lián):“眾生焚香沿路升佛朝盆形,萬民稽首鳴鑼響道拜仙山”。
護河武士石雕位于原楊桿娘娘殿村西北桐汭河堤上,南北岸各一具,高1.65米,著武士護胸,戴頭盔,為明代時期作品,又疑為唐宋時期作品,國家二級文物,至少有四百多年以上。2003年被盜,后經(jīng)縣公安局破案追回?,F(xiàn)當(dāng)?shù)卮迕裰匦迣④姀R,予以供奉。為弘揚勸和行善、樂善好助精神,恢復(fù)“娘娘殿”當(dāng)年三間二進大殿古樓盛況,近期已有來自九華山的果禮法師(原籍郎溪濤城紅星塘南),四處奔波化緣重建“娘娘殿”,相信不久就會重見“娘娘殿”的榮光與神采了。
(作者單位:廣德市林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