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宣城古代城壕漫談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12-20 12:02

石 巍

第926去期

城壕即護城河,是古代城市的城防設施。壕,形聲字,從土,從豪,豪亦聲。"豪"的本意為"背部帶毛刺的野豬",轉義為"刺"。土"與"豪"聯合起來表示"底部安放了竹刺的土溝"。古代的城池為了防御外敵,往往在護城溝壑底部安放竹刺,防止敵人偷襲進攻。在干旱地區(qū),壕溝多是干的,因此寫作壕;而在豐水地區(qū),壕溝內積水為池,所以又稱為城濠或城池。

宣城古城東面以宛溪這一天然河流為護城河,而西南北三面的城壕則是人工開挖的。由于宣城地處丘陵地帶,修建城壕往往要開挖山體,工程量很大,這在主要依靠人力的古代,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

隋開皇年間,宣州刺史王選曾主持修筑過夯土的羅城,城池周圍三十里,可惜唐末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zhàn)中盡皆毀壞。到了南唐建隆三年(962)二月,寧國軍節(jié)度使朱匡業(yè)開始籌建新的宣州城。七月,朱匡業(yè)改鎮(zhèn)江州,繼任者林仁肇繼續(xù)筑城,次年三月新城竣工。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韓熙載為作《宣州筑新城記》,詳細記載了筑城的經過。

“爰自壬戌歲二月興役,至癸亥年三月畢工。所筑新城,自金光門西北轉至舊城崇德門東北角,長五里三百三十三步。從崇德門以南,轉至金光門東,長四里三百三十步。新舊城共長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新開濠塹,亦從金光門繞新城,轉透出大溪,長八百九十四丈,深三丈有余。造成大樓八所,其諸敵樓、橋道等,不可殫書?!?/p>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次筑城,以舊城崇德門和金光門為兩個坐標點。其中新城是自金光門西北,轉至舊城崇德門東北角,長五里三百三十三步。而崇德門南轉至金光門東這一段有部分仍延用隋唐羅城的城墻,唐制一里為三百六十步,兩段相加為一十里三百又三步,而文中言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可能是除去甕城之外的長度。

1968年的宣城航拍,城濠和環(huán)城馬路清晰可見

那么崇德門和金光門分別是古城的哪兩座門呢?我認為崇德門應為古城的東門,而金光門則為南門。而城壕呢,由金光門繞新城至大溪,大溪指的是宛溪河,長八百九十四丈,唐制一丈為3.07米,換算成當代米數為2780.34米。深三丈,換成當今米數應為9.21米??梢姽こ痰暮拼?。

由于城壕所經地區(qū)是丘陵,地勢高差不一,所以壕內的水也是斷斷續(xù)續(xù),西門至北門段(今西林菜市至東頭灣)以及城東南角(今潤華苑小區(qū))由于地勢較低,形成水面,而南門至西門段的壕溝由于地勢高,是沒有水流的。

南唐修建的宣城城壕在古代城防中曾起到過關鍵的作用,也見證了多次戰(zhàn)爭。

南宋建炎元年(1127)七月,呂好問以資政殿學士知宣州,面對金人入侵的嚴峻形勢,呂好問上奏朝廷“乞支降見錢十數萬貫”以修繕宣州城池,十一月工程動工,“既因舊址,分命其僚,鳩工飭材,以振頹靡。曾不淹歲,告成于朝,雉堞樓櫓,聳然環(huán)峙。長河深塹,縈帶乎四維,民始有賴以安焉?!保ㄖ茏现ァ缎鲁琴x并敘》)

建炎三年(1129)李光知宣州,續(xù)有整修,不久,此城即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建炎四年(1130)四月,叛將戚方兵圍宣城月余,卻始終攻而不克,“當是時,江淮之間靡焉騷動,惟宣以城堅好,故不被兵?!保◤埿⑾椤缎菪蕹怯洝罚┊敃r戚方叛軍圍城,進攻北門朝京門,為防止叛軍占據北門外興國寺唐代木塔居高臨下窺探城內,李光命人縱火燒毀木塔,又指揮民眾在城內陽坡山下鑿井得惠泉,保障城內用水,故城得無虞。呂好問、李光修城之功,對于保厘安民功績不小。

