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李白宣州宣城郡行蹤暨詩文略考(上)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8-26 18:30

陸再奇

第1196期

李白(701—762)在宣州宣城郡的行蹤距今1250多年,由于缺少文獻記載,已不可能一一厘清。但是依據(jù)李白傳世詩文和宋元明清及當代學者,如宋代薛仲邕,明代楊慎,清代王琦、黃錫珪,當代詹锳、安旗、薛天緯、瞿蛻園、朱金城、常秀峰、何慶善、郁賢皓、王伯祥、湯華泉等人的研究成果,以詩文證史,大體上可以確定,開元十三年(725)至寶應元年(762)期間,李白至少有11年留連往返于宣州宣城郡境內(nèi),其中有5年左右生活在宣城縣,并住敬亭山下。會昌三年(843)二月,裴敬刻《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載:(李白)死(宣州)宣城,葬(宣州)當涂青山,與宣城結有深厚的不解之緣。

一、李白行蹤略考

限于篇幅,每處僅列舉李白留下一兩首詩文為證:

(一)開元十三年(725),李白25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jīng)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秋游金陵(今江蘇南京),在沿江東下過程中,途徑宣州境內(nèi)長江沿岸的今當涂、蕪湖、貴池等地,飽覽了當涂天門山、牛渚、白壁山凌歊臺(當涂黃山)一帶,并留有《望天門山》等詩篇,這是李白一生中第一次路過宣州地境。李白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間有爭議,郁賢皓、安旗等認為是開元十三年;黃錫珪、常秀峰等認為天寶十三年八月李白從金陵復游宣城,途經(jīng)天門山作;詹锳認為是天寶二年。

(二)天寶元年(742),李白42歲。四月游泰山。夏與子女一道至宣城郡南陵縣(今蕪湖市南陵縣),欲游越中(今浙江紹興),奉唐玄宗之詔入京,返回宣城郡南陵縣家中。秋赴長安,有《南陵別兒童入京》。此詩歷代學者均認為李白在宣城郡南陵縣所作。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撰文認為此詩詩題中的南陵應該在魯?shù)??!赌狭陝e兒童入京》,黃錫珪、常秀峰、薛天緯、郁賢皓、裴斐、湯華泉等天寶元年;詹锳天寶二年。

(三)天寶六載(747),李白47歲。李白自金陵游宣城郡當涂縣白璧山(又名石壁山,今稱人頭磯),并留有《自金陵溯流過白璧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3。

(四)天寶七載(748),李白48歲。湯華泉認為李白寓居金陵,宣城郡當涂縣在其附近,當不時來往,并留有《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湯華泉依據(jù)《化城寺大鐘銘并序》:邑宰李公有則天寶初任職于此,助僧升公鑄大鐘,此銘與前詩同時作。此當涂宰非天寶末之邑宰李明化,更非寶應間之李陽冰?!蹲⑨尅芬驯胬钣袆t、李明化為二人。詩寫夏季景象,非去秋作,系于七載是。此次李白是否游宣城郡當涂縣,爭議很大。黃錫珪認為《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是天寶十四年仲夏李白三游當涂作,安旗也認為是天寶十四年;詹锳認為是天寶二年,常秀峰認為是寶應元年。

(五)天寶十二載(753),李白53歲。此年秋,李白可能是受其從弟宣州長史李昭之邀,由淮南初至宣城縣。

行前有《贈從弟宣州長史昭》4,詩曰:“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我馍n梧云,飄然忽相會?!辈⒘粲小蹲粤簣@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5和《題東溪公幽居》6;同年,游宣州涇縣,并留有《與謝良輔游涇縣陵巖寺》7。

(六)天寶十三載(754),李白54歲。春游金陵。五月至揚州,與王屋山人魏萬相遇,二人同游金陵,分別時,李白托其為之編詩集。繼游宣城郡南陵、秋浦、青陽、涇縣等地,并留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8,《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9,《下陵陽沿溪三門六剌灘》10,《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11。

(七)天寶十四載(755),李白55歲。夏游宣城郡當涂縣,有《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12;宣城郡南陵縣,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13。秋游宣城郡秋浦縣,有《贈宣城趙太守悅》14;宣城郡涇縣,有《觀魚潭》15(即涇縣落星潭)。冬游宣城縣,有《贈宣城趙太守悅》16。

