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靜
第1243期
筆者在點校清代績溪人邵棠《徽志正》書稿時,看到邵棠在《徽志補正徽志補遺》中談到:“唐時職官,惟績邑令失載”一語,頗有感慨,故對有關(guān)唐代績溪縣令的資料作了留意。
績溪纂修縣志始自明朝,明弘治十五年(1502)戴騮修績溪縣志,正德十六年(1521)又有績溪知縣陳約修,張翱、程容纂績溪縣志。但這二志均修而無存,甚為可惜!現(xiàn)存最早的《績溪縣志》為明萬歷九年(1581)陳嘉策修,何棠等纂十二卷本,國家圖書館有藏,可惜筆者沒有看到。有清以來,三次修纂縣志皆存,即康熙七年(1668)蘇霍祚修,曹有光等纂四卷本,乾隆二十一年較陳錫主修,趙序繼、曹天佑、章瑞鐘等纂,計十卷。嘉慶十五年(1810)清愷纂修十二卷本,體系最為完備。2007年列入“安徽歷代方志叢書”,由績溪縣方志辦點校出版。同治九年(1870)喻肇祥等修的《績溪縣志續(xù)志》已佚。民國二十三年,胡適倡修、縣長馬吉笙修《績溪縣志》(稿)本,僅存輿地、土田、氣候、道路、列傳、文牘等門目。
查,清丁廷楗等纂《徽州府志》卷四,唐代只有主簿葛晉,并無縣令記載??滴醢妗犊兿h志·秩官志》 卷二中有關(guān)官職,是從明萬歷九年開始記錄的,明以前官職未載。乾隆版《績溪縣志·宦業(yè)》卷八 ,是從宋朝開始記載。如有胡遇、葛政、汪汲等,沒有唐代本縣縣令官職的有關(guān)記載。嘉慶版《績溪縣志·職官志》卷八“縣職官表”中有“唐令無考” 。98版《績溪縣志》 第二十一章第577頁,有《唐至清代績溪縣首官名錄》表,唐代只載縣令兩名:一為高戩,二為葛晉,記敘不詳。在查閱史料過程中,除高戩、葛晉外,筆者發(fā)現(xiàn)唐代在績溪任縣令的還有汪文秀、洪延、滕珦三人。現(xiàn)根據(jù)新近發(fā)現(xiàn)的資料,作一補遺考證:
1
高戩
清光緒三年版周赟(字子玉)編纂的《梁安高氏宗譜》 卷一載,高戩,諱戩,字太令,金陵人(今南京)。梁安高氏高崇文五世孫,妻誥封“安人”。生子奮,字尚遠(yuǎn),隱居不仕。唐喜宗 乾符二年(875)任新安績溪縣令。高戩任滿,正逢黃巢起義,中州騷亂,道阻不能回原籍,遂留居績溪,成為績溪梁安高氏始遷祖。
該譜卷一又載,績溪人、兵部尚書胡宗憲為高戩寫有“太令公贊”及“傳”。在像贊中,胡宗憲以石照山之明、乳水之清,褒揚其為官德政。像贊曰:
“石照之山,見公之明。乳溪之水,見公之清。觀公子姓之繁昌,知公之種德于績者,山高而水長?!?/p>
胡宗憲在“傳”中說,“然為高氏始遷祖,實為我績賢令尹”“邑之人誦公之德者至今不衰。因為唐季胙衰,所以史冊無傳,但民間口碑未泯,邑乘名宦傳中有其名”。胡宗憲在“傳”中承認(rèn)“史冊無傳”,但“邑乘名宦傳中有其名”,“邑乘”即績溪譜乘。
受聘編纂《梁安高氏宗譜》的周赟,寧國胡樂人,祖籍績溪。三十歲中舉,任青陽縣教諭,編修過《青陽縣志》《九華山志》,首創(chuàng)六聲韻學(xué)。譜中所載葛晉任縣令應(yīng)是前譜續(xù)修無疑,且收入了胡宗憲寫的“像贊”和“傳”。明朝績溪高氏修譜者與胡宗憲有何關(guān)系,不得而知。
