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達鼎
微信版第1027期
2019年6月,位于貍橋鎮(zhèn)與江蘇省交界處、金山口之南的南宋太尉劉廷藻墓,被批準列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于劉廷藻之身世,宣城、高淳兩縣古縣志均無記載,這可能因為劉廷藻雖出生在貍橋塔山劉村,但一直在高淳茅城長大,而高淳直到明弘治四年(1491)方設縣,故兩地均未將其收錄于史志中。今據劉氏家譜中的記載撰成本文。
一、出身世家大族
劉廷藻,字可薦,行官一,號石沼,別名華國,系宣城縣貍橋鎮(zhèn)塔山劉氏之四世孫。塔山劉氏乃中山劉氏之后,唐禮部尚書劉禹錫五世孫政,字以德,號中山,郡庠生,生于后唐長興二年(931),“值五季之末,涉江過溧水,見茅城(即今高淳磚墻)林泉雅秀,遂卜居于是”。其后裔稱中山劉氏,以政公為一世祖。
劉政生象先,贈光祿大夫。象先長子、三世宰,郡庠生,任江寧尉,多善政,贈光祿大夫,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宰生八子,其二子維遷居南漪湖北之貍橋昆山,五子纊,字師纊、行紅五、生員,贈光祿大夫,生于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遷居貍橋塔山,宰公其余六子分居于高淳各地。
政公六世孫文舉,由鄉(xiāng)貢進士知山陰縣事,贈資治大夫。文舉子即七世廷藻,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卒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
二、抗金抗元功著
《中山劉氏宗譜》中收錄了一篇南宋進士、國子監(jiān)正字兼經筵官、太子侍讀、翰林院編修余安裕撰寫的《宋元勛太尉廷藻公劉老先生彝傳》,余系江西人,與廷藻公孫樂勝為友,他寫道:“裕少時從舅氏謝疊山先生游,談紹興以來奇勛,除孟洪、曹友、聞玠、呂文煥諸閫外,功業(yè)燦然有光竹帛者,多屈指先生?!庇謱懙溃骸跋壬諏O、京學生樂勝者,素以詩文擅名江左,且英烈武斷,饒有祖風,久欲與之論交,適袖先生懿概,因友屬予作傳。先生偉績奇勛,久著天壤,何俟裕頌?且裕江左谫婿,又何能辱先生!瑾述先生一二無勛碩德,為先生傳?!庇喟苍魑膶懹谀纤味茸谙檀驹辏?265),即在廷藻公辭世四年之后,相距時間很短。
劉廷藻少時聰慧,善談兵論俠。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選茂才,中晉守司第一,為江東計度轉運使、后被薦至棗陽軍事長官孟宗政麾下,作為幕僚,獻計設伏,大敗金人于干城。經表功即統率忠順軍,守唐鄧有功。理宗紹定二年(1229),統領漢陽軍駐屯德安。壬辰年(1232),會宋合元伐金,奉詔兼淮南制置副使,駐守揚州,并作廬、鳳諸路救應。紹定六年(1233)大敗金人于白公廟,收復蔡州城,并獻金俘于太廟。論功行賞,封淮南制置大使,仍居揚州,提調江東浙西京胡軍馬事。淳祐七年(1247)邊報日驚,鄭清之表薦趙蘷督視江淮、江東、浙西、京胡兵馬糧餉,經略沖邊,并下詔由劉作諸路先鋒。廷藻公伏奇兵,擒敵首領數人,邊界始得安寧。遂詔晉封少尉,賜佛像、恢飛魚服、蟒邊甲繡、唇刀銀瓢加袋各兩件。又過了一年,加拜太尉,封二代,蔭一子。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元忽必烈圍鄂州(今武昌),賈似道以右丞相兼樞密院事,督師漢陽為援,但卻又密遣宋使向元納幣稱臣,圍解后上表冒功,帝下詔褒美加九錫。廷藻上疏劾賈似道欺君誤國,賈銜恨,遂向皇帝建議罷其官,下詔安置信州。宋州守謝枋上疏,力為申辯,廷藻再上疏請求辭官,理宗溫旨懇留,并封太子太保。
