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露露
微信版第1346期
摘要:杜牧與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在唐代詩人中具有重要地位。杜牧雖出生高門,但他本人的仕途之路卻并非一帆風(fēng)順。二十六歲進(jìn)士及第,制策登科,在京僅為官半年便開始了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長達(dá)十年的幕府生涯。杜牧曾兩次到宣州任職,前后歷時約五年,在宣州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文,從這些詩文中可以復(fù)見杜牧在宣州的政治生活、游賞生活、交友生活的部分圖景。
關(guān)鍵詞:杜牧;宣州;生活;詩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岸拍辽谔频伦谪懺拍辏溆谛诖笾辛?,年五十歲,所處時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盵1]1關(guān)于杜牧的生平經(jīng)歷,在繆鉞的《杜牧年譜》中可見一斑。杜牧出生之時政治環(huán)境并不安寧,正值安史之亂后五十年,當(dāng)時藩鎮(zhèn)跋扈,民生依舊艱苦,這也是其詩文多憂時傷政之作的原因之一。
杜牧生于官宦之家,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便進(jìn)士及第,在考取進(jìn)士時,得到吳武陵推薦,“拜命于東都試舉人”的崔郾對杜牧所作《阿房宮賦》大為贊賞,并許杜牧為進(jìn)士第五人,杜牧也曾作詩云:“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年少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guān)來”(《及第后寄長安故人》)。出生高門,少年科第,他這一生本該是一片坦途,但他的仕途生活并不順利。制策登科之后,在京僅為官半年便跟隨沈傳師到江西觀察使府做幕僚,大和四年(830)九月,沈傳師調(diào)任宣歙觀察使,杜牧又跟隨他到宣州。
大和七年(833)四月,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將杜牧調(diào)任揚(yáng)州,大和九年(835)受朝廷任命為真監(jiān)察御史,由揚(yáng)州赴長安供職。隨后其好友李甘“因反對鄭注、鄭訓(xùn),被貶封州司馬,杜牧即移疾,分司東都”[2]151。開成二年(837)春,此時杜牧已經(jīng)三十五歲,因其弟杜顗患眼疾,告假百日前往揚(yáng)州探望,百日后,“應(yīng)宣歙觀察使崔鄲之辟,為團(tuán)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攜弟前往宣州”[2]155,這是杜牧第二次前往宣州為官。此次在宣州幕中待了一年半,直至開成四年(839)二月才離開宣州赴京供職。十年幕府生活,杜牧約有五年時間都是在宣州度過,而宣州歷來富有人文氣息,杜牧在此期間亦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復(fù)見其部分生活圖景,主要分為宣州政治生活、游賞生活和交友生活三個部分。
杜牧宣州政治生活
杜牧曾兩次宣州為官,第一次跟隨沈傳師到宣州,是作為觀察使幕僚,其工作主要為處理公務(wù)之類。這里首先要提及杜牧在江西為幕僚之時,“在某年二十六,由校書郎入沈公幕府。自應(yīng)舉得官,凡半歲間,既非生知,復(fù)未涉人事,齒少意銳,舉止動作,一無所據(jù)。至于報效施展,朋友與游,吏事取舍之道,未知東西南北宜所趨向。此時郎中六官一顧憐之,手?jǐn)y指畫,一一誘教,丁寧纖悉。兩府六年,不嫌不怠,使某無大過而粗知所以為守者,實由郎中之力也。”[3]468(《與浙西盧大夫書》)可見得,在初入江西幕府為官時,杜牧“未涉人事”,工作上的“報效施展”“吏事取舍之道”多受盧郎中,即盧弘止(江西團(tuán)練副使)幫助,才使得他并沒有什么大的過錯。
在宣州為幕僚之時,杜牧的工作生活和在江西相似,依然包括處理公務(wù)。曾受沈傳師之弟沈述師之請,為李賀詩集作序,謂“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厄}》有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fā)人意。乃賀所為,無得有是!”[3]408認(rèn)為做文章思想內(nèi)容是首要方面,應(yīng)如《離騷》那般,注重“感怨刺懟”。從其詩句“載筆念無能,捧籌慚所畫”(《偶游石盎僧舍》)亦可見杜牧平時“載筆”“捧籌”忙于公務(wù),偶爾閑暇之際才會出游。[4]133
