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定埠跳五猖
“跳五猖”是紀念西漢張渤治水功績而設(shè)的一種祭儀。上世界80年代中期,郎溪定埠古典儺舞“跳五猖”被縣文化部門列為重點保護項目。1993年元月,中斷半個世紀的儺舞“跳五猖”在定埠周家村恢復演出。1995年蕪湖作家茆耕如對胥河兩岸跳五猖曾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2014年11月,“跳五猖”榮獲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圖一、圖二為“跳五猖”時的場景,圖三為1991年周家村“跳五猖”傳人周際奎在教村人學習跳判官。(圖/陳寨軍,文/黃為民)
定 埠 小 馬 燈
定埠鎮(zhèn)地處蘇、皖兩省三市(南京、常州、宣城)交界處,古為胥河的重要商埠,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相傳定埠小馬燈始于明代。小馬燈多由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小孩表演,人小、馬小、道具小,討人喜愛。“擺陣”“擺字”是跳小馬燈的主要特色。郎溪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定埠小馬燈的保護工作,收集、整理了小馬燈“九陣圖”、16個臉譜等相關(guān)資料,組建了小馬燈表演隊伍。2010年7月獲批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圖/陳寨軍,文/黃為民)
胥河兩岸的降福會
“降福會”俗稱“出菩薩”或“出會”,是用來紀念江南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張巡的一種民俗表演,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安史之亂時,張巡以河南真源縣令起兵守雍州,至德二年(757)移守睢陽,與睢陽太守許遠共御安祿山亂軍,后戰(zhàn)死。當時由于張巡等積極抗敵,安祿山未能踐踏江南,江南黎民免受戰(zhàn)亂之苦,便感念張巡“降福”。每年正月初八一大早,胥河兩岸、蘇皖兩省的村民都會身著不同顏色古式服裝,打著各式旗號,組成24支隊伍陸續(xù)來到定埠民俗文化村。鼓樂聲中,頂盔披甲的“張巡”帶著二十四位將軍(菩薩),身后跟著千余人的巡游隊伍,猶如古代將軍出征,連綿數(shù)公里,聲勢浩大,場面壯觀。2013年“降福會”獲批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圖/陳寨軍,文/黃為民)
宣城人民電影院
人民電影院位于宣城城北王家巷,是1951年宣城行署在原民樂劇場的基礎(chǔ)上投資5.8萬元改建的。1952年1月竣工,并移交給宣城縣人民政府,全稱“宣城縣人民電影院”,時有座位900張。1981年又投資16.5萬元進行了改擴建,增加座位到1050張,完善了一批放映設(shè)備。1983年6月竣工。其后受電視、錄像沖擊,電影院經(jīng)營艱難,1996年人民電影院改為東方旱冰場,2010年被拆除改建商住樓。 (圖/奚本金,文/童達清)
宛 陵 影 劇 院
宛陵影劇院位于宣州市區(qū)東門大街。初名宛陵劇場”,1956年由宣城縣政府投資6萬元建成,磚木結(jié)構(gòu),置有1200人的連架木椅座位,1958年元月1日開場營業(yè)。1966年改名為“工農(nóng)兵劇場”,1979年又改名為“工農(nóng)兵影劇院”,兼放電影。1979年進行了較大的內(nèi)部改造,將觀眾廳地面由平面改為斜面,新置鐵架翻板單座椅1222座,舞臺面積266平方米,化妝室95平方米,演員宿舍面積164.5平方米。同時改善了照明、通風、遮光等配套設(shè)施,耗資7萬元。1980年更名為“宛陵影劇院”。(圖/汪忠啟,文/傅榮虎)
郎溪民間云舞
云舞是流傳于宣城一帶的傳統(tǒng)舞蹈,由南宋時期以扎龍為嬉以兆豐年的舞龍活動演變而來。它又稱跑云燈,其前身是伴隨于龍燈、馬燈中的跑云形式。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是石佛山的廟會節(jié),方圓百里,數(shù)以萬計百姓紛紛前往石佛山敬香拜佛,祈求上天保佑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男人們手持盆缽不停敲打,女人們手持用竹片做成的云朵,繞場歡跳,隨著敲打盆缽的節(jié)奏邊歌邊舞,形象地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表達了勞動人民渴望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2008年云舞獲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圖/王祖清,文/黃為民)
1997年初夏,郎溪縣姚村中學組織學生排練民間群舞——云舞,并于當年參加第八屆“宣州之聲”演出,獲得表演二等獎。
錫劇團演出《鴛鴦鏡》
郎溪縣錫劇團1956年注冊定名。1984年應邀參加江蘇省首屆錫劇節(jié)匯演,演出《鴛鴦鏡》一劇,榮獲編劇、導演、優(yōu)秀演員等14項獎。1986年該劇由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攝制成年畫,發(fā)行全國。1986年11月,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關(guān)于藝術(shù)表演團體改革的文件精神,經(jīng)縣委縣政府研究,錫劇團撤銷。(圖/郎溪縣檔案局,文/黃為民)
傳統(tǒng)宣紙制作技藝
傳統(tǒng)的宣紙制作技藝主要分為原料收集、原料加工、制漿加工、成紙加工等部分,有108道工序。
①袋料
圖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宣紙廠工人正在進行宣紙袋料加工。袋料,又稱鍛料,用棉布做料袋,先將料袋洗干凈后裝料,將踩好的皮料用布袋裝好,將整袋料放入水池中浸泡。將浸泡后的布袋從池沿拖出,放在袋料臺上,一手緊抓袋口,雙腳依次踩踏布袋,使袋中皮料成糊狀。踩踏好后,將布袋重新放入水池中用一蘑菇形的扒頭伸進袋內(nèi),將袋口系緊,在池內(nèi)反復搗洗。
②撈紙
傳統(tǒng)宣紙制作技藝又可分為草料、皮料、皮草臺、碓班、做料、撈紙、曬紙、看紙等八部分。
圖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宣紙廠工人正在車間進行撈紙。撈紙,又稱抄紙,四尺、五尺、六尺宣紙由兩人共同操作,一人掌簾,一人抬簾。投料攪勻后,掌簾、抬簾工分站槽的兩頭,簾上簾床,夾緊簾尺,頭簾水形成紙頁,二簾水平整紙頁。掌簾者在提簾下架時,抬簾者打計數(shù)算盤進行計數(shù)。
③曬紙
曬紙,是傳統(tǒng)宣紙制作的重要工序之一,即將濕紙焙干。在撈紙后,經(jīng)扳榨、攙帖、烘帖、澆帖、鞭帖、做帖、牽紙后,將濕紙靠焙曬上,手要繃緊,刷路要均勻,起刷后動作先后為吊角、托曬、抽心、半刷、破額角、挽刷、打八字、挽刷、破梢角、破掐角、收窗口,曬好紙后進行收紙。圖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宣紙廠工人正在車間曬紙。(黃飛松)
本圖文選自宣城市政協(xié)編《宣城老照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