(八)天寶十五年、肅宗至德元年(756),李白56歲。年初,與妻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宣城郡當涂縣,有《春于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17。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回宣城縣,避難剡中(今浙江嵊縣)。至溧陽(今江蘇溧陽),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數(shù)次下達聘書,幾經(jīng)猶豫,終于決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南下宣城縣,有《經(jīng)亂離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18、《猛虎行》(“竄身南國避胡塵……昨日方為宣城客”)和宣城郡秋浦縣,有《秋浦感主人歸雁寄內(nèi)》19。

(九)至德二載(757),李白57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半m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捕入尋陽獄中。妻宗氏四處營救獲釋。九月,病臥宿松(今宿松縣)?!捌缴簧蠝I,于此泣無窮。”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縣)。乾元二年(759),李白59歲。春三月,流放夜郎至白帝(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遇赦。急返江陵。初夏,至江夏,滯留至冬。其間曾游洞庭、零陵(均在今湖南境內(nèi))等地。上元元年(760),李白60歲,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再登廬山。決意游仙學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北)。歲末至豫章(今江西南昌)。

(十)上元二年(761),李白61歲。春流落金陵一帶,后歸宣城縣家中,有《宣城送劉副使入秦》20。游宣州涇縣,有《贈何七判官昌浩》21。聞史朝義勢力復盛,李光弼派兵鎮(zhèn)壓,再次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冬初,寄宿于宣州當涂縣令、族叔李陽冰處。曾出游歷陽,旋歸當涂,有《獻從叔當涂宰陽冰》22。

(十一)寶應元年(762),李白62歲。早春,臥病宣州當涂縣,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州宣城、南陵、秋浦。秋歸宣州當涂,病況日下,自嘆“大鵬飛兮振入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十一月卒葬宣州當涂縣青山,臨終有《臨路歌》一首。留有二個孫女在宣州當涂縣,說明李白去世后其家在宣州當涂縣。有《悲歌行》23、《臨路歌》24。


存疑:

(一)開元十四(716)、五年(717)或開元二十六年(728)、或開元二十七年(729),李白游采石,留有《夜泊牛渚懷古》。郁賢皓認為作于開元十四(716)、五年(717),詹锳認為作于開元二十六年(728),薛天緯、安旗認為作于開元二十七年(729),常秀峰認為作于天寶十二年(753),黃錫珪認為作于天寶十三年(754)。裴斐認為,此詩作地明白,作年則不可考,李白一生多次過牛渚,連時間都無法確定,從中找不出作于何年的證據(jù)。

(二)天寶四載(745),李白45歲,游宣城郡涇縣,僅有《春游羅敷潭》一首。羅敷潭,又名羅浮潭,在涇縣涇溪上游澀灘與桃花潭之間。胡樸安《涇縣鄉(xiāng)土記》:下澀灘,經(jīng)九里羅浮等潭,隨山旋繞,……水自羅浮而下,北至桃花潭,昔李白嘗游于此?!洞河瘟_敷潭》,詹锳認為作于天寶四載,安旗認為作于開元十九年,常秀峰認為作于天寶十四年。

(三)天寶五載(746),李白46歲,游宣城郡南陵縣,僅有《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一首。王琦、王伯祥認為作于天寶五載,黃錫珪、詹锳、常秀峰、薛天緯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安旗認為天寶十四載。

(四)天寶十載(751),李白51歲,游宣城郡涇縣,僅有《贈何七判官昌浩》一首。何七判官,詹锳云:“何判官當去涇溪不遠,蓋亦居宣城者也。”安旗、薛天緯認為作于天寶十載,黃錫珪認為作于天寶十二載八月,詹锳、常秀峰、裴斐上認為作于元二年。

二、李白宣州詩作數(shù)略考

李白吟詠宣州宣城郡詩文,不同研究者對每首詩歌寫作時間存在分岐,但是一致認為是吟詠宣州宣城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白吟詠宣州宣城郡流傳至今有據(jù)可考的詩文約213首,與李白現(xiàn)存詩文不足1000首相比,占其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宣城縣61首(含存疑2首),當涂縣64首(含存疑2首),秋浦縣42首,涇縣23首,南陵縣18首,青陽縣5首。


