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shè)為首頁|收藏本站
晚清績溪民間人物邵棠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4-21 12:01

方  靜

微信版第1324期

邵棠(1756—1833),本名綺園,字棠,又稱邵老四,生活在清中期,距今200多年,做過短暫的衍公府奎文閣典籍(注:清嘉慶《績溪縣志。卷九、選舉志》,第285頁,清愷編撰,黃山書社版),精通史學,著有《徽志補正》等史學著作,是個學識博學、智慧過人、行事果敢、正義感極強的名士鄉(xiāng)紳和行俠尚義的民間訟師。作為當時家喻戶曉的民間人物,有關(guān)他智斗紹興師爺、排解民間紛爭、處理官民爭利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透過這一民間歷史人物研究,可以了解前清徽州鄉(xiāng)村宗族自治模式,窺探徽州民俗鄉(xiāng)土之風。

一、《邵老四刀筆傳奇》手抄書稿的發(fā)現(xiàn)

績溪自古“邑小士多”。2012年上半年,我在績溪伏嶺下村邵昌后先生家里看到了一本《伏嶺下邵老四刀筆傳奇》手抄本,立刻引起了我的驚訝。這本長27cm,寬19 cm大小的小楷毛筆“手抄本”,封面有“2005年3月由伏嶺中心小學翻印”字樣,內(nèi)容有24個故事,共178頁?!吧劾纤牡豆P傳奇”收集者為邵華昆、邵華昌兄弟,文字整理為邵華昆。小楷毛筆抄錄者是邵涵春(行名邵盛海),抄于1993年夏季。邵涵春原為績溪縣伏嶺信用社主任,現(xiàn)年88歲,也是邵氏子孫。采訪他時,他告訴我手抄本是根據(jù)邵華健藏的油印版本抄錄的。據(jù)昌后先生介紹,華昆、華昌為邵棠第七代裔孫,華昆在貴州省都勻市煙草局工作,精通文史,頗有家族遺風,卻于五六年前去世。2012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找到了邵華昌本人。他住績溪縣城中醫(yī)院宿舍五樓,當時94歲,見面時精神尚可,但思維有時失憶。關(guān)于邵老四傳奇這本書,華昌并不能告訴我多少背景內(nèi)容,遺憾的是于今年去世。2013年7月5日,一次偶然的機會,又在伏嶺下村邵茂凱先生處發(fā)現(xiàn)了一本油印本,書名是《邵老四的傳說》,共178頁,最后一頁上有“108千字,印數(shù)20本,通訊處:貴州都勻市煙草局”字樣,篇目與前者相同。據(jù)邵涵春介紹,這是邵氏兄弟收集整理的“原稿”,因油印數(shù)少,只發(fā)給了華昌華昆一脈的直系親戚。

后來,我在績溪北村已故本土學人程光憲先生《枯木逢春集》(增訂再版)一書第100-103頁中,又發(fā)現(xiàn)了“邵綺園二三事”中“一鳴驚人”“桃樹一根不賣”“坐花轎”三個故事,文章腳注有“本文曾發(fā)表于1985年《鄉(xiāng)音》第二期,‘桃樹一根不賣’曾單獨發(fā)表于1984年9月4日的《徽州報》的解釋。這也表明,邵棠的故事早在民間口口相傳,并引起了一部分學者的關(guān)注。在我的建議下,邵昌后先生整理了其父親邵茂深的口述,記下了“神童妙對退闊少”“‘一口’擺平棘手事” “卵石充銀誆逆子”三個故事。這樣匯集成30個故事,準備整理成冊正式出版。事實上,民間還有不少邵棠的故事流傳,但歲月蹉跎,有的已成記憶碎片,大多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

