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shè)為首頁|收藏本站
清朝的涇縣詩文總匯——《涇川詩鈔》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8-17 17:11

葉彩霞 吳小元

第1194期

顧侯,無錫人,名翰,號蒹塘。嘉慶十五年(1810)與績溪的胡培翚同時中舉。道光十四年(1834)顧翰從江西豐城轉(zhuǎn)宰安徽涇縣。在任期間,除致力于興建龍神廟,捐助涇川書院膏火銀、修助寧國府郡城等民生工程之外,道光十七年(1837)編輯完成《涇川詩鈔》。由顧公作序、涇生潘陸生才題跋的內(nèi)容中交待了成書的過程:

涇縣自唐許棠以來吟詠者不絕,至清時為盛??滴跄觊g邑令侯世編有《賞音》,邑人鄭相如有《涇川文載》,但是《賞音》失之于簡,而《文載》過于繁蕪。邑人趙懶云所編的《蘭石詩鈔》倒是繁簡得當(dāng),但是所記截止年限過短,只有百年左右。自顧侯蒞涇之后,因其本人雅好詩詞,涇邑人士爭相以個人及先輩的詩集相贈,箱篋漸盈。顧公在公余之暇逐一披覽,美不勝收。但因思及為官去留無常,若奉檄他移,過多的詩文無法一一帶走,但若棄之不顧又殊覺可惜。因而選擇眾人詩集中“不沿風(fēng)氣,不論格調(diào),惟取其議論風(fēng)旨與余性情相近”的作品交由潘半樓整理,共得二十卷,名之為《涇川詩鈔》。其所選的詩人,除外籍不錄外,涇籍內(nèi)的不論是名公巨卿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鴻章雋制還是斷簡殘編,“其文化風(fēng)旨”有關(guān)大雅者全部留存。至道光十七年(1837)捐修郡城告竣后,還剩有余資,因此涇邑諸君子慫恿刊刻,前后十余月而《涇川詩集》刊成。

涇縣歷史悠久人文興盛,各家族在詩書傳世、忠孝傳家的古訓(xùn)下,注重收集整理自已家族所出的詩文集,家族編輯詩集之風(fēng)盛行,因而各姓氏詩集、輯要也就應(yīng)蘊而生,比較有影響力的有《王氏詩詞輯要》《吳氏詩存》《紫陽詩鈔》《董氏詩萃》等,但是這些詩集文集畢竟僅囿于一姓氏一宗族,不可避免打上姓氏的烙印,《涇川詩鈔》的作者因包括了各姓氏,各種身份,詩的題材、類型乃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筆觸也更新穎細膩。它既是康熙至道光時期涇邑文人的詩集總匯,也是清前期涇縣詩歌之大成,成為涇縣詩文水平的一個標(biāo)桿和典范。

此書主要錄入清康熙至道光年間涇縣籍詩人407人,詩作2000余首,少至1首,多達67首,基本上將該時期涇邑境內(nèi)的詩作囊括殆盡。與各姓氏刊刻的詩鈔相比,《涇川詩鈔》有相同的也有不同地方,其特點如下:

一、記錄了境內(nèi)的風(fēng)景名勝

遍布于涇城內(nèi)及附近的景點有洗心亭、水西煙雨亭、幕山及大觀亭、象山、響山、下坊渡口、南山石佛寺、桓簡公廟。在縣城東鄉(xiāng)片有巖關(guān)、箬嶺、關(guān)旗嶺、臺泉山(石山)、蘭石、雙嶺、乘山、培風(fēng)閣、溪頭、蘭石、羅隱宅、涌溪,北鄉(xiāng)片丁溪、曹溪、九里嶺、箬嶺、關(guān)旗嶺、琴溪、白塔寺、柏山、馬頭磯、考坑,西鄉(xiāng)片的有斗室庵、大寧山、藍山、落星潭、承流峰、雪嶺、溪口、采虹岡、汪倫墓、寶峰巖、合山龍?zhí)?,南鄉(xiāng)片有古溪、菉竹山房、貯元嶺、魁山、吳氏村居、齊云山。屬于新鮮提及的有縣城代表性建筑洗心亭,作為明末清初反清戰(zhàn)役的重要軍事重地巖關(guān),以及風(fēng)景優(yōu)美、鮮少行人的九里嶺等。

