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大雷
微信版第1305期
皖南涇縣,始建于秦。漢家舊縣,江左名區(qū)。縣治始在涇水之西,因?qū)以馑?,宋代遷至水之東,元代定縣治于城中,后遷城東。涇縣因水而名。境內(nèi)主流青弋江,古稱涇水,又稱涇溪、涇川,《漢書·地理志》注:“涇水出蕪湖,縣因水立名?!鼻噙?,源于黃山北坡,在陳村水庫上游形成“太平湖”后在桃花潭轉(zhuǎn)了個彎,一路呼朋引伴,攜同東溪、夏滸河、云嶺河、徽水河、幕溪、琴溪、孤峰河諸水,在涇縣境內(nèi)蜿蜒75公里,于馬頭北1公里處出境,一道匯入長江。
青弋江為何古稱涇水?“涇”,本義是縱向的由高向低流動的水,特指“涇水”。又謂:三水合一為“涇”。原來這青弋江正源——石臺縣美溪河,于黃山北麓攜舒溪、麻溪,三水合一款款而來,途經(jīng)我涇縣地面,滋養(yǎng)我涇川文明,成為我涇地兒女的母親河。
涇水為何又稱青弋江?敢情是一路青山綠水,白帆游弋,唐人改稱青弋水。后水面漸寬,南宋又稱青弋江。從水到江,唐宋易名,更添詩情畫意。涇縣以山地丘陵為主,青弋江縱貫全境,為涇縣境內(nèi)通往長江主航道。從古代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生產(chǎn)力和建設力制約,陸路運輸很不發(fā)達。人們出行和貨物運輸,主要依靠水路交通。青弋江在涇縣境內(nèi)流經(jīng)小河口(今屬黃山區(qū))、陳村(今屬桃花潭鎮(zhèn))、安吳(今屬黃村鎮(zhèn))、章渡(今屬云嶺鎮(zhèn))、黃村、丁橋、百園(今屬涇川鎮(zhèn))、城關(今屬涇川鎮(zhèn))、太園(今屬涇川鎮(zhèn))、赤灘(今屬琴溪鎮(zhèn))、昌橋等鄉(xiāng)鎮(zhèn),由馬頭鎮(zhèn)以下出境,經(jīng)宣城、南陵、蕪湖縣境至蕪湖市入長江。20世紀50年代以前舟船排筏常年通航。由于河床較淺,境內(nèi)航道灘涂甚多,除竹木排筏外,只有吃水很淺的木帆船由人力撐篙或背纖通航。承載噸位通常只10余噸。洪水期,載重30噸木帆船可自石臺、太平境內(nèi)啟運。平常水位本縣至蕪湖下水航程行期3—5天,上水5—7天,枯水期行期更長。境內(nèi)沿江設有若干渡口和碼頭,供人們兩岸往來和沿溯上下。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過河流,以船渡方式銜接兩岸交通的地點,包括碼頭、引道及管理設施。也指有船擺渡過河的地方。碼頭,通常是指水邊供船只??康慕ㄖ?。一般在交通便利的商業(yè)城市都有水陸碼頭。在這里我們將場地規(guī)模小而簡易的,有船擺渡過河的地兒叫做“渡口”,將場地規(guī)模大而考究一點的,有專用建筑,有引道及管理設施的地兒叫“碼頭”。其實有的渡口就是碼頭。1996年版《涇縣志·交通·水路交通》對此有載。 先看沿江渡口。明清時,縣內(nèi)有渡口35處,其中青弋江沿岸22處,徽水河沿岸13處。少數(shù)為官渡,多數(shù)為私渡(地方民辦)。至民國,已有部分渡口或洪水沖淤,或河床改變,或架橋改道而廢??h志載有19處渡口:東園渡 在今桃花潭鎮(zhèn)萬村桃花潭下首河沿,原為當?shù)氐孕展?,時為地方村辦民渡,有兩艘掛帆木質(zhì)渡船,擺渡陳村、萬村兩岸行人。桃花渡 在今桃花潭鎮(zhèn)新民村萬家河沿,時置4.5噸木船1艘,為新民村公辦民渡,配渡工2人。焦石渡 古名安吳渡,在今黃村鎮(zhèn)安吳村河沿(安吳古城舊址南)。