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元
第1152期
9、寧國《云縱方氏宗譜》,6卷
光緒二十一年 (1895),周赟 61歲纂修6卷,另卷首、末各1卷。云縱為寧國竹峰街道瓦窯鋪村唐背山,方氏分布于寧國竹峰、胡樂、虹龍等地。
方氏八世孫方致堯,名倫一,字致堯。家住盤龍村,家境貧寒,少年時身材高大,力大無窮。中年后,致堯家境漸漸富裕。村民有困難者,致堯能慷慨解囊,且好打不平。時值南宋初年,社會動蕩不寧,致堯組織青壯年村民習(xí)武練功,保地方之安寧。致堯素驍勇,威信高,深受村民擁護(hù)。
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江淮宣撫使杜充部將戚方反叛,殺后軍統(tǒng)制扈成于金壇,殺鎮(zhèn)江府守臣胡唐老。四年(1130)三月,戚方陷廣德,殺廣德代理通判王儔。四月,戚方圍宣州。六月,被岳飛收降于廣德,之后又復(fù)叛。九月,戚方從廣德、宣城境內(nèi)竄至寧國縣杜遷鎮(zhèn)(今名港口)。戚方反叛后,所到之處,兵火相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白詮V德至宣城、寧國為其蹂躪,不待言矣”(《寧國縣志》)。
方致堯得知戚方犯寧國的消息后,即同兒子全柱組織敢死隊200余人,于縣城北15里石嶺頭御敵。他在石嶺頭察看地形、構(gòu)筑障礙,伏兵隱藏在石嶺左邊山?jīng)_戈塘里(今名將軍塢),嚴(yán)防死守,令其子全柱登山瞭望指揮,以揮旗為號,賊至,伏兵出擊。戚方多次沖擊均未能突破石嶺頭。
方致堯深知一場激戰(zhàn)在所難免。此地山?jīng)_盡是亂泥田,而激戰(zhàn)場地必在亂泥田里。九月二十三日,激戰(zhàn)前,他命令鄉(xiāng)兵松開鞋帶。激戰(zhàn)時(正是在亂泥田里),鄉(xiāng)兵們迅速抽出雙腳,赤腳在亂泥地里與敵人交戰(zhàn),靈活方便,進(jìn)退自如。而賊人鞋帶緊系,雙腳陷在亂泥里拔不出來,行動極不方便。此次之戰(zhàn),殺賊無數(shù),戚方手下一白袍將軍受到致命重傷。戚方怒氣沖天,集中弓箭手,箭射方致堯。致堯身中數(shù)箭而被執(zhí)。其子全柱拼命殺入重圍,救援其父,亦被賊刺殺。方致堯被執(zhí)后,戚方念其驍勇,勸之投降。致堯罵曰:“吾豈從叛賊耶?!”戚方斷其首而去,寧國境內(nèi)始安寧。
紹興四年(1134),浮梁人李椿年任寧國縣令。得知鄉(xiāng)民方致堯為捍衛(wèi)大宋朝廷,為保家鄉(xiāng)百姓的安寧、不顧自己生命安危的動人事跡后,即刻前往致堯死難之地石嶺頭進(jìn)行祭拜。并將義士方致堯的事跡整理上報朝廷,請求朝廷予以褒獎。高宗皇帝敕謚方致堯“義烈”二字,鄉(xiāng)民稱其為“義烈”將軍。
石嶺的百姓將方致堯屯兵場所“戈塘里”改名“將軍塢”,并建廟“盤龍寺”,來紀(jì)念這位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安寧而英勇獻(xiàn)身的義士。
10、浙江昌化《唐昌周氏宗譜》,4卷
據(jù)昌化周氏36世裔孫承明于民國29年撰寫譜序曰:“考吾族宗譜于清光緒壬寅年,經(jīng)誥授通奉大夫、花翎道銜、江南徽州府教授、鄉(xiāng)貢生、寧國宗臺山門先生,詳為考訂,可稱善美完本者矣?!薄爸聊咸茣r有垚公者朝授歙州太守,家居績邑之虎頭山。此為我周氏繁衍浙皖之始祖也。子三:長曰固,次曰國,三曰囦。我祖長派固公傳至十九世榮宗公,生子四:長子觀保公由旌邑南街遷昌化仙人塘,建筑家廟,蔚成一族。及文全公長子富公由仙人塘遷馬頭塢。三榮公遷茶園村,其子天相公隨父故居,天祥公遷嚴(yán)(州)之桐廬,驟成望族。四華公生子岳公遷江公坑。嵩公則守仙人塘舊廬。榮宗公之次子金保公遷寧國,其裔復(fù)遷昌之三都茆里林坑塢;三子宗文公遷嚴(yán)(州)之淳安及荊州皮蒲坑、孝豐紫塢;四勝宗公遷荊州,其子永俊公遷昌之馬嘯。是吾長派固公之后嗣,亦蔓延于徽寧浙江,堪稱克繩祖武也?!?/p>
唐昌周氏由旌德遷此。故與寧國中川周赟同宗同支,該譜中收錄周赟畫像一幅。該畫像是眾多周氏族譜中唯一存留的周赟像。
11、寧國《碧波周氏宗譜》,12卷
光緒甲辰年(1904),周赟70歲。胡守濱、周赟編修并序。
