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寧國:上坦河散記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9-28 09:55

劉  剛

微信版第1402期

上坦村是我故鄉(xiāng),位于寧國市方塘鄉(xiāng)、西津河上游。這里有兩條溪流,東溪繞于村右,西溪繞于村左,出村合二溪為一水,名為上坦河,注入方塘河,匯于青龍湖。上坦雙溪宛如母親溫柔的雙臂,千年如一日地摟著兩千多口上坦兒女。兒女們吸吮著母親河的乳汁,繁衍至今,千年相聚,生生不息。

上坦河源于旌德縣云樂,群山之間,彎彎曲曲、纏纏綿綿,繞著山野鄉(xiāng)村蜿蜒流去。古往今來,故鄉(xiāng)的河滋潤兩岸綠蔭、炊煙,映照水上清風、明月。

鄉(xiāng)村水碓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是中國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木質舂米機。昔日用它舂稻,米養(yǎng)人,糠養(yǎng)豬。

上坦村村上首和村下首原各有一處水碓。村下首水碓坐落在上坦河南岸(上坦大橋南端),引用東溪水力,是章氏獨家經營。村上首水碓距村子約有1華里,坐落在西溪東岸,引用西溪水力,是胡、潘兩氏合伙經營。這兩處水碓均為四乘碓。

我家住在上街頭,多在村上首水碓舂米。白天舂米人多,要排隊。晚上舂米人少,為了不耽擱白天農活,多半晚上舂米。有一天晚上,我陪父親舂米,他挑著一擔稻子走在前面,我在后面背著糠篩、米篩、畚箕。

碓屋里除了龐大水輪、碓頭、碓窩外,還有風車和篩盤。水輪在水力沖擊下,不停地轉動,發(fā)出嘰昂嘰昂的響聲。一盞煤油燈,只有豆大亮光,在黑洞洞的碓屋里,如同螢火閃亮,讓人有點不寒而栗。我們父子一邊干活一邊搭話,驅散內心的恐懼。

稻谷倒在碓窩里,水沖動水輪,輪軸上的齒撥動碓身,碓頭不停地向下舂,不一會見米了,父親開始篩。篩篩子是門技術活,父母親都會。

篩子是圓形,直徑約60厘米??泛Y眼小而密,米篩眼大而稀,是用竹篾編制的。長方形木質篩盤中有塊隔板,分為糠盤、米盤。先篩糠,糠粉從糠篩眼紛紛落下,篩子上面是稻和米,將其倒在米篩里,篩米時只見米從米篩眼紛紛落下,篩子上面是稻,聚集在篩子中央,用手捧起丟在碓窩里舂。如此反復篩呀,舂呀;舂呀,篩呀,糠盤里的糠,米盤里的米逐漸堆高了。四乘碓先是全用,后減為三乘、二乘、一乘直至米篩面上剩下一大把稻為止。舂完了稻,篩完了米,用風車揚去米中少量的稻殼。一百斤稻舂成68斤米,稱為舂米高手。

篩篩子是件又臟又累的活。一篩子米約有五六斤重。端在手上,用臂力使其均勻旋轉。糠粉飛揚,頓時頭發(fā)白了,眉毛白了,成了白頭老翁。鼻孔堵塞糠粉,喉嚨干澀難受。一擔稻舂成米需要三四個小時,中途沒有休息時間,累得人精疲力竭。

父親多次教我學篩篩子,我學了,就是學不會,父親氣乎乎地說:“我老了,死了,你們吃生稻!”父親啊!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如今您的兒孫們吃的不是生稻,而是既無碎米頭,又無稻殼的香噴噴白米飯!

橋下捉魚

上坦河上游有道壩,名為環(huán)溪壩。河壩東端筑有千米水渠。由于壩的阻攔,部分河水流進水渠。渠道里的河水潺潺流淌,一是灌溉農田,二是水碓舂米。水渠上用石板搭成小橋,橋下背光而低凹處多洞孔,這是魚兒的藏身處。有一年臘月初八,我的宗兄結婚,父親帶我去賀喜吃酒?;赝局?,我走在父親前面,當走到水渠小石橋上,我聽見橋下有動靜,止步朝橋洞里一看,只見洞里全是魚,便高興地對父親說:“有魚!”父親聽說有魚,渾身來勁,不畏嚴寒,脫下鞋襪便鉆進橋洞,輕而易舉地捉光了洞中所有的魚,有鰱魚、紅鰭鰟、白魚條、鯽魚等。我樂滋滋地用柳條將魚串起來,足有兩尺長,沉甸甸的。途中迎面來人看到我拎著魚,問我:“從哪兒捉這么多魚?”我還沒來得及回答,父親搶先含糊其辭地說:“是在河里捉的?!贝诉h去,父親小聲囑咐我:“捉魚的地方不要給外人講,要保密?!睆哪菚r起,逢年過節(jié)我家就去水渠小橋下捉些魚來豐富餐桌,橋下魚洞成了我家的天然養(yǎng)魚池。

河灘改田

上坦河的下游,有一大快河灘地(稱中坦河灘),土地比較平整,灌溉方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農業(yè)學大寨”號召下,上坦公社胡書記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學習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將河灘改成水田,為上坦人民造福。胡書記親臨現場,親自指揮,親身參加艱苦的改田勞動。當年,身為上坦公社教育專干的我,也不例外。因為公社黨委下達上坦五·七中學學農基地奮斗目標任務是“三個一百畝”(水稻一百畝,茶園一百畝,桑園一百畝)。其中水稻一百畝是由我?guī)ьI上坦五·七中學師生,利用勞動課改田實現的。那時改田工地上紅旗招展,社員們干勁沖天,勞動競爭的吆喝聲,打夯的號子聲,相互鼓勵的口號聲,響徹云霄。工地上沒有先進機械,全靠人力挖、撬、抬、扛、挑。公社干部也從不叫苦叫累,天天和群眾干在一起。經過廣大干部群眾一冬一春連續(xù)不斷地奮戰(zhàn),終于將中坦河灘改造成百余畝水田。

河岸翠竹

上坦河兩岸是我童年時代放牛的牧場。那時,河床裸露,縱然有淤泥處,也生長著巴茅草和那些東倒西歪、奇形怪狀的楊樹、柳樹,是一片荒蕪的河灘。

1996年,居住在河邊的村民潘仁林開始在上游河邊栽植元竹,經過20多年經營管理,元竹發(fā)展成一片綠蔭。元竹多了,竹筍多了,他辦起了青筍加工廠,收入頗豐。

在他帶動下,不少村民在上坦河下游也栽植元竹,兩岸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綠蔭。這些綠蔭連接起來,便是一條萬米綠色長城,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的行動,既綠化了上坦河兩岸,美化了環(huán)境,增加了家庭收入,又起到了護堤防洪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作者系寧國市方塘鄉(xiāng)政府退休干部)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