可是到了南宋末年,在蒙古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德祐五年(1275)三月,知府趙與可棄城逃跑,十二月,繼任知府顏紹卿開城投降,元軍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宣城,堅固的城墻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

元末至正十年(1350),道童由工部尚書出任江東道廉訪使,他將寧國路城城門八處,封閉三處,保留五處,定城門名稱為:東曰陽德門、泰和門,南曰薰化門,西曰寶城門,北曰仰極門,這五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至正十四年(1354),來自蘄州黃州的起義軍攻至寧國路城下,道童依托堅城,設計抵御。次年(1355)。長槍軍鎖南班又來攻城,新任肅政廉訪使周伯琦逃往杭州。長槍軍攻陷宣城,大肆屠戮,推官劉耕孫、百戶王翕、致仕禮部尚書汪澤民等不屈被殺。至正十七年(1357),徐達、常遇春率軍進攻寧國路,總管楊仲英、都元帥朱亮祖等踞城堅守,“城小而堅,攻之久不下”,常遇春甚至被箭所傷。朱元璋大怒,親自率兵至宣城,“命造作飛車,前編竹為重蔽,數道并進攻之?!保ɡ锥Y《皇明大政紀》卷一,《資治通鑒后編》卷一七七)朱亮祖孤軍奮戰(zhàn),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總管楊仲英最終開城門請降。可見寧國路城之堅固。

整個明代,因寧國府城堅壕深,絕少戰(zhàn)事。嘉靖三十四(1555)年九月,一股五十三人的倭寇騷擾了境內的旌德縣、涇縣、南陵三縣,就轉移到南京去了。九十年后,順治元年(1645),知府朱元錫、知縣俞璧率眾投降清軍統帥多鐸,堅城深濠亦未發(fā)揮作用,相反山陬小縣的涇縣卻在尹民興領導下,堅守三月之久。

宋代以后,宣城城壕進行過多次疏浚。然而到了清朝中期,由于幾百年不受兵災,人口繁衍。沿護城河居住的居民多有違規(guī)搭建行為,致使城壕越變越窄,越變越淺,以至淤塞,尤以北門外尤甚。這樣的后果是影響行洪安全。“北門吊橋濠梁蓋建民居,竟等闤闠,致下游日壅,城中水積,泛溢為害”(《重浚北城濠水故道碑記》)。

宣州古城城墻下有七個水門,一個進水門,六個出水門,對應龜之七竅,同時也是城內泄水的孔道。城內最大的溝渠珍珠河出水口在西門和北門之間,因附近居民占據,河道變窄,下泄不暢,經常發(fā)生水患。乾隆十七年(1752),知縣貴中孚組織疏浚,嚴禁侵占。可是刻石立碑也未能有效管制。乾隆以后,宣城人口繼續(xù)繁衍,到嘉慶、道光年間,全縣人口超過百萬,北門外,東門外街巷縱橫,商賈云集,早已發(fā)展為城市的一部分,靠近北門的城壕最終被淤平建房,留下“城河興”這一地名。太平天國期間,清軍與太平軍在宣城進行了長達十一年的拉鋸戰(zhàn)爭,城垣城壕破壞嚴重,到同治元年(1862)湘軍收復宣城時,城內人煙稀少,蒿萊滿地,城壕中也是布滿尸體,滿地蛆蟲,由此引發(fā)瘟疫,以至幾十年都不能恢復元氣。

1926-1933年,是國民政府發(fā)展的黃金十年,蕪屯公路建成通車。當時宣城縣沿城壕外圍修建了過境公路,即今天的陵西路、梅溪路、宛溪路(九州大道)等路段。并于西門外設置了汽車站,每天有開往蕪湖、廣德的汽車。

1938年1月-10月,國民軍第二次收復宣城后,為阻止日軍據守城池??h長胡鐘吾組織軍民分兩次拆除了城墻,后經多次拆除,城磚被政府和居民利用建房,剩余的土城也漸漸侵蝕,如西門段就利用土城填補城壕。解放后隨著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舊的城墻城壕的遺跡漸漸消失,時過境遷,宣州古城城墻保存下來的僅有鰲峰公園東側和狀元府小區(qū)北側兩小段土埂,城濠保存下來的也只有西門外大壩塘和市政府東側景觀塘這兩處遺存了。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所副所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