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王景福
第1222期
編者按:由南京大學(xué)教授胡阿祥和我會會員王景福合著的《謝朓傳》已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現(xiàn)將其書中謝朓在宣城有關(guān)章節(jié)摘錄刊出,以饗讀者。
謝朓蒙冤下獄致死后250多年,大唐“詩仙”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中寫道:
金陵夜寂涼風(fēng)發(fā),獨(dú)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令人長憶謝玄暉”,這不僅道出了李白對謝朓的懷念之情,也代表了后世歷代多少人的心聲。
01
“直是獨(dú)步千古”
古往今來的人們,追憶、懷念謝朓,主要出于兩點(diǎn):
一則,謝朓是心懷百姓的良吏。史籍上對謝朓為官從政的事跡記載不多,但肯定他是一位廉潔正直的好官。不管是在宣城太守任上,還是在南東海太守任上,謝朓弘揚(yáng)禮教興邦,倡導(dǎo)儒家“仁政”思想,多為百姓謀利著想。他兩次去敬亭山神廟求雨,祈求天降甘霖,讓農(nóng)民有一個好收成;他將田地分給沒有地種的農(nóng)民,解除他們?nèi)币律偈车睦Э?;他勸農(nóng)民棄商務(wù)農(nóng),安心農(nóng)耕;他親自走到農(nóng)民中去,與他們交談,聽聽他們有什么需求;就在臨離開宣城之前,他還不忘走到農(nóng)人中間,與他們依依話別。謝朓所做的這一切,無疑都是為民所思所想。因而,宣城地方史籍把他列為“良吏”而宣揚(yáng)。
唐權(quán)德輿在《送張周二秀才謁宣州薛侍郎》詩中寫道:“儒衣兩少年,春棹轂溪船。湖月供詩興,嵐風(fēng)費(fèi)酒錢。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羈旅,宣城太守賢”;李白在宣城贊揚(yáng)其時的宇文太守:“下馬不作威,冰壺照清川。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賢。時時慰風(fēng)俗,往往出東田”,把宇文太守比作謝朓:“曾標(biāo)橫浮云,下?lián)嶂x朓肩?!保ā顿浶怯钗奶丶娉蚀奘逃罚?。又從宣城最早立起的“二仙祠”,到后來的“四賢堂”“五賢祠”“七賢祠”“十賢祠”“先賢祠”,謝朓都是名列其中,而且位居榜首。
二則,謝朓是引領(lǐng)中國山水詩走向輝煌燦爛的詩杰。謝朓為官施政的事跡之所以記載甚少,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詩名大大蓋過他的官名,以至于他的為官事跡在人們的眼里,與他對詩歌的貢獻(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貢獻(xiàn)相比,可以忽略不計了。
謝朓的死,在當(dāng)時人們的心中,除了為其抱屈、為其哀嘆外,更多的是為他的才華殞落而惋惜。謝朓去世后不到30年,梁朝太子蕭統(tǒng)編《文選》,收錄了謝朓詩作21首;又陳朝所編《玉臺新詠》,收錄謝朓詩作22首。這兩部詩文集收錄謝詩之多,也說明謝朓的詩在當(dāng)時及稍后即有著相當(dāng)?shù)挠绊憽?/p>
齊梁時代,對謝朓詩的評價一直很高:
梁簡文帝蕭綱《與湘東王書》云:“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shí)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稱贊謝朓的詩為冠冕、為楷模,可見其影響之大、地位之高。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文章》曰:“劉孝綽當(dāng)時既有重名,無所與讓;唯服謝朓,常以謝詩置幾案間,動靜輒諷味。”這表明謝朓的詩在當(dāng)時就很受上流社會文士們的喜愛和推崇。
齊梁時著名詩論家鐘嶸曾與謝朓相與論詩,正因?yàn)閷χx朓了解,他在《詩品齊吏部謝朓詩》中全面評價謝朓道:其源出于謝混。微傷細(xì)密,頗在不倫。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遠(yuǎn)變色。善自發(fā)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至為后進(jìn)士子之所嗟慕。朓極與余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
