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旌德特產:鳧陽米食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fā)表時間:12-27 13:14

旌德縣俞村鎮(zhèn)鳧陽村,位于石鳧山之南,故名。舊名十都。全村總面積26.49平方米,轄19個村民組,2200多人口。這里肥田沃野,盛產稻米,民間米食豐富,現擇糍粑、信盒粿、清明粿制作以饗讀者。

糍粑

進入深冬后,鳧陽村的村民們就開始準備過年的美食了。天空飄著綿綿冬雨,這座被群山環(huán)繞的村莊變得格外寒冷,村民們拿著烤火神器——火籠到鄰里間相互串門。上汪村民組的鄧紅根家里此時特別熱鬧,兄弟姐妹10人,今天到家的就有5人,氣氛好比過年。

早上六點半,鄧紅根睡在床上就聽到了外面的滴答雨聲,猜想哥哥和姐夫今天應該不會外出,缸里的糯米已經浸泡了七天,制作糍粑的時間正正好。于是他急忙起床,約哥哥和姐姐來家里一起制作糍粑。

七點半鐘,哥哥、姐姐都來了,此時的鄧紅根已經把制作糍粑的糯米淘好,鍋里的水已燒開,木質蒸籠也已洗干凈。大伙分工,嫂子負責蒸米,兄弟仨加姐夫負責搡搗,姐姐負責制團。

制作糍粑的材料只有糯米一樣,以圓粒糯米為最佳,黏性強,口感好。因糯米只有700斤左右的畝產,村民們種植的已經越來越少,但年糕、糍粑等許多美食的制作都需要這種食材,因此,糯米顯得格外珍貴。

蒸米飯

鄧紅根今年47歲,在家排行老九,制作糍粑這門手藝是從父輩手上傳下來的?;叵肫鸷⑼瘯r,制作糍粑的點滴,鄧紅根一臉興奮。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制作糍粑時,兄弟姐妹們圍著大人打轉,看著成型的糯米團,直咽口水。

選好食材后,把糯米浸泡在清水中大約一周左右的時間,然后淘米,再將糯米放入木質蒸籠,大火蒸熟。一般一籠可以蒸30斤米。

蒸米之前,要用竹棍將蒸籠里的米穿一些氣眼,這樣可以加速蒸米的速度。

第一輪米蒸熟大約需要四十分鐘,之后每輪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周邊的村民聞到了蒸米的香味,紛紛拿來火籠添火,串門,幫忙。

搡搗

米蒸熟之后,鄧紅根一把拎起了蒸籠,將蒸熟的糯米倒入缸里,開始了下一道工序——搡搗。

這是項體力活,一般需要三個力氣較大并且熟悉搡搗工序的男人為佳。對鄧紅根來說,能勝任此項工作的非他們兄弟莫屬。鄧紅根從二十歲開始,家里每年的糍粑制作都是他們兄弟幾人完成的。

兄弟仨腳抵著缸,用三根棒子不停地搡搗缸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搗著費勁,姐夫在旁邊等待替換,來串門的村民也幫忙固定缸,最大可能的減少搡搗人的體力。

經過不停翻滾的捶打,糯米全變成了面團,沒有米粒而且很黏,這時搡搗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

缸里的糯米溫度大約在60度以上,鄧紅根用自己粗糙的手,熟練的把糯米揉成拳頭大小的糍粑團。

這時姐姐已經支起了一張大門板,撒好了米粉。

通過拍打,姐姐將糍粑團制成了圓形,按老習慣還在中間點了一個紅點,這紅點代表喜慶。

好客的鄧家人在第一個糍粑制作完成后,熱情的邀請村民們品嘗。歡聲笑語中,年味離鳧陽人越來越近了!

鄧紅根今年制作了30斤糍粑,按他的手法,半斤一個,大約有60個,這個數字相比他以前的大家庭來說,是很少了。從小,他家人口多,燒飯就是一項“大工程”,制作糍粑,可以方便他們家吃飯問題的解決。

糍粑儲存在冷水中,可以保存到春暖花開時,因此,他們家每年制作糍粑的數量在村里都是數一數二的。

忙農活時,鄧紅根一家都是拿糍粑當飯。油煎后,在糍粑上撒白糖食用,也可用糍粑搭配青菜煮熟食用,還可用火烤黃了食用,既方便,又能吃飽,還是美食,一舉三得。

成品

制作糍粑,對于鄧紅根而言,就是在找尋童年的時光,重溫大家庭的味道。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機械加工食品時,鄧紅根一家依然選擇在自己的屋檐下,一年一年的用力氣喚醒記憶,他說,這是一種親情的延續(xù)和拓展,自己是不能丟的!