金石學(xué)家、文人趙紹祖也仿唐王維遺意,以五言絕句的形式作有《涇川八景》詩。雖仍是湖山雪霽、承流積翠、旵山夕照、賞溪煙樹、水西春色、秋霜暑雨、幕溪曉月、巖潭秋水等八處景點,和左然所作錄入縣志的八景詩相比要淺鮮簡單,但卻自成風(fēng)格,別具一格。前面提到的涇縣明朝時的建筑洗心亭,以詩的形式記載第一次被發(fā)現(xiàn),東鄉(xiāng)片的張香都人朱煐約太史洪亮吉集洗心亭看月,因雨未果,但記下了當(dāng)時亭中的一切,“水心亭子居中央,群峰倒影涵天光。蓬萊謫仙傍亭住,墨波融入鷗波香?!笨も陨笫钭孑吋淳佑诳h城之南,對洗心亭了然于胸,在九月十三日夜同友人在洗心亭玩月,和韻之作有:“洗心亭畔恣閑游,別有幽懷惜杪秋。風(fēng)月佳時宜載酒,水天清話不驚鷗。渾疑宏景三層閣,好比元龍百尺樓。相約登高補重九,白蘋黃葉一勾留”。

縣城的另一處重要景點是西門口的城墻,它建于明,在阻擋青弋江春夏水患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一個重要的觀景點,對面即為水西雙塔。城樓雖于建國初被拆除,但城墻仍立于原處。太學(xué)生左琠在《早春登西城樓》:“山川發(fā)清興,吟眺獨登樓。岸草隨春長,河聲帶雨流。片帆云外重,雙塔霧中浮。放眼乾坤大,何須事遠游”。兩百多年過去了,但雙塔仍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巖關(guān)天險位于涇縣東部的考坑,是至新安的必經(jīng)之處。明清江山鼎革,涇縣邑士奮力抵抗清軍。在守衛(wèi)縣城失敗后,總兵范云龍駐扎考坑,與新安的金聲義軍互為響應(yīng),成為犄角之勢。清將張?zhí)斓摻y(tǒng)兵破邑城,尋抵考坑,范接戰(zhàn)驅(qū)馬疾馳,大兵稍退。已而清軍從小道攻破范軍防線。義軍傷殘散逃,十不存一二。范強戰(zhàn)不支,遂敗走至烏溪被擒。范被勸降不成,縛大樹上射殺之。居民為起塚于當(dāng)?shù)?,至今人稱范總兵墓。歲貢生吳昌言在《考坑范總兵廢寨》中記錄了這段歷史,英雄的浩然之氣感人心肺腑。

因史上涇縣的東北鄉(xiāng)一帶森林密布,人跡罕至,只到后來清嘉慶江北移民遷移至此才漸漸有煙火之氣,因而前朝的詩文較少提及。涇川趙氏因其山業(yè)在此,又有祖墳葬于此地,同時有友人盛春谷等在丁溪山中的書院當(dāng)山長,趙氏因而有此地的記載。趙良 作為趙青藜的第四子,在眾多寫景的詩作中有《九里嶺》:“磴道盤空上,層嵐極望開。人耕飛鳥外,寺鑿亂云堆。陰壑松杉合,晴天風(fēng)雨來。危途苦登陟,仆馬久徘徊。”九里嶺的詩文記載也是第一次。因其交通不便、地勢高聳,至今仍只是作為旅游景點,車行而過。

二、地域特色濃郁的風(fēng)土、民情、物產(chǎn)

涇縣在唐時即有人養(yǎng)蠶,《詩鈔》中養(yǎng)蠶刈麥成為村野百姓的日常。最具有涇縣特色的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胡先抱的《水西竹枝詞》,它記載有涇川城北的桑麻、琴溪的琴魚、水西的碧雞、野郊的綠雪茶、落星潭的雪花魚,以及溪邊的白鹿紙。白鹿紙是由紙上有白鹿紋而得名。宣紙在清《涇縣志》中均有提及,但在此處也有新的發(fā)現(xiàn)。趙良霨,趙良之五弟,在境北的臺泉山授館,其詩《入古北沖》記載:“行過古北沖,峰峰若奔赴。崎嶇山石間,松篁夾修路。野寺通白云,人家轉(zhuǎn)紅樹。清泉屋角來,亂落不知處。澗底紙碓鳴,石橋飛虹度。暝色上寒衣,棲鴉啼不住”。寫的是入此地時紙碓轟鳴場景。嘉慶十九年(1839)進士胡世琦在《箬坑道中書所見》中云:春溪搗紙如云白,散作千峰萬峰雪。蒼松林杪雪作堆,白光界破青山開。山泉劈面如飛來,四時不斷山頭雷。眼看宿鷺銜泉起,一一云霄白于紙?!纱丝梢姰?dāng)時的宣紙不僅產(chǎn)量大,而且顏色極白。乾隆年間,涇縣宣陽、漕溪、岸前三都均有宣紙生產(chǎn),而此處的古北沖屬于宣陽都的范圍,它是汪氏經(jīng)營的紙業(yè),當(dāng)時汪氏后裔汪六吉生產(chǎn)的宣紙馳名京城。