鐘嶸肯定了謝朓詩的“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至于他對謝朓詩“末篇多躓”的批評,并不為后世普遍認(rèn)可?!对娖沸颉分羞€記載:“次有輕薄之徒,笑曹、劉為古拙,謂鮑照羲皇上人,謝朓古今獨(dú)步?!睘榇?,清人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進(jìn)一步引申道:“玄暉別具一副筆墨,開齊梁而冠乎齊梁,不第獨(dú)步齊梁,直是獨(dú)步千古?!?/p>
謝朓以后的南朝詩人,或多或少都受過謝朓詩的啟迪,元人陳繹曾《詩譜》“漢魏六朝諸家詩”條云:“謝朓藏險怪于意外,發(fā)自然于句中,齊梁以下,造語皆出此?!?/p>
進(jìn)入唐代,謝朓詩受到普遍重視,正如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所以追摹、效仿者眾多。仰慕、推崇謝朓的第一人當(dāng)數(shù)李白,他與謝朓可稱為千古知音。明人張溥《謝宣城集題辭》曰:“李青蓮論詩,目無往古,惟于謝玄暉三四稱服,泛月登樓,篇詠數(shù)見,至欲攜之上華山,問青天。余讀青蓮五言詩,情文駿發(fā),亦有似玄暉者,知其興嘆難再,誠心儀之,非臨風(fēng)空憶也?!?/p>
唐天寶十二載(753),李白首次來到宣城,直至廣德二年(764),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時間,大多在宣城度過。李白來宣城的最主要的緣由,便是追蹤謝朓。李白的身世遭遇有很多地方與謝朓相似,心存惺惺相惜之情。更重要的是,作為詩人的李白,對六朝綺麗文風(fēng)不屑,聲稱“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fēng)》),他所推崇的詩歌風(fēng)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唯獨(dú)對謝朓的清麗詩風(fēng)情有獨(dú)鐘。他在宣城期間,只要是謝朓曾經(jīng)登臨涉足過的地方,無一遺漏地尋蹤覓跡,體味當(dāng)年謝朓在這些地方留下的詩句,汲取其營養(yǎng),豐富滋潤自己的詩情。敬亭山是李白登臨最多的山峰,有段時期干脆就以敬亭山為家,“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shù)百年,風(fēng)期宛如昨?!保ɡ畎住队尉赐ぜ拇奘逃罚?/p>
在敬亭山,李白寫下了千古絕唱《獨(dú)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痹娙司赐お?dú)坐,緬懷追思二百多年前的謝朓,與其相隔時空對語,相看不厭。如果說謝朓那首《游敬亭山》詩,讓敬亭山“遂使聲名齊五岳”,那么,李白的這首詩,更是讓敬亭山名揚(yáng)天下,擁有了“江南詩山”的美名,成為中國詩文化的座標(biāo)。正如明代雷州推官高維岳在《敬亭山記》中所說:“敬亭渾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漢,而名勝于晉唐,玄暉發(fā)其藻,太白揚(yáng)其輝,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貫之文,漸振振矣?!盿
李白喜登臨的另一個去處便是謝朓樓。
唐初,宣城官民為了紀(jì)念謝朓,在謝朓當(dāng)年所建的高齋故址重建一樓,名謝朓樓。因其位于衙署之北,又名北樓。其樓形制華麗,主要作為官府內(nèi)宴賓客場所。中唐時,崔龜從任剌史時曾主持重修,形制更為開敞。據(jù)唐宣州剌史獨(dú)孤霖所寫《疊嶂樓記》,其時樓名易為疊嶂樓,樓閣依山勢,下有小亭,扶闌干、蹋道直上,有兩層平臺,平臺上建有樓閣,有北望、條風(fēng)、清暑等名稱?!都味ㄐ侵尽份d:“高齋在府治東,后人于其地建北樓,一曰北望樓。唐鄭薰詩:‘高齋今北望,池上猶春酌?!宰ⅲ焊啐S,今北望樓。韋蘇州詩‘高齋謁謝公’,劉夢得詩‘高齋興有余’,皆即指北樓為高齋?!彼沃燎宕x朓樓屢經(jīng)損毀,據(jù)記載重修重建即達(dá)八次之多,可見此樓在宣城人心目中的位置,這與謝朓在宣城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宋時重修后的謝朓樓,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弟弟王安國應(yīng)宣州通判杜君懿之邀赴宴斯樓,其《池軒記》記曰:“觀夫邑屋之眾,丹漆之麗,環(huán)數(shù)萬家于山水之傍,而州人之閑暇飲酒而管弦”;又治平年間監(jiān)稅蔣之奇在《重建疊嶂樓記》中道:“其丹雘之飾則雕甍華棟,金碧彩翠,與夫山光水色,下上而相輝,于是觀游之勝,遂為江南之絕。”b
李白登臨謝朓樓,頗多感懷,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又《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
