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績溪現(xiàn)存明朝兩處大型水利工程遺址研究(下)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3-08 14:39

方  靜

微信版第1270期

摘要:績溪古十五都明朝大型水利工程大塘、麻果堨,是兩處歷史內涵豐 富的文化遺產,更是一千多年來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這二處古代水利工程的的修建、管理和利用,以及所形成的民間水利文化,既體現(xiàn)了徽州人的勞動智慧,又與徽州社會的宗祠文化和誠信風俗息息相關。

關鍵詞:大塘  麻果堨  民間水利文化  文化遺產


02

實踐中的民間水利文化

以農耕為主的績溪十五都人,為與自然災害抗爭,過去一直由宗族組織籌資興修水利,耕種排灌水系日趨完善。清光緒年間寧波知府績溪人汪子清所著《績溪地理圖說》載(7),“山云水之堨圳,麻果堨,在山云洞口,灌松樹嶺田百數十畝?!薄敖瑁ㄇG)磡嶺水之堨圳,大堨,在方家岱上,灌梅間東青嶺等處田數百畝。此堨由借溪引來橫過梅間上出口?!鼻G磡嶺下興修有多條堨圳引水,經頭堨、二堨、官堨分流,為東青嶺、巖下兩村的飲用水源及農田灌溉水源。這些堨圳用水“塘規(guī)”,約定俗成,多少年來為民間百姓堅守,成為民間“水利文化”。

1、管水方式來自實踐積累??兿耖g遇干旱用水調度,約法三章,主要體現(xiàn)在公平、有秩、合作精神。清嘉慶《績溪縣志》卷一(8)載:“巖腳一名黃堨,在十三都遙遙巖口,灌竹山干田三千余畝,自明嘉靖間立議,分作六廣輪灌,行至今遇旱不災?!贝|頭許金捐資修建的戈溪源“五里橫圳”綜合工程,也依民俗立規(guī)。東青嶺大塘因涉及多村田畝,采集體抽鬮,有序按時分水,輪流管水方式。

經過歷代祖先的實踐,摸索出一整套實用有效的管水辦法。頭堨、二堨由梅間管轄,灌溉小嶺塢山下荷花塔一帶的田地;官堨屬東青嶺管轄,主要是灌注大塘,儲備澆灌官堨下的水田,解決村民吃水用水。依據地理和天象變化規(guī)律,定下了塘規(guī):遇天旱大塘放水,先由管塘者定出日期,開始放水,名曰“放散水”。前一天管塘者要“插旗”,通知大塘所屬田戶,由各戶按干旱情況自行攔水下田。接著,分頭日水、二日水、三日水、四日水,按照放水日子,各田戶在當晚要到頭堨、二堨、官堨各分流點守水下塘,不守水者不予開缺(即停止?jié)菜蔡铩?/p>

筆者通過方蒼生老人找到了方九可整理的《大塘源頭水分時灌溉圖》。圖中依大塘水系對分時水氣進行了分解。令筆者稱奇的是,在沒有鐘表計時情況下,依太陽光線照曬的角度和標識,來規(guī)定一更至五更的水氣安排。以“曬到象鼻,陰到獅頭”的時序,為頭堨、二堨與官堨劃分水次作了硬性規(guī)定。即當日光陰到荊磡門樓陽邊的象鼻石時(大概下午2時左右),頭堨、二堨放開堨頭水,讓官堨灌大塘或澆田;當日光曬到荊磡門樓陰邊的獅頭石時(大概早上七點左右),頭堨、二堨攔水停止?jié)蔡?。將水下放,歸擁有“下畫水”(一更水)的田戶澆田。一更水以后(約晚上八點鐘),頭堨、二堨、官堨的水全部灌大塘。天剛亮時,灌塘水停止下塘,供擁有“五更水”的田戶澆田。至于官堨下的田畝澆水,則以“點香”來計時分水次,按各業(yè)主田畝的多少,計算點香的根數。另外,還有一條不成文規(guī)矩:這三堨在荊磡嶺河中的堨頭,攔截河水只能用草蒲泥,決不允許用石灰塌坡泥。

