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 吳小元
第1229期
青弋江自西北向東南貫穿涇縣全境,經(jīng)過桃花潭、茂林、黃村、云嶺、丁橋、涇川、昌橋、琴溪等鄉(xiāng)鎮(zhèn),給沿河的群眾提供了航運、灌溉的便利,同時也形成了以水為內(nèi)容、與水相關聯(lián)的民間習俗與文化傳統(tǒng),有的至今保留,成為涇縣地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01 | 劃龍舟
龍舟盛行于青弋江兩岸的村鎮(zhèn),每年端陽節(jié)活動,規(guī)模較大的如陳村、章渡、赤灘和城關等地。章渡的劃龍船就很有地方特色。船中豎一桅桿,桿端懸掛龍旗,桅桿下坐一人以撐紅布到終點,等待優(yōu)勝者取紅布。兩只競賽的龍舟并停至一處,一聲令下兩船齊發(fā),鼓聲震天,至終點奪得紅布者為勝。還有一種花龍船是焦石埠王家的,船身扎了彩篷,船尾吊有秋千坐板,一人于其中表演,可以做出各種驚險動作,有一個節(jié)目叫老虎喝水,人突然沖下來嘴能喝到河水。
桃花潭的龍舟歷史記載得比較悠久??滴跄觊g,博通經(jīng)史諸子百家的宣城人徐纂益到桃花潭借居當?shù)氐苑切艿募傥揖赢斊鹆僳訋?。三十六年?697)的五月初五日徐邀請諸君子到桃花潭觀看龍舟,奈何天降大雨,龍舟不出,只好集眾人于室中飲酒。當時村內(nèi)其他好事者全部奔赴南邊的索止軒中,當時的情景是“裲襠夜集,石激濤驚,熱火彌天,鐃鼓競作”。原來劃龍舟的人全部都穿著背心敲打著鐃鼓,熱火朝天。第二天,徐纂益因追思昨日之情景,作詩二首,其一為:越王勾踐水犀軍,夜火中江兩岸聞。今夕龍?zhí)渡接赀^,也燒松炬照圍裙。把劃龍舟的人比喻為勾踐的水軍,在夜間舉松炬比賽,遠近皆明,劃船的人穿的短衣服都照得清清楚楚。
城關人趙紹祖五月端午在蕪湖其表兄處看龍舟賽,其中有兩首云:“人海人山笑語哤,櫓聲啞啞水聲淙。人人盡道晴明好,今日龍舟出大江?!?“ 一片鑼聲動地來,紅旗招飐水邊開。雙舟相向低昂處,欵乃歌聲去復回?!比寺暋㈣屄?、歌聲、紅旗招展雙舟競發(fā),真是熱鬧。蕪湖與涇縣地域相連,涇縣曾一度劃歸蕪湖行署,習俗相近是情理中事。
涇縣桃花潭一地的龍舟據(jù)傳與戰(zhàn)爭有關。據(jù)當?shù)厝私榻B,桃花潭的劃龍舟并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為了操練水軍。
當時元末起義軍陳友諒手下有兩兄弟,一為張定畿,一為張定邊。張定畿為掩護陳友諒不幸中箭而亡。陳將其子張佑保收為養(yǎng)子,改姓為陳。后陳友諒在鄱陽湖兵敗,張定邊攜侄子張佑保逃到?jīng)芸h西鄉(xiāng)的翟村避難。為掩人耳目自己改名為張宗道。張佑保過繼當?shù)匾坏孕杖思沂震B(yǎng),取名翟敬六,后成為水東翟氏一世祖。
取名為張宗道的張定邊,與手下潛伏于徽州一帶,暗中招兵買馬,積蓄力量。因地域面積大,張定邊每年借五月端午劃龍舟比賽的機會,組織水軍操練,伺機東山再起??墒谴竺骰鶚I(yè)已定,天長日久,張手下的戰(zhàn)士最終解散。但是劃龍舟的方式卻一直保持下來。
如今每年的端午節(jié)桃花潭都要舉行龍舟賽,參賽最多時達26個隊,場上龍舟號子的嘶吼聲高亢激昂。龍舟賽自2014年連續(xù)6年亮相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成為宣傳涇縣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