宣紙而外另有涇縣的特產(chǎn)山藥。山藥書名為薯蕷,根可入藥,有滋補脾胃之功效。山藥主產(chǎn)于涇縣西鄉(xiāng)的北貢和包合,附貢生趙燮元《山藥》篇:“種玉山中臂一枝,白云深處覓瓊姿。芳搴新雨香凝鼎,淡掃寒英。撥土輪囷如蟄蠖,糝羹風(fēng)味勝蹲鴟,陽公自有連城璧,不負將軍枵腹時。此處通過寫山藥的形“如蟄蠖”、色“雪滿匙”、味“勝蹲鴟”、所生長的環(huán)境(山中),寫出其不僅能果腹,而且味道鮮美。

青弋江縱貫涇縣全境,為沿岸帶來豐足的灌溉水源,但是涇人又常常在春夏之際為水潦所害,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水患,墻倒屋摧,死人無數(shù)。但另一方面,河水過淺又讓行旅不暢,乾隆十七年(1752)涇縣溪頭都人舉人胡承譜作有《過灘詩》:“五月河干舟阻閘,閘門高似瞿塘峽。六月河干舟阻灘,百步一灘行路難。楫倒檣摧不可渡,舟子停篙灘頭住。候閘尚有開閘時,滯灘不行復(fù)何為。我今作詩志小蹇,仰視灘流如疊囐。打鼓發(fā)船會有時,世事迍邅應(yīng)須勉”。江南的梅雨季節(jié)一過,水淺舟楫難行,有時迫不得已還要在河灘上過夜。所以水路出行成為邑人的一大特色,青弋江季節(jié)性的豐枯影響著當(dāng)?shù)厝说纳a(chǎn)生活。

此外,在吏部尚書吳芳培筆下有人聲嘈雜的晚市:“語聲囂雜不堪聽,估客肩摩去復(fù)停。蔬菜價昂逢雨賤,魚蝦市盡過街腥。樓當(dāng)返照燈遲上,廟有閑僧戶早扃。步秝前村山色暝,柳陰堤外已疏星。”估計當(dāng)是涇縣西城的漁市場景。另外涇縣因?qū)偕絽^(qū),稻米生產(chǎn)不足,缺額的部分要通過水路從蕪湖南陵運進,有時運送不及,市內(nèi)的米價騰貴。嘉慶十九年,(1814)夏苦旱,商人閉糴米價頓增,茂林人吳承琳寫了這樣的詩:“雷軒未駕火云燒,畏日當(dāng)空土亦焦。飯量倍加知米貴,詩情頓減覺魂消。農(nóng)人無奈難糊口,高士將來也折腰。野碓不聞春夜月,山溪水落斷浮橋”。既寫出了涇地短于糧食生產(chǎn)的地域特點,也從側(cè)面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不易。

三、立體的歷史人物關(guān)系

清康熙至道光年間涇縣有名的文人眾多,《涇川詩鈔》所選有葉居仁、趙青藜、趙良澍、趙紹祖、吳芳培、翟槐、翟大程、胡蛟齡,胡承珙、胡世琦、鄭相如、陳寶泉等名人。他們彼此之間交往密切,有些是兄弟父子,有些是好友,甚至發(fā)展成為煙親。如朱珔、朱理為堂兄弟;朱珔的女兒嫁于胡承珙之子。趙良澍為趙青藜之子,而趙紹祖又為趙良澍之侄。葉居仁為趙青藜之師。趙青藜之母為翟氏,趙青藜之姐嫁與太平都的葉氏。陳寶泉與黃田朱氏、溪頭胡氏交好,這些細化的人物社會關(guān)系,豐富了涇縣志上的各類人物形象。

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境內(nèi)外人物中與當(dāng)時涇縣名人聯(lián)系最多的是江蘇陽湖人洪亮吉。