杜牧還常奉命前往其他地方行事。大和四年(830)奉命自宣州前往京師向工匠王處士請教刻漏法,“大和四年,某自宣城使于京師,處士年余九十,精神不衰,某拜于床下,言及刻漏,因圖授之?!盵3]421后來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施惠于民,頗有政績”[5]44,便是用此次外出學(xué)習(xí)到的刻漏之法,始造刻漏于城南門樓。[3]421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沈傳師之命前往揚(yáng)州聘問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于揚(yáng)州途中聽聞杜秋娘故事,頗有感慨,“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睂懗伞抖徘锬镌姟罚?/p>
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検椅罕?,作漢太平基。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1]41—43
杜秋娘是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李锜之妾,后來李锜叛亂,杜秋娘隨即被沒入宮,受寵于憲宗,憲宗死后,穆宗將其命為皇子傅姆。最終幾經(jīng)輾轉(zhuǎn)被放歸金陵。杜秋娘一生命途多舛,詩人從杜秋娘年少時期寫起,直至寫盡其一生,“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則表達(dá)了對人生命運(yùn)難測的感慨,并將其與夏姬、西子等女性相比較,點出了不同人物的相似命運(yùn)。
后文接著由女子的命運(yùn)聯(lián)想到男子: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射鉤后呼父,釣翁王者師。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秦國逐客令,柄歸丞相斯。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1]44—46
由上文對女子的論述,聯(lián)系到士林男子,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女子的命運(yùn)尚難揣測,士林男子又何嘗不是一樣呢。杜牧由杜秋娘事聯(lián)想到士林,而這一切歸其緣由又離不開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最后詩人感嘆“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則回歸到自身,在詩人看來,與自己相同處境的士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整首詩雖寫杜秋娘宮中二十七年的遭遇,然所涉及的都是“宮闈內(nèi)部執(zhí)政之軍的事情”[6]41,杜牧通過對杜秋娘事的描寫,揭示了隱藏在宮廷內(nèi)部的秘事丑聞。[6]42
開成二年(837)秋末,杜牧攜患眼疾不能見物的弟弟杜顗前往宣州,官為團(tuán)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此次到宣州是杜牧在長安供職之后,雖然在京為官但境況并不好,朝廷政局多變,其好友李甘、李中敏也因得罪受文宗寵信的鄭注而或被貶嶺南,或辭官隱退。后經(jīng)歷“甘露之變”,朝廷動蕩不安。杜牧再次踏上宣州的土地時已經(jīng)三十六歲,攜弟赴宣州之前,杜牧曾向崔大夫上書,以求援引:
“今藩鎮(zhèn)之貴,土地兵甲,生殺與奪,在一出口,終日矜高,與門下后進(jìn)之士,榷得失去就于分寸銖黍間,多是其人也。獨閣下不自矜高,不設(shè)塹壘,曲垂情意,以盡待士之禮。然知后進(jìn)潔潔以節(jié)業(yè)自持者,愿受閣下回首一顧,舒氣快意,自以滿足……某也于流輩無所知識,承風(fēng)望光,徒有輸心效節(jié)之志。今謹(jǐn)錄雜詩一卷獻(xiàn)上,非敢用此求知,蓋欲導(dǎo)其志,無以為先也。往年應(yīng)進(jìn)士舉,曾投獻(xiàn)筆語,亦蒙亟稱于時?!盵3]471
崔大夫即崔龜從,字玄告,清河人。崔龜從曾以御史大夫鎮(zhèn)宣歙。[3]473這封上書目的是為了求崔大夫援引,從而到宣州任職,文章談?wù)摿巳缃穹?zhèn)割據(jù),各藩鎮(zhèn)之間爭奪土地兵甲,士人命運(yùn)難測,而崔大夫卻能重用人才,以禮對待士人。文章表達(dá)了自己對崔大夫的贊賞,并獻(xiàn)上自己所作雜詩一卷,希望能夠得到崔大夫的援引。