族譜高戩任職時間明確,何時去職不明,但他的去職與黃巢起義有關(guān)。查黃巢起義起于唐乾符五年(878),終于唐中和四年(884)。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時間長達(dá)10年,因此造成的死亡總計達(dá)830萬人,導(dǎo)致唐末國力大衰。根據(jù)這一推算,高戩任職時間在875—878或879年。即將要任滿時,黃巢起義爆發(fā)。高戩因禍得福,子孫在績溪繁衍十分昌盛。
2
葛晉
清康熙丁廷楗、廬詢修、趙吉士等纂《徽州府志·績溪官職》卷四載:“唐主簿葛晉,字應(yīng)祥,句容人,以父蔭,天祐中任。家于績?!奔尉赴妗犊兿h志·職官志》卷八 ,列有“縣職官表”,唐縣令、縣丞無考。表內(nèi)只有“簿,葛晉,字應(yīng)祥,句容人,家于績溪。朱子題贈‘華陽始令’”?!备鶕?jù)這兩種記載,唐代葛晉是否為縣令,并沒有肯定。1998年版《績溪縣志》有“葛晉,始為主簿,后為縣令。時間,天佑年間” 這一結(jié)論,應(yīng)當(dāng)是根據(jù)嘉慶縣志朱子“華陽始令”題贈記載的推測,我覺得史證材料不足。“華陽始令”至少有二層意思,一不是“績溪縣令”而是“華陽始令”,有可能葛晉任職時沒有縣令,以簿主持縣令事,二是宋朝朱熹對葛晉題贈“華陽始令”,多少帶有后者對先賢的景仰,不可以看成是績溪地盤的“第一個縣令”。因為,績溪(歙縣華陽鎮(zhèn))疆域在南朝梁朝首建梁安縣,葛晉任職是在唐天祐年間,顯然時間上不對。
績溪葛姓雖歷史久遠(yuǎn),但始于葛晉,譜有明確記載。因史上避黃巢亂,葛晉返績隱居泉塘(楊溪),為績溪葛姓始遷祖,后裔分居泉塘(楊溪)、積慶坊(績城)、屏山(葛里)等地。根據(jù)葛氏族譜記載 ,績溪葛氏先世居丹陽,自萬春公于唐貞觀初年授令句容,留籍治北,遂為句容始祖。傳十一世至?xí)x公,以父澤公為大正卿,蔭授績溪主簿(升岐府長史)。第一,葛晉是因為父親澤公官至大正卿,故蔭授“績溪主簿”,而不是以功名入選為主薄的,第二,葛晉做了績溪主簿,后又升任“岐府長史 ”。期間是否升“績溪令”,并沒有記載。第三,任職是唐天祐年間(904—907)。根據(jù)族譜介紹,五代后唐明宗時 ,正值唐季民變(指黃巢起義),在事隔二十多年后,葛晉認(rèn)為戰(zhàn)亂不穩(wěn),故又重返原任地績溪歸隱,居績溪一都泉塘,后其長子武道公留居泉塘。這也表明,葛晉在績溪的任職不可能太短,而且與民相處和睦,懷有留戀之情。
葛姓后來成為績溪的望族,并在縣城建有葛氏宗祠?!犊兿e慶坊葛氏族譜》載,十六世祖文山公為歙州都幹領(lǐng),遷績溪城內(nèi)西隅積慶坊,二十世祖紹宗公與弟紹祖公,宋末元初避地來寧國二十五都葛里(今績溪金沙鄉(xiāng))后,弟紹祖公仍回績溪,紹宗公留居葛里。紹宗公、紹祖公及泉塘紹程公歿后均歸葬于泉塘黃株嶺葛氏祖墳。
3
汪文秀
隋末,國家動蕩,績溪登源汪華筑城聚兵起義,統(tǒng)六州,建“吳國”,稱“吳王”,總管六州。唐武德四年(621)九月,汪華奉表歸唐,授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總管六州軍事。后奉調(diào)西安,死后葬歙縣云嵐山。汪華為四十四世,生九子,子孫在徽州一帶繁——或任職。其中七子爽公(四十五世)生子處貴、處禮(四十六世)。處貴生子太玄(四十七世)。太玄生子仁恭、仁素(四十八世)。仁素生子鳳林、鳳思(四十九世)。