時置5噸渡船1艘,配渡工1人,為村辦農(nóng)渡。章家渡 古稱漆林渡,在今云嶺鎮(zhèn)章渡東河村河沿,時置木船2艘,配渡工4人,時屬章渡鄉(xiāng)公辦,由鄉(xiāng)電灌站管理。20世紀50年代為運輸公路建筑材料和北貢鐵礦礦石,曾在章渡鄉(xiāng)河段設絞索輪渡運載汽車,1969年公路通車后廢。河沿渡 昔稱綿遠渡,在今云嶺鎮(zhèn)章渡河沿村,時置6噸渡船1艘,配渡工1人,系村辦農(nóng)渡。省灣渡 原名姚家渡,時置4.5噸渡船1艘,配渡工1人,時為丁橋鄉(xiāng)省灣村辦農(nóng)渡。后山渡 古稱張家渡,時置3噸渡船1艘,配渡工1人,系丁橋后山村辦農(nóng)渡。丁家渡 在丁橋和丁渡兩村之間河段,村辦農(nóng)渡,時置4噸和4.5噸渡船各1艘,配渡工4人。上坊渡 古為官渡,又稱耿姥渡。在太園上坊村,時為村辦農(nóng)渡,置4.5噸渡船1艘,配渡工2人。楓坑渡 古稱永濟渡,清光緒八年(1882)設置。在百園五星村與丁橋楓坑村河段之間,時為村辦農(nóng)渡,置3.5噸渡船1艘,配渡工2人。下坊渡 古為官渡。在太園下坊村口,建國后為鄉(xiāng)辦農(nóng)渡。1951—1953年增設汽車輪渡,1963年弋江大橋建成后廢。紀村渡 在太園太美沙包臺村,村辦農(nóng)渡,時置3噸和2.5噸渡船各1艘。赤灘渡 即洲上渡,在赤灘洲上村,時置4噸渡船2艘,配渡工4人,分別由洲上村和昌橋鄉(xiāng)柏山村村辦,后改由民辦。馬頭渡 古渡。在赤灘馬頭村馬頭磯旁,往來于南陵縣奚灘鄉(xiāng)與馬頭之間,時置4.5噸渡船1艘,馬頭村民辦。
徽水河沿線主要渡口:江村渡 在烏溪江村,時置1.5噸渡船1艘,江村民辦。義濟渡 在浙溪星潭村,時置1噸渡船1艘,星潭村村辦。平垣渡 古稱龍蒲渡,在黃村平垣村,時置1噸渡船1艘,平垣村村辦。黃村渡 又稱高坦渡,在黃村景星村,時置1噸渡船1艘,景星林場場辦。巖潭渡 即新渡,在百園五里村,時置4噸渡船1艘,配渡工2人,五星村村辦農(nóng)渡。以上渡口,今大都不再運營。再看沿江碼頭。據(jù)縣志記載,涇縣外運的大宗貨物主要通過沿江水東、溪口、章渡、楓坑、上坊、城關、赤灘、馬頭等碼頭出境??箲?zhàn)以前,上述碼頭貨物吞吐量最大。水東、城關、馬頭等地以糧油、百貨、土產(chǎn)為多,溪口、章渡等地以茶葉、糧食、蠶絲、油漆、布匹、雜貨、河魚為多,楓坑、上坊等地以小嶺宣紙產(chǎn)品為主,赤灘以竹木柴炭、土紙?zhí)掌鳛槎唷?0世紀70年代中期,運河竣工后,開通黃村——城關航道,置小型機動船往返客運。大型舟楫小劃子,竹排木筏機帆船,往來穿梭,一片繁忙。更有岸邊村姑浣紗,江上漁歌唱晚,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水東碼頭 清代涇縣十八市鎮(zhèn)之一的南陽鎮(zhèn)(今桃花潭鎮(zhèn))境內(nèi)。想當年太白先生天寶十四年(755)第二次來涇縣,寫了7首詩,其中留下了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句《贈汪倫》。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湖光山色,美酒詩仙。有詩贊曰:“汪倫盛情邀李白,旅游踏歌題華章。煙波浩渺桃潭水,金字招牌天下?lián)P?!彼畺|桃花潭的端午龍舟賽,蔚為壯觀,聞名遐邇。溪口碼頭 茂林鎮(zhèn)境內(nèi)。青弋江流經(jīng)茂林溪口時,攜同境內(nèi)匯流出口的東溪,一道奔向前方。