杜牧文章中有許多干謁政治人物之作,除上述《上宣州崔大夫書》,還有如《上宣州高大夫書》《上淮南李相公狀》,其中《上淮南李相公狀》根據(jù)《杜牧年譜》記載作于開成三年(838),即杜牧在宣州幕中時所作。
“伏以近日當(dāng)州人吏往來,及諸道賓客行過,皆傳相公以淮海之地災(zāi)旱累年,仁憫之心,憂念深切,廣求人瘼,大革土風(fēng),恤養(yǎng)疲羸,抑挫豪猾?!`以圣上倚注既深,相公勛業(yè)愈重,況茲異政,即達(dá)宸聰。伏料窮邊絕塞,將議息兵,宣室明庭,必思舊徳,重秉鈞軸,固在旬時。某忝跡門墻,不勝抃躍,攀望棨戟,下情無任戀結(jié)之至?!盵3]552
淮南李相公,即李德裕,時李德裕任節(jié)度使,杜牧在宣州幕中,聽聞來往的人傳頌李相公在淮南“仁憫之心,憂念深切,廣求人瘼,大革土風(fēng)……”的仁政愛民事跡,故而上書表達(dá)自己對李相公事跡的稱贊。且針對當(dāng)時的藩鎮(zhèn)局面表達(dá)了自己的看法:“伏料窮邊絕塞,將議息兵,宣室明庭,必思舊徳,重秉鈞軸,固在旬時?!敝豢上ё约赫究部?,才能無處施展,期望深受圣上倚重的李德裕能夠采納自己的意見。
此時杜牧已是第二次到達(dá)宣州,雖然此前經(jīng)歷了政變,心境有所改變,但對于時事政治還是有所關(guān)注,依然會寫一些干謁之文,在其中陳述自己的政治觀點,以期得到援引或采納。
杜牧宣州游賞生活
歷代有不少詩人在宣州留下了精彩的詩篇,最令人稱道的要數(shù)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敬亭山”是宣城城北的一座山,因為謝朓、李白等人在此吟誦詩篇,引來眾多詩人的游賞、作詩。南齊著名詩人謝朓曾做過宣城太守,在宣城為官期間他常常出門游賞,并作詩記錄,如其名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等都是在宣城所作。繼謝朓之后,宣城也成為眾多詩人樂于游賞之地,一是為了一睹謝朓筆下的美麗景色,另外也想留下自己的作品,以這樣的方式與謝朓進(jìn)行文人間的交流?!霸娤伞崩畎拙投啻吻巴赐ど剑赐ど酵膺€有“謝朓樓”等景點。李白有詩“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詩中既有對宣城景色的描繪,也有對謝朓的贊賞懷念之情。自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王維、孟浩然等人都曾為敬亭山吟詠詩歌,以傳神之筆寫下敬亭詩山。
宣州自然風(fēng)景優(yōu)美,文化底蘊(yùn)深厚,杜牧曾說“十年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書宴游間”[3]554,表明他在十年幕府任職期間時常出游,觀其宣州所作詩文,發(fā)現(xiàn)其游賞生活多記錄于詩歌之中,且游賞之地多為寺廟。如其《偶游石盎僧舍》[1]82—84“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脈”“梅颣暖眠酣,風(fēng)緒和無力。鳧浴漲汪汪,雛嬌村冪冪”,描寫了宣城敬亭山旁石盎寺和諧美好的景色,“僧語淡如云,塵事繁堪織。今古幾輩人,而我何能息?!眽m世雖然繁雜,但詩人依然是樂于接受的,給人以積極向上之感,這首詩為杜牧剛到宣州幕府之時所作,體現(xiàn)出詩人積極為官的心態(tài)。
李達(dá)《杜牧“十年幕府吏”時期寺院題壁創(chuàng)作》一文認(rèn)為,杜牧寺院題壁詩大多創(chuàng)作于十年幕府生活期間,而在宣州時期則大多是觀覽宣州開元寺。[4]129
開元寺,據(jù)載,即宣城縣城中景德寺,在東晉時名為永安寺,唐開元二十六年改為開元寺,杜牧在宣州時期常前往開元寺游賞,并作詩如下:
如《題宣州開元寺》:
南朝謝脁樓,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藏?zé)焿]。樓飛九十尺,廊環(huán)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fēng)繞松桂樹。青苔照朱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暉粉堵。閱景無旦夕,憑闌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1]100—101
由“前山看春雨”可知,杜牧此次游賞開元寺之時是在春雨朦朧的季節(jié),謝朓曾在宣城為太守,謝朓樓為謝朓建,因此也被稱為“謝公樓”?!皹秋w九十尺,廊環(huán)四百柱”描繪了寺廟的建筑,周邊景物則有松桂樹、青苔、白鳥、溪水等。“溪聲入僧夢,月色暉粉堵”一句將寺廟夜間清幽寂靜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在眼前,令人心曠神怡,如此寂靜遠(yuǎn)離塵世的環(huán)境又何嘗不是此時詩人所向往的。這首詩作于作者第二次到宣州時所作,此時經(jīng)歷了好友李甘等人被貶之事,詩人顯然心境不似第一次來到宣州之時,而多了幾分苦悶抑郁。