汪華的四世孫鳳林,名倫,任涇縣令,居桃花潭。李白有《贈汪倫》詩,就是贈給績溪汪華后代的?!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奔蠢畎自谛萦螌W(xué),巧遇汪倫,汪邀李白在桃花潭把酒敘情,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而鳳思則為歙縣令 ,并移居歙縣慈菰。民國版閭川《汪氏宗譜》卷二載,“鳳思遂由績溪居歙之慈菰布政鄉(xiāng)王墓西甲側(cè)里”。鳳思生四子,文秀、文景、文相、文希(五十世) 。其中文秀(五十世),任“績溪令”。民國版閭川《汪氏宗譜》卷二(汪守成藏)五十世文秀名字掛線下載“績溪令。念桑梓,復(fù)居登源閭川故里”。
文秀為汪華五世孫,任職秩滿“念桑梓”回老家閭川養(yǎng)老,譜載清楚。筆者考查,閭川村口有石拱橋稱“華陽橋”(石條背面有“華陽兩字”)。村水口外原有個五猖廟,民間傳說,汪文秀歸里后改五猖廟為路亭,并在前后門楣上題“閭水迴瀾,華陽拱秀”,字現(xiàn)仍在。文秀生子二,行節(jié)(左衛(wèi)大將軍)、行睿(中散大夫)。而文秀兄弟中,文希“還績遷汪里村”,開汪里之族(婺源譜稱文希遷周村下巷)。查汪里村,亦稱王里,位于現(xiàn)瀛洲村瀛洲醫(yī)院的位置 ,但清光緒年間績溪人汪子青著《績溪地理圖說》一書中已載“消失”,現(xiàn)仍有汪里橋頭等地名存在。
關(guān)于文秀的出生年月和任職時間,譜中沒有記載。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算,汪文秀與涇縣令汪倫為堂兄弟,汪倫任縣令的時間與李白有交往,應(yīng)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年代(712—756),若按三十年一世推算,從汪華至汪文秀隔五世,約一百五十年。
4
洪延
洪延,字長春,吳江人。黃成林《徽州文化地理研究》 一書中談到,該村《洪氏家譜》 對前六世有如下記載:“一世祖,禮部尚書郎輝公,字萬光,幼有敏志,日誦千言,唐憲宗元和四年(810)拜禮部尚書郎,由宣城麻子鄉(xiāng)徙居吳江。子一,延。二世祖績溪知縣延公,唐文宗太和元年(827)授績溪縣令,蒞任公廉,導(dǎo)民以德甫。七旬以老倦謝事,民攀臥不忍公去。公因感民愛戴之深,亦繾綣不忍別,乃即績治之南十里,筑室買田為居計,子孫安焉。名所止曰:洪村。年及八秩而終。娶張氏、鄭氏。子三,諒、誠、詩?!?/p>
筆者近日考察歙縣賣花漁村,洪氏宗祠后進(jìn)仍存,掛有二世祖洪延像,績溪令。村中老人自稱來自績溪。這是一個新發(fā)現(xiàn)。筆者通過歙縣檔案館邵寶振先生,找到了民國27年續(xù)修的《歙南洪川洪氏宗譜》,譜共六卷,有生、正發(fā)、瑞榮倡修,譜中內(nèi)容與黃成林一書引用相一致。
洪延于唐文宗太和元年任績溪令。而且是在位公廉,至七十歲才去職,且應(yīng)子民請求留在了績溪,這是十分特別的。
延以“宦官留居”,徙“績治之南十里”,即仁里村位置,建洪村。也就是說,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工部尚書耿源進(jìn)、耿汝進(jìn)兄弟建仁里村的二百八十多年后,洪姓入住仁里,并將祖?zhèn)鞯呐杈凹妓噦饔诳兿?/p>
