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斌
微信版第1376期
國有其史,邑有其志。作為古宣州望縣、明清寧國府六邑之一的南陵縣,其修志的歷史由來已久。歷代修志者都盡量秉承著“完備、信史、公正”的原則,在已有史料的基礎(chǔ)上,多加探訪,厘正舛誤,經(jīng)千百年接續(xù)終形成卷帙浩繁的邑志。
歷代留存的縣志于今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今人研究縣志時多厚今薄古,就南陵舊志而言,關(guān)注度最高的當屬民國《南陵縣志》,這固然和該版縣志編輯者本身的知名度、縣志內(nèi)容和體例的完善度有關(guān),另外的原因是該版縣志為南陵舊志中距今年代最近者且是各大機構(gòu)收藏最多的版本。相較而言,早期的縣志流傳度及關(guān)注度較低,往往是作為古籍善本藏于研究機構(gòu)深閨之中未為人知,所幸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年來正按部就班推進古籍影印及電子化的相關(guān)工作,使得更多的普通民眾能一睹善本之容貌。筆者通過相關(guān)途徑查閱了南陵早期的兩種縣志——順治《南陵縣志》和雍正《南陵縣志》,自覺資料寶貴,因而不揣谫陋,就南陵舊志的存歿情況及該兩種稀見縣志的體例和內(nèi)容方面簡作分析,敬請諸方家斧正。
一、南陵舊志存佚情況簡述
雍正《南陵縣志》卷首序言中明確提到:南陵縣志創(chuàng)修自宋朝淳熙年間的縣令郭峣,后來明嘉靖七年(1528)縣令俞昌言(福建莆田人,舉人)奉郡檄督修南陵縣志,“取郭稿編輯之,弆繕本于邑人之家”,但此次未行刊刻。嘉靖十二年(1533),浙江慈溪進士錢照(字叔初)任南陵縣令,其在就任之初就留心南陵修志之事,錢令在俞稿基礎(chǔ)上“考證成書,付諸剞劂”,也就是說,錢志最終是有刊刻的,系十卷本,可惜今已不存。俞、錢二志雖然在歷史上只流傳了百余年的時間,但在嘉靖《南陵縣志》修成的數(shù)年后,即嘉靖十五年(1536),十卷本的《寧國府志》(黎晨修、李默纂)也修成了且保存至今,要知道府志在修的過程中各縣的官員、文人均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很多資料在審核采用后都是原文摘錄的,少部分會有刪改,嘉靖《南陵縣志》略早于嘉靖《寧國府志》,錢照任府志同纂之一,可以說嘉靖《南陵縣志》的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府志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府志和縣志同修這一良好傳統(tǒng)后來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如:萬歷《寧國府志》(存)和萬歷《南陵縣志》(佚);順治十三年(1656)倡修《寧國府志》(府志未編成,今國家圖書館有殘本順治《宣城縣志》),順治間南陵則修有四卷本的縣志(修于順治八年,成于十三年,今存卷一、卷四);嘉慶間修有《寧國府志》(存)和《南陵縣志》(存)。
當然,府志和縣志的纂修時間也有不同步的情況,如康熙《寧國府志》(存)、雍正《南陵縣志》(存)、乾隆《寧國府志》(存)、民國《南陵縣志》(存)等。縱觀寧國府的歷史來看,從道光朝開始到光緒年之前這段時間是修志的低迷時期,這和當時內(nèi)憂外患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太平天國勢力和清廷地方團練的拉鋸戰(zhàn)造成了寧國府人口耗損,元氣大傷,文脈斷裂之禍,可以說影響至今。
歷史的創(chuàng)傷需要花費百年的時間去彌補,甚至更久。
舊志的編修人在修志的過程中,通過文字的形式對過往的歷史進行總結(jié)、回顧,更是對修志之時的新氣象、新形式、新觀念的凸顯。這些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編修體例的變更和對以往地方史料的增刪之上,微觀之外更在于總纂人對志書的總體把握,即宏觀定位。舊縣志基本是采取縣令掛名主修,另行物色當時的領(lǐng)軍人物為修纂之人,如順治《南陵縣志》、雍正《南陵縣志》、民國《南陵縣志》等,也有縣令兼任纂修,如嘉慶《南陵縣志》、光緒《南陵小志》等。
除去今人于上世紀編修的新志,現(xiàn)查閱史料將已佚的和現(xiàn)存的南陵縣志分列如下:
(一)已佚縣志五種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春谷志》(卷數(shù)未知),郭峣修,佚。(習稱“郭志”)
嘉靖七年戊子(1528)《南陵縣志》(未刻),俞昌言修,崔云(復姓許)等參照郭志輯補。(稱“俞志”)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南陵縣志》,十卷,錢照修,以俞本考證付梓。(稱“錢志”)
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南陵縣志》,三卷,沈堯中修,許夢熊等纂。(稱“沈志”)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南陵續(xù)志》(未刻),蔡卓人修。民國《南陵縣志》卷末敘錄載,光緒《安徽通志》中數(shù)十則資料備注取自《南陵縣志》,因其時間在嘉慶徐志之后、光緒宗志以前,通志中取自《南陵縣志》的資料系出蔡卓人所修《南陵續(xù)志》。(稱“蔡志”)
附:據(jù)雍正《南陵縣志》卷首舊序中所載嘉靖七年十二月崔云所作序言可知,弘治年間本縣亦有修志之打算,但最終未能修成。
(二)現(xiàn)存的南陵舊志五種