又如其詩《大雨行》[1]101—103“東垠黑風(fēng)駕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三吳六月忽凄慘,晚后點滴來蒼?!保鑼懥碎_成三年(838)詩人于宣州開元寺遇大雨的景象,詩中提到詩中“大和六年亦如此,我時壯氣神洋洋”。大和六年杜牧第一次在宣州之時,那時候的他是“壯氣神洋洋”,而此時卻是“今年阘茸鬢已白,奇游壯觀唯深藏。景物不盡人自老,誰知前事堪悲傷”。時光流逝,再到宣州,再遇大雨,卻是不同的心境狀態(tài),兩鬢白發(fā)已然增加,自己的政治抱負(fù)仍無法施展,在這樣的大雨連綿之際,越發(fā)催人難過。
再如《宣州開元寺南樓》:
小樓才受一床橫,終日看山酒滿傾。
可惜和風(fēng)夜來雨,醉中虛度打窗聲。[1]359
開元寺分為東樓、水閣與南樓,此詩寫南樓,“小樓才受一床橫”,足見南樓之狹小,詩歌的前兩句寫白天,后兩句寫夜間留宿開元寺南樓的景象,在狹小的南樓里聽窗外雨打風(fēng)吹,“和風(fēng)夜來雨”表明這雨聲也是和諧的,只可惜詩人喝醉虛度了這雨打窗扉的美妙之聲。
最后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fēng)。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1]202
宛溪,源出安徽宣城東南嶧山,東北流為九曲河,折而西繞城東,稱宛溪。開元寺就在宛溪畔。[7]50杜牧登臨開元寺水閣,不禁感嘆六朝時期這里的一番繁華景象,而今卻是連天衰草。頸聯(lián)寫深秋的雨和落日樓臺上零落的笛聲,不免令人倍感凄涼。這首詩雖說是杜牧所寫開元寺秋景,抒發(fā)的卻是詩人慨嘆六朝興衰之事,古今變遷之悲。今夕對比,風(fēng)物長存而繁華已逝。
除了石盎寺、開元寺,杜牧還曾游賞水西寺作詩《題水西寺》:
三日去還住,一生焉再游。
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1]320
又有《念昔游》: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fēng)。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1]133—134
水西寺,唐宣州涇縣有水西山,下臨涇溪,林壑幽邃,有南齊永明中崇慶寺,俗名水西寺。[7]55詩人游賞水西寺,仿佛碧溪水也含情,詩人留戀涇溪水西寺之景,而水西寺的溪水對詩人也“含情”,只此一句將詩人對水西寺的喜愛之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粲公樓”即水西寺樓。而《念昔游》詩,是后來詩人追憶宣州之游而作,詩中寫李白也曾題詩水西寺,而李白的仕途之路也不順利,杜牧游賞此地,想必將自己的身世之遭與李白相比較,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之情。
綜觀杜牧宣州游賞詩歌,前后兩次宣州為官,其心境狀態(tài)已然不同,在其游賞之作中亦有所體現(xiàn),第一次宣州任職之時字里行間還能看出詩人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而第二次到宣州時的杜牧經(jīng)歷過朝廷動蕩,自己得不到重用以及好友李甘被貶嶺南之事,此時詩人不再像之前那樣意氣風(fēng)發(fā),而陷入了一種困境,其詩歌或?qū)懫鄾鲂木?,或?qū)懰略荷钪屐o,希望借山林寺廟的清幽環(huán)境來排解自己的憂憤之情。
杜牧宣州交友生活
杜牧好友李甘因得罪鄭訓(xùn)而被貶嶺南,他作《李甘詩》贊揚(yáng)李甘敢于反抗奸臣的氣節(jié),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除好友李甘外,他在多年的宦海沉浮之中也結(jié)交了許多知心好友。古人交友多通過一些酬唱贈答之作來交流彼此的心得體會。“杜牧一生,與其唱和者不多,其中與杜牧唱和較密的人是張祜?!盵8]80除了張祜,和杜牧交好的還有許渾、邢群、趙嘏、元處士、裴坦、韓綽等人,他們之間也留下了不少贈答送別之作。其中《寄揚(yáng)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1]282歷來最為人們稱道。
杜牧在宣州時與上級官員牛僧孺、李德裕等人有所交往,前文所提杜牧曾經(jīng)受命聘問牛僧孺,牛僧孺辭世,杜牧還為其作墓志銘;杜牧在宣州期間也曾寫干謁之文求李德裕援引,前文亦有論述,茲不贅述。除上級官員,杜牧在宣州期間與之交好并有唱和之作的有沈?qū)W士、元處士、沈處士、裴坦等人。
