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從儉
第1155期
桃花潭萬、翟二村過去生活豐富多彩,一般在正月出龍燈。桃花潭村萬氏有板龍,龍?zhí)洞宓允铣鲭p滾龍。因為龍生九子,各有各出息。農閑季節(jié)出各種會,其中新份翟氏出東平王會,定期農歷九月十五日。傳說東平王是一位瘟神,到期不出,是年瘟神下降,村人必多災多難。實際上東平王即為唐朝張巡,死前曾誓曰“雖為鬼,誓與賊為厲”,民間遂以其為驅鬼辟疫之神,甚或直指為瘟神。其形象則赤發(fā)青面,吻出四牙,狀極獰惡,或稱為青魈菩薩。菩薩出殿,特別隆重,鳴鑼開道,黃龍傘在前,全副鑾駕,猶如帝王出宮之盛況,沿途百姓路祭,祈求菩薩保佑村人平安等等。東平王殿至今仍在,只是殿內陳設早已毀去。
放河燈,既是本地,也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習俗,用來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的祝福。農歷七月十五是民間的鬼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道教的中元節(jié)。民間百姓在這一天祭奠死去的先人,佛門在這一天濟孤魂野鬼,超度亡靈,道家在這一天赦免罪責。三種節(ji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超度亡魂,這是中國人講究孝道的一種表現形式。荷花又叫蓮花,是佛門中的圣潔之物,也是道家的圣物,因而人們選定了把河燈做成荷花的形狀,所以又叫作“放荷燈”。荷燈是用粉蓮紙卷成,或是用白紙做成荷花的形狀,噴上顏色做成的,底下用半個茄子做托,中間插上蠟燭,待點燃蠟燭之后,把荷燈放進水中,一盞盞的河燈帶著人們對于先人的哀思,隨著水流慢慢地向遠方漂去,波光水影,星星點點,燦若繁星。民國年間,翟飛鴻私人放了千盞,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也是非常震撼的一次。
桃花潭萬、翟二姓最值得稱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萬氏“萬家花”,翟氏龍舟賽,恩奶奶和素奶奶成仙救人的傳說。
萬家的“萬家花”,實為丁橋的一種民間烹飪加工藝術,十分精致,美味無窮。桃花潭萬村有位叫萬棋的,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叫萬伯祿,由萬村遷往丁橋的汪家店,形成萬家村,簡稱“萬家”。萬棋公一生愛花如命,房前屋后都要親自種上各種花。萬棋公死后,萬伯祿與桃花潭萬村的兄弟六人,六房每年輪流祭吊,祭吊的形式是“興花”。時間在農歷正月,正月間自然無花可采,故其花實為肉類制作成各種花的造型,也就是以肉做花。
“萬家花”有三大類型:一是人物花,有桃園結義、八仙過海、太公釣魚、武姬遇文王、孫悟空大鬧天宮、關公看春秋、伍子胥過昭關、王母娘娘做壽等等;二是禽鳥花,有百鳥伴王、青獅白魚龍、家禽家畜等等;三是植物花,有牡丹、梅花、蘭花、菊花、荷花、芍藥等等,其花共有八十大碗,技藝精湛,栩栩如生。每年正月十二日開祭,這種祭祀方式在丁橋萬家民國時還保留。開祭時,周圍二十余里觀者絡繹不絕,十三日裝運到桃花潭萬村宗祠孝義堂開祭,直至十九日,祭畢,開席四十余桌食用。每次祭吊費用甚大,所用豬肉、鴨、魚、牛等達數百斤。
可惜這種“興花”也早已成昔日黃花了,我們也就只能想象當時萬家人祭吊祖先的壯觀場景了。
水東翟家劃龍船不僅年代久,有歷史,而且很有特色。據鎮(zhèn)上“水東翟家”的老人說,其時張宗道為扶持陳友諒東山再起,在翟村設上中下三座騎馬樓拱衛(wèi)村莊,并借五月端午劃龍船為名訓練水兵。龍船歌的歌詞是.“上練場,上練場,哈哈咳,孩蛋兒笑噯唷吭咳!”這歌詞鏗鏘有力,流傳至今。而張宗道所設的中騎馬樓,就是踏歌岸閣的前身。但這種傳說可信度低,涇縣過去屬直隸,為近京畿之地,桃花潭又來客眾多,朱元璋向為雷霆手段之人,根據涇縣一些宗譜記載,就是一個魚鱗冊也有許多人被斬殺,誰敢明目張膽來練水兵呢?