 此刻,外面還在繼續(xù)飄雨,鄧紅根的手卻因為60度以上的高溫,在持續(xù)溫暖……

信盒馃

小寒以后,雖然溫度很低,但山城旌德的天氣卻一直晴好,鳧陽村里一派閑適,村民們大多推遲了起床時間。今天,56歲的李四清卻沒有躲在被窩里,早上七點鐘就來到俞村鎮(zhèn)的加工作坊,等待把大米碾成粉。今天他的任務很重,要和村民汪建芳一起把40多斤米粉制作成信盒粿。

五里路之外的鳧陽村村民汪建芳家,汪建芳正在打電話給幾個要好的村民,讓她們過半個小時來自家?guī)兔ΑM艚ǚ冀衲?0歲,兒子、兒媳都在北京工作,她給孩子們也打去電話,告訴他們,今天家里制作信盒粿,等會拍視頻給他們,讓他們也看看新鮮!

大約四十分鐘后,李四清用自己的電動三輪車把米粉送到了汪建芳家,汪建芳開始燒鍋了。制作信盒粿的食材可以是粳米和糯米以八比二的比例搭配,也可以用雜交米和糯米以七比三的比例搭配。粳米口味更軟,根據個人喜好,可自行選擇。

但因當地沒有種植粳米的最佳土壤,村民們選擇粳米時,大多會選擇購買東北等地產的粳米,也有很多村民不喜太軟,就選擇自家種植的雜交米。

不論是哪兩種食材,在按比例搭配好后,直接將兩種米混合在一起,均勻攪合,在清水浸泡七至八天后,就可碾粉制作了。汪建芳有十多年沒有制作過信盒粿了,但從小跟著媽媽學的手藝卻一點沒有荒廢。

通過馃模成型的信盒馃

信盒粿的制作流程多,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鳧陽村已經越來越少的人在準備過年美食時,會想起它。近兩年,制作信盒粿又開始在這個村莊流行起來。很多村民都覺得前些年圖省事,買的一些過年的食品太過粗糙,現在還是要返璞歸真。年,不能含糊的過!

鍋里的水開始有些熱了,汪建芳舀了一瓢米粉倒進鍋里,然后用筷子不停的攪拌,為的是讓米粉不能在鍋里結成團,在米粉攪拌均勻后,她開始舀第二瓢米粉,重復著剛才的動作……

一直到米粉被燙熟變成糊狀,再把粉團擰出鍋,加入一些干米粉,和成均勻的粉團。

制作信盒馃的木模

信盒粿可以做白面的,也可加入艾草,做成青色的。艾草是清明時節(jié)就準備好的,在經過碾壓后,去掉水分,揉成團放在冰箱里冷凍,用的時候取出來,解凍后,在鍋里攪拌米粉時,就可添加進去。村民們在制作信盒粿時,總會做一些白色的,做一些青色的,這樣信盒粿除了米粉香,還多了艾草特有的香味。

聞到香味,村民們知道要開始忙了,于是抱著小孩來看熱鬧,小朋友從沒見過這陣勢,目不轉睛的盯著大人,充滿好奇。

粉團加工好后,將團搓成長條,掰成一塊塊,揉成圓子,在制作信盒粿的模具撒上干米粉,把小圓球放入模具中央,輕輕的按壓,至粉團填滿模具,將模具反扣,粉團脫模。

再將粿坯子放入蒸籠,大火煮二十五分鐘左右就可出籠,信盒粿制作就全部完成了。

模具有大小之分,小模具是專門為小朋友們準備的。圖案有牡丹花、“囍”字等四五種樣式,都代表著喜慶、吉祥!

汪建芳在準備制作信盒馃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到村里挨家挨戶的詢問,誰家有制作信盒馃的老模具,雖然現在市場上也能買到新的,但她還是愿意用老東西,或許這也是一種情懷吧!

信盒粿的食用方法和糍粑很相似,可以和蔬菜搭配煮熟食用,但最絕的還是切成片,放在肉鍋里和肉一起食用,肉的味道和馃的味道,相互融合,生成了另一種美味!