02 | 開 河
開河是青弋江河道冬至捕魚前的一場重大儀式,主要盛行于落星潭、城關、馬頭一帶,又以落星潭開河最為隆重。
開河前要做許多準備工作:首先要提前筑好梁。筑梁是在落星潭下游用船裝、用人挑,將鵝卵石堆砌成一條寬約二尺、長約六七米的長堤,(即攔河壩)形成八字形,在喇叭口處用竹篾筑成一張約三十平方米左右的梁拼用來裝魚。
網(wǎng)船打排要在六、七月間浸泡杮漆,將青杮從樹上摘下,用米碓舂碎,裝進酒罐,灌滿生水,扎緊罐口,讓其發(fā)酵。到十一月中旬取其汁用來漿拉網(wǎng)或打網(wǎng),漿好后把網(wǎng)在地面上攤曬或用生篙撐曬。
九、十月間還要買黃麻績紗或絲線用來織網(wǎng)或補網(wǎng)。十一月初,到山里去買老松脂供網(wǎng)船照明之用。此外還要整修木排或購買烏竹簰,租用漁船,添置魚叉、竹篙、簑衣、魚籃等捕魚工具。
十一月二十日下午,漁民先后來到慶安殿(又叫五顯殿)祭神,把帶來的祭品如豬頭、魚、活公雞、香紙等恭恭敬敬地擺放在菩薩的香案上,點燃蠟燭和香,先殺公雞淋血在黃表紙上,在香案前用酒壺直灑三下水酒,然后燒紙跪拜,默默禱告。船頭朝著溪口方向,在船上擺起香案祭品等,點燃紅燭,又殺公雞淋血,燃燒香紙,用酒壺灑下水酒,接著大家跪拜,口頭禱告。傳說:很早年前溪口有個姓梅的外甥來幫舅舅家捕魚,不幸失蹤落水身亡。于此每年十一月二十日以祭祀他,囑其與其他水鬼一道幫助攆魚。此后,便定下一條規(guī)矩,凡落星潭王家的外甥一律不準幫舅家備置打魚。這條規(guī)定一直傳了下來。
這天在岸上觀看的群眾沿著河岸排成一條長龍。網(wǎng)船祭完后便登岸發(fā)豆腐干。人群便蜂擁而上,緊緊圍住散干子的漁民,水泄不通。開始還有秩序地散發(fā),后來就你擠我我擠你,爭先恐后地向前搶了,直到把一籮干子搶完為止。
晚飯后漁民們抬著魚籃,里面裝著紙衣紙錢紙燈,來到河沿。先在河灘上燒紙錢祭水鬼,再登上漁船劃至河中,將一只只紙燈點上蠟燭放到河中,隨風漂流而去。
二十四日正式開河。在東方發(fā)白時(解放后改為黃昏時)漁民們興高采烈地聚焦在落星潭,打排整齊地在河沿排列成一字形。漁民手握木漿站在排頭上,網(wǎng)船分布在打排的四周,正排圍繞拉網(wǎng)做好放網(wǎng)的準備。藍山腳下,在落星潭還有少數(shù)用板罾裝魚。大家穿著漁服,整裝待命,打排頭的和所有漁民一樣,腳穿深筒漁靴,身空半截漁棉衣,頭戴猴子帽,站在岸上,待人到齊一切準備就緒,一聲大喊:開河,各種漁船一起劃動,各司其職,或驅(qū)趕或撒網(wǎng)或投飛叉,最終滿載而歸。
清時鄭相如之子鄭文熊有首詩描寫了捕魚的情景:落星潭下水瀠洄,小艇紛紛走馬來。開遍護窠還灑網(wǎng),雪花撈起是金鮐。當時的捕魚就先筑河壩(土人壘石以斷),當時的名品就是雪花金鮐。朱珔也有詩:雪魚味正鄉(xiāng)閭薦,幽火星星競挺叉。在提到雪花金鮐時,還有叉魚的記載。朱是清嘉慶道光時人,僅叉魚技藝一項最少也有200年的歷史了。
(作者葉彩霞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涇縣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吳小元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涇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