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shè)為首頁|收藏本站
水陽:水兌倉和三個父母官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07-27 11:24

時國金

第1081期

水陽西鎮(zhèn)的上街頭。左手,滔滔南來的水陽江,如一條巨龍,順鎮(zhèn)蜿蜒北流。門前,鳳凰潭應(yīng)朱雀之位,碧波粼粼。一條大溝,宛如碧綠的綢帶由潭中伸展,向右手邊一望無垠的圩田間,開枝散葉,縱橫交錯。溝上一座石拱橋連接兩岸,橋因潭名,曰鳳凰橋。

這里就是寧國府最大的糧倉——水兌倉。坐北朝南。

秋收時節(jié),圩內(nèi),綢帶上,一只只小船滿載而來,橫七豎八地擠滿了鳳凰潭。圩外,水陽江中百舸爭流風帆鼓張。

水兌倉起始是配合漕運,主要功能是儲谷輸漕。談到它的建成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明正統(tǒng)年間任寧國府知府袁旭。

在明代,漕糧是土地稅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1415年,明王朝敞開運河水道,用于交通。運往北京的糧食,全部走內(nèi)陸水路,海運不再繼續(xù)。地方承擔的漕糧運到徐州、德州和臨清這幾個漕河上的運輸中間站,再轉(zhuǎn)運到北京。后又在儀真安裝水門,所有糧運任務(wù)由官軍承擔,逐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漕運體系,對明朝的整個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直至清初,王朝更迭時,漕河水道仍然完好無損,處于良好的航運狀態(tài)。據(jù)記載,1640年,農(nóng)歷八月,在南京登基稱帝的福王朱由崧派僉都御史左懋第,到北京同清廷接觸。10萬兩白金,幾萬卷絲織品,作為南明小朝廷的禮品,由3000名士兵護送赴京。一百條船的使團,八月渡過淮河,十月初一到達漕河南面終點張家灣。這段行程用時不到60天。

水陽江是支運漕糧的重要航道。1436年正統(tǒng)帝下旨公布施行兌運法后,為配合漕運,儲谷輸漕,方便百姓納糧,在水陽江航道上創(chuàng)置兌倉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功。

此時,袁旭正任寧國知府?!翱す识嗍拢駪?yīng)之,恒有余力,凡郡縣治所、學宮、祠廟、館舍、橋道,靡不莊固宏麗,甲于諸郡”。俗話說“客不修店,官不修衙”,那是從自身利益角度的一種權(quán)衡。歷史上我們向來不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官員,他們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袁旭就是這樣一位敢于任事的父母官。正統(tǒng)十年(1445)春,朝廷大考群吏,他和松江知府排名前二,皇帝“賜宴及襲衣遣還”。

《寧國府志》記載,袁知府既能干事,又會做政治思想工作,如此薦興大役,老百姓卻并不反對,“民不告擾”。正統(tǒng)八年(1443),袁旭為方便百姓,把濟川橋由浮橋改建為石橋。因工程浩繁,財力不濟,他親自捐俸并為文勸民,一番激情鼓動,富者爭出粟帛,小民爭趨赴工,壘石起土,歷時一年橋竟然建成了。

對于修建兌倉這樣一件利國利民之事,袁旭自然責無旁貸,全力爭取。巡撫周忱上奏朝廷,朝廷遂批準郡守袁旭來操辦這件事。

那么兌倉選址為何孤懸于府治百里之外的水陽鎮(zhèn)呢?

當時的金寶圩環(huán)圩“一百六十余里,計畝十九萬七千有零”。六朝南遷赴圩內(nèi)定居墾荒,人逐漸增多,自唐宋鼎盛后再次步入輝煌。至明初,經(jīng)元朝摧殘而衰退,停滯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得到迅速恢復(fù)和發(fā)展。朝廷獎勵復(fù)墾、移民屯田、興修水利、減輕商稅,田賦與徭役,在當時大大刺激了勞動者生產(chǎn)積極性。因此,鋸鐮、水車、風車、耘璗、秧馬等各種重要農(nóng)具廣泛而普遍的在圩內(nèi)得到運用,力省而功倍。

加上這里農(nóng)人勤而安分,終歲不休。稍有閑隙,則去捕魚蝦、采薪、埏埴、傭作,擔荷。這樣的百姓自然創(chuàng)出不一樣的財富?!颁钊∽阌谯渍呤司拧?。對于這樣一個魚米之鄉(xiāng),兌倉設(shè)此,便理所當然。