據翟善元老人介紹,明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新安衛(wèi)積極練兵,派駐桃花潭上游的雄龍坑、七沿坑、大坑,因九里潭這里水深開闊,就打了好多船只以劃龍船的形式苦練水軍。訓練成功后,衛(wèi)軍夜間乘船而去。住在趕船壟上的陳姓青年,見日上竿頭尚未聽見九里潭動靜,就告知陳姓族長,二人劃了一只劃子去察看,只見軍營基本燒毀,只有一個小棚子未燒,遺有一條白龍。陳姓族長把它請回家,從此陳姓家族年年端午劃龍船慶祝過節(jié)。
時間不長,翟姓出了進士翟臺,翟氏出了名人轟動涇太兩縣,各家族紛紛來祝賀,有的賀山場,有的賀田莊,而陳姓以撐筏搖櫓為生,無以為賀禮,就將老白龍相賀,并祝翟氏如龍入水,天地無邊。
翟氏當時大都以種田經商為生,只有石壁上中份以打魚撐筏為生計,就將該白龍交由他們負責。后來一年梅雨季節(jié),上游沖來了一截木料在龍?zhí)独锎蛐蛔撸藗兒闷?,將其撈了上來雕了一只木龍。住在桃花潭這邊的新份加了鴨子青、鴨子白兩只龍船,前份加了條烏龍,四甲份加了條菜子龍(鴨子黃),石壁上又加了條小白龍。龍船多了,劃龍船的多為青年,年輕氣盛,年年端午在河內吵嘴打架。忠孝堂公上看了沒法子,決定雕了條老木龍,其象征長輩在河內調解說和,并將其它龍排輩,年齡最大老白龍,輩份最大老木龍,烏龍、小木龍、鴨子青、鴨子白、鴨子黃(菜子龍)是同輩兄弟,石壁上小白龍是子孫龍,再后加的龍是晚輩子孫龍。哪里有爭吵的,老木龍就往中間一插說和,爭吵的其它龍必須息紛聽解。
老白龍是陳氏贈送的,是起始龍,所以每年無論哪只龍下水上岸前都要跟老白龍到娘家門口轉一圈,以表不忘出處之意。
隨著歲月的流逝,為增添劃龍船的趣味性,滿足大戶千金內戚的需要,后面又增添了兩只花龍?;埐粎⑴c競賽,游弋河中。其船的周圍插滿各色彩旗、飄帶,船艙飾有彩帷,幕內吹吹打打,鼓樂齊鳴?;埓峡傻侨肱樱绣X人家千金內戚上船觀賽喝茶。船頭船尾有扮飾漁翁漁婆各一人,表演出各種滑稽動作,娛樂兩岸觀眾。
劃龍船時有人點鼓,是船上的指揮,并領唱各種歌詞,最常見的是翟氏十景,詞為:“一是翟村南陽鎮(zhèn),二水山房彩虹崗,三桂軒庵人所愛,四百阡坵萬頃莊,五個祠堂夾一巷,六緣巷口望街坊,七官墩上望山頂,八角涼亭另家風,九(周)官埠頭跑馬鎮(zhèn),十里桃花萬家店。”每唱一句,眾人用號子分上下聲呼應。只有石壁上的應聲有所區(qū)別。
翟家十景便不是文人的十景詩,而是典型的民歌詞,是對自己家鄉(xiāng)發(fā)自肺腑的詠嘆贊美。其十景的具體含義是:
一是翟村南陽鎮(zhèn)
嘉慶《涇縣志》記載:“南陽鎮(zhèn)在縣西南九十里桃花潭上?!睘闆芸h十八市鎮(zhèn)之一,歷來繁華。鎮(zhèn)名南陽,取自翟氏郡望。有猜測原為南陽縣舊址,實誤。南陽縣原名廣陽,后避楊廣諱改,舊址即原來的石埭縣,現已沉入太平湖底。原水東翟家西南二面環(huán)水,東面倚山,只有向北為通向縣城的通衢大道,村口建有南陽鎮(zhèn)門樓。此句是說翟氏所居乃繁庶之地。
二水山房彩虹崗
位于桃花潭西岸虎形山東。一邊是喇叭套溪水,一邊是出義門前溪水,故稱“二水山房”。《桃花潭文徵》記載:“升公,福寧州州同。致仕,筑二水山房于釣隱臺側,沉艇垂絲,吟詠自娛?!币虼说乜伞疤交钏?,攬奇峰之勝,老槐硝石,蔚然成秀”,自明以后,成為翟氏講習之所。門額上有篆刻“二水山房”四字,房后有一坑名為“學堂坑”。今二水與山崗均在,而山房已無。此句是說翟氏詩書傳家。
三桂軒庵人所愛