謝朓樓因謝朓之名,也因李白的華麗篇章,幾幾乎成為謝朓的化身,聳立在人們的心目中。自樓建,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臨觀賞者絡(luò)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shù),粗略統(tǒng)計各類詩賦達(dá)200多首(篇),僅載錄于光緒《宣城縣志》的謝朓樓詩文就有130多首(篇)。斯樓也稱得起中國詩文化的座標(biāo)。
李白在宣城一路追蹤謝朓的足跡,體味謝朓所觀賞的山水美景,把玩謝朓精美的詩句并追摩之:
謝朓遠(yuǎn)眺宣城:“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宣城郡內(nèi)登望》)李白也寫道:“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謝朓觀賞宣城的物:“切切陰風(fēng)暮,桑柘起寒煙?!保ā缎强?nèi)登望》李白也寫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謝朓玩味敬亭美景:“山中芳杜綠,江南蓮葉紫。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保ā锻赐ぢ分小罚├畎淄瑯佑薪^美的佳句:“敬亭白云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保ā顿浶蒽`源寺仲濬公》)謝朓游宛溪、句溪留下詩句:“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魚鳥余方玩,纓緌君自縻”(《將游湘水尋句溪》),李白也寫道:“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保ā额}宛溪館》)
謝朓登響山有“幸蒞山水都,復(fù)值清冬緬。凌崖必千仞,尋溪將萬轉(zhuǎn)”(《游山》)詩句,李白也追尋而去:“題輿何駿發(fā),遂結(jié)城南期。筑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九日登山》)
宣城因謝朓在此為官兩年,特別是其山水詩創(chuàng)作在此達(dá)到登峰造極之地,有“承漢啟唐之功”,影響極大,所以宣城與謝朓有關(guān)的遺跡或紀(jì)念地甚多,堪稱華夏之首。甚至宣城別稱“小謝城”“謝朓城”“謝公城”,也與謝朓聲名有關(guān)。如杜牧詩句“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南朝謝朓城,東吳最深處”(《題宣州開元寺》)、“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自宣城赴官上京》)便源于此。
李白在宣城共寫下70多首詩,其中懷念和欽慕謝朓的就有數(shù)十首,加上在別處所寫詩中涉及謝朓的,那就更多了。如:
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去數(shù)百年,風(fēng)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
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聞道金陵龍虎盤,還同謝朓望長安。(《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
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fēng)颯颯吹飛雨。謝朓已沒青山空,后來繼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
曾標(biāo)橫浮云,下?lián)嶂x朓肩。(《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明發(fā)新林浦,空吟謝朓詩。(《新林浦阻風(fēng)寄友人》)
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朓樓。(《寄崔侍御》)
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送儲邕之武昌》)
謝公別離處,風(fēng)景每生愁。(《謝公亭》)
獨(dú)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秋夜板橋浦泛月獨(dú)酌懷謝朓》)
