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 吳小元
第976期
吳芳培(1752-1822),字霽霏,號云樵,涇縣茂林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授庶吉士,歷任編修、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鄉(xiāng)試正考官、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等職。著有《吳云樵先生詩集》四卷。
《云樵詩集》記錄的是吳芳培在朝為官和鄉(xiāng)村閑居時的點滴,可供挖掘的史料很多?,F(xiàn)就內(nèi)容作一個分析。
一、視野開闊
吳芳培在北京皇城西苑校書前后達十余年之久,后又任學士、學政、侍郎、御史等職,接觸的人物都是有身份有影響力的文武官員,不僅包括各部尚書、侍郎,還有外國駐京人員,這讓他的筆觸有國際視野,包含了很多新穎的內(nèi)容。
澄懷園在圓明園東南,上書房行走諸臣多寓居此園,吳芳培也喜歡這塊名園福地,一日到此游覽后賦《游澄懷園》,稱此為人間仙境。在其校書地點西苑,有一次恰逢九月九日登高,用孟襄陽《秋登萬山》詩韻與諸人同賦。西苑一地柳槐相雜,清涼消熱,在夏日炎炎之時,由掌事的校讎處負責每日分送瓜果解渴。各位學士、編撰都是辰時入內(nèi)申時休息,工作比較辛苦。遇有賞賜,每人均賜葛紗二疋、大緞一疋,以黃絹書寫姓名于宮門領取。
在乾清宮,吳芳培和同僚被引見選館,遙見天子。冬日瑞雪紛紛,皇帝臨幸壁雍欽宣御論,各級翰、詹、科、道各級官員,全部到園橋觀聽。在國史館,奉詔編修王公大臣表傳。任起居注時,由官職而得以趨升御門階上侍班,聆聽皇上的親口教諭。乾隆五十五年(1790)恭逢皇帝八十大壽,在元旦賜群臣宴,由于闐一地制作的玉甕陳設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前,并有平定回部之后所得的大小鼓簫管提琴洋琴之屬,洋洋大觀。
因吳芳培與諸多上層官員交好,在《玉樵詩集》作成后,除尚書馬慧裕、兵部尚書茹棻等作序外,另有滿族的富炎泰、蒙古族的法式善,還有被稱為越南阮朝的黎光定、鄭懷德、吳仁靜的“嘉定三家”為吳芳培詩集作序。黎光定,越南阮朝官員,文學家,擅長于書法繪畫,其文筆也出眾,著作有《華元詩草》《皇越一統(tǒng)輿地志》。題《云樵詩集》云:“古汴人文賁,咸歸雨比天。鳶魚開講席,星斗落詩箋。矩范遙相印,風騷信可傳,私衷憑俚句,碧玉卻忘前?!北磉_了對吳芳培本人的尊重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在眾多的交好者中,有個叫費西墉的科考同年冊使琉球,吳芳培相送,并根據(jù)事后《出使琉球圖》賦詩描摹出該國的接待禮儀:“藩服守侯封,天澤嚴冠履。負弩馬前趨,繡蓋道傍俟。蠲吉開丹詔,名王肅拜跪。舞蹈民人歡,嵩呼父老喜。凌晨啟雪宮,街道平如砥。適館隆豆籩,珍羞羅入簋。”前有士兵開道,中有地毯鋪路。大臣跪拜,民眾歡騰。黎明宮殿開啟,道路平滑如砥。山珍海味羅列于筵前。顯示了藩屬國琉球?qū)η宄闹匾暋?/p>
當時有南方之國送了一頭大象,當御者把象趕至河中時,吳芳培作《洗象行》寫這個奇異的怪獸:它身材擁腫、修牙細目,系著金鈴圍著玉帶,在水中長鼻一噴聲如雷吼,噴出的水珠象是在晴空中下了一場雨,一翻身地動山搖。忽然在水中又站立起來,騰空一躍如跨千丈。趕象的藝人隨著大象跳躍回旋轉(zhuǎn)身不停,旁觀者盡皆咋舌。這種域外之地的進貢之物描寫是很新奇的,記載的歷史也是比較早的。