其時唐鄧守將李雄見元兵將攻城,城濠薄弱,百姓數十萬又將擁入城內,守城者關門拒入,危急之時,廷藻公手執(zhí)寶劍大喝:“守地為民也,如不納,赤吾劍?!彼旆拍袐D三道入城內。敵兵退后,唐鄧百姓各歸故址,“皆蒼呼而向祠祀”。隨之漢陽總兵喪師兵敗,連累到士卒及親屬,劉公前往撫慰,并謂:“若此則士心失矣,何以賈勇?”凡在案軍籍輒復,對陣亡者,月給其妻子衣食。數月后敵兵復來,諸將士奮勇爭先,而獲漢口大捷。劉公領軍,對遺孤倍加憐恤,其一裨將陣亡,妻攜子來投,劉視其為養(yǎng)子,撫養(yǎng)之,并與己子同就餐,孤子母與夫人同住,故而部屬“效死者眾”。
廷藻統軍時,常有中貴奉詔勞軍,騎從眾多皆需軍前供給,為防擾軍,他劃出專地,“每得阻,入按簿次續(xù)給,訖無嘩者”。而中貴咋舌曰:“哲而須者,何才辨也?!闭蔑@了他正直奉公不阿權貴的大丈夫氣概。
三、晚年德澤鄉(xiāng)間
劉廷藻晚年退歸故里,角巾布衣,百姓“殊不知其為貴人”。他重視耕讀傳家,辦學館數處,延請名師教授子侄,各處學子均來投師就學。他同情民間疾苦,在住宅之旁建谷倉數處,豐收年景儲糧,遇水旱饑荒,開倉賑濟災民,救活了眾多百姓?!耙粫r窖媼園丁走仆樵牧,無不頌美”。余安裕在傳文中贊他:“先生虎須燕項,哲面朱唇,劍眉豐腹,遇事果斷,且推金結客,不吝肝膽,成大功于天下,顯勛名于竹帛者,良有以也。”
劉廷藻逝世后膺祭葬,謚武成,葬東蔣山之白茅岡,即今之金山劉村。其墓前立有石翁仲各一,騾、馬、牛、羊、驢、豕各二。夫人魏氏,生于光宗紹熙二年(1191),卒度宗咸淳元年(1265),葬東蔣山之西麓,名石馬塘,即今金山口東。距劉公墓里許,塋衛(wèi)如先生之半。其子于兩墓地之間曾建庵,有僧守之,名望云,后改為白云。
廷藻公生二子,長大成(岱嵩),由邑庠食餼,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中文天祥榜進士、補四川綿竹尉,有治聲,授學士;次岳嵩,陰補工部郎中兼兵部兵外郎,膺鄉(xiāng)薦任吉安州。孫三:大成子樂最,補四川綿竹博士弟子員,其后裔居四川。岳嵩長子樂勝,補邑庠生,仍居塔山;次子樂道,補鄉(xiāng)貢進士,遷居沙澗。
《中山劉氏宗譜》中曾收錄了劉廷藻于宋嘉熙四年(1240)所撰寫的序文一篇,在收錄的十余首詩中還有一首《賀廷藻公晉太尉》詩:“宋鼎南遷一足倚,先生鏖戰(zhàn)血腥衣。軍中鼙鼓頻頻奏,閫外橫戈處處旗。寨北蠻荊空穴掃,幕南可漢罄庭犁?;识靼俚腊馊眨粸楣Ω哓Q績奇”。
四、大族互為姻親
南宋時,一批朝廷大宦如魏良臣、史彌遠、史嵩之、吳淵、吳潛、唐泰岳等與貍橋地區(qū)有很深的淵源,而劉廷藻與這些官宦大族皆有姻親關系。參知政事魏良臣生于高淳南塘,少年時隨家遷居貍橋昆山之南,為官后常來鄉(xiāng)間,曾寫下了著名的《昆山金牛洞記》文,其家族墓地在昆山南之道山。劉廷藻夫人即是魏良臣季女。
金山口劉廷藻夫人魏氏墓地
吳淵、吳潛家族與劉家亦有血脈關系。南宋紹興年間,劉氏茅城劉絳(劉廷藻曾祖父纊公之長兄)之女,招寧國人吳丕為夫,生子吳柔勝,后金榜題名中進士,柔勝生四子,源、泳、淵、潛,而淵、潛均中進士,史稱“吳門三賢”,其祖母劉氏被封為燕國夫人,故廷藻與他們是姑表中親,而劉公之次子岳嵩娶吳淵季女為妻,又成為了兒女親家。
吳淵于宋嘉熙四年(1240)為劉氏宗譜撰序文一篇,文中提到:“我先大夫正肅公,為劉氏甥,生淵兄弟,淵以樗櫟之材,備員政府,久矣夫不獲與外家戚屬敘世誼矣。嘉熙庚子歲(1240),適中表兄官太尉廷藻者,于歸田之后,追思祖德,恐世歷久遠而氏族混,宗法廢,子孫莫知其所自來也,爰作家譜以傳后,命予為之序,予曷敢辭?!眳菨撘嘤谒伍_慶元年(1259)為劉氏宗譜作序文一篇,文中道:“先太師正肅大夫,聘于劉,潛之祖母燕國夫人,師絳公女也?!?/p>
廷藻孫樂最,娶四川制置使余玠孫女。廷藻孫女嫁本鄉(xiāng)金山唐氏始祖、宣州節(jié)度公唐泰岳之孫唐松谷。
史彌遠與侄史嵩之宋末均權傾朝野,兩人后裔均居貍橋,亦存墓地。劉廷藻長子大成娶史彌遠子臨安守史巖之之女。
如今劉廷藻后裔分居塔山劉村、昝村沙澗劉村、衛(wèi)東夏家渡、高淳固城鎮(zhèn)劉村等地,人口共一千多人。
(作者系貍橋鎮(zhèn)退休干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