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南陵縣志》,四卷(今存卷一、卷四),楊必達修;秦鳳儀纂修,許允成、何天駿、劉弘基、何一化、劉篤生同修。(稱“楊志”)
雍正四年丙午(1726)《南陵縣志》,十六卷,宋廷佐修;汪越、沈廷璐、陶性、劉燾等纂。(稱“宋志”)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南陵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徐心田纂修。(稱“徐志”)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南陵小志》,四卷,首一卷,宗能征等纂,因奉調(diào)離去,全書未成,只編成輿地、職官、列女、藝文四志,故稱“小志”。(稱“宗志”)
民國十三年(1924)《南陵縣志》,四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余誼密修,徐乃昌纂。(此為南陵最后一部舊志,按慣例稱“余志”)
南陵舊志的集大成者是民國《南陵縣志》。
二、兩種稀見的南陵縣志
國家圖書館藏順治《南陵縣志》
順治《南陵縣志》(存卷一、卷四)僅藏國家圖書館。該志修于順治八年(1651),順治十三年(1656)告竣?!秶覉D書館藏地方志珍本叢刊》第1冊及第352冊詳細介紹了該志,“二冊。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惫P者查閱該志影印件可知,該志卷前有楊必達《修南陵縣志敘》一篇(卷首有收藏機構(gòu)“京師圖書館藏書記”?。?,序中歷數(shù)前代修志的情形,并談及順治間修志的背景。另有邑人進士秦才管序一篇。在目錄之前有縣治、縣境、山川、圩壩等圖,對南陵早期地名考證而言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后有修志凡例一篇(計十條),并列修志人員名錄。
該志目錄如下:
卷之一,建置(歷數(shù)南陵自周朝至清初沿革)、星野、形勢、疆域、山川、風俗、物產(chǎn)、坊里(坊四、鄉(xiāng)九、會四)、戶口(自明洪武十年至清順治十二年南陵丁口數(shù)統(tǒng)計)、田賦、圩壩、湖塘(湖九、塘一百六十二)、陂堰(陂十、堰四)。卷之二,官次、城池、防御、倉儲、鋪舍、學校、祠祀、寺觀、橋渡、官師、循良、師表、選舉、鄉(xiāng)獻、宦業(yè)、孝友、忠烈。卷之三,懿行、文學、武功、貞節(jié)、貤恩、隱逸、義民、流寓、外教、古跡、雜志、藝文。
卷之四,藝文。
順治《南陵縣志》雖然只有四卷,但總體篇幅并不小,就實質(zhì)內(nèi)容而言已經(jīng)具備縣志編修所要求的完備性。惜卷二、卷三佚失,除目錄以外無從得見其正文內(nèi)容。卷四《藝文志》共收錄文章近六十篇(未見詩詞,疑詩詞部分存已佚的卷三《藝文》之中),有多篇文章未見后世續(xù)修縣志,因此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特將相關(guān)文題著錄如下:《革除里排碑記》、梅鼎祚《半閑亭稿序》、戴新《劉仲開聯(lián)捷窗稿序》、秦鳳儀《袁兵憲德政序》、戴新《堂室誄編序》、王應麟《雙壽榮封詩冊序》、丁明登《穜莊熠語敘》、劉有源《岑蔚園詩稿敘》、王自謙《梅令政跡記》、錢照《縣令張公梅江去思碑記》。
天津圖書館所藏雍正《南陵縣志》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天津圖書館卷》第二十二冊收錄有雍正年刻本《南陵縣志》十六卷(首一卷),該志主修者為南陵知縣宋廷佐。宋廷佐號翼庵,奉天人,“謙和下士,善政宜民”,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六年任南陵知縣。編纂者有汪越、沈廷璐、陶性和劉燾等人。據(jù)卷首宋廷佐序文記載,該志于康熙六十年(1721)夏開局,雍正四年(1726)丙午十月告竣,歷時五年有余。
筆者檢閱雍正志原件影印版,發(fā)現(xiàn)該志有七百整筒子頁,半葉九行(列),每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單魚尾,現(xiàn)將該志內(nèi)容簡述如下:
卷首:宋廷佐序、凡例、南陵圖考(縣城治圖、地界圖、山川圖、圩壩圖等四幅)、目錄、纂修姓氏、舊序(黃裳、崔云、邵燁、畢鏘、沈堯中、許夢熊、楊必達、秦鳳儀、秦才管、許允成等十人所作序言)。
卷一:疆域(形勝附),記載了城區(qū)四坊,全縣九鄉(xiāng)(統(tǒng)都三十七,里八十一),四會(戴家會、石家會、新會、何家會等)。卷二:建置沿革、星野(祥異附)、城池(防御附)、山川(橋渡附)。卷三:水利、風俗、戶口(老人附)。卷四:田賦(物產(chǎn)附)。卷五:職官、選舉。卷六:公署(鋪舍附)、學校(書院附)、祠祀(寺觀附)、古跡(邱墓附)。卷七:名宦、貤封、孝義。卷八:人物。卷九:列女。卷十:流寓、隱逸、仙釋、方技。卷十一至卷十五:藝文。
卷十六:附記、跋。
綜上,順治《南陵縣志》和雍正《南陵縣志》因其稀見性,目前在學界及民間的流通程度不廣,但此兩本志書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怎么利用好、發(fā)掘好其中的價值則是我們文史工作者需要作出長久努力的。筆者撰此文期引起相關(guān)研究人員的關(guān)注。
(鳴謝:蕪湖市黨史辦馮曉鵬老師對此文提出諸多寶貴意見,在此致謝?。?/strong>
(作者系南陵人,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