洪延的兒子,三世祖諒,字大伯,號云庵居士,以教學(xué)名績溪,構(gòu)樓授徒數(shù)十人,奉親尤盡其禮,鄉(xiāng)稱“孝友先生”。黃巢掠新安,偕弟避兵于歙之篁墩。亂定后,還績溪故址,壽終六十有七。娶汪氏,子二,器、宇。
從清沈復(fù)《浮生六記》而知,績溪仁里早在數(shù)百年前就工于松、柏盆景,與賣花漁村異曲同工,實為數(shù)百年傳統(tǒng)而非一日之功,后成為績溪登源祭祀汪華花朝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國仁里思誠學(xué)堂的鎮(zhèn)校之寶“古五柏盆景”,已存數(shù)百年之久,也是史證。遺憾的是仁里村,并無洪氏入村改名洪村的文字記載,很值得追蹤。
5
滕珦
婺源縣徽學(xué)會汪穩(wěn)生先生,在百度檢索“滕珦”詞條時發(fā)現(xiàn)滕珦有績溪任縣令的經(jīng)歷。滕珦的名字進(jìn)入研究視野。滕珦(754—840),婺州(今浙江金華)蘭溪人,我手頭并無材料。后我請經(jīng)安師大圖書館董家魁及杭州徽學(xué)會魯春燕老師幫助查找《蘭溪志》及相關(guān)資料,得到了證實。光緒版《蘭溪縣志》卷五記載:“滕珦,邑南鄉(xiāng)人,兄弟三人,長瑤,幼珣。珦居次。天性敏,學(xué)問淵深,凡百家末藝無不參究。登建中元年(780)進(jìn)士第。歷官四門博士、歙州績溪令、鳳翔少尹、太常博士、禮部侍郎、正議大夫、太子右庶子。為人超逸,不入羈絆。所試《進(jìn)賢冠賦釋奠日國學(xué)聽雅頌詩》為世傳誦?!薄短m溪志》稱滕珦為歙州績溪令是準(zhǔn)確的,唐時績溪屬歙州而非新安。但滕珦在績溪任職時間難以明確,我分析應(yīng)在唐建中元年(780)考取進(jìn)士不久。
滕珦做官履歷復(fù)雜,有關(guān)政績沒有流傳下來,但他是個著名詩人,因詩而名噪一時。曾慕陶淵明之所為,每謂其為“不入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百度滕珦詞條載,奉德宗詔,賜座鼓琴,以《空山夜月曲》撫弦發(fā)操,后又作《君臣慶會譜》?!缎绿茣囄闹尽分浻小峨摷?,今佚?!度圃姟肪矶迦嫫湓娨皇??!短莆氖斑z》卷二九存其文一篇。
《蘭溪縣志》載,滕珦于太和二年(828)致仕還鄉(xiāng),詔賜新第于白沙溪口(今婺城區(qū)楊塘下),屬湯溪境,距邑城五十里,族居繁盛,皆珦之子姓也。以舊宅舍為佛寺(即紫巖鄉(xiāng)西安教院)。珦與同邑舒元輿、同郡馮定及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歸之日各賦詩贈別。開成五年(840)卒,年八十有七,贈戶部尚書、左仆射,賜金紫。著有《梅窗集》《周易通義》。
珦子三。長子遂,官至侍御史,人祀姑蘇名宦。次子邁,元和十一年(816)進(jìn)士,官至侍御史,臺楚、吉江諸州刺史,詩名與劉禹錫、杜牧相頡頏。三子邈,元和八年(813)進(jìn)士,官殿中侍御史兼內(nèi)供奉。
(作者系績溪地方文史學(xué)者,安徽省徽學(xué)會副秘書長,安師大歷史學(xué)院兼職教授,績溪徽州學(xué)研究會、績溪胡適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