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金寶圩:我們隊的大板船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11-30 16:24

時國金

第1244期

水陽江下游金寶圩,溝渠縱橫,水網密布,出門一向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圩鄉(xiāng)的船有兩種:一種叫“小劃子”,蕩雙槳而行,輕便靈快。上個世紀末,幾乎家家戶戶有一兩只,如現(xiàn)在城里人擁有的小汽車;一種是大板船,前楫后櫓,吃水很重,人民公社時期每個生產隊有一條,是生產隊的大型農具,和耕牛一樣貴重。

那時宣城能造大船的農具廠只有兩家。一家在貍頭橋,一家在裘公渡。裘公渡與雁翅同在一個金寶圩,離家近,我們隊的船就在裘公農具廠定制,總價680元,是上年生產隊全年的積蓄。

出船的那天,農歷五月下旬,已是暑熱初現(xiàn)。晨曦微露,章仕大爺就帶著十幾個小伙子扛著杪子,一路說說笑笑向裘公走去。到了農具廠一看,船三丈六尺長,船舷縱桁一溜到頭一根木頭,平水微翹,十分勻稱。杉木大船經桐油一抹通體紅火火的。大家看了十分歡喜。“嘭,啪”,一筒雙響在農具廠門口溝邊放完,大家就跳上船架起櫓攙豎杪子,奮力向清亮亮的溝心劃去。

碧水漾起白波,漂起一縷縷淡淡的桐油沫,泛著亮晶晶的油花。那時的金寶圩除了中間有一條扁埂阻隔,所有水域都是暢通無阻。新船無滯,宛如蛟龍入水,順風快利,大家覺得不過癮,特意繞到上壩最大的水面撒垾灘劈波斬浪一番,方才拔過扁埂,一路歡歌到家。

母親說,那時“共產風”已過去好幾年,年成越來越好,那天我家十二朝,宰了一頭豬辦祝娩酒。專門為出船的準備了兩桌,“船員們”興致很高,為圖涼快,把八仙桌從客廳搬到房屋東山頭的大櫟樹下開懷暢飲。“一點子高升,二家有喜,三星高照,四季發(fā)財,六六大順,八仙過海……”那個下午,猜拳行令之聲響徹村莊的上空。從中午一直到日斜西山,個個爛醉如泥。有的當場睡倒在櫟樹下,有的吐在溝邊上,章仕大爺?shù)故腔位斡朴谱呋丶?,到了門口就躺下睡著了。

五月一過是六月。六月六,圩鄉(xiāng)三件事:女人做團團,男人賽龍舟,先生曬家譜。家譜作為“封資修”已在“四清運動”中被燒了,先生變成了生產隊的會計,只有曬賬本了。團團是糯米粉做的一種點心,狀如粑粑,有紅豆沙作心,外軟內甜,咬一口不需咀嚼即可囫圇而食,因其香糯可口,實在不忍一口吞下。立夏以后日頭漸長,田間勞作,極耗體力,作為三餐之外的輔食又極為耐饑。所以每當此時,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些,漸成風俗。

龍舟賽已沿襲千年,據史書載,江南水鄉(xiāng),魚稻富饒,不憂饑餓,信鬼神,喜淫祀。端午時節(jié),龍舟競渡,敬龍祭龍,娛神娛己。金寶圩與別處不同,端午期間正是午季收割、早稻下田的大忙時節(jié),“劃龍船”定在“六月六”,既不誤農事,又為接下來的防汛抗洪作了預演練兵。

這天,從沙垾灣出發(fā),十幾條船,一字兒排開。我們隊歷年都是借船賽龍舟,今年剛買新船,行腳快,大家對頭魁滿懷希望,章仕大爺更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他親自掌棹。一只船26人,一人擂鼓,一人掌棹,一邊12人劃槳。從沙垾灣到祠山殿,一條長池一箭路,鼓聲陣陣,浪花飛濺,兩岸觀眾不斷吶喊:“加油,加油!”船到終點,我們隊的船還是稍遜一籌。實際上船大在比賽速度上不討巧,當時定船是為了運物資撈塘泥搞生產,沒有考慮賽龍舟。

