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藜
微信版第1322期
一、發(fā)現(xiàn)概況
1995年冬,宣州市城南張家橋魚場在清淤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具石獸,隨即通知了宣城市文物管理所。村民認為此物能兆本村吉祥,不愿讓其遷移。經與石獸所在地的張錦村協(xié)商,決定由張錦村砌筑石墩,將石獸原址保護在水中。2011年,宛陵湖景區(qū)工程開工,張錦村整體搬遷,在無法對石獸進行有效保護的情況下,由宣城市文物局(前身為宣城市文物管理所)將石獸搬運至敬亭山廣教寺雙塔院內保護。2017年修復展示于宣城市博物館一樓大廳。
石獸發(fā)現(xiàn)地示意圖
該石獸因歷史久遠以及外力破壞,僅存三段,其中頭胸部保存完整,殘高約2米,殘長約1.8米,胸腹部直徑約5.5米,麻石質,微頷首,挺胸,頭部有犄角狀突起,雙角,眼睛圓而突出,目視前方,口微張,頜下長舌垂胸,獸身兩側飾雙翼,前部雙足已殘,僅存部分腿部,但仍能看出其邁步待發(fā)之勢。另外殘存的兩部分不甚規(guī)則,已很難看出是身體的哪個部位。石獸整體雕刻線條粗獷古樸,為立體圓雕。初步鑒定為六朝時期陵墓石刻麒麟或辟邪。
1995年石獸出土時的情景
二、類似石獸的定名
此類石獸一般見于陵墓旁,屬于陵墓石刻,尤其是六朝陵墓石刻最為普遍。主要有天祿、麒麟、辟邪幾種。
天祿又稱“天鹿”,亦稱“桃拔”“符拔”。天祿屬傳說中的獸名,形象到底如何,很難描述?!稘h書·西域傳》說烏弋“有桃拔”,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祿,兩角者或為辟邪?!薄逗鬂h書·班超傳》:“月氏貢符拔、獅子?!弊⒁独m(xù)漢書》:“符拔似麟而無角?!边@就是說,天祿既像辟邪,又像麒麟。南朝帝陵前稱為天祿的石刻,造型與獨角麒麟完全相同,腹的兩側也刻有雙翼。除頭上有雙角與獨角之分外,二者是很難區(qū)別的。但要而言之,這種被神化了的瑞獸,之所以置于帝陵的前面,當與它的名稱具有“天命”和“祿位”有關。兩者合起來便是:上天特賜予人主以祿位。所以天祿在古代即是祿位象征,又是天命所歸的反映。1
麒麟是我國文獻記載中的“四靈”之一,因為它“不折生草,不食不義”,又被稱為“仁獸”。在古代,麒麟的出現(xiàn)不但被看成一種祥瑞,也是圣人降臨和太平盛世的反映。麒麟是一種想象中的動物,在不同時期,形象也各不相同?!端螘贩Q它為“麋身而牛尾,狼項而一角,黃色而馬足”。這種長相不僅與南朝石刻中的麒麟不同,與南朝磚刻麒麟的形象也有出入。南朝帝陵前面設置石刻麒麟,文書和地方志均有記載,《南齊書·豫章王傳》:“上數(shù)幸嶷第,宋長寧陵(文帝劉義隆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入他冢內尋人?!酸闫浔黻I麒麟于東崗上,麒麟及闕形勢甚巧,宋武帝于襄陽致之,后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薄督祵嶄洝罚骸扒⒖h(今江蘇丹陽)建陵(梁武帝蕭衍父文帝蕭順之陵)隧道口石辟邪起舞?!保ò础读簳の涞奂o》作“石麒麟,帝陵不置辟邪,當以《武帝紀》為正)明南京城外郭十八門之一的“麒麟門”,就是因宋武帝劉裕陵前所置石刻麒麟而得名。2
辟邪一名,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和《后漢書·靈帝紀》。東漢宗資墓前的辟邪亦用石料刻成,而與其共存的尚有天祿和宗資碑。在辟邪的膊部,刻有“辟邪”二字,所以后世對這種形象的石刻,統(tǒng)稱為辟邪。3
關于南朝陵墓石獸名稱,歷來說法不一。梁白泉主編的《南京的六朝石刻》做出了系統(tǒng)的總結,并將南朝帝陵前石獸統(tǒng)稱為麒麟,王侯墓前石獸統(tǒng)稱為辟邪。唐代許嵩《建康實錄》中稱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獸為辟邪,而唐朝姚思廉《梁書·武帝紀》卻稱之為麒麟;南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統(tǒng)稱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獸為麒麟。
本世紀以來,歷史、考古方面的專家對南朝陵墓石獸名稱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大體有4種看法:第一種,朱希祖《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天祿辟邪考》認為獨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無角為桃拔;第二種,其子朱偰《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認為獨角為麒麟,雙角為天祿,無角為辟邪;第三種,姚遷、古兵《六朝藝術》認為南朝陵墓石獸分為無角、獨角、雙角,代表了3種不同的動物,其中無角的應稱為獅子,獨角的應稱為麒麟,雙角的應稱為天祿;第四種,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則認為帝陵前的石獸,無論其獨角還是雙角,都是指的神鹿,故應統(tǒng)稱為麒麟,王侯墓前無角的石獸應統(tǒng)稱為辟邪。東南大學建筑史專家們,如劉敦楨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認為:“現(xiàn)存南朝陵墓大都無墓闕,而在神道兩側置附翼的石獸:其中皇帝的陵用麒麟,貴族的墓葬用辟邪?!?/p>