李白為何如此推重謝朓?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謝朓的詩道出的意境,正是李白所向往、所追求的;二是謝朓的詩“發(fā)自然于句中”,這正是李白在吟詩時所追求的境界??v觀李白的不少詩,意境和風(fēng)格往往與謝朓詩風(fēng)相近,正因?yàn)榇?,李白在憑吊當(dāng)涂青山謝公宅c后吟唱:“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謝公宅》),感嘆生未能與謝朓謀面的遺憾。唐秘書省校書郎裴敬在《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中記載:“遂放浪江南,死宣城?!焙笠圃岙?dāng)涂龍山。及至元和十二年(817),即李白逝世后56年,在宣城為官的宣歙觀察使范傳正,了解到父親范愴生前與李白友情深厚,且李白一生仰慕謝朓,愿與其為芳鄰的心愿,便與時任當(dāng)涂縣令諸葛縱商議,將李白墓由龍山東麓遷往青山,與謝朓故宅為鄰,實(shí)現(xiàn)了李白“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d的遺愿。
清王士禎《論詩絕句》:“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是對李白仰慕崇拜謝朓的最好注腳。
唐代詩人杜甫對謝朓的崇拜熱度,雖然沒有李白那么高,但對謝詩的欣賞和推崇也是著力的,“謝朓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聽吹噓?!保ā都尼沃荨罚┧脑婏L(fēng)對“清”的追求,顯然是受了謝朓詩的影響。所以,杜甫在自己的詩中多次提及謝朓,表達(dá)了對他的仰慕之情:
綺麗玄暉擁,箋誄任昉騁。(《八哀詩》之《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又白居易是從宣城步入仕途的。貞元十五年(799),28歲的他來到宣城,宣歙饒觀察使崔衍直接舉薦他以宣州戶籍參加鄉(xiāng)貢考試,試題“窗中列遠(yuǎn)岫詩”即出自謝朓《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中名句“窗中列遠(yuǎn)岫,庭際俯喬林”。白居易對謝朓早就仰慕不已,曾稱贊“謝朓篇章韓信鉞,一生雙得不如君”(《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謝》),于是在試卷中寫下了“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遙憐峰窈窕,不隔竹朦朧。萬點(diǎn)當(dāng)虛空,千重疊遠(yuǎn)空。列檐攢秀氣,緣隙助清風(fēng)。碧愛新晴后,明宜反照中。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的瑰麗詩篇,被破格選為宣州鄉(xiāng)貢,第二年進(jìn)京應(yīng)考中進(jìn)士第四名,“十七人中最少年”。晚年他念念不忘宣城,不忘謝朓,賦《宣州崔大夫閣老忽以近詩數(shù)十首見示吟諷之下竊有所喜因成長句寄題郡齋》詩:“謝玄暉歿吟聲寢,郡閣寥寥筆硯閑。無復(fù)新詩題壁上,虛教遠(yuǎn)岫列窗間。忽驚歌雪今朝至,必恐文星昨夜還。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遙賀敬亭山。”
宣城因?yàn)橹x朓,吸引了唐代各個時期的眾多詩人光顧留連。但凡到過宣城,抑或沒來過宣城、但因謝朓而對宣城向往的一些唐代詩人,在他們的詩句中,往往都會出現(xiàn)對謝朓的激賞之語:
江上宣城郡,孤舟遠(yuǎn)到時。云林謝家宅,山水敬亭祠。(韋應(yīng)物《送宣城路錄事》)
江山飛麗藻,謝朓讓前名。(錢起《奉和宣城張?zhí)啬贤で锵延选罚?/p>
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詩應(yīng)賞謝玄暉。(韓翃《送客還江東》)
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謝玄暉。(耿湋《和李觀察禱河神降雨》)
久是吳門客,嘗聞謝守賢。(盧綸《送從叔士準(zhǔn)赴任潤州司士》)
宣城文雅地,謝守聲聞融。(孟郊《送任載齊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
正是澄江如練處,玄暉應(yīng)喜見詩人。(李商隱《和韋潘前輩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
山路遠(yuǎn)懷王子晉,詩家長憶謝玄暉。(杜牧《懷紫閣山》)