二、《華陽邵氏宗譜》揭示的邵棠家世

為了弄清邵棠家世,必須先找到邵氏族譜。經(jīng)多方尋找,筆者在邵昌后先生的幫助下,在臨溪鎮(zhèn)隱張坑邵社根先生處看到了一套完整的《華陽邵氏宗譜》,共16集18 卷,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版。該譜依據(jù)清乾隆庚辰版《華陽邵氏家譜》續(xù)修??傂奕藶樯塾窳眨ㄗ挚「Γ?、邵鳳邕,內(nèi)有朱熹題詞“王侯世家”,有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邵章作序。后來,又在伏嶺下邵涵春家里看到了這套族譜的縮印本,在績溪瀛洲龍川小學邵宗惠老師處,看到了拍攝的《華陽邵氏族譜》電子版本。

據(jù)《華陽邵氏宗譜》,伏嶺邵氏在南宋紹興年間從淳安安坑遷入古歙井潭,當時“逆賊峰起”,繼遷華陽(績溪)境內(nèi)隱川。始祖為百二公。百二公,諱宣,又名小二,生五子:文一, 文亨,文佑,文四,文祖,其中卜居華陽紋川(伏嶺)的是文亨公(子世儏)、文佑公(子世師)二支。世儏公為塘塝上大園四分派始祖。而世師公越二世仲良公、仲禮公傳衍,為橫巷派始祖。

查《華陽邵氏宗譜》掛線,邵棠的曾祖父,邵如松,字,茂林,希信公之子。士長,邵綺園的祖父,字,庶先,諱,振翔,譜稱“郡癢生”,學殖甚富,為文必根理要,為學使孫嘉鑒賞識,以親歿,不逮祿養(yǎng),絕意仕進,講學授徒,批注四子書一部,尤工書法,乾隆癸未(1763)歲協(xié)修宗譜。《邵氏宗譜》卷首(敘倫堂)撰有《紋川記》,載于譜諜。娶程氏,繼娶馮氏,生四子,德輝,德盛,德顯,德大。

德輝,邵棠父親,字棕山,諱雯,號喜聯(lián),生于康熙乙未(1715,長子,譜稱:敦厚孝友,器偉才宏,博通經(jīng)史,士林重之,生平尤樂善好施,事跡載縣志。初娶汪氏,繼娶歙縣西溪南程氏。生五子,齡、齠、[齒告]、[齒亢]、[齒立],[齒告]即棠,排行四,故民間俗稱“邵老四”。

譜載,邵棠,又名綺園,號國寶,德顯公繼子,生于乾隆丙子年(1756),歿于道光癸已年(1833),終年七十七歲,譜稱其“篤學嗜古,著有《聞見晚錄》二卷,《徽志補正》二卷,《黃廬紀游》二卷,《大嶂山辨》一卷”。又言,“邵棠一生好義舉,倡造橫溪石橋、棕薦嶺石亭、登源洞嶺茶亭,并捐田為施茶費。處鄉(xiāng)黨善排解,剛直明斷,毫不徇情,事無大小皆堪立決,無煩于有司,時中無訟者數(shù)十年,名傾一時,人到于今誦其德。其墓在羅坑岱頭。”邵老四生子大震,貢生。大震娶程妻生三子:家雅、家瑞、家晉。家雅為長子,號逍遙散人,譜稱他“宏通經(jīng)史,果毅有為,誼切宗親,哀撫無告,疏財仗義,不避強豪,人咸欽其風采?!比⑵藓侠^娶耿氏三娶許氏,生子裕詔。裕詔生二子,培厚、培寬為邵棠玄孫。在邵昌后、邵茂凱、邵宗惠的幫助下,筆者理清了邵老四后裔的家世脈絡(luò)。從邵棠始,按祠堂輩份(伏嶺邵氏宗祠上門輩份歌為:宣興世福仲,府宗久繼孟。榮永孫壽文,會邦世德敦。大家裕培光,華茂輝自盛。清時征泰運,瑞應廣為承),華字輩大多健在,最快一脈已衍至第八代。其掛線如圖:

振翔→德輝→邵棠→大震(過繼德顯)→家晉、家瑞、家雅(邑庠生)→裕詔(邑武生)→培寬、培厚→光化。長子家雅一脈后嗣在昆明,情況不明?!胰穑ǖ鞘死桑D#ㄎ涠夹N荆┰?拢▏鴮W生)、裕桂(附貢生)→培佳、培杰→光燕、光默、光濤(應生、更生)、光勛→必為、何為、有為→暢→亦舟。這一脈后人現(xiàn)常住上海。培佳→光烈、光點→華昆(此脈遷貴州,后裔情況不明)、華昌→小明、應明、惠民 。這一脈后嗣在績溪縣城。※家晉(翰林院待詔)→裕誠、裕謙→培彥→光誥、光模、光謀、光彭、光祖→華健→茂澤→與同。#裕誠→培麒、培麟→光治→未夢、未新、未文、未武#光誥→華驥(邵瑞-玉翔)、華聰(馬字旁)→茂凱→冠豪→汶川。

三、有關(guān)邵棠的民間物質(zhì)遺存

研究歷史人物,除了官方文獻記載之外,需要大量民間實物佐證。因為相隔一百八十多年,經(jīng)歷了多次改朝換代和戰(zhàn)亂等歷史變遷,除了散落民間的傳說之外,有關(guān)邵棠的實物遺存并不多見。1、邵棠故居:桂花樹下和“寄蜉堂”伏嶺舊稱紋川,因地處伏嶺(位于際下村)之下,也稱伏嶺下村。西門嶺“桂花樹下”位于伏下村的西南角,是村人對邵棠故居一帶的泛稱,舊時包括占地十多畝的龐大建筑樓群。一條十米長的石板路巷通往故居。院門為覆瓦挑檐的老式門樓?!凹尿萏谩笔巧厶木邮业奶锰枺ㄗⅲ鹤遄V及邵棠書稿刻本均有“寄蜉堂”記載)。蘇軾在《赤壁賦》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字句。蜉蝣是一種昆蟲,成蟲壽命很短,只有幾小時。邵棠取“寄蜉”兩字為堂號,應是借此感嘆生命的短暫以及人的渺小。邵棠當年的“寄蜉堂”,已在太平天國時被焚。后來原址上建蓋的房子,是邵老四之孫家瑞公所建。房子的格局和模式雖與原來的“寄蜉堂”沒有多大出入,但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裝飾卻大大簡化。由于邵棠孫輩后裔人丁興旺,不斷向外擴建樓宇,至今已成為多代人共有的大宅院。故居主樓只剩下一小部分,其它部分被改建。院坦因不斷分割已被后來蓋的樓屋縮小,只有二十多個平米,但鵝石鋪就的地面還是古色古香的。最吸引人也是最有特點的是那棵枝斜橫長的老桂花樹,二百多年來,仍然枝繁葉茂,古枝上長滿了寄生草,樹蔭遮蔽了大半個小庭院。據(jù)傳,這樹是邵老四親栽的。歲月蹉跎,物是人非,這一片民宅卻因此古桂得名,樹因人得傳,“桂花樹下”隨同邵老四的名字一起被保留下來。

故居大院內(nèi),現(xiàn)門牌號碼為:伏嶺下村171、172、173、174、175、176號。171號主人為邵光治,172號為邵茂凱,173號為邵華健,174號邵光濤,175號邵華昆,176號邵有為。目前只有邵茂凱、邵華健戶在此居住。若稍加修整,修舊如舊,故居仍有十分珍貴的人文價值。2、禮部褒獎的“文苑”匾額。根據(jù)邵茂凱的介紹,我在績溪三雕博物館倉庫的角落里,找到了這塊“失蹤”二十多年、沒有登記在案的“文苑”匾額。這是光緒十三年(1897),經(jīng)徽州知府呈報以禮部名義褒獎給邵棠的國家級“榮譽證書”,用以表彰邵棠淵博的學識及《徽志補正》等史學研究的貢獻。此匾曾懸掛在邵氏橫巷老屋(世德堂)里,文革后由后裔邵茂凱收藏保管。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績溪縣文化局領(lǐng)導動員下,邵茂凱將此匾捐給了縣檔案館。此匾長1.9米、寬0.615米,厚0.04米 ,赤底黑字,有的字已掉落,顏色也已消褪,匾額文字,右為:“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奏,光緒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準,徽州府績溪縣奎文閣典籍邵棠,氣意豪邁,孝友若蘭,所著有《徽志補正》《聞見晚錄》《廬黃記游》,《大障山辨》等。左為:禮部行文到省飭,知該府縣照例給予省府縣志入志,準其名標千古,春秋享祀,以光大典?!敝虚g為“文苑”兩個大字,字體灑脫?!拔脑贰币辉~是“人文薈萃之處”意思,意指績溪為文人輩出之地。