嘉慶十年(1805)三月,江蘇陽湖人、太史洪亮吉應(yīng)涇縣縣令李德淦之騁,于蕭公祠設(shè)立志館主修縣志,與趙良[雨/澍]、趙紹祖、左煊、朱、陳寶泉等訂定志例。四月初八日,應(yīng)李德淦招,偕大令周鶴立、云龍書院山長章天育游水西煙雨亭,飲于風(fēng)光潭。之后,洪在涇縣城北晚步,偶經(jīng)廢圃,作《琴士行》贈趙紹祖。與章天育、司馬左瀛寺同人攜酒飲于洗心亭,酒半月出。六月重至涇縣志館。七月游臺泉山。作《吳生行》寄歲貢生吳昌言,兼寄趙紹祖、左煊、陳寶泉。之后,擬游水東,適茂林人、長沙通判吳臺至,約便道過其居所菉竹山房,有長句以贈。飲于菉竹山房,作《吳家宗祠梓樹歌》,并至沙岸閑步。接下來數(shù)日,于浣花亭聽雨,自茂林至古溪潘村,登文昌閣,晚晴后應(yīng)村人招飲于景范堂。又飲宴于含暉閣,后至桃花潭泛舟,宿于二水山房。在倦游后于考溪書屋小憩。乘月放舟經(jīng)澀灘、九里潭。自竹林庵渡舟至水東,飲于翟氏宗祠。后自落星潭上藍山。自桃花澗沿飛瀑行三里望放歌臺。

同年十月下旬,前往涇縣游南鄉(xiāng)的黃兗山。同人至丹溪步月,憩于大石山。歸時陳寶泉已醉臥。訪胡世琦于種松書屋,歸途至孝子祠看古柏。之后登石巖山,游丹溪。應(yīng)廩貢生朱瑤之應(yīng)招飲于德星堂,歸臥于松竹軒看月。與胡世琦、陳寶泉等游乘山,并飲于乘山頂巨石之上。該月下旬,應(yīng)洪氏族人所邀,至新豐鄉(xiāng)柯村謁洪皓之祠。之后游大幕山,望舉山。十一年(1806)招胡承珙等人小集,以詩贈胡并柬胡世琦。七月,前往黃山,抵涇縣溪頭胡氏書塾,胡承珙與胡世琦等迎接。因阻雨,與胡承珙、胡世琦、胡岱云等聯(lián)句于丹溪大石旁。十月,重赴涇縣。十一月將赴宣城,諸生朱鐘自臺泉山冒雨前來相送。所以洪亮吉之行,將嘉慶時期涇縣南鄉(xiāng)、西鄉(xiāng)、東鄉(xiāng)諸名人全部囊括。

四、考證和補充部分史實

涇籍本地的方外人士慧琳,字寰宗,又稱詩僧。住持幕山小天竺,著有《曉月山房詩鈔》?;哿兆〕值哪簧剑挥诳h城北,城郊眾多的名人喜歡前去游玩,和其交往過密。涇縣嘉慶志有記,但比較簡略?!稕艽ㄔ娾n》補充了寰宗大部分的人生軌跡。

寰宗開始入幕山小天竺當(dāng)和尚才三歲,當(dāng)時的趙青藜讀書于寺中。未至十歲,寰宗即解吟美工書法,后被稱為詩僧。趙青藜歸家與之時有唱和,二人時于小天竺及風(fēng)雨廬中雪窗坐對啜苦茗賦梅花。乾隆十四年(1749)趙青藜辭官歸里,偕梅敬亭許東山及趙希天、趙景成過小天竺為寰宗上人索句限韻分賦。趙良 回憶自己七八歲入家塾時,??匆娚虼T來(名行泰,諸生)偕同趙穎存(名趙友廣,庠監(jiān)生)及天竺僧寰宗過訪自己的二哥趙良霖論詩說賦,終日喃喃。寰宗曾作有《沈碩來鄭傳與趙元一過訪幕山草堂》《九日登大觀亭》諸詩。乾隆十六年(1751),寰宗迎鑾金陵獻詩,蒙恩受獎。才士云集爭相以名柬相贈,上人名聲大噪。在南京,寰宗與閩中的劉南廬相識,受詩法于南廬,二人始稱莫逆。劉后約共維揚之行,請寰宗主揚州平山堂方丈。寰宗至揚州后與諸知名士相往還。后竟客死其地。劉南廬偕同社詩人葬之。趙青藜為其遺詩作序。懂得詩詞的僧人寰宗,他的禪房僧舍成為涇縣縣城文人聚會唱和的主要場所。