2、管水責任來自受益畝產。水利是農耕的命脈。有了充足水源,水稻產量才有保證。管塘人員的責任,依照老塘規(guī)進行。因此,管水責任落到了受益田畝農戶的肩上。下面是東青嶺方九可先生在上世紀1983年整理的大塘受益畝產表(9)。

東青嶺過去以方姓為主,每年自然由祠堂老屋來組織。程姓遷來后,管水由兩姓分擔。后來,每年管水組織者或牽頭人是由村組織來完成的。在方九可整理的《東青嶺村大塘管水問題討論紀要》中,首先管水者必須是來自主要受益水田戶,確立管水人名單。其次以抽鬮方式決定管理者順序,每年三人,依順序排隊。三是要履行放塘管理和次年管理交接的責任。管水人名單抽鬮定后,十三年一循環(huán)。管理者的工資是從受益的谷田中按比例進行抽取?,F(xiàn)附《管水輪流表》和《東青嶺村大塘管水問題討論紀要》(10)如下:

東青嶺村大塘管水問題討論紀要

時間:1983年8月6日地點:大坦上出席者:程全茂、方李龍、方竹生、方三天、方中民、方金魚、程云義、方家拾、方傳來、許秀時、方其女、程觀留、方安序、方明壽、方益民、方九可、程婉青、方月來、方社金、程起留、程云龍、方傳林、程東順、程臨善、周時華、程介明、許必田、程云亞、程全玉、程來善、程灶統(tǒng)、方名龍、方昇平、程飛來、許周明。討論內容:

1.今年管水是在后期再來進行。故在去年的每擔谷田人民幣叁角的工資基礎上作三分之二計算,定為每擔谷田人民幣貳角。

2.管塘時間:至次年清明節(jié)交與下班接管。如無漏洞情況,應該把塘灌滿交班。

3.下年管水由本次一遍抽鬮決定。依次輪流,如不愿管,應自行協(xié)商,找人頂替。

4.下年管水工資改為收大米。每擔谷田收壹斤貳兩。

5.管塘人員的責任、制度,依照老塘規(guī)進行。

6.守水人員,必須按照自己的所在田片的日眼,積極地派出成人到場,否則不開田闕。

7.每年在開塘前一日,全村不論有無大塘田,每戶都要派出成人到場爬官堨。此事由當年管塘人員發(fā)動!

8.今年大塘不準隨便擅自放塘取沙。如違,公罰人民幣(每次)叁拾元。

9.村中門口塘是重要的防火塘。按半么田水由管塘人員灌足。芭籬外之下的田戶應自覺協(xié)助進行。

10.管水人員產生辦法:由承包戶主進行抽鬮落實如下,每年三人,按抽鬮號碼,順序輪流。號碼1-43號。

3、管理長效來自民間自我約束。除了以大塘為中心的堨圳管理外,還有二級水利管理網的形成,而這些二級水系管理,主要依靠民間契約的自我約束力。如一些支堨支圳管理,遇特殊年景,相關人等通過訂立書面協(xié)議來達成用水意見,協(xié)議具有約束力,同樣不能違背,這是民間水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梅間、巖下各一張民間管水協(xié)議,借此可窺一般。

梅間輪流澆灌田畝協(xié)議

立合議際坎下頭堨人等,茲因今歲旱甚,數旬未雨,山川滌滌,田中禾苗盡行枯槁,人皆競競業(yè)業(yè),是以合堨人等酌議田畝,開明品搭抽鬮分作四日輪流澆灌禾苗,一樣四紙,各執(zhí)一紙存照(再批:堨圳有倒破漲,各帶鋤頭糞箕修補,爬通不到,口口罰)

民國三年陰歷六月初八日并四日澆水田畝開列于左:

頭日田畝水:

周興晧,田一畝,程漢章,田一畝。程林禹,田半畝。周啟門,田一畝。周順錦,田三角。周興家,田一畝。周啟槐,田半畝。程社門,田一畝。程社久,田一畝。程林安,田一畝。

二日田畝水

周順楚,田一畝。周興財,田三角。周玉壽,田一畝。周啟東,田一畝。周志善,田一畝三角,周留順,田一畝。周銀柱,田一畝。周社門,田一畝。

三日田畝水

周興沛,田五角。周苗盛,田五角。周順馬,田二畝。周興準,田二畝。周興財,田五角。周和尚,田半畝。周興晧,田半畝。

四日田畝水

周興晧,田一畝。周玉壽,田二畝。周清風,田一畝。周貴生,田二畝。周桂德,田一畝。周厚謨,田一畝。周觀桂,田三角。

巖川上四畝堨、灣下堨分水議約

立議據人上四畝堨馮如生、灣下堨許錦鹿等:

緣土名巖下灣下堨堨頭石埠下,左首有出水眼兩個:壹當河流直沖而來,壹由增旁腳外橫灘而出。今憑中議定:如遇旱魃為災,久晴不雨,其橫出之水歸灣下堨灌溉社廟前之田,上堨不得再行妄爭;其直沖之水聽上四堨有份人等由左導引至右圳塍頭,挖黨車攬,救濟全堨之田九畝之外,不得徇私舞弊在此車攬,籍甲澆乙。

又議:圳外荒田不得打泥掘低及挖溝接枧情事,其石埠上河心內亦不得挖黨吊水。各無異言,欲后有憑,立此議據壹樣兩紙,各執(zhí)壹紙,永遠存照。再批:水鱉前以后不得抽低,又照。

民國廿三年古歷七月  日

立議據人:

上四畝堨 田主:馮如生(押)、張永華(押)、張吉慶(押)、傅成達(押)、傅良心(押)、張德順(押)

灣下堨  田主:許錦鹿(押)、 張觀云(押)、傅良光(押)

憑中  許仲臧(押)、許家寶(押)、章恒來(押)、周姓3人(名略)(押)、方、傅姓各1人(名略)(押)

代筆  許友桐(押)


03

水利糾紛中的官方文化

徽州社會中,民間祠堂自治是主體,水利糾紛也不例外,同宗同祠的由祠堂出面調解。以往,干旱災害頻繁,當涉及到兩村或數村之間相持不下或發(fā)生械斗時,一般都請官府親臨現(xiàn)場,勘查解決。歷史上大塘用水過程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案例。

大塘上下是一個歷史形成的農田灌溉水系。上游官堨頭、官王堨、官田子等名稱是官方介入后民間改口的叫法,這也成了官方介入水利糾紛的歷史見證。所謂官堨,即由官方確認的引水圳。受頭堨、二堨、官堨的攔截遏制,位于河道下游的巖下自然村,雖然有荊磡源頭河流經,但天旱時河床斷流,灌溉出現(xiàn)危機。

民國初年,為解決東青嶺與巖下村用水之矛盾,曾請績溪縣府官員到現(xiàn)場實地勘察,判定官堨直向攔水時,只能用草蒲、石塊攔截,禁止用石灰和黃泥。目測時要有一竹枧水下流為度。此種“截”、“放”水的辦法,因經官方勘查判定,故名為“官堨”。官堨分流分橫、直兩向,直向沿河道流至巖下村,為巖下飲用水之源,也是巖下村大部分農田的灌溉水。官堨橫向流至東青嶺。

時隔數年,東青嶺與巖下糾紛再次升級,縣里再次派員來解決水利糾紛,經調解,作出“官堨頭應留一瓦槽水下河”,不得攔得嚴嚴實實,以利巖下村用水的規(guī)定。時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梅間村個別人在頭堨樁口,用石灰塌坡泥攔水,攔得滴水不漏,二堨、官堨的管理者也紛紛效仿,不按老規(guī)矩,也用石灰塌破泥攔水。巖下村民,群起拿起鐵鏟,鏟掉了頭堨樁,矛盾再度激化,上級派人再次調解,才得以維持原狀,沿用草蒲泥攔水。

官方適時介入水利糾紛,對于社會穩(wěn)定起了相當的作用,同樣具有不可小視的現(xiàn)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筆者在調查中找到了一塊原立在大塘壩旁的刻字碑石,上面“嚴禁口口,毋許私放,如違,公罰錢二兩”字跡仍然清晰可辨,但沒有“落款”。是官碑或是數村共立的禁碑沒有答案。據稱,這塊石碑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塘時,丟在塘壩邊作了行路石。