3、《半癡子小影》中的邵棠書法手跡。筆者在伏嶺田園調(diào)查中又發(fā)現(xiàn),伏嶺人邵名瑯藏有一本《半癡子小影》書法冊頁(注),時間約為清嘉慶年間,為“九孫伯棠”“從劫火中檢出”。這是當時社會名流為邵氏鄉(xiāng)紳沚人公夫婦七十雙慶寫的賀詞,共 23頁,有當時社會名流方體(績溪人,進士、九江知府、湖北按察使)、方元泰、程謠田、程宏浩、潘步云、潘同章、許煥、許焯、方鑒、方汝梅、胡璧、邵棠(邵老四)給冊頁主人沚人公夫婦七十雙慶壽誕的賀詞及葛宏烳給沚人公八十華誕的賀詞,并有沚人公畫像。其中有邵棠親筆《祝壽詩》一首。字跡娟秀工整,墨寶極其珍貴。上有“邵棠印”“綺園”“奎文閣典籍”三枚印鑒。

詩的內(nèi)容為憶昨兄年二十余,胸襟卓犖研群書。積玉文成稱大陸,凌云云就亞相如。一逢伯樂翔泮水,七戰(zhàn)棘闈皆報已。拜罷重曈嘆數(shù)奇,仰企種侯棄青紫(兄曾風阻烏江謁項羽廟,遂無功名之志)。古賢負米可也貧,今兄受糈供萱親。兒孫滿眼森玉樹,曾元繞膝環(huán)祥麟。德門人瑞喧鄉(xiāng)里,姓名直達圣天子。七葉衍祥表其閭,錫以帑金佐甘旨。于今竟躋古稀年,回首高堂邈若仙。翰墨齋中梅蕊綻,閉門矻矻校殘編(兄今自校《覆瓶集》及《半癡子文稿》)。酌兄大斗為兄喜,玉面方曈若李耳。繄余衰朽愧比肩,誰信兄年長一紀。賦沚人大兄七十雙慶。弟棠拜祝。鄉(xiāng)紳沚人公,當過教諭,德高望重,七十壽辰時五世同堂,因與九江府知府方體(績溪人)姻親關(guān)系,嘉慶皇帝曾御題“七葉衍祥”匾額賞賜。4、邵棠倡建的棕薦嶺石卷洞及虹溪石橋。譜載卷洞由邵棠出資捐造。2014年5月一天,在鄉(xiāng)友的導引下,一行三人前往考證。卷洞位于伏嶺鎮(zhèn)湖村與德錦村之間的棕薦嶺頭古道上。這一帶的山形地勢,是塊風水寶地,民間稱為“丹鳳朝陽”。從湖村下陽街石拱橋走過,沿小河溪,過石橋,緣山而上,踏著石板路,五六里后,便能看到棕薦嶺洞。石卷洞建山的嶺凹部位,主要作用是讓人休息避雨遮陰的路亭。近前,這是一個下為正方形,上為半圓形的石卷洞頂,全部為花崗巖麻石砌成,前后卷洞門楣上石刻有邵棠手書“望云”“執(zhí)父”兩題。“望云”是指思念母親,“執(zhí)父”是執(zhí)行父親旨意。過洞下嶺,有古路道可直通伏嶺德錦村。