三桂軒庵在水東大山西麓。清錢人麟篡乾隆年間《涇縣志》記載:“水東大山西麓,有三桂軒?!鼻宄跤行菪萆先笋v錫于此。此句是說三桂軒乃成仙得道之處。
四百阡坵萬頃莊
此景為彩虹橋溯溪流而上有廣闊的田野,阡陌交通,哈溪蜿蜒,直至燕子嶺,至今土名四百丘。而兩側玉屏山、石壁山下的丘陵間星星點點布滿翟氏村莊,故曰“四百阡丘萬頃莊”。此句是說翟氏擁有良田萬畝。
五個祠堂夾一巷
五個祠堂夾一巷中的五個祠堂分別是前份祠堂、中份祠堂、懷德堂、科甲世家、行庵公祠,一巷系一字巷,中有翟氏祖先敬六公居所,水東翟家以此為源。此句是說翟氏家族繁衍、興旺發(fā)達。
六緣巷口望街坊
這條巷子在古代居住了翟氏六位緣字輩的三世祖,因此被稱為“六緣巷”。六緣巷的西盡頭地勢較低,將村自然分為上下村。上下村之間設有叫姚坎檔的踏步,下踏步就是筆直的村內正街,一直通到桃花潭的渡口碼頭,約有300米合面的店鋪,鱗次櫛比,熱鬧非凡。此巷口是村落功能分區(qū)界,是現在建筑界慣稱的“節(jié)點”。
七官墩上望山頂
雙荷花塘東邊有七官墩。墩上曾建有“對松閣”。對松閣平面呈四方形,三間兩層。底層四面是墻,只有一面開門,門頭上有“對松閣”的嵌方。樓上四面凌空,便于登閣瞭望。憑閣可眺松寥山,一面聽陣陣松濤聲,一面遐思李青蓮“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的詩意。此句是說翟氏生活別有情調。
八角涼亭另家風
道光《涇縣續(xù)志》記載:“浚清閣在縣西八十里桃花潭東岸,宋府教翟陽建,久圮。里人行汀典史翟義裔八家重建,俗名八家亭?!痹谕ぶ畺|、大山之南有冰坡山,嘉慶《涇縣志》載:“有洞,其風特異,每于日落后始發(fā),發(fā)則雖酷暑,頓覺清涼。土人名曰冷江風,又呼為另家風?!币馑际钦驹诎私菦鐾ぃ硎軇e樣的另家風,真是太愜意了。此句是說翟氏有著特別的享受。
九(周)官埠頭跑馬鎮(zhèn)
據老翟氏宗譜記載,周官埠在青弋江之南,白果樹之下。沿著青弋江岸,圍著南陽鎮(zhèn),鋪設有寬闊的鵝卵石大道,上可跑馬。后此產業(yè)歸翟氏所有,敬六公正好有九孫,而涇縣舊習稱男性有“某某官”的說法,是謂九官埠頭正好。此句是說翟氏家大業(yè)大。
十里桃花萬家店
取自于汪倫致李白書信內容。
恩奶奶和素奶奶的傳說是有物證的,關王殿的東山墻緊挨著有一座觀音堂,觀音堂前方的墻上嵌著一尊抱有嬰兒的婦人石像。在新份東平王殿后觀音閣也有同樣的石像。這尊石像紀念的是翟氏祖上的兩位喜娘——恩奶奶和素奶奶。恩奶奶是明永樂間翟應緣妻王恩,素奶奶是崇禎間翟文理妻查素。二人俱以難產卒。卒時,對家人說:“我死后,婦女有難產的,可以呼我,我會在冥府保佑她們。”族人牢記其囑咐,凡是遇到難產的,都焚香默默祈禱,非常靈驗。
過去在六嬤嬤山上有一棺墳,據說是浙江人來修的。不知何年何月浙江一戶人家的媳婦臨產,三天三夜都未能生下來,全家人急得像一團火。這時門外來了兩位陌生的婦人,詢問后進門很順利地幫忙接生下了一位胖嬰。日后該胖嬰做了大官,要報答接生幫他來到這世界上的大恩人。因此到處尋訪,最后訪到水東翟家的兩位喜娘——恩奶奶和素奶奶。她倆住在六嬤嬤山下,已經過世。于是千里迢迢來尋訪的浙江人就在六嬤嬤山上給她倆位老人家修了一棺墳,并特意立了一尊抱有嬰兒的石像在墓前。嘉慶《涇縣志志異》也有這樣的記載,僅是把浙江人改成了徽郡人。
作者系涇縣文旅委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感謝翟軍先生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