有些人物屢屢出現(xiàn),如董近溪,但不知其為何人,明清《涇縣志》均未記載。在《涇川詩鈔》中出現(xiàn)多次,如進士胡承珙《柬董近溪吳竹仙兩孝廉兼調(diào)翟述庵比部》,舉人吳文炳《霽訪梅圖為董近溪孝廉題》,舉人吳云程《都門雪霽同朱蘭坡太史、胡墨莊觀察、董近溪同年、朱晉齋孝廉江亭小酌分得江韻用禁體》等等,讓人疑惑。所幸在朱珔《小萬卷齋詩稿》中發(fā)現(xiàn)董近溪的蹤跡,如《訪董近溪孝廉云龍書塾率題》:“長安涴袖剩緇痕,下榻書齋得具論。三徑樹陰清掛屋,五城山色靜依村。文成霧豹光難隱,氣應(yīng)云龍誼自敦。夙約探奇同杖策,藍岑昨夜引詩魂”。

此詩有關(guān)董的信息有:與朱珔同在長安,現(xiàn)今住于山村五城。五城是山名,位于涇縣田中都的中村,所以董近溪當(dāng)為中村董氏。明朝御史董杰即以及家鄉(xiāng)五城為號。另題目在孝廉后加“正治”二字,此或為董近溪名?!洞谓嵲儋x》:“壺樽我輩論心洽,節(jié)義君家閱世稀”。此處指明朝的中丞董杰?!蹲匀f村放舟至漆林渡與近溪別》:“不是山鄉(xiāng)即水鄉(xiāng),林陰野色總蒼茫。人同李郭情尤切,地界煙云氣自涼。一葉峭帆趨古渡,千峰幽鳥送殘陽。吾家亦有巖巒美,制就籃輿莫漫藏”。此詩寫董近溪的家在漆林渡附近,過古渡即至其家。而自家在黃田,山巒之美也別有風(fēng)格,所以邀約董氏至自家登山。另有三首《午日邑中諸子聚飲寓齋值大雨彌夜不止董近溪孝廉有詩紀(jì)事走筆和之》《立秋后二日酬近溪招集邑邸賞花作》《次韻酬董近溪秋夜寄懷》,都是朋友間的聚飲相思之作,史料價值不大。

根據(jù)涇縣人朱卷檔案,茂林人吳望曾,道光元年(1821)鄉(xiāng)試恩科舉人,其胞妹玉廳嫁于嘉慶十三年(1808)恩科舉人、大挑二等候選教諭董正治之子董承漢。由此推斷,上述的董正治為名,近溪為號。上海圖書館查閱的資料顯示,董正治字于宗,還是諸生時曾作《東星潭觀打魚歌》:“藍岑突兀撐云霄,寒潭倒映光搖搖。漁人操舟眾網(wǎng)集,雪花飛舞翻銀濤。濠梁觀魚知于樂,細參物理如同胞。少陵觀魚知魚急,似憐望救聞呼號。物生有情患不免,禍福豈獨斯人操。漁人得魚笑歸去,潭空日落風(fēng)蕭蕭”。描寫了網(wǎng)捕雪花金鮐魚的場景,并把人的感情投注到魚身上。董正治之父董仙洲曾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十年(1785)遇歲大饑時捐銀谷以助鄉(xiāng)鄰。

五、缺憾

一是所收集的詩稿有遺漏。還有詩人及其作品未入《涇川詩鈔》。如涇縣東鄉(xiāng)的朱珔,其所作有《小萬卷齋詩稿》《小萬卷齋文稿》及《紫陽詩鈔》,是涇縣朱氏文化的集大成者。這一缺漏是一大遺憾。不過詩鈔成書的原因是詩人爭相投贈,估計當(dāng)時朱珔的作品沒有被送到知縣大人的手中。

二是詩人的介紹過簡,沒有具體的縣域內(nèi)鄉(xiāng)名,因而在后來對作者的查找辨識上出現(xiàn)困難,容易混淆。如王氏,涇縣有十三王;如徐氏,在涇縣的中村、銅山均有徐氏后裔,具體在何鄉(xiāng)何都均難以把握。

所以只有在占有更多的文史資料后,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涇縣的歷史人文,復(fù)原涇縣發(fā)展的歷史原貌。這對于文史愛好者可謂任重道遠。

(作者葉彩霞系涇縣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吳小元系涇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zé)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