虹溪石橋位于伏嶺虹溪村頭,為三孔石拱橋,橋?qū)捈s五米,橫跨的河流為登源河上游。5、邵棠墓。2014年8月26日,在邵茂凱、邵昌后的引導下,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位于伏嶺羅坑村岱頭一塊高坡上的竹園旁。確定大致位置后,撥開藤草在周邊查找,發(fā)現(xiàn)有墓并排五穴,坐北朝南,邵棠墓位左二位置,墓保存完好。同行的邵茂凱是邵棠的本家,小時隨大人祭祖“掛錢”。據(jù)他介紹,羅坑村岱頭為小山崗,呈竹排形,邵棠墓恰在竹排頭部位,正對紋川河??可较蛩?,是極好的風水方位。墓的明堂較寬,呈半園結(jié)構(gòu),墓碑為黟縣青,多處風化,經(jīng)仔細辯認,碑文為:“先考原奎文閣典籍棠府君邵公之墓。”四、邵棠的歷史功績

邵棠一生只任過短暫衍公府奎文閣典籍,其余閑職在家中。奎文閣典籍,清代是正七品官銜,掌管歷代帝王賜書、墨跡及典章制度。因此,邵棠的主要學術(shù)活動是“治史”,主要角色是民間“訟師”。由于沒有年譜記要,有關(guān)他的事跡,靠的是一些零星資料。

1、“篤學嗜古”,有重要治史著述傳世。《績溪縣志》給他的評價是,“從小篤學,博覽群書,行俠尚義,灑落不羈?!保ㄗⅲ骸犊兿h志》,績溪縣方志辦編,第876頁,黃山書社,1998年版)邵棠是書香世家,祖父講學授徒,父親博通文史,故從小耳濡目染,熟讀經(jīng)典,奎文閣經(jīng)歷雖短暫,卻讓他接觸了大量史料典籍,為后來的著書立說打下了扎實的功底。他的知識點和興趣點在史實考證,所著《徽記補正》二卷(注:見嘉慶甲戊鐫《徽志補正》,寄蜉草堂藏板),治學嚴謹,考證有據(jù),論理充分,深得當時徽州知府龔麗正的賞識。該書分“序”“徽志補遺”“徽志正誤”三個部分?!盎罩狙a遺”是對前朝所修《徽州府志》遺漏的八十多個與徽州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進行了搜錄引據(jù)補充,其中有不少人物是曾在歙州或徽州任職的宣徽觀察史、知縣、主薄、教授,對“唐時職官,惟績邑縣令失載”也提出了質(zhì)疑。“徽志正誤”則對府志中“沿革卷”“官職卷”“山川卷”“文苑卷”等多處史實予以勘誤,如“橋梁卷”中否定了“宋蘇軾自海南歸,過縣視其弟,縣令蘇轍率士夫迎之至此,故名”的史實;修正了“勛烈”卷誤程靈洗為休寧人而實為歙縣篁墩人,等等。邵棠所著《大障山辨》一書則對《山海經(jīng)》秦時鄣郡源之“三天子鄣”即“今在新安歙縣東(績溪)”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證,指出“婺源大鄣山”實為張公山或古之率山,駁斥了“婺源大鄣山”之說。

鑒于“補志”以及《廬黃記游》、《聞見晚錄》的影響力,邵棠受到清朝庭禮部賜“文苑”匾的褒獎,并“給予省府縣志入志,準其名標千古,春秋享祀,以光大典”的崇高榮譽。在封建社會里,尤其徽州這樣一個宗族社會,這是何等榮耀的一件大事!“文苑”一匾,也是朝庭對以邵棠為代表的徽州民間人士治學不倦的充分肯定。