二、補充家乘和年譜之不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吳芳培回鄉(xiāng)定省,于人日立春之時看見鄰婦糊竹馬、貼桃符,想起在北京的父親。第二年吳芳培中舉。四十六年(1781)吳芳培考進士下第,作《辛丑下第偶成》以自嘲:韶華已入蕙蘭叢,坐惜飄搖遂短蓬。雨擲榆錢難問卜,風搖蒲筆自書空。生憎紈素凝塵黦,何事燈花得意紅。結(jié)中情了無益,聊將得失付雞蟲。五十年(1785)34歲時任翰林院庶吉士,回茂林。五十七年(1792 吳芳培任編修后回鄉(xiāng)省親,12月為《涇川喬吳吳氏重修族譜》作序。
吳芳培除在西苑校書外,于庚申(1800)五月辛卯以翰林院侍讀為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當時教匪蔓延秦蜀,吳芳培遂駐沔縣,為進城守策。賊退后乃兼程赴蜀。四川主持鄉(xiāng)試結(jié)束后吳芳培由水程自蜀達楚,故集中有“江天日色寒楓柳,驛路秋聲厭鼓鼙”之句。是年芳培作詩《沔陽即事留別馬見一明府》記錄那場戰(zhàn)事:當時的扎鎮(zhèn)臺、王提臺皆歿于陣,玳將軍病不能戰(zhàn),倫將軍等皆不戰(zhàn)而退,守沔城者皆餓病殘兵,只有德參贊兵威甚盛,賊不敢近。事后賊兵被平,吳作《喜聞作匪肅清,即寄沔陽馬見一明府兼柬魏愛軒吏部》以贊之。
吳芳培在任四川鄉(xiāng)試考官之后,皇上說:“汝兩次考差俱取前列,舊歲典試入蜀,道途受警,今特簡放河南,去京較近,離汝家安徽亦不遠,汝其勉之?!奔螒c六年(1801)八月任翰林院侍讀提督河南學政。后又自宛城按試弋陽。十三年(1808)戊辰五月二十八日考試九卿等,蒙天語褒嘉試卷,賜語“學問俱佳,可云好學”吳芳培很高興地說:篆刻頻年試小刀,敢云橐筆似枚臯。鈍同駑馬沿途漫,苦效寒蟲徹夜號。搦管近聞宮漏永,退朝遙憶御屏高。一生茲遇真榮倖,天子親聞跪伏滔。該年冬按臨保陽,試畢將赴下博。嘉慶十四年(1809),吳芳培與知貢舉榮麟未在請安折匣外加封的封面上標明請安折字樣即行呈遞,照題奏“不應密而密例”各罰俸六個月。二十年(1815)夏吳芳培畿南望雨甚殷,由博陵按試河間道。
吳芳培子女眾多,他關注較多的是長子棫,在《即事有感》中說:腰金騎鶴上揚州,甕筭勞勞未肯休。俗眼誰知虞坂馬,人情只逐閣東牛??v然驟雨能終日,不信秾華可耐秋。莫負胸期忘所好,曹曾倉外爾何求。即要有志向,不要被物質(zhì)迷惑。吳棫在嘉慶五年中舉,在戊辰(1808)會試大挑一等,引見后具呈改授教職??上Р痪弥夭。诙露娜兆远假I舟南下,至六月初四日抵家謝世。吳芳培傷心作《哭長子棫》四首。次子栻?qū)W詩,吳告誡:莫依窠臼莫依人,意忌平庸語忌陳。水有層瀾方活潑,石無奇相不精神。旁搜典籍材宜富,芟盡繁蕪筆自新。試向百花叢里看,最高梅格是清真。戊寅科(1818),栻鄉(xiāng)榜被黜,吳芳培作詩相勉,無不透露出父親對子女的殷殷之情。
吳芳培的家鄉(xiāng)茂林有一地名娑羅園,因園內(nèi)有羅木,大可十圍,屬于數(shù)百年之物,夏花秋實子如紅豆。吳芳培有詩《娑羅園》:小園四面接山峰,老樹當簷翠影重。鳥嘴芽茶晨自煮,鴨頭春漲午聞舂。長留藤蔓跳松鼠,早補笆籬護籜龍。獨坐正知閑書永,吟肩時對篆煙濃。因而娑羅樹種植年代當被確定在明朝早期。
三、鄉(xiāng)間景物
涇縣的風景名勝屢有記載。離茂林不遠有座齊云山,山上有石如僧,人稱石和尚,吳芳培作《齊云山頂》:四顧無高阜,群峰此獨尊。泉聲雷萬壑,云氣海千村。路轉(zhuǎn)蜂腰細,崖空虎跡存。何年方外客,化石立山門。
臺泉書院,以在此處讀書的名士而有名,吳芳培有《讀書臺泉書院,清明后二日分賦得“魚字”》:山深已過禁煙余,清曉憑欄野靄虛。土潤僧耕春雨后,花香蜂鬧午晴初。綠長筍比三椽屋,白小盤登二寸魚。把盞莫貪十分醉,臨池好學換鵝書。
水西,去涇城西五里,杜牧詩“李白題詩水西寺”是也。吳作《游水西》:湖山合沓切層宵,錦石蔥蘢望轉(zhuǎn)遙。日薄云松才露頂,雨余風柳競夸腰。路尋黃蘗林間寺,人坐青溪竹里橋。便欲摩挲雙塔上,大觀碑刻認前朝。
茂林的十里長堤,集旅游、灌溉、防洪于一體,吳作《同瀛四弟晚步東溪石堤》:果腹從容上石堤,邨南邨北麥初齊。蹇驢客過橋三板,盞飯僧歸月一溪。螢火漸生墻腳草,鋤犁亂濺路頭泥。田家竹屋無關鎖,隔巷猶聞婦勃豀。