南朝山半寺,謝朓故鄉(xiāng)鄰。(許棠《寄敬亭山清越上人》)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劉禹錫。凡謝朓遺跡,劉禹錫皆追蹤之。他來過宣城,尋覓謝朓在宣城的蹤跡,除了那句著名的“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外,他在宣城寫的詩歌中對謝朓稱述最多,諸如“更報明朝池上酌,人知太守字玄暉”(《謝竇員外旬休早涼見示詩》)、“遙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飛盡柳花初”(《酬宣州崔大夫見寄》)等。同時,金陵烏衣巷亦是他的向往之處,那首著名的《烏衣巷》詩,就是追蹤謝氏家族遺跡時寫下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鄙钌罡袊@謝氏家族的昔日輝煌已經(jīng)不再。
到了宋代,誠如陸游《宣城李虞部詩序》所言:“宣之為郡,自晉、唐至本朝,地望常重。來為守者不知幾人,而風(fēng)流吟詠,謝宣城實(shí)為之冠?!标懹沃云鋵?shí)也道出了宋人的普遍心聲。南宋洪伋在《謝宣城集跋》中也說:“謝公詩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賦為多,故杜少陵以謝宣城稱之。”以此,宋代來到宣城、追蹤謝朓遺跡的名人雅士更多。只要是與謝朓有關(guān)聯(lián)的山水樓臺,都成了人們登臨涉足的勝地,如敬亭山、響山、宛溪、句溪、疊嶂樓、雙溪閣、謝公亭、懷謝亭等等,是他們來宣城必游之地,且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名都便欲過,佳處賴公指。仰攀疊嶂高,俯閱雙溪美。(蘇轍《次韻侯宣城疊嶂樓雙溪閣長篇》)
州在三峰最上頭,上頭高處更高樓。都將萬壑千巖景,堆作雙溪疊嶂秋。晚雨才收山盡出,暮天似水月如流。敬亭堪喜還堪恨,領(lǐng)得風(fēng)光攬得愁。(楊萬里《中秋前一夕雨中登雙溪疊嶂巳而月出》)
君不見東陽沈隱侯,君不見宣城謝玄暉。兩處雙溪清徹底,二子詩句清于溪。(楊萬里《謝曹宗臣惠雙溪集》)
謝公城上謝公樓,百尺闌干掛斗牛。碧瓦萬家煙樹密,蒼崖一檻瀑泉流。波光滟滟前溪滿,剎影亭亭古寺幽。此地近除新太守,綠窗明月為君留。(梅詢《疊嶂樓》)
宋人對謝朓的激賞,是因?yàn)樗牟湃A和山水詩所展示的魅力。王安石就認(rèn)為:“山水玄暉去后空,騷人還向此間窮?!保ā都膮钦賲s蒙馬行之都官梅圣俞太博和寄依韻酬之》)此類評價在宋人的詩作中又比比皆是:
承明厭直下天來,聊繼昭亭小謝才。(郭祥正《贈子中修撰》)
人物向來山吏部,篇章今日謝宣州。(周紫芝《次韻呂居仁詩尾見及四絕》)
玄暉工畫山,最識山之趣。(趙孟堅《題黃巖夏氏曉山亭詩卷》)
負(fù)郭生涯同季子,澄江詩景屬玄暉。(楊億《弟伋歸寧》)
而且,詩人們懷古傷今,往往把這些名勝當(dāng)作謝朓的化身,用在自己的詩句中。如以澄江指代謝朓:“人物秀春柳,詩句妙澄江?!保ㄖx逸《寄洪駒父戲效其體》)
綜上所述唐宋時代之情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認(rèn)識:后人酷愛宣城的山水,追憶謝朓,紀(jì)念謝朓,是因?yàn)橹x朓的文學(xué),是因?yàn)橹x朓的山水詩與詩中的宣城山水,已經(jīng)同歸不朽!
作為一位詩人、文人,謝朓從他那個時代起,直到元明清乃至現(xiàn)代,普遍為人們認(rèn)可,而且對他的追頌經(jīng)久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實(shí)屬罕見。雖然中國的山水詩進(jìn)入盛唐之后,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氣象,雖然時代在不斷地進(jìn)步,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也在不斷地進(jìn)步,但是,謝朓山水詩在中國山水詩傳承中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謝朓山水詩的杰出成就,仍然被人推尊敬仰,令人難以忘懷。
如明人陸時雍對謝朓詩的辭采、清新,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熟讀玄暉詩,能令宿貌一新,紅藥青苔,濯芳姿于春雨?!保ā对婄R總論》)
明人王世貞認(rèn)為謝朓詩“不惟工發(fā)端,撰造精麗,風(fēng)華映人,一時之杰。”(《藝苑卮言》)
清人方東樹的評價更是超越眾人:“玄暉別具一副筆墨,開齊梁而冠乎齊梁,不第獨(dú)步齊梁,直是獨(dú)步千古”“玄暉詩如花之初放,月之初盈,駘蕩之情,圓滿之輝,令人魂醉。只是思深,語意含蓄,不肯說煞說盡;至其音響亦然?!保ā墩盐墩惭浴罚?/p>
(作者胡阿祥系南京大學(xué)教授、王景福系《宣城歷史文化研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