沈?qū)W士即沈述師,沈?qū)W士之妾張好好,本為歌妓,為杜牧在揚(yáng)州時的舊識,杜牧曾為其作《張好好詩》,感慨張好好的不幸身世與遭遇。杜牧與沈?qū)W士是好友,加之與其妾張好好相識,故曾作《贈沈?qū)W士張歌人》[1]166—168:“拖袖事當(dāng)年,郎教唱客前。斷時輕裂玉,收處遠(yuǎn)繰煙”,寫聽張好好唱歌時的往事?!澳嗲檫t急管,流恨咽長弦。吳苑春風(fēng)起,河橋酒旆懸”,則描寫了張好好歌聲之美妙。此詩作于大和六年(832),杜牧此時初到宣州,在沈傳師幕下,而沈述師為沈傳師之弟,杜牧曾受沈述師之請作《李賀集序》,亦可以見得二人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
杜牧在宣州時交好的友人還有元處士。元處士,即隱居在宣州的未仕之人,上文寫杜牧在宣州的游賞生活也提到杜牧常前往開元寺游玩,想必也是因此結(jié)識元處士,并作有《贈宣州元處士》:
陵陽北郭隱,身世兩忘者。蓬蒿三畝居,寬于一天下。樽酒對不酌,默與玄相話。人生自不足,愛嘆遭逢寡。[1]105—106
又有《題元處士高亭》:
水接西江天外聲,小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fēng)弄月明。[1]288—289
陵陽,山名,在宣城,相傳為陵陽子明得仙之地;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7]52第一首詩主要寫元處士的隱居生活,元處士寓居于陵陽,悠然自得,已然忘卻世俗的煩惱,所住居所雖然簡陋,但其胸懷卻很寬廣。頸聯(lián)以楊雄比喻元處士,稱贊元處士就像楊雄那樣有著“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良好品質(zhì)。全詩表現(xiàn)了元處士不沾染俗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高尚情懷。
第二首詩則通過西江、小齋、松、云等景象表現(xiàn)元處士生活環(huán)境的恬靜美好,末尾“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fēng)弄月明”展現(xiàn)出二人之間的親密友情,春風(fēng)浮動,月色明亮的夜晚,元處士教詩人吹長笛,笛聲悠揚(yáng),回蕩于松林明月之間……
除元處士外,杜牧在宣州還與一位處士交好,即沈處士,詩人曾作《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予亦何為者,亦受公恩紀(jì)。處士常有言,殘?zhí)敒槿埂3:迌墒挚?,不得一馬棰。今依隴西公,如虎傅兩翅。公非刺史材,當(dāng)坐巖廊地。處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東吳饒風(fēng)光,翠巘多名寺。疏煙亹亹秋,獨酌平生思。因書問故人,能忘批紙尾?公或憶姓名,為說都憔悴。[1]74—77
《樊川詩集注》中注李中丞即當(dāng)時蘇州刺史李款,杜牧很贊賞沈處士的為人,詩中說“處士常有言,殘?zhí)敒槿埂?,“殘虐”指燕趙割據(jù)的藩鎮(zhèn),表明他有削平藩鎮(zhèn)的志向。[2]51而杜牧本人對藩鎮(zhèn)割據(jù)亦有許多政見,在其文章中多有論述。因此,李中丞招沈處士往蘇州時,杜牧作此時為他送行,表達(dá)對沈處士的勉勵、贊賞之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與裴坦判官的交游,杜牧在宣州時曾作《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1]203
又有《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城高跨樓滿金碧,下聽一溪寒水聲。梅花落徑香繚繞,雪白玉珰花下行??M風(fēng)酒旆掛朱閣,半醉游人聞弄笙。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lián)十觥。老閑腰下丈二組,塵土高懸千載名。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對酒不敢起,逢君還眼明。云罍看人捧,波臉任他橫。一醉六十日,古來聞阮生。是非離別際,始見醉中情。今日送君話前事,高歌引劍還一傾。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計程。[1]103—105