明永樂十九年(1421)洪秉撰《寧邑碧波前修宗譜序》記載:“南唐時垚公五世孫建長公宦湖廣,值寇擾致政歸道,經(jīng)寧邑薔薇坑口,樂山水之勝,遂家于茲。而碧波之有周氏,實建長公始也?!庇纱丝芍?,周建長遷居寧國碧波(今為甲路鎮(zhèn)楓山村),當(dāng)在南唐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光緒甲辰年(1904)夏,周赟撰《碧波周氏譜序》,曰:“爽公(周垚第三子)四傳至建長公,遷寧之薔薇坑口,號碧波周氏,前譜修于道光戊子,兩村煙戶數(shù)百家,兵后十一僅存矣……”
《碧波周氏宗譜》現(xiàn)存恤字號《宗譜》共11卷(卷之四遺失),總共應(yīng)有12卷,即卷之首、卷之一至卷之十、卷之末。卷之首載有歷代修譜序、先祖像及跋贊、村八景詩、川峰陽基圖、宗祠之圖等;卷之一至之十為歷代世系圖表,卷之十后半部載有歷代先祖墓圖;卷之末載有歷代先祖?zhèn)饔浖捌渌墨I(xiàn)、各派領(lǐng)譜人及分領(lǐng)譜人字號、歷代修譜人等。各派領(lǐng)譜人字號為:天地元黃,宇宙洪豐,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各分領(lǐng)譜人字號為:孝友睦嫻任恤。(程燮平提供)
12、《梁安城西周氏宗譜》,20卷,卷首、卷末各1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周赟71歲纂修并序。
績溪周氏始祖周垚,娶妻鄧氏,生子有三,蔓延徽寧兩郡及浙江昌化等地為三大派。
周垚長子名固,一名朗,遷居旌德,后裔有遷寧國縣下中川,歙縣小路口,昌化縣仙人塘、寧國縣南極等地。
二子名國,一名奕,“以中男代長子,守周坑廬墓”。五世裔孫遷湖里。十三世孫云龍公遷績城西市,為績溪城西周姓之始。有遷松嶺岡、荊州、湖里、校頭等地,周氏繁衍昌盛,遂為績溪名門望族。
三子名囦(音意通淵),一名爽。裔孫有遷績溪竹里村,除周坑村外,竹里村是周姓最早聚居的地方。裔孫有遷寧國縣周灣、吳村、亨源,有遷績溪縣內(nèi)的多處村莊居住。
《梁安城西周氏宗譜》20卷,首上、下,卷末各1卷,共20冊。此譜記載二房奕公派在縣城周氏的衍生發(fā)展。周赟在譜序中寫到:“自赟四十歲主修本宗譜,六十歲與修三房享源譜,今年七十又一矣,乃復(fù)修二房之譜,顧抱盛年而償之晚歲,亦天也。”在他的積極倡導(dǎo)下,周坑建成了始祖墓、祠。
據(jù)《梁安城西周氏宗譜目錄》卷首上:光緒三十一年徽州府教授周赟序文一篇,宗譜目錄一篇;歷代修譜序;凡例 32 條;誥勅 13 道;公文 6 則;重建宗祠記 1 篇;刻祠譜記 1 篇;祠圖 2 幅:一幅為濂溪書院圖、一幅為周氏宗祠圖,附聯(lián)語26副,匾11塊,另有中堂和寢室等5處為科貢、孝子等匾的懸掛處;績城周氏十景詩;先人事跡題名總額一份。
卷首下:祭禮(祭祖文,春冬祭禮一篇,儀節(jié)),圣諭,祠規(guī)43 條(牌座,祭儀,辦祭胙例附),宗支指掌圖一篇。
卷一:統(tǒng)宗世系圖,國公派一至派三,長分德善公派一至派五。
卷二:二分德茂公派一至派五。
卷三:三分德文公派一至派三。
卷四:三分德文公派三。
卷五:三分德文公派四 孟榮公派。
卷六:三分德文公派四 文化工派、壬先公派、文成公派。
卷七:三分德文公派四 達(dá)先公派。
卷八至卷九;三分德文公派四 效先公派。
卷十:三分德文公派五 孟榮公派、達(dá)先公派、十先公派。
卷十一:三分德文公派五 效先公派。
卷十二:四分德祥公派一至派五。
卷十三:四分德浩公派一至派五。
卷十四: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四 以賢公派、以俊公派。
卷十五: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四 以俊公派、鳳公派、鵬公派、以高公派。
卷十六: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五 以俊公派、鳳公派、鵬公派、以高公派。
卷十七:傳、家傳、贊、序、記、行狀、行述、墓表、志銘、對、說、引、后、銘”,其中傳記 44 篇,贊文 32 篇,雜序、敘 10 篇,記 23 篇,行狀、述、墓表 7 篇,記、對、說等雜文 16 篇。
卷十八:詩、文300余首(篇)之多。
卷十九:履歷、誄、祭文、挽詩、殤靈錄、前修祖墓序、禁碑、前修祖塋祭文、修祖墓捐錢名目、置義冢捐錢名目”,其中祭文 13 篇,寄書 1 篇,履歷 1 篇,誄 1 篇,挽詩 10 首,墓序 1 篇,禁止盜葬和砍伐祖墳林木碑文 1 篇,祖塋修葺祭文 1 篇,義冢鱗冊圖形及捐資名錄 1 份。