茂林“溪口”因之而名——東“溪”入江之“口”。章渡碼頭 清代涇縣十八市鎮(zhèn)之一的章家渡鎮(zhèn)境內(nèi)。章渡,原名漆林渡。李白天寶十二年(753)第一次來涇縣,寫了7首詩,其中就有一首《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中描寫此處的湖光山色,甚為幽美。水中倒影,瀑布奔注,泉水清澈,山巒空青。后來,有對岸章村章姓富戶為方便其女回娘家,設渡船在此,漆林渡改名章家渡,簡稱章渡。
1938年7月至1940年底,新四軍在此設立“章家渡兵站”,轉(zhuǎn)運軍需物資。1939年春,周恩來同志走青弋江乘竹筏到云嶺新四軍軍部視察,曾經(jīng)過這里。章渡碼頭古為重要碼頭。高桅大帆鱗集,曾設汛兵把守。沿江傍水建有一排吊腳木樓,俗稱“吊棟閣”,有“江南千條腿”之稱。有詩贊曰:“西來一鎮(zhèn)繁華天,千年吊腳柱中流。開軒臨江門街面,水陸碼頭畫境游。”端午節(jié)邊上,“章家渡劃龍船”,已然成了老人的一段記憶和少年的一則童話。楓坑碼頭 丁橋境內(nèi),小嶺有13條坑的溪水在此匯合注入青弋江。因此地楓樹成林,大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意境,故名。上坊碼頭 太園境內(nèi),村口有一牌坊,立于縣治上首,故名。城關碼頭 縣城西門口、南水關、北水關各建有石級碼頭1處。赤灘碼頭 清代涇縣十八市鎮(zhèn)之一的赤灘鎮(zhèn)境內(nèi)。相傳河灘砂石呈赤色,故名。說起來是不是很有點“赤壁”的意味?有詩贊曰:“涇東商埠繁華處,碼頭紅火映赤灘。但看老街卵石路,客棧櫛比酒旗翻。”馬頭碼頭 清代涇縣十八市鎮(zhèn)之一的馬頭鎮(zhèn)境內(nèi)。建有石級碼頭舶位4處。因鎮(zhèn)南首有馬頭磯,故名。此為涇縣北大門,與南陵縣一江之隔。以上碼頭,今大都不再運營。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南陵——涇縣——雄路、宣州——涇縣、涇縣——煙墩鋪公路開通。沿江架橋特別是縣城弋江大橋興建和重建,青弋江上游陳村水庫、溪口大壩、黃村大壩先后興修,天塹變通途。境內(nèi)公路先后鋪設升級,四通八達。國道、省道過境,更有高鐵通車,高速在建,陸路通行運輸漸漸取代了水路通行運輸。近年來,縣內(nèi)部分航道開發(fā)水上旅游項目,已然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青弋江綜合治理工程方興未艾,人們傾心呵護著美麗的母親河。千百年過去了。雖然陸運取代了水運,但“煙籠寒水月籠沙”——當年繁忙的青弋江一路上水運行,漁翁勞作纖夫艱辛,風土人情掌故逸聞,鄉(xiāng)風民俗美談佳話,仍然流傳在街頭巷尾和字里行間,就像一幀幀珍貴的老照片,深深地鑲嵌在人們記憶的鏡框里。千百年過去了。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古邑今日,盡管水運風光不再,“孤帆遠影碧空盡”,但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陸運更發(fā)達,更暢通,更快捷,也更便利。主要參考資料:
《涇縣志》(1996年版)
《安徽省涇縣地名錄》(1988年)
涇縣人民政府網(wǎng)站《走進涇縣》欄目
(作者系涇縣茂林中學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