茂林的魁山,山形如覆釜,山頂上有飛雄塔,吳作《星垣邀游魁山,登飛雄塔,復飲聚星樓》詩二首:村南石路繞山行,鵶鵲聲聲噪午晴。巷口新泥雙屐去,墻陰亂草一牛鳴。何年浩劫遺精舍,最上浮圖切太清。山形如覆釜,塔在山頂上。四面諸峰齊聳秀,層崖斷處野云生。 酒開社甕凍醅濃,一洗平生芥蒂胸。風側(cè)人煙山下碓,巢危鶴夢塔前松。橋橫新水經(jīng)冬雪,日落寒汀隔浦鐘。歸路長堤回首望,高低云樹晚重重。
漆林渡,又名章家渡,以大片漆樹而得名,《漆林渡》詩云:一路桑麻不斷陰,耳邊時復弄啼禽。退潮兩岸沙爭出,近渚雙扉水半侵。樵帶殘霞橫渡口,僧隨返照入松林。途中侭有行歌客,莫負留連風月心。
青弋江,涇縣的母親河,去南陵縣四十里,牡牧詩“清弋江邊柳拂橋”即此。《弋江夜泊寄二弟霽蕓》:晚飯篷窗酒半醺,前山暝色落斜曛。疏星亂浴魚跳月,遠浦含凄雁呌云。村火盡從林杪出,艣聲時向柳邊聞。連床風雨猷州夢,獨聽鳴雞別緒紛。
四、民俗物產(chǎn)
在自京城歸家時,由水路自澀灘而上有諸多的險惡石灘,遇夏雨暴漲,舟如行江河中。如遇水淺,人則赤腳推舟,他記錄下在水中因推船而縮腰伏地的船夫:山溪水潺潺,灘勢殊峭峻。放船下水去,數(shù)里才一瞬。上灘溯逆流,險阻不易進。連檣鴉尾銜,挨幫人力并。百丈緣岸牽,蟻行如列陣。舟子跣足負,水淺不沒脛。長篙兩行分,亂石中流橫。急湍霜雪捲,濺沫珠玉迸。徒眾齊努力,喊聲互相應??s腰尺蠖屈,伏地龜鱉鈍。一退便尋丈,欲前僅分寸。沖擁沙礫行,舵尾百雷震。何幸夏雨漲,舊痕沒數(shù)仞。洪濤溢兩岸,風帆馳八駿。
茂林有玩雜技者,一男一女兩小兒,以足承圓壇和方桌,在空中豎梯上翻筋斗。這種雜技之風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疊羅漢。另有如連枷打稻、把火叉魚、門口賣麻、炕頭煨芋、提籃收筍、掛栗風干等,到現(xiàn)在仍出現(xiàn)在農(nóng)家的村頭院落。詩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吳芳培步至田家,與老翁茶話,告別時老農(nóng)隔著院墻把含著露水的苞玉米送給他。這種淳樸的鄉(xiāng)風讓人感懷不已。
涇縣一地自古產(chǎn)紙,在茂林一地也有,《沈家坑造紙歌》中將造紙的地點、過程刻畫如下:造紙之法傳自昔,前有蔡侯后左伯。雁頭鳳尾各擅奇,光潤平滑如砥石。吾鄉(xiāng)西南沈家坑,遵古遺制無變更。斬伐溪藤慎選擇,香皮浸入寒潭清。雨淋日灸灰汁漬,剝落粗糲存其精。譬如修士勤砥礪,陶镕渣滓歸晶瑩。活水喧舂千杵鳴,朝昬互答萬松聲。撶槽舉簾焙以火,雪膚玉貌何輕盈。肇錫之名曰知白,海內(nèi)呼曰楮先生。這首詩將涇縣的造紙范圍擴大到南鄉(xiāng)茂林,對涇縣造紙業(yè)的歷史和發(fā)展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涇川詩話》云:《云樵詩集》鐫于中州學使署者,久已行世,越南國使嘗得之如獲異珍。后奉使必購求吳學使詩,樂天聲價及雞林矣。晚年手自訂其后稿,有應酬贈答數(shù)百篇皆刪弗錄。其冢孫朝宗將續(xù)梓而行之,因亟為登若干首。這就是《吳云樵先生詩集》的由來。云樵出紀文達公門,文達嘗曰:“云樵詩脫胎于劍南,換骨于少陵”洵為定評。蘭雪曰:“吾宗云樵先生以詩名海內(nèi)者數(shù)十年,由館閣以躋臺省,持風紀累典文衡,所謂詩麗以則婉而多風,體物抒情,奄有眾妙?!边@是從詩的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上給予的高度評價。
(作者葉彩霞系涇縣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吳小元系涇縣政協(xié)委員、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