由此可見,目前專家、學者較公認的觀點為皇帝陵前石獸統(tǒng)稱麒麟,王侯墓前石獸稱為辟邪。4宣城發(fā)現(xiàn)的石刻因無法判斷陵墓性質,因此只能稱為麒麟、辟邪,或者石獸。
三、時代特點
“陵寢”制度自戰(zhàn)國始,至明清兩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陵墓前設置石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境內的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前,現(xiàn)仍保存石刻14件。這些石刻是為了表彰墓主生前的赫赫戰(zhàn)功,與后來陵前神道石刻性質不同。墓前神道設置石獸用來象征吉祥、驅除鬼怪、彰顯墓主身份地位,則應始于東漢。
東漢官僚墓前的石獸,有虎、牛、馬、羊、駱駝、獅子。還有一種稱為天祿和辟邪的神獸,他們的形象和南朝陵墓前的石神獸相似,但體量較六朝石刻小,且姿態(tài)更加靈巧活潑。概括說來,東漢石神獸形象不統(tǒng)一,頭上無角是多數(shù),有角是少數(shù);肩上有翼的是多數(shù),無翼是少數(shù)。5
南朝帝陵和王侯陵前的神道兩旁陳列的石獸,大多體量宏大、莊重、肅穆,形象基本上統(tǒng)一?;实哿昵暗氖瘾F,頭大而頸略細,長須垂胸,腳有爪。這些石神獸原來都是成對陳列,右邊的頭上一角,左邊的頭上雙角。王侯墓前的石獸,頭大而頸短粗,巨目張口,長舌垂胸,腳有爪,頭上無角。石獸均有翼,但皇帝陵前,一作獨角,一作雙角;王侯墓前石獸均無角。由此可知,南朝陵墓前陳列石獸有等級差別,有角的要比無角的級別高。嚴格來說,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等神獸而不準臣下應用,是南朝以后的事。東漢大官僚墓前是有用天祿、辟邪的。至于人臣墓前限于用石羊、石虎、石人,是唐以后的事。6
2011年石獸從宛陵湖搬離
四、藝術特點
羅宗真的《六朝考古》7和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全史》第八卷《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8等都對石獸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
麒麟的體形和形態(tài)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獸身平整、裝飾簡樸的;一類是獸身窈窕、裝飾華麗的。前者雕刻渾樸有力,大多數(shù)勁項短肥而頭部直昂向上;后者雕刻靈活生動,大多數(shù)頸項較長而傾斜,頭部稍大向前。它們都呈現(xiàn)出胸部挺昂、腹圓臀厚的特點,頭部朵頤隆起,口部作圓形或方形,口角均有茸毛小翅,個別的角上裝飾魚鱗紋和卷曲的茸毛。翼部大多數(shù)作短翼,翼膊亦有鱗紋或渦紋。腹部并襯以羽翅紋。
辟邪的體形和麒麟有類似之處,它們頭部(除有角外)和翼部沒有多大區(qū)別,但又往往頸短而肥,伸舌于前,裝飾多數(shù)簡樸,雕刻渾厚有力,別具風味。所以麒麟大部分以華麗窈窕見長,辟邪大部分以雄偉樸實見長。
所有石獸從雕刻藝術、形態(tài)作風綜合來看,它們一方面繼承了漢代傳統(tǒng),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外來的一些特色,并加以融化吸收,既體現(xiàn)了較為生動活潑憂雅的特點,也流露出六朝繁華享受、頹廢放蕩的生活氣息。它們表現(xiàn)的雄偉樸實、華麗窈窕,是中國的固有傳統(tǒng)和吸收了外來神話傳說因素及藝術夸張表現(xiàn)的手法,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再創(chuàng)作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傮w來說,六朝陵墓石獸由拙樸凝重向著矯健靈活轉變,似乎是一個基本的變化規(guī)律。
宣城發(fā)現(xiàn)的石獸,頭大而頸略細,長舌垂胸,頭頂雙角,肩部雙翼,整體比較古樸肅穆,既非東漢時期靈巧活潑,也非南朝時期粗壯華麗矯健。其形體特征、雕刻手法、藝術手段等都與六朝石刻相似,與漢代差別較大,因此可以推斷其為六朝陵墓石獸。又因無法判斷陵墓性質,因此只能稱為麒麟、辟邪,或者石獸。
