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shè)為首頁|收藏本站
張果、張果墓及其傳說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113期 作者:奚本金 發(fā)表時間:12-02 11:25

為保護和弘揚宣城地方文化,2012年宣城市民政局改原宣湖路為張果路,從而再次引起市民的關(guān)注。

現(xiàn)張果墓為民國八年(1919)邑人陳恭等16人捐資由城北鐵冶沖移址重建。墓碑高144cm,寬66cm,厚17cm,另有小碑一幢,為紹興二十一年所刻,中有“本知州謚寧遠侯張公墓”字樣。1986年列有標志碑為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加以修葺。

其碑文內(nèi)容大意為:重建張寧遠侯碑,建炎中(因高宗在位36年,建炎三年改紹興,當時紹興二十一年即公元1151年。宋宣城稱之宣州)。知州張公,奉命來宣守城,時值暴雨成災,加之蛟水猛發(fā),禍及全城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眼見城池難保,公震驚,夜夢神告:“我乃陵陽山土地,明日午有大水淹沒城郭。公若見一老人橫笛乘牛由水而至,即抱萬民冊入水,可保城池安然無恙。次日,果真如此,公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以身殉民,在濟川橋上抱冊跳入猛漲的河水,頓時水落數(shù)尺。全城人得救了,可張知州卻失去了蹤影。

于是成千上萬的宣城百姓,沿岸聲聲悲喚,期望能救起張知州。人們追撈到城北八里的一個河灘,發(fā)現(xiàn)知州日常穿著的鞋子擱淺在沙灘上,人們?yōu)榱耸来煌@位好知州,便將這處河灘取名“鞋灘灣”,即現(xiàn)在的海棠灣。

追撈的人們繼續(xù)順河沿而下搜尋,未走多遠,只見河心浪花一翻,張知州的頭部冒出了水面。人們正當呼喊撈救時,知州又沉沒于浪花之中,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冒浮”,即今稱作廟埠。

往北十五里的一個地方,有條峽窄的河溝,追撈的人們看見張知州浮出水面,順著窄溝游了一圈,又沉于旋渦中去。從此,這個地方取名“游窄溝”,即如今的油榨溝。

再往北,河面漸寬闊,又走了十多里,只見張知州漂于河心,突然向西岸旋了個大灣后沉于水下,人們將此地取名為“西沉灣”,后來改叫作仁村灣。

水流快,人行急,人們隨著湍急的河流,來到宣城河水總出口處,城北、北山的兩山腳下,只見河心突然掀起一層浪花,人們終于將張知州打撈上岸,用嶄新棺材裝殮了他的遺體。從此,這個地方被稱作“新槨裝”,即如今的新河莊。

張知州的墓,先葬于城北鐵冶沖,民國初年遷夏渡大路邊,現(xiàn)屬濟川城東河邊村。

據(jù)考:張果,四川成都人,宋建炎間知宣州。

志載:張知州此舉,一為民慷慨沉淵,一為國從容就義,崇封寧遠侯,立廟祭祀,父老相傳千載。

明嘉靖年間,府治后“名宦祠”列有張果木主祀之。

明代在宣城小東門內(nèi)建“遺愛祠”祀知州事張果。

順治七年(1651)重修《張公標紙廟》,康熙庚戌(1670)知縣李文敏撰《重修張公標紙廟記》,在城北七里橋(現(xiàn)海棠灣油庫山谷出水處)附近法露庵,即昔標紙廟。因功德在民,捐奉建樓于佛廬之上,并塑張公像祀之,幾廢。乾隆戊午宣州衛(wèi)守李畝倡建后殿五楹。

清代宣城籍著名詩人施閏章有憑吊張果詩一首:

腸斷東流去不回,獨殉河泊民淚飛。

江城無恙公德在,濟川橋上酒一杯。

乾隆六年(1741)同知祝宣《新建陵陽廟碑記》(現(xiàn)遺址為陽德社區(qū)廣場處)記載:“古者有功德于民則祀之,能捍大災御大患則祀之,公乃抱冊自沉,卒挽天意,濤波貼息,是拯溺之功,張公身殉之,而神實發(fā)蹤指示之也?!庇钟诹觋柾恋貜R左重建大殿門樓,張公大得神感,靈應香火益盛,奉祀不衰。

這座古墓幸存至今,與墓旁居住的房鴻發(fā)、吳秀英老夫婦數(shù)十年的精心守護分不開?!拔母铩逼陂g,曾三次有人要挖古墓和砸墓碑,都被二老極力阻止,誓死守衛(wèi),這種精神也感動了盜墓者。

(作者系宣城市國稅局退休職工、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制作:童達清

【責任編輯:柳生】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