對汪建芳而言,時隔十幾年再制作信盒馃,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2017年10月,兒子結婚了,兒媳是江西人,今年是兒媳第一次在她家過年,她總想著給他們做點好吃的,在和兒子、兒媳溝通后,她決定制作兒媳從沒有見過的信盒馃,算是給兒媳的新年禮物。

李四清是第一次自己制作信盒馃,這些年,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都去城里務工了,因為身體原因,他一直在家務農,朋友們每次過年回來都會給他帶一些禮物,他一直心存感激,這次他制作了30斤信盒粿,準備給朋友們每人都送一些。對于李四清和他那些常年在外的朋友們來說,這是正宗的家鄉(xiāng)味道,也是他們童年記憶里共同的年味。

 夜深了,年味在一個個老模具,一陣陣米粉香,一張張鄰里相聚忙碌的老照片里彌漫,向鳧陽這個寧靜村莊里的每一個角落一點一點的滲透……

清明馃

又是一年春來到,旌德縣俞村鎮(zhèn)鳧陽村已穿上了綠衣裳,油菜花香和艾草香隨處漂浮,隨處撒野。阿婆們在田間地頭采艾,大家有說有笑,準備著制作清明馃里最具特色的原料。

今年72歲的村民汪九龍早在一周前就把艾草煮熟,放入冰箱。昨晚已經和鄰居們約好,今天都來幫她制作清明馃。早上七點半鐘,幫忙的村民們陸續(xù)都來了,有人燒鍋灶,有人拿柴火,有人搬桌子,有人把艾和部分米粉慢慢倒入鍋里,邊倒邊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直至米粉遇熱燙成半熟,呈碧綠色,再將米粉均勻撒在大米粉團上,用手揉粉團,并根據粉團軟硬程度再適度添加艾水或不添。

汪九龍家今年準備了25斤米粉,準備分四份。家中三個小孩,兩個女兒在城里生活,兒子遠在廣州務工。半月前,兒子就打來電話說村里一塊在廣州上班的村民清明節(jié)要回家掃墓,可以做些清明粿讓村民帶到廣州來,往年要是沒人回來,汪九龍也是會做粿的,只是不會做這么多,今年既然可以給兒子捎一些,就多做了五斤粉。兩個女兒一人一份,兒子一份,家中外村的親戚一份,自己留一份。

清明馃 

她家今年準備了四種餡,豆沙、芝麻、豆腐干菜桿子小炒肉和春筍燒臘肉。菜都是前一天就準備好的。豆沙是煮熟后加白糖在鍋里把水分炒干即可,芝麻需放在石臼舂后加糖,菜桿子是去年冬天制作的,現在吃來正香,春筍就是在自家門前的竹林里挖的。鳧陽村資源豐富,林地有1200多畝,大片竹園主要分布在上汪片和烏嶺溝片,這個季節(jié)到鳧陽去挖春筍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和面結束后,把大面團分成一個個均勻的小面團,先揉圓,再捏成中間厚、邊緣薄的窩狀,將餡放入,最后收口。根據餡不同,制作的清明馃的形狀也有區(qū)分,一般分為圓形、三角形、月牙形和餃子型。

包好之后就可以開始蒸了,把清明馃擺放在墊了濕屜布的蒸籠里,每個之間隔一些空隙,防止粘連。大約蒸二十分鐘即可。一般第一籠蒸的時間比之后要多五分鐘,因為第一鍋把水燒開需要時間。

這些看似簡單的清明馃制作其實工序繁多而講究。時間蒸短了,不容易熟,蒸長了,馃又容易破。每次制馃一般都會安排一個專人負責把握時間。也有人專門負責燒鍋和排放清明馃。每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久而久之,形成規(guī)律,每次制作大家都會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崗位。

給汪九龍家做馃的阿婆們這段時間可是很忙碌。清明節(jié)做馃成了這個村亙古不變的規(guī)矩,不論是家中人多還是人少,到了清明時節(jié),家家戶戶就會相約一起做馃。今天她們給汪九龍家做完,還要趕往下家。因為每戶都要做,所以基本上會約好一天安排兩到三戶人家。給她家做馃的鄧大姐在這次做馃的隊伍里算是年齡最小的,這是她幫忙的第六戶人家做了,雖然很辛苦,但心情卻非常好。每次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她覺得這更像是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娛樂活動。

清明馃出籠,升騰的熱氣中,一陣艾香和馃香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那一抹綠像極了玉器,讓人不忍想去用手觸碰。老人們說加過艾的馃可以多吃幾個,因為艾的特殊性,這種馃吃多了也是不會傷及腸胃的。

 剛出籠的清明馃是好吃的,用油煎過的清明馃味道也是不錯的。中午十二點多,汪九龍家的清明馃制作任務已完成,在她家的制作團隊以馃充饑后又匆忙奔向了另一戶村民家……

【責任編輯:靳瓊靚】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