袁旭鳩工庀材,在水陽河西創(chuàng)置了“官庾一區(qū)”。自此,每年冬十月地方大戶按期把糧食交到倉庫,倉吏嚴加管理,待到第二年漕船開來,漕卒拏舟就之,兌以轉(zhuǎn)輸,方便了百姓,完成了歲賦。于是,水陽的兌倉就成了大明王朝漕運體系中一個重要節(jié)點。當時,宣州幫經(jīng)運漕船有45艘,額充宣、南、涇、寧、旌,太并建平七縣,正耗米共24890石。每年從水陽轉(zhuǎn)運的漕糧近2萬石,約占全國輸往北京漕糧的二百分之一。雖談不上舉足輕重,但在支運線上也是很有分量的一個大倉了。

可以想象當年水陽江上千船競爭發(fā)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水陽江下游沿化津湖段“運糧河”也因此得名。

農(nóng)業(yè)文明社會,人們的活動范圍很小,生產(chǎn)生活要求也基本是內(nèi)循環(huán),很少部分產(chǎn)品進入市場交流。但就是這部分的交流就形成了一個區(qū)域的市場興旺。兌倉的設(shè)立也進一步推動了水陽這個圩鄉(xiāng)重鎮(zhèn)的繁榮。

歷史是令人吊詭的,就是這樣一位為民愛戴,政績卓異的一代良臣,在宣城任上,卻被在朝廷為官的涇縣人督學御史程富參核,誣其妄興大役,收斂民財,且杖死平民,最后冤死于獄中。臨終,袁旭仰天長嘯,冠絕纓索,作《幽憤詩》:報國有心懸白日,蓋棺無面見黃泉。聞?wù)邿o不流涕!

天地之間有桿秤。對這位父母官,宣城百姓卻口碑如雷!為之“祀濟川橋左,并祀遺愛祠,名宦祠”。

三百年后,施閏章作《寧國府故太守袁公祠記》:人能戕公之生,不能斬公之澤;能陷其身于一時,不能奪其名于百世。今垂三百年語賢太守,莫不曰“袁公袁公”也,公亦無可憾矣!

一百多年過去了,歲月的滄桑不僅帶來人事的代謝,糧倉在兌營的過程中因年久不葺,也漸漸地被寖以摧毀,頹垣敗礫,蝕于蔓草間。致使“輸者云集,無所貯藏”,給百姓納糧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不得已租賃民居來儲藏,也給漕糧的管理留下了隱患,“其奸闌、弊穴由茲以熾”。

隆慶五年(1577),湖廣監(jiān)利人姜奇方來宣任職。他周悉民隱,大膽革新,認為“國賦之征乃吏政之大”,重修兌倉乃頭等大事。

面對久廢不舉的兌倉,一面向上呈報,一面對下動員,履職之初就啟動了兌倉的維修。他親自規(guī)劃工程,挑選里甲中誠實謹慎而能任事的主持這項工程,召集鄉(xiāng)里籌集建設(shè)資金。工程于萬歷甲戌仲秋轟轟烈烈地動工,第二年正月即完工。一座“中為廳事,前堂后室各三楹,左右排列三十二座廒倉”的兌倉即告建成?!翱澮怨淘?,重之堅壁,言言翼翼,風雨攸除?!睙o論是規(guī)模還是標準都比百年之前有了一個大的提升。

姜縣令明章程,謹賦斂,每到兌運漕糧之時,都要直掛長帆,不避風雨,沿水陽江而下,長駐水陽,親自調(diào)度,為民做主,嚴禁粗暴征糧,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纳钌钚刨嚒0傩丈辖讳罴Z也非常積極,以致他在位期間,“民輸官期獨先,諸邑稱最”,在各縣中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一個想干事的官員,民生疾苦無一日不在胸腹之間。自然,眼里也就永遠有干不完的事。萬歷己亥年,水兌倉修建一新,“宣城旱,禱有雨”,糧食喜獲豐收,姜縣令心中歡喜,可轉(zhuǎn)而又喟然感嘆,怎樣才能讓百姓永無饑餒呢?一個大膽的設(shè)想在公堂之上涌上心頭,可以效古社倉之法!說干就干,遂向撫院宋儀望,巡院鮑希賢,郡侯陳俊請示,得到上級的認可,于是撥付資金在山區(qū)和圩鄉(xiāng)各建兩處義倉。圩鄉(xiāng)的百里之倉設(shè)在水陽兌運倉之后,山鄉(xiāng)設(shè)在廟埠廣王殿下大門內(nèi)。“水陽之廒十有二楹。貯谷六千二百有奇。”姜父母官下令每戶稍出谷為義倉本。廒成而谷亦集,春雨如膏,倉箱告盈。義倉的管理“散斂平時用《社倉法》,春而出之,以補不足,秋而入之,斗贏一升,以供鼠耗。兇年用《常平法》,春減估糶以出,秋增估糴以入,厥價恒平。”