(一)李白在宣城縣的創(chuàng)作

李白之于宣城,不僅愛景,而且更愛與人交往。李白與宣城前后兩任太守,一姓宇文一名趙悅均有往,宇文任職宣城時間為天寶十二年(753),趙悅任職時間為天寶十三年(754)至十四年(755)。李白與他們交往的詩集分別有《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四首)》《宣城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兩首)》《贈宣城太守趙悅》等詩篇。

李白好友崔成甫跟宇文太守也有交誼,宇文守宣城時,崔亦同時在宣城,李白贈崔成甫詩有《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游敬亭寄崔侍御》《寄崔侍御》等六首。

李白避難宣城,縣令崔欽是著名的音樂家,著有《教坊記》,李白與他交往詩有《經(jīng)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李白從弟李昭,在宣城為長史。李白有《贈從弟宣州長史昭》《宣城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寄從弟宣州長史昭》等詩。宣城副使劉某、郡府屬官崔文兄弟亦為李白之友,李白有《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贈崔司戶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李白一生愛好尋仙訪道問僧,有《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聽蜀僧濬彈琴》等。此外,李白還與手工業(yè)者有交往,有《哭宣城善釀紀叟》。

附:李白吟詠宣城縣詩文數(shù)略考表


(二)李白在涇縣的創(chuàng)作

涇縣建于秦漢,以涇水得名。境內(nèi)的青弋江兩岸風景秀麗,多名勝古跡,“涇川三百里,若耶羞見之?!丫城f曲,客行無歇時。”(李白《涇川送族弟錞》)李白曾多次游覽涇縣,特別是境內(nèi)水西山、大藍山、桃花潭一帶,詩人更是流連忘返,留下了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許多動人詩篇和珍貴遺跡。

附:李白吟詠涇縣詩文數(shù)略考表


注釋:

1.隋滅南朝陳,宣城政區(qū)地名宣州。大業(yè)三年(607)煬帝楊廣改宣州為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淵改宣城郡名宣州。天寶元年(742)玄宗李隆基改宣州為宣城郡。至德二載(757)十二月肅宗李享改宣城郡為宣州。

李白游覽宣州宣城郡時,宣州宣城郡轄宣城縣、當涂縣(蕪湖屬于當涂縣一個鎮(zhèn))、涇縣、南陵縣(唐末分南陵縣、繁昌縣和銅陵縣)、綏安縣、青陽、秋浦縣、溧陽八縣。

2.葛景春、劉崇德:《李白由東魯入京考》,《灑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安旗:《李白研究東魯寓家地考》,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年;詹锳:《談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文史知識》,1987年第12期。

3.詹锳、常秀峰、裴斐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六年;黃錫珪認為天寶十三年八月李白從金陵將復游宣城,途經(jīng)天門山作;安旗認為作于天寶七年)和《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均認為作于天寶六年;安旗認為作于天寶七年。

4.黃錫珪、常秀峰、安旗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二載秋。

5.王琦、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安旗、郁賢皓、裴斐、王伯祥、湯華泉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二載。

6.詩曰:杜陵賢人清且廉,東溪卜筑歲將淹。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碧柳似陶潛。好鳥迎春歌后院,飛花送酒舞前檐??偷降粢蛔恚P中只有水晶鹽。安大湯華泉教授《李白安徽詩文寫作時地新編》認為天寶十二載作。東溪即宣城句溪。詩云“宅近青山同謝脁”,謂其距青山(指敬亭山)不遠,非謂近旁。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認為此句系于當涂,不確切。

7.郁賢皓《李白交游雜考》考出謝良輔天寶十載進士及第,天寶末起任司封員外郎,其解褐當在進士及第后不久,不得遲于十二載。此詩題稱名不稱官銜,自在未仕前,應于此年與李白同游。黃錫珪、詹锳、裴斐、安旗等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8.王琦、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安旗、裴斐、王伯祥等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

9.黃錫珪、詹锳、常秀峰、裴斐、安旗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

10.安旗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詹锳、常秀峰作于天寶十四載;黃錫珪認為作于天寶十二年九月。

11.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安旗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王琦、王伯祥認為作于天寶元年。