但是章仕大爺還是氣得直罵人,撲通一聲跳下船,游水上岸,憤然離去,大有不與爾等為伍之勢。到家后才發(fā)覺,一根祖?zhèn)鞯暮禑煑U和煙袋不在褲腰后面,十分沮喪。兒子丙牛叔笑嘻嘻地說去找,找到隊長開了一張證明揣在口袋中,請了魏家打魚的好友,去他爹下水的溝里“大海撈針”。兩網下去,居然把煙桿打上來了。原來煙桿銅嘴竹身,落水后,嘴落溝底,桿立水中,袋漂桿上,旋網一掃自然進兜。丙牛叔收起煙桿藏于船尾,讓好友繼續(xù)撒網,好友意會,平時撒網打魚怕逮偷偷摸摸的,難得今天有這借口。晚上回來,丙牛叔不僅帶回了旱煙桿,還背了一蝦簍小魚。就魚飲酒,三杯下肚,章仕大爺就拉開架勢教育兒子說:“這龍舟賽雖不贏錢也不贏鈔,但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你們明年要早做準備!”說著說著,白天的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此后大家都說丙牛叔會做事。

天高氣爽,秋風搖曳,搖著大船送公糧便成了生產隊最歡快的事。生產隊對大船很惜護。隊上每年讓它上一次岸進行一次徹底保養(yǎng)。一般是在汛期過后,隊員們把船拔到生產隊的曬場上,細細地清除掉船身的污垢,再曬上幾個太陽,用桐油里里外外油上幾遍,油得船板紅中透亮,搭上草棚陰干。待到再下水,整個船體滴水不漏。這時就到了收獲季節(jié)。男勞力一擔擔地把稻場上曬得干干凈凈的金燦燦的稻子挑到大船上下艙,再在艙上加上囤條,裝滿一船足有萬斤。微風輕掠過水面,也吹散了隊員們勞作的辛苦,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大家一路唱著船歌,搖櫓劃槳,向雁翅糧站駛去。

送完了金黃的稻子,便是裝售雪白的棉花。我們隊是糧棉種植雙優(yōu)隊,種的棉花產量高,品級優(yōu),在公社得過獎牌。棉花輕,船上的囤條自然加得更高。裝滿棉花的船行駛在清澈的水面,水中的倒影與水底的藍天白云相互映襯,兩岸的柳樹、菖蒲、紅蓼向后刷刷退去,簡直分不清是在水中還是在天上……

不管是賣棉花還是送公糧,有一個人必須隨船去結賬、存款,他就是生產隊的保管員華景叔。說起來他也是一個奇人,一字不識,全憑記憶,當了10年的生產隊保管員。每年年底分紅,誰家預支多少,超支多少,收入多少,盈余多少,毫厘不差。后來有的兒女忘記了長輩的忌日,父母不清楚子女的生日,都來請教他。至今村上每年發(fā)生的大事,哪家孩子多大歲數(shù),仍然能一口清。他終生未娶,孑然一身,今年已75歲高齡,仍精神矍鑠。

大船在隊里一個重要功能是撈塘泥。撈塘泥是積肥的一種主要措施,把溝底的淤泥撈到田里,每塊田堆成一個泥墩子,自然晾干。午季收割后至開秧前,再锨挖肩挑到每壟田上,散開,碾碎,變成田中極好的肥料。這樣既清理了溝渠,使水清溝寬,蓄水能力逐年增強,圩內的田又越來越肥沃。老祖宗的這一套辦法既科學又實惠,是典型的循環(huán)經濟,也讓金寶圩成了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疤糅桌缣飺颇喟汀?,這這是三樣最吃重的農活,也是圩鄉(xiāng)男人的成人禮。上大船,撈塘泥,標志著已是一個整勞力了,一般要到十八九歲,最早的有十六歲。能上船撈泥時,家里就開始張羅著為這個勞動力定一門親了。