2、匡扶正義,為民解難,被喻為“刀筆訟師”?!暗豆P”古時是指善辨能言的“民間訟師”?;罩菔莻€宗族自治社會,也是有服理好訟的習慣,族民之間、村落之間的糾紛一般都不驚動官府,而請祠堂或民間鄉(xiāng)紳來解決。邵棠熟讀經(jīng)書,知曉律法,熟悉官府運作程序,又深知民情民憂,有排解紛爭的智慧和能力,是個難得的民間刀筆人物。因此,邵氏族譜對其評價是:“時中無訟者數(shù)十年,名傾一時,人到于今誦其德(注:見光緒版《華陽邵氏族譜》第十二卷下,現(xiàn)藏于績溪縣臨溪鎮(zhèn)隱張坑邵社根處)?!?/p>

縣志載,邵棠“處鄉(xiāng)黨,善排解,剛直明斷,毫不徇情,左近無訴訟達數(shù)十年。擅于訴訟詞文,多為民家伸冤曲,績溪至杭州一帶傳為訟師?!保ㄗⅲ骸犊兿h志》,績溪縣方志辦編,第876頁,黃山書社,1998年版)邵棠嫉惡如仇,揚善除惡、匡扶正義,遇弱者相求,總以過人的膽識為人排憂,績溪臨安、紹興、杭州一帶流傳著他許多精彩的口語化“訟詞”。

采集的30個傳奇故事中,有勸人為善的,如“謝仗義新娘施涼茶” “勸大叔撕約買仁義”“卵石充銀誆逆子”“訴沉冤了結(jié)十年案”;有與官府斗智斗勇的,如“ 縣老爺三跪九叩首”“坐花轎知府機關(guān)算盡”“做棺木知縣被革職”;有與社會惡勢力爭高低的,如“老師爺白挨四十板”“搶棉被智懲花和尚”“救少婦桃樹一根不賣”“吃湯圓老板遭斥責”“抱不平治服大惡霸”。民間口口相傳的這些故事,有如下三個特點:

(1)故事背景基本真實。有的留有物質(zhì)遺存,如對聯(lián)、題辭、亭橋、水壩、廟宇,讓人確信。如“一壺水救活千畝苗”,反映的是紋川與鄰村竹山間多年的水利糾紛,在邵老四暗中協(xié)助、官方調(diào)解下,竹山和紋川兩村齊筑一堨,圓滿解決兩村用水,故事中所涉“黃芝塘”、 巖口亭水堨等地名仍在使用,縣官特授伏嶺下農(nóng)民“力農(nóng)務(wù)本”的金匾,在文革前仍懸掛在邵氏宗祠內(nèi)。如“巧辯護開脫殺父罪”中,講的是一個兒子失手致死父親的故事,邵老四通曉律法,又處事果斷,以“兒子破柴,老子擋柴。斧頭脫柄,打煞親爺”(注:《邵老老四刀筆傳奇故事》手抄本,第69頁),誤傷人命的狀詞呈報,避免了另一場家庭悲劇發(fā)生。這段訟詞筆者小時就有耳聞。(2)故事核心是朗朗上口的訟詞。這些口語化訟詞,簡潔,生動,押韻,好記,類似諺謠,濃縮了故事的精華。盡管現(xiàn)在弄不清這些訟詞是家族記載或是民間口傳,但研究價值極高。在“?;^漆商挨大板”故事中,訟詞“船費銀子三兩七,漆商偏說三兩漆。字雖同音事兩碼,豈不私自圖利益。如果船錢一串七,俺則給他一船漆。奸商如此不講理,還望老爺鳴冤屈”(注:《邵老老四刀筆傳奇故事》手抄本,第55頁),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邵與奸商斗智斗勇,傳頌了做人營商要講誠實的硬道理。又如,在《巧指點廢墟變工場》故事中,鄉(xiāng)人兩次衙門告狀不理,只好找邵老四調(diào)解兄弟分家析產(chǎn)糾紛,“這個縣官真該殺,民間疾苦不能察。任爾重捶鼓不響,泥塑木雕一菩薩”(注:《邵老老四刀筆傳奇故事》手抄本,第94頁),訟詞揭露了官場瀆職,平民伸張正義無門的情形。(3)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了舊時徽州風俗。邵昌厚整理的“卵石充銀誆逆子”故事,反映了“以孝為先”的村風,是十里八鄉(xiāng)家喻戶曉的故事。故事中,臨終老人在遺囑中寫道:“老漢非騙子,實在沒法子,為了過日子,請人出點子,撿來卵石子,裝箱充銀子,誆騙親生子,改變原樣子,逆子變孝子,喜煞老頭子,今閉眼珠子,去會老婆子,留下破房子,留給長孫子,望爾三家子,團結(jié)過日子。”邵老四出點子使“逆子”變“孝子”,又在民間衍生出許多孝子孝孫,成為社會一股正能量,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徽州良風美俗的品質(zhì)。3、行俠尚義的人生。邵棠家境較好,一生多有善舉。族譜和《縣志》中記載他倡造并捐資橫溪橋、棕薦嶺石卷洞、登源洞嶺茶亭,捐資作為路亭、寺庵的施茶、香火之費用。歲末,凡有求借貸者,必幫助解決。對于久出無力歸還之貸,焚毀條據(jù),勾銷借債。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大震也慷慨好施,外出常帶錢,見窮苦者必贈送。媳程氏亦“克嫻婦道,性喜濟貧,公有善舉,每贊成之。族戚中盛恩惠老。(見族譜《華陽邵氏族譜》卷)”邵以其高尚品格,影響著族人和周邊的人,一時成為徽州人品質(zhì)和行事風格的典范。如傳奇故事“棕薦嶺劈山筑卷洞”、“假托夢拯救拜佛人” 、“建路亭方便往來人”等,都是傳頌邵棠做好事善事的故事。在“建路亭方便往來人”故事中,邵棠捐田地資助登源洞嶺茶亭茶水費,茶亭里曾存有其親寫的對子:“傍山筑亭,權(quán)為過客遮風雨;有緣經(jīng)此,且品涼茶論古今?!保ㄗⅲ骸渡劾侠纤牡豆P傳奇故事》手抄本,第125頁)這些有根有據(jù)的街頭巷尾故事,成為徽州風土人情、民間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深入人心。

邵棠這一歷史人物的出現(xiàn),既有家學源淵,也有特殊的徽州人文背景,是徽州土壤上滋育的奇葩。邵華昌先生在手抄本的“序”中說:“本書就是根據(jù)這些流傳的故事進行整理的,這些故事內(nèi)容既沒有金戈鐵馬的威武事態(tài),也沒有委婉旖旎的生死戀情,然而,故事情節(jié)都是不磨不琢,平凡真實。俗話說‘一滴水見大海’,在這一滴水里,也許能反映出當時社會在某個側(cè)面中的一些縮影?!惫P者同樣認為,歷史是由無數(shù)個具體人創(chuàng)造的,發(fā)生在邵棠身上的這些傳奇故事,大多是身邊真實發(fā)生的,無非情節(jié)上有“添油加醋”而已,它仍不失為研究清中晚期徽州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透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讓我們更細膩地了解近二百年來古徽州人的生活實態(tài)和社情風貌。 注:(1)清光緒版《華陽邵氏宗譜》藏于臨溪鎮(zhèn)隱張坑邵社根處。(2)《邵老四刀筆傳奇故事》手抄本和《邵老四的傳說》的油印本,分別藏于績溪伏嶺下邵涵春、邵昌后、邵茂凱處。(3)“文苑”匾藏于績溪縣三雕博物館。(4)《半癡子小影》冊頁,藏于伏嶺下邵名瑯處。(5)《徽志補正》刻本來源于安師大圖書館董家魁老師。

(6)本文田園調(diào)查部分得到了邵昌后、章錫其、邵宗惠、邵茂凱、程元滿的大力支持。

(作者系績溪地方文史學者,安徽省徽學會副秘書長,安師大歷史學院兼職教授,績溪徽州學研究會、績溪胡適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