實際上“常平倉”制度是我國糧倉儲備制度最大的創(chuàng)舉。就是政府在豐收之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糧價過低傷害農(nóng)民利益,歉收之年賣出所儲糧食,以平抑市場的糧價。糴,是買進糧食。糶,就是賣出糧食。平糴就是官府在豐收用平價買進糧食,以待荒年賣出。平糶則是指官府荒年的時候用豐收時購進的糧食平價出售?!肮荣v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nóng),谷貴時減其價而糶,民便之?!币颉凹e甚貴傷民,甚賤傷農(nóng)”,糧食價格不宜過高或過低。

可以說義倉成了基層治理中防范社會風險,構(gòu)建古代社保體系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把好事辦好,貢師泰裔孫國子監(jiān)學錄貢安國,撰文介紹了邑大夫姜侯奇方創(chuàng)造性的管賬方式:水陽義倉設(shè)置賬簿三本。一本上報府衙,一本留存縣邑,地方掌管一本,由威望高、聲譽好的鄉(xiāng)紳選出一位作出納,并定期輪換。每次官府來盤查,倉夫要回避,三賬核對,出入制衡,設(shè)置了完善的操作規(guī)程?!傲挤酪?,存于后人守之耳?!?/p>

糧價是百價之基,20世紀30年代,時任美國農(nóng)業(yè)部長的華萊士,了解了中國的“常平倉”制度后,深受啟發(fā),他結(jié)合美國實際,將常平倉引入了羅斯福新政,解決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剩帶來的經(jīng)濟危機和戰(zhàn)爭物資的短缺問題。后來,他在各種演講和回憶中,都把常平倉視為“我任農(nóng)業(yè)部長最值得驕傲的行動”。

在金寶圩,最典型的就是在咸豐兵亂之時,正因為有如此龐大的糧倉,才能偏安一隅,沒有因為私商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形成米珠薪桂,能抵擋太平天國長達十年的進攻。當時宣城縣治已淪陷兩次,大戶和饑民紛紛寄居水陽。不能不說,糧倉是抗敵之本。

因姜侯奇方在宣任上,事有利病皆興革之,建預(yù)備、常平二倉,貯谷待賑,創(chuàng)水陽儲廒,斂粟待兌,軍民便焉。

糧倉的建設(shè)是一件大事,糧倉的管理更是不能馬虎,防蟲、防霉、防鼠雀、防火燭,哪一樣都不能掉以輕心。

糧倉的建造是一門技術(shù)活,我國古代儲藏糧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面下的建筑為窖,地面上的則為倉,一般是北窖南倉。水陽是江南水鄉(xiāng),地勢低,地下水豐富,故以倉儲糧,地上糧倉的防水和防火要求更為嚴苛。水陽義倉雖建在水陽江畔,南邊還有鳳凰塘,倉內(nèi)還是挖掘了一口水井,此井即龍溪古井,至今仍在。傳說井有兩口,另一井在河東的真慶觀正殿中,相傳兩井逾水陽江下是相通的,一年火災(zāi),一得道高僧穿二井,以壓兩鎮(zhèn)火災(zāi)。

糧倉最難防的當然還是人,再好的制度,如沒有干吏能臣執(zhí)行到位也是枉然。到康熙年間,距袁旭創(chuàng)建兌倉兩百多年,距姜奇方重建兌倉也是百年有余,“宣民之困征輸極矣”。此困非為無倉可儲,而是漕運體系的弊端叢生。

