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成
微信版第1286期
關(guān)于徽州第一偉人汪華的出生地在績溪“汪村”,史上并無疑義。但是績溪稱之為“汪村”的村莊不止一個,于是就產(chǎn)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爭議。
明代婺源人所修的《汪氏統(tǒng)宗譜》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修的《汪氏通宗世譜》都記載了這么一段話:“司馬公(注:汪華的曾祖汪叔舉)初宦寓新安,過臨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見登源之勝,喟然曰:此陶公牛眠也。遂辭官,僑居登源里,歿,葬其境。曰‘汪村’者,公所居也,與墓隔溪。”這段話指明,司馬公居住距臨溪三十里之地的汪村,去世后葬在登源里,墓與居所間相隔一條河。
登源河起源于逍遙巖(今稱江南第一關(guān)),至臨溪與揚(yáng)之河匯集,流入歙縣練江,從臨溪登源河水出口處沿溪而上到汪村三十里,部分官道還隱隱可見。所以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距臨溪三十里的登源里,就是當(dāng)今的瀛洲汪村一帶?!耙姷窃粗畡佟保⒉皇侵杆械窃春恿饔虻拇迩f,而是專指“距臨溪三十里”之處的登源里一帶。
乾隆版《績溪縣志》卷一載:“唐金山在縣東十里①,一名登源洞、一名長樂洞?!逼渎磳捚剑脚R水,周如城,崗阜低平而灣狀如眠,弩中有南朝汪司馬墓,前有唐越國公父母墓。左有泉出,石竅極清冷,飲之可清暑止痢疾,山頂常有霧氣,折而東經(jīng)龍井山下,宋蘇轍有詩“石門南出眾山顛”。如此看來,唐金山即登源洞,“弩中有汪司馬墓”句,與《汪氏宗譜》中的汪叔舉“葬將軍踏弩形”相吻合。曰“汪村”者,公居所也,與墓隔溪。這也就佐證了汪叔舉葬于唐金山,所住之村叫汪村,與墓僅一溪之隔。
康熙《徽州府志》卷十七《坵墓》、道光《徽州府志》卷二十七《坵墓》、乾隆《績溪縣志》卷二十《坵墓》、嘉慶《績溪縣志》卷十二《坵墓》,均記載汪司馬叔舉公葬唐金山。
宋淳熙二年羅愿所著的《新安志》卷五又載:“忠顯廟有二,一在縣側(cè),一在東七里②,越國公古宅井在焉?!泵魅f歷版《績溪縣志》載“忠烈廟在縣東七里登源,以祀越國公汪華,承舊匾額‘忠顯廟’。公之故宅遺址在焉,廟后有公父母墓,郡守袁甫為書神道碑。東去三里許堨頭村有公弟長史墓,西三里七塔有第七子墓,越溪之東南汪村盤園有公第八子墓。廟乃宋太平興國五年知縣事范陽盧君始建,朱賦記。紹興二十九年知縣曹訓(xùn)重修,參軍范成大記”。明弘治十五年《徽州府志》、清康熙《徽州府志》卷八《祀典》、道光《徽州府志》卷三之二,不僅有同樣的記載,還特別說明了有舊額‘忠顯廟’。
以上歷經(jīng)宋、明、清數(shù)朝府、縣志等史書明確記載,忠顯廟在縣東七里之地,即當(dāng)下瀛洲鎮(zhèn)的汪村邊上,還特別提到“公故宅遺址在焉”。這與諸多汪氏宗譜記載一致,汪村地理位置輻射的“南三里堨頭汪華堂弟鐵佛公墓,西七塔汪華七子爽公墓,隔溪相望汪村西盤園汪華八子俊公墓”的記載,也《汪氏宗譜》也相吻合。
仁里村民國年間所修的《程里程敘倫堂世譜》載:仁里程氏始祖,唐金鄉(xiāng)縣尹程藥,定居大程里,傳三世而生程惟玩,“后唐同光間以詞賦舉授承事郎、西臺監(jiān)察御史,累遷吏部侍郎,歿葬汪村西盤園。”從這本外姓宗譜可見,此處“汪村”的村名,并非近代才有此稱呼,而是從后唐就有,并且,“西盤園”之地名也一直延用至今,為村民所熟悉。
綜上所述,諸多地方志與《汪氏統(tǒng)宗譜》相互印證,登源里汪村,就是現(xiàn)在的瀛洲鎮(zhèn)汪村,自汪叔舉定居汪村傳四世生汪華。各朝縣令或建或修‘忠顯廟’均記載位于汪華古宅之上。古績邑稱汪村者眾,但叔舉公所居之“汪村”有著準(zhǔn)確坐標(biāo),是與唐金山(叔舉)公之墓一溪之隔、與忠顯廟相毗鄰的汪村。證明“徽州第一偉人”唐越國公汪華,出生于今績溪縣瀛洲鎮(zhèn)的這個“汪村”無疑。
注釋:
① 縣東十里,清朝績溪縣府衙在績溪博物館一帶,從丁嶺去唐金山相比宋朝較遠(yuǎn)。
② 縣東七里,宋朝績溪縣府衙在今績溪縣東山一帶,從丁嶺去唐金山較近。
(作者系績溪縣汪王故城溯源文化傳播中心負(fù)責(zé)人,宣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