卷二十:墓圖、祠址、祠各戶田產(chǎn)、排行”,其中墓圖 61 幅。績溪城西周氏排行:“錫懋汝其起,秉善象以明。從學(xué)惟建立,自克衍允弘。”
卷末:績溪周氏前修族譜跋文 8 篇,各分領(lǐng)譜人名,歷代修譜人名,新跋,勘誤記。
該譜一套共 20 卷,含首2卷、末一卷,分 20冊裝訂,一套以單頁計算(不含空白頁)共計4083頁。印刷70套,按《千字文》“天地玄黃……海咸河淡,鱗”69個字的順序編號(南京一套提前領(lǐng)走,故未編號)。譜牒內(nèi)容極其全面豐富,許多史料,非常珍貴。
13、寧國九峰《義門陳氏宗譜》,5卷,卷首、卷末各一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周赟74歲纂修并作序,其弟子乙未進(jìn)士、浙江衢州分府即補知府涇縣王恕作跋。
陳仁忠,江西九江人,為江西義門陳氏后裔。南宋初年,陳仁忠由御史中丞被權(quán)貴貶至寧國縣知縣,子孫遂定居寧國南極,四世椿公遷石柱九峰山下。椿公生二子,長子致中仍居九峰山下,次子致和遷莊村旗山居住。陳致中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霞西鎮(zhèn)石柱村。
14、寧國旗峰《義門陳氏宗譜》,5卷,卷首、卷末各一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周赟74歲纂寫并作序,陳廷謨作譜敘。陳致和為旗峰陳氏始祖。子孫分布于今甲路鎮(zhèn)莊村、石門等地。(許東升提供)
15、績溪《松嶺周氏宗譜》,宣統(tǒng)元年纂
宣統(tǒng)元年(1909),周赟75歲纂修并序。
松嶺,今屬績溪縣家朋鄉(xiāng)尚村。此譜記載績溪周氏二房奕公十八世遷松木嶺村后的發(fā)脈傳承情況。
16、績溪《章灣章氏宗譜》,3卷
宣統(tǒng)元年(1909),周赟75歲纂修并序。
章灣,原屬寧國縣金沙鄉(xiāng),1956年3月隨金沙鄉(xiāng)劃歸績溪縣,章灣,即章家灣也。今屬績溪縣金沙鎮(zhèn)黃土坎村民委員會。
寧國《章灣章氏宗譜》分三卷,裝訂成上、下兩冊,宣統(tǒng)元年(1909)纂。?。福诵?、木刻印刷版,黑字,少數(shù)幾頁套紅。宣統(tǒng)建元(1909年)三月“由章灣合族修”,共印10部,由周赟主修。其《目錄》為:卷一,宸翰、周序、舊序、目錄、凡例;卷二,舊譜橫列圖、始祖宗圖、始遷章灣祖世系圖、聞師公派世系圖、得師公派世系圖、進(jìn)師公派世系圖;卷三,像圖、村圖十景詩、墓圖、祖訓(xùn)、家禮、家法、祠堂記、祠產(chǎn)、匾聯(lián)、詩、傳、壽序、能干配享、保赤堂記產(chǎn)、文會記、男女排行、領(lǐng)譜字號(以章氏祖評事公詩句“故友多朝客,新文盡國風(fēng)”十字為序)、譜議、跋(績溪章亞光提供)。
17、寧國《竹溪陶氏宗譜》,4卷
宣統(tǒng)元年(1909),周赟75歲纂修并序,浙江知府涇川王恕作跋(周赟弟子)。
周赟還為寧國《虞氏宗譜》、績溪《周氏宗譜正宗》等譜牒撰寫譜序、傳記等。
周赟編纂的族譜內(nèi)容豐富、體例完備、史料翔實,其主要編修者周赟秉承了前代徽州家譜的編修理論與特點,不僅重視家譜體例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而且注重編修材料的考證與甄選,文獻(xiàn)體裁多樣,輯錄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對家譜在維護(hù)宗族秩序建設(shè)中的功能進(jìn)行了宣揚,充分展示其家族良好的家風(fēng)傳承,比如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睦鄰收族、尊祖敬宗,忠于國家。其實這些就是傳統(tǒng)文化在家譜中的一種濃宿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一個家族群體的一種文化認(rèn)同,以此更好地激勵后人。
在清末一輪纂修族譜中,周赟功不可沒,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上乘,周赟不愧為晚清時期編修家譜的集大成者,為地方歷史、家族文化的傳承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xiàn)。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