五、來源和意義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江寧、句容、丹陽4個地區(qū)。丹陽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原存殘石麒麟二,今已不見;南京靈山失名墓前原有兩只石辟邪,如今也不知去向。就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來講,共有33處。按地區(qū)劃分,南京11處,江寧10處,句容1處,丹陽11處。以時代區(qū)分,宋1處,齊8處,梁13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在南京地區(qū)(包括江寧縣)21處石刻中,屬于帝陵的有3處,屬于王侯的有18處;其中宋1處,梁9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933處石刻中,帝王陵的12處,以丹陽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保存最多。王侯墓的21處,以南京甘家巷蕭秀墓保存最多。10
宣城地區(qū)自古為名邑,六朝時期更是近畿名郡。自晉迄清一千五百余年里,先后曾為海內公認的“五地”。即“京畿之區(qū)州府地”“江東食貨集散地”“山明水秀覽勝地”“文風昌盛詩人地”“歷代名人薈萃地”。11“南人乘船,北人騎馬”,在當時山嶺縱橫、林莽密布的皖南,水運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古城據(jù)山為城、枕水為邑,長江兩大支流青弋江、水陽江夾宣城而過。穿城東而過的宛溪河通過水陽江與長江相通。鄂君啟節(jié)上記載的當年鄂君啟的貿易線路,其中水路東線有“逾江,庚彭蠡,庚松陽,內澮江,庚爰陵”,爰陵即宣城古稱。2200年前,楚國擁有150艘大船的船隊就來到此地,足可見當時水運的發(fā)達。
修復后的石獸
宣城發(fā)現(xiàn)的陵墓石獸來源:
一是南京附近佚失之石獸,從南京附近陵墓石刻多有佚失、宣城至南京水運發(fā)達來看,有可能為南京近郊陵墓佚失的石獸。南京及附近的六朝石刻,能從山上采石并運至陵地或墓地,就完全有可能再從這些地方運至宣城。而發(fā)現(xiàn)石獸的夏渡鄉(xiāng)張錦村即緊鄰宛溪河的低洼之地。若是運輸而來,有可能是在六朝時期,也有可能是在后代歷朝所運,作為吉祥瑞獸等。
二是宣城本地陵墓之石獸。宣城自古名邑,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地位,不能否認也會有帝王、王侯陵墓的存在。
宣城桓氏,自始遷祖、桓彝祖父桓楷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變”避難宣城起,至東晉義熙六年(410)“桓楚”最后一位皇帝桓石綏被殺,歷七代49人,其中:位極人臣1人,自立為帝4人,位爵王侯及以上18人、將軍及以上21人,累官五品及以上27人。桓彝戰(zhàn)死后歸葬宣城,桓彝的妻子孔憲在江陵病逝后,其靈柩特意從江陵歸葬宣城?;敢陀鬃踊笡_病逝后,也是特意從江陵歸葬宣城。即桓彝之后,除桓彝長子、大司馬桓溫寧康元年(373)病逝于湖縣姑孰鎮(zhèn),為鞏固桓氏家族在姑孰的影響沒有回葬宣城,以及興元二年(403)桓玄廢晉立楚稱帝后被東晉王朝追殺至死的桓氏族人沒有條件歸葬宣城外,其族人全部葬在宣城。清人洪亮吉編纂的嘉慶《寧國府志·輿地志·冢墓》載,〔晉〕內史桓彝墓,以《晉書》考之,在宣城符里鎮(zhèn)(今灣沚區(qū)東門渡,古屬宣州)者當系桓公祖墓。乾隆《寧國府志》《宣城縣志》也認為此“墳柏”是桓彝的祖墳。12因此,此石獸為桓氏族人墓前石獸也成為一種可能。
但是在神獸附近沒有地面、地下遺跡的情況下,具體是何原因讓此石獸獨居此處,還需資料的完備和進一步的研究。
宣城石獸的發(fā)現(xiàn),為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是研究漢代晚期至南朝時期陵墓規(guī)制最直接的證據(jù)和最寶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3.李蔚然著:《南京六朝墓葬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4.梁白泉主編:《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5.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羅宗真著:《六朝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8.《中國全史 第8卷 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9.梁白泉主編:《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版10.羅宗真著:《六朝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1.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宣城縣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12. 陸再奇:《宣城桓氏家族考(上)》,《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公眾號第473期(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綜合業(yè)務科科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