稅率雜派直線上升,常法之外,又巧立名色,肆意誅求,漕卒胥牟作奸犯科,相倚奸利。

此時,一身正氣,情懷滿滿的一位官員來到了宣城,這位榜貢出身的會寧人,叫李文敏?!缎强h志》稱贊他“明敏果決”,上任伊始,對漕事之艱就做了一番深入的了解。

漕糧輸送,民輸倉,而卒轉(zhuǎn)漕。這里百姓最起碼要承擔額外的二項費用,一是損耗,二是運費。但漕軍已經(jīng)退化變質(zhì),額外費的征收,使漕軍的多級軍官在內(nèi),都卷入進榨取活動中去?!短煜驴酚涊d,每石大米的運輸給納稅人帶來的負擔多達8倍。有名御史指出敲詐行為有8種,每種都有其歷史,有其行話。

當時的通例是“五兩五石”,作為規(guī)定不可橫索厲民。但承平日久,腐敗無孔不入。李文敏履職之時,“漕事日艱”,漕卒、奸胥、運弁對農(nóng)民的橫征暴斂名目繁復(fù)已無以復(fù)加,稍不順意,甚至“不受其輸”。致使糧食“經(jīng)月紅腐”,許多中產(chǎn)弄得陸續(xù)破產(chǎn)。

沒有經(jīng)歷過賣糧難的人實難解其中滋味。我就親自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烈日焦熾的午后,在糧站的門口,一位老農(nóng)挑著一擔菜籽,直接倒進了河里,滿河漂蕩著半浮半沉黑幽幽的菜籽,引來了一大片鯧魚在河中成群的追逐。原來老農(nóng)已在糧站待了三天,每次到磅秤處,檢驗員都說“成色不好,還要曬曬”。

李文敏認識到問題的根本是“民弱而卒強”,而“長吏又不能約束之”。

李文敏就是李文敏,這位后來因“催科有法”升太倉州知州的一方父母官,監(jiān)兌之法出手不凡。他深入水陽圩鄉(xiāng)一線,召來各位里長,組織他們提前把大戶家中多余的糧食運到兌倉,疊得高高的糧袋巍然如山。然后把倉場庫吏,監(jiān)督,皂隸,倉役全部召到堂前,刑枷置于幾案,怒目圓睜,擲語如鐵:“本官此次理漕,你們一定要恪盡職守,若有從中與漕卒勾結(jié)犯科者,將嚴懲不怠。”

輸漕那日,天朗氣清,烏篷大船,聲如宏鐘,陸續(xù)駛來。李文敏讓各里長支走幾位黠吏,他在倉前親自指揮漕船裝載。來到漕軍首領(lǐng)跟前,開闊的眉宇間蘊藏著一種豐蔚坦蕩的君子之風,出言溫和卻不失威嚴:“你們?yōu)閲疫\糧實在辛苦,我擔心老百姓納糧不及時,耽誤了你們的行程?!?/p>

卒役緊衣肅然,立于兩旁。倉場書辦拿出準備好的帳簿,噼噼啪啪一頓算盤,按照規(guī)定給付雜費,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昔日驕悍的漕軍官兵面面相噓,不敢聲張。

一艘艘漕船按順序停泊于水兌倉的碼頭,輪流卸裝,秩序井然。

這天,水陽江上,大櫓搖曳,青篙擊水,纖夫的號聲響徹江面。

不幾日,兌運任務(wù)順利完成。水兌倉的兌運又恢復(fù)了往日便民的功能。

事后宣城鄉(xiāng)賢施閏章稱贊李文敏:“當放則放,當斂則斂, 侯實苦身戮力以速漕而紓吾民也,何善政不可為哉!”

曲終人不盡,江上數(shù)峰立。轉(zhuǎn)瞬又是幾百年過去了。

解放后,水兌倉成了全市最大的中心糧站,高峰期收儲的油菜籽占全市的五分之一,糧食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如今,鳳凰塘已被填沒,鳳凰橋唯余兩塊條石,龍溪古井猶存,仍默默地守護著這片敖倉。

水陽江上的烏篷大船消失了,拉纖的纖夫不見了,空中飄蕩的號子聲穿越時空,穿透靈魂,仿佛在江風中久久回蕩:

一聲號子,喲,嘿!

闖風雨喲,嗨,嗨!

路且險喲,吙,嘿!

往前趕喲,吙,嘿!

圩鄉(xiāng)的月光依然清澈明亮,滔滔的水陽江依舊汩汩流淌,三位父母官已走進了歷史的深處。斯人已逝,但他們敢于任事,不移初心的精神,依然在歷史的長空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一代代的人,匆匆走過他們生活的時代?;蛟S,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體會到異代同調(diào)的那份蒼涼。(作者系宣州區(qū)政協(xié)主席)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