進九以后,天寒地凍,農活漸少,隊里的男勞力就四人一組輪流排班撈溝泥。一天一班,息人不息船。清晨,冰凍咯咯,白霜覆船,拿一個稻草把子把船上的白霜擦得干干凈凈,以防打滑。鈀子是由四塊鐵皮拼起,中間有縫以便瀝水,鈀竿是一根約三丈長的竹篙。船橫溝中,人在船臺跨成馬步,一展船臺一個艙,兩人一邊,領頭的喊一聲:“開鈀了?!彼娜送瑫r拋出鈀子,水面即犁出幾道白溝,直至手牽篙梢讓鈀子沉入水底,切入泥中。收竿要穩(wěn),不快不斜,快則泥浮,斜則泥瀉。在鈀子快離水面的一剎那,雙腳一踮,猛一發(fā)力,鈀子貼近船舷,夾泥帶水拎上船幫,就勢一倒,“嘩啦啦”一鈀黑黝黝的塘泥傾入艙中。篙梢在左側的水面劃過一道漂亮的弧線,濺起兩點浪花,驚得幾只鳧水的偏流子(一種水鳥,八哥大?。┮粋€猛子扎到遠處枯疏的蘆葦蕩中。四個人步伐一致,同時發(fā)力,大船始終保持平衡,不倒不歪,直至泥滿船艙,船沿披水,才停撈息鈀。搖船到泥墩子處,開始用锨斛拊泥。

天寒水瘦,泥壓船低,垾子的坎兒就格外高。把泥從船艙拋到高過頭頂?shù)奶锢锬喽丈希粌H是力氣活,更是一件技術活,要有巧勁。舅爺爺劉綿遠出身富貴,打小讀書,解放后參加工作就教書,從沒干過農活。被打成右派后,拖家?guī)Э谙路诺轿覀兇?。為多掙工分,撈塘泥也硬著頭皮上。半路出家,外里外行,全憑力氣。每次別人一艙泥拊完了,他頭冒熱氣,汗流浹背,還有半艙。這時,和他一個組的海生叔就幫他的忙。拊泥是一人一個船臺一個船艙,一順排開,左手向前握柄,右手攥柄托,如右手向前就成了反臂佬,工作時會和同伴打搞。所以拊泥一般是各拊各的艙。要想幫別人就得用反手。海生因常幫舅爺爺竟然學會了左右開弓。

多年后,舅爺爺平反,被安排到一個鄉(xiāng)糧站工作,海生去看他,說到此事,舅爺爺眼里噙著淚水說:“賢侄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二人用那“牛眼鏡”杯子連干了六杯酒。趁著酒勁,一向謹慎的舅爺爺掏出兩百斤進口尿素票遞給了海生,又掏出水筆批了一千斤米糠。這個時候已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了,這進口尿素官價比市價便宜一半還轉彎,且是有錢還難買到。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海生叔拿著尿素票仿佛看到田里莊稼喜滋滋地拔節(jié)成長。吃完飯就把兩包羅馬尼亞尿素和一千斤米糠運回了家。得此便宜回來,他吹了好幾年。

八十年代末的一個春天,鄉(xiāng)政府在五項經費中撥了一筆款給教辦,到溪口山里訂購了一批木頭打成課桌板凳。王校長卻為了難:“這么多桌子怎么運回來呢?”我們兩個二十郎當歲的年輕教師一拍胸膛:“您放心,我們有辦法?!蔽以诎嗌线x了十位個子大點的學生,把我們生產隊的大船借了出來,一路搖到雁翅教辦所在地。此時船已二十多歲,實行責任制后無人惜管,船身黑黝黝,已是蒼桑漸老,遍體鱗傷,滿載后發(fā)現(xiàn)已好幾處漏水。我安排兩個學生專門用洋鐵簸箕往外拊水。春天水滿溝塘,兩岸的田野是一望無垠的油菜花,金黃一片,裝滿課桌的大船,猶如一座小山緩緩在花海中移動,人踏甲板,滿眼春色,滿鼻清香。

花海中,學生們仿佛也被感動了,居然唱起了校歌:

四周的綠田/掩映著校園/我們是園中的花朵/沐浴春天的陽光……/勤奮學習/茁壯成長/像鮮艷花朵綻放,

碧綠的波浪/奔涌向前/我們是逐浪的鳥兒/踏著浪尖歌唱……/胸懷大志/奮發(fā)向上/像小鳥展翅飛向藍天……

嘹亮的歌聲中,這只滿載課桌的老船終于到了中聯(lián)小學。卸空課桌,已是月上柳梢。翌日朝霞微露,全班同學就來到了教室,這是我們學校歷史上第一個標準化武裝的教室,記得那天早上的讀書聲格外地響亮。

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行走圩鄉(xiāng),我還是常常想起我們生產隊的那條大船。

(作者系宣州區(qū)政協(xié)主席)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