12.湯華泉、詹锳、裴斐、安旗等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黃錫珪、常秀峰等認為作于天寶十二年。

13.湯華泉、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安旗、裴斐、王伯祥等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14.王琦、黃錫珪、詹锳、安旗、裴斐、王伯祥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15.湯華泉、黃錫珪、常秀峰等均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16.王琦、黃錫珪、詹锳、郁賢皓、常秀峰、安旗、裴斐、湯華泉、王伯祥等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17.王琦、黃錫珪、詹锳、郁賢皓、郭沫若、安旗、湯華泉等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王伯祥認為作于天寶十五載。

18.王琦、黃錫珪、詹锳、常秀峰、安旗、郁賢皓、裴斐等均認為作于至德元年。

19.詹锳、湯華泉等認為作于至德元年;黃錫珪認為作于天寶十二年十月;安旗認為作于天寶十四載。

20.王琦、詹锳、裴斐、安旗等認為作于上元二年。

21.詹锳、常秀峰、裴斐等認為作于上元二年;安旗認為作于天寶十載;黃錫珪認為任于天寶十二年八月。

22.詹锳、郭沫若、常秀峰、郁賢皓、裴斐認為作于上元二年,薛仲邕、王琦、黃錫珪認為作于寶應元年。

23.安旗認為作于寶應元年。

24.黃錫珪、王琦、詹锳、郭沫若、常秀峰、郁賢皓、裴斐等均認為作于寶應元年,安旗認為作于廣德元年。

25.詹锳、常秀峰、安旗等認為作于天寶十二載;黃錫珪認為天寶十三年九月李白復游宣城作

26.湯華泉認為此詩宋本連《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編于一處,所送別的地理環(huán)境與宣城相似。

27.湯華泉認為作于當涂,依據(jù)是詩云“明日過吳門”“輕赍涉淮原”皆指離金陵、江北甚近處,過江即可稱淮原。

28.常秀峰認為天寶十二載*753)李白二游宣城,遇害溫處士(此人經(jīng)歷不祥)歸黃山,作此詩相送。黃錫珪認為寶應元年夏李白三游涇縣作。詹锳、裴斐、安旗認為作于天寶十三載。

29.黃錫珪認為此詩李白游秋浦作,恐誤。此詩《嘉慶寧國府志》卷二十四《藝文志》題作《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黃山志中亦載李白向黃山胡公求白鷴事,以胡公名暉。李白游歷時,黃山屬于宣州宣城郡與歙州新安郡的界山,黃山36座山峰中有8座屬于宣州宣城郡涇縣(天寶十載割涇縣西南置太平縣、現(xiàn)在的黃山市黃山區(qū)大部分地境,太平縣仍隸屬宣州宣城郡,直至民國元年(1912)黃山仍屬寧國府與徽州府的分界山,

30.湯華泉認為細審此詩寫作時的境遇境系于宣城。劉都使可能是《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之劉副使。常秀峰等認為作南陵縣(今銅陵)

31.童達清考證:此詩不載李白各種專集、選集,當為佚詩。其中“合沓牽數(shù)峰,奔來鎮(zhèn)平楚。中心最高頂,仿佛接天語?!比f歷《寧國府志》《宛陵郡志備要》作為“獨坐敬亭山”第二首,系傳抄之誤。

32.〔明〕湯賓尹輯《宣城右集》收錄有《宣城青溪二首》,將《宣城清溪》和《清溪行》兩首收錄在一篇。張才良:《李白在安徽詩文校》認為,宣城青溪:即秋浦縣之清溪,位于今池州市貴池區(qū)境內(nèi)。此云宣城清溪者,蓋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始析宣州之秋浦、青陽及饒州之至德為池州,其前固隸宣城郡耳?!遁浀丶o勝》云:池州有清溪,劉長卿有《次秋浦界清溪館》詩。

33.嘉慶《涇縣志》卷十一此題作《石壁山》)。石壁山在旌德西八十里?!鹅旱驴h志》:“石壁山兩岸對峙,一水中流,最稱厄塞。舊時路在半山,明嘉靖時緣溪作路,遂成通途”。松廖山在縣北九十里,與涇縣毗鄰。山上有松寥庵,著名古寺,今廢。

(作者系宣城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