裴坦,字知進(jìn),河?xùn)|(今山西太原)人。進(jìn)士及第,入宣州觀察使府為幕吏,召拜左拾遺、史官修撰。[7]58杜牧在宣州之時,與裴坦為幕府同僚,二人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第一首詩寫于開成四年(839)初春,此時杜牧即將離開宣城赴官入京,于是作贈別詩于裴坦,詩人描寫了日光、融雪、行人、芳草、馬聲、山路、寺廟、村柳、小橋等景物,“行人芳草馬聲驕”則展現(xiàn)了詩人將要出行的畫面,山路、柳樹等代表離別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別圖”[7]59。詩的下半部分則進(jìn)入抒情,寫裴坦與詩人此刻離別的心情,“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直接抒發(fā)了詩人與裴坦分別時的不舍心情,心中萬分遺憾二人不能一同離去,悲傷的離別情緒也在這初春冰雪消融之時慢慢擴(kuò)散開來。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寫于杜牧赴京任職途中,詩人與從舒州歸來的裴坦相遇,故而題詩贈予裴坦。詩人以敬亭山、小謝城開篇,離別之時,詩人站在城外回頭看著自己長住的宣州城,不免心生留戀。接著寫寒水、梅花、酒旆等景物,給人清冷之感,離別時的場景便浮現(xiàn)在眼前。路遇友人,難免感慨,回首在宣州為官的這幾年“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而今“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第一次來到宣州時詩人還未三十,正是年輕氣盛、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然而世事變化難測,再到宣州已是兩鬢斑白,物是人非。詩人第二次到宣州是在“甘露事變”之后,經(jīng)歷一系列人世滄桑之后,詩人的心情萬分復(fù)雜,此番進(jìn)京前途如何亦難預(yù)料?!笆欠请x別際,始見醉中情”,面對友人,詩人心中萬分不舍。整首詩既有對宣城、對友人的不舍與留戀之情,也有對人世滄桑的頗多感慨。
上述多為杜牧題贈給友人之作,從這些詩歌中既能復(fù)見他們交友時的一些情況,也可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結(jié) 語
杜牧“十年為幕府吏”,十年間輾轉(zhuǎn)江西、宣州、淮南幕府,在宣州便度過了大半的時間。如謝朓、李白在宣州一樣,杜牧在宣州亦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而杜牧居宣州期間生活如何,從詩文中可見一斑,杜牧的宣州生活主要體現(xiàn)為政治生活、游賞生活和交友生活,杜牧宣州任職期間主要忙于處理公務(wù)、偶爾也外出行事、寫干謁之文闡發(fā)其政治主見。公務(wù)之余,杜牧常游賞于開元寺、水西寺等地,尤其是第二次宣州任職時期,寺院清幽的環(huán)境恰好給予遭遇政治挫折的詩人以慰藉。古人喜好以詩文交友,杜牧在宣州所交好友多以詩歌贈之,常與沈處士、元處士、裴坦等人交往,其中杜牧寫給元處士、裴坦二人的詩歌,畫面生動,情真意切,字里行間皆流露出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正如杜牧所說“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計程”。杜牧在他的詩文中留下了宣州生活的痕跡,而宣州也因杜牧的創(chuàng)作而更添一筆詩意。
參考文獻(xiàn):
馮集梧.樊川詩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1,41—43,44—46,74—77,82—84,100—101,101—103,103—105,105—106,133—134,166—168,202,203,282,288—289,320,359.繆鉞.杜牧傳·杜牧年譜[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1,151,155.(唐)杜牧撰;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408,421,468,471,473,552.李達(dá).杜牧“十年幕府吏”時期寺院題壁創(chuàng)作[J].中國詩學(xué)研究第十四輯,129,133.張媛.唐代池州詩歌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5:44.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41,42.胡可先.杜牧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50,52,55,58,59.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D].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2007:80.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