麻果堨是竹里村之源頭堨,它直接灌溉水田60余畝,間接灌溉150余畝。每年冬、春季節(jié),竹里人都要對麻果堨進行全面整修疏浚,使之流水暢通。筆者在編修村志時,發(fā)現(xiàn)了有關麻果堨管理內容的會議錄,現(xiàn)附如下:

竹里擴大干部會議錄

時間:1962年7月5日晚

地點:大隊址

出席:家德,忠助,灶頉,光寶,來寶,海福,互香,厚雄,周助,張大山,光清,灶金,來義,國正,大生,許金仙,光春

會議內容:

一、周光春同志傳達中共中央文件;二、周忠助布置當前工作:1、夏糧入庫,2、夏茶采摘;3、署期回鄉(xiāng)學生大隊安排生活,安排生產;4:麻果堨問題,(1)確定專人管理。經討論同意今年度(7月--63年6月)由周信同志負責。(2)職責:防止外村人盜水,松木嶺水位按規(guī)定放水,不得隨意擴大,疏通堨圳,堵漏防滲。(3)報酬:全年200斤干糧(麥占六成,稻占四成)。全村四個生產隊及松木嶺村分攤(松木嶺占十分之一)(11)。同樣,麻果堨也有過官方介入的例子。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尚村在此堨上游新建堨圳,攔截麻果堨源頭水。竹里村民依史力陳,據理力爭,并將麻果堨上游新建之圳予以拆除,對方采取報復行動,將麻果堨身毀壞數十米。事出之后,時任績溪縣縣長張省山親臨現(xiàn)場協(xié)調處理,最后,縣財政出資購買“洋灰”(當時水泥稱“洋灰”)[1]修復麻果堨,縣長明確表態(tài),今后任何人不得在此堨上游筑圳攔水,從而平息了事態(tài)。 


04

幾點建議

“大塘”與“麻果堨”是明朝當地人修筑的水利工程,近五百年來,一直發(fā)揮著農田灌溉作用,成為造福民生的重要水利工程,同時也成為人文內涵極其豐富的水利遺址,應當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如今,大塘壩內碧波漣漣,水平如鏡,群峰倒映,水鳥成群,好一派水光山色!麻果堨如龍似蛇,盤踞在山云洞口的半山腰中,兩邊山峰險峻,渠邊灌木叢生,一年四季,風光無限。這是農田灌溉的源泉,也是消夏旅游的好去處。為此,筆者建議:

1、邀請學者專家進一步開展學術考證,整理兩個水利工程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如碑、鬮、通告、契約、會議錄、產量記錄等,進一步挖掘提升這兩項古老水利工程的文化價值,從中探究古人的農耕智慧,開展申報縣保省保單位程序。

2、請水利與文化部門,開展麻果堨古渠修復工作,如全面修復麻果堨引水渠,尤其是對堨上游的精華部分要修舊如舊,撤除松嶺小水電站。沿古渠山道改石板觀光大道,并在山云洞口或取水源頭建取水標志,或立陳弘謨《麻果堨記碑》。利用山云洞口野豬灘石、閣橋檔、山云水等自然景觀,恢復上過水邊的土地廟、金蓑衣銀踏耙傳說的“磨巖石刻”,使其成為可以觀光的旅游景致。

3、從文化旅游角度,編制蓮花塔峰下古大塘遺址游覽規(guī)劃,在塘邊恢復方定之的“梅澗草堂”建筑,請書法名家撰寫、刻錄胡松《梅澗草堂記碑》和大塘禁碑,或東青嶺清初著名詩人方白山有關山云風景的詩詞,并在大塘下圳原址恢復古水碓,與仙人庵、荊磡嶺、豺狗狼尖等自然山水,形成一個生態(tài)田園旅游圈。

(作者系績溪地方文史學者,安徽省徽學會副秘書長,安師大歷史學院兼職教授,績溪徽州學研究會、績溪胡適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