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国产91对白在线播放边_亚洲AⅤ日韩久久久久久_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宣城歷代官刻述略(下)
來源: 作者: 發(fā)表時間:11-08 18:11

童達清

第478期

唐朝發(fā)明雕版印刷以后,迅速在全國普及流行開來,宣城的刻書出版事業(yè)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其刻書之早之多、質量之精,在安徽地區(qū)乃至全國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宣城古代的刻書,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形式,限于篇幅,本文僅討論其中官刻書籍的狀況。

三、 明朝

1、《千字文》

屠隆《考盤余事》卷一:“大字千文,中書舍人新安詹孟舉真書,字兼顏歐虞柳,在蜀府者為第一本。宣德中,袁旭翻刻于直隸寧國郡中,亦佳,江西諸本不及遠甚。”袁旭始任寧國府知府在正統(tǒng)元年(1436)二月,文中言“宣德中”,誤,應作刊于正統(tǒng)年間。

2、《玩齋集》

貢師泰生前詩文多結集刊行,如《友迂集》《玩齋集》《東軒集》《閩南集》等等,然至明代,“元運亦改,所在兵燹,遺稿所存亦無幾矣?!碧祉樒吣辏?463),寧國府知府沈性重加搜輯,得詩文六百五十三首,厘為十卷,總名曰《貢禮部玩齋集》,附《拾遺》一卷、《年譜》一卷,令寧國府學刊行于世。今通行四庫本《玩齋集》即以此本為底本。

3、《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是書又名《保幼大全》,二十卷。“相傳農人得之于古冢中”,后歸太監(jiān)鄭和所有,又傳之于濟南朱臣(字時佐)。弘治二年(1489),朱臣任寧國府通判,乃授之于宣城知縣李延壽(字宗仁)刊行之。成書于是年七月,書前有寧國府知府范吉及朱臣、李延壽三序。

4、《云林集》

貢奎為貢師泰之父,字仲章,仕元為集賢直學士,卒謚文靖。其生前著書甚多,有《聽雪齋紀》《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等集多種,“永樂間以采書收諸秘府,遂失其傳?!蔽┢淙缹O貢蘭(字斯馨)尚存有《云林小稿》一書,然亦不全。

其后貢欽(字元禮)“乃搜諸元大家集中,更得律詩若干篇,手錄半帙”, 弘治三年(1490),由寧國府知府范吉厘為十卷《附錄》一卷,定名為《貢文靖公云林詩集》,交由府學刊行。清乾隆間該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編者改訂為六卷名《云林集》,是為今通行本。

5、《青陽先生文集》、《禮記纂言》、《六書本義》

此三書均由寧國府知府胡東皋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肚嚓栂壬募妨砀戒浂?,元余闕撰?!抖Y記纂言》三十六卷,元吳澄撰,有王守仁、魏校前后序跋,卷末鐫有“寧國府學生張梁、戚袞校正,新安黃氏刊”三行,今國家圖書館有藏。《六書本義》十二卷《圖》一卷,明趙撝謙著,趙撝謙為胡東皋同為浙江余姚人。

6、《毛詩葉韻補音》

《毛詩葉韻補音》,又稱《詩補音》、《補音》,南宋吳棫著。嘉靖元年(1522),南直隸刷卷監(jiān)察御史許宗魯巡按至宣城,與旌德梅鶚同參刊刻。許宗魯《重刻〈毛詩葉韻補音〉序》:“及按宣城,謀于同年梅氏,梅氏力贊之,遂相與覆校。于是稽諸載籍,殫神讎正,猶未慊于余心?!虽u于木工,凡再月乃卒。”(朱彝尊《經義考》卷一○五)則是書刻成于本年十月。入清后此書已亡佚不傳。

7、《老泉文鈔》

嘉靖二年(1523),宣城知縣施山刊北宋蘇洵撰《老泉文鈔》三卷。見《明代版刻綜錄》卷三。

8、《寧國府志》

入明后,府志續(xù)有修纂,洪武年間有修,《永樂大典》多有采輯。成化九年(1473),知府劉槃亦修。然此二志均已久佚,無從考究。

嘉靖十五年(1535),寧國知府黎晨再修,通判李默等纂。全書共十卷。寧波天一閣藏有此刻本,1962年6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

萬歷五年(1577)知府陳俊重修,梅守德、貢安國、沈懋學、梅鼎祚、張應泰等纂。全書二十卷,較嘉靖《寧國府志》為詳,前有汪道昆序。1985年3月臺北成文出版社曾影印。

9、《韓柳文合集》

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游居敬令寧國府知府黎晨刻《韓柳文合集》一百卷,其中《韓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柳文》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韓柳文合集》有游居敬眉批:“嘉靖丁酉秋八月朔韓柳文序,丙申奉命按至寧國,暇日以是咨于寧國黎守洎宣城知縣吳悌?!?/p>

嘉靖三十五年(1556),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莫如士重刊于寧國府學。

10、《三禮纂注》

《三禮纂注》四十九卷,邑人貢汝成遺著。萬歷二年(1575)冬,應天巡撫宋儀望按部至寧國府,貢安國將其父貢汝成所著《三禮纂注》呈獻宋儀望,得到肯定,遂交由寧國知府陳俊于萬歷三年刊行,前有宋儀望序及貢汝成自序。清乾隆間被收入《四庫全書》。

11、《緣督集》

《緣督集》四十卷,南宋曾豐著。曾豐是江西樂安人,萬歷五年(1577),詹事講任宣城知縣,他既是曾豐同鄉(xiāng),又是曾氏女婿,遂于十年(1583)延請萬鏑、梅鼎祚與其侄詹世輯擇選其詩三卷、文九卷,于次年刻而行之。其刊刻緣由可參見梅鼎祚代作《選刻〈緣督集〉引》(《鹿裘石室集》文集卷十八)。

12、《八代詩乘》

《八代詩乘》四十七卷,梅鼎祚編,包括漢、魏各十卷,吳詩附錄一卷,晉詩六卷,宋詩四卷,齊詩三卷,梁詩六卷,陳詩二卷,北朝詩三卷,隋二卷,無名氏附錄一卷。梅鼎祚一生編著甚多,無力刊刻,遂交由寧國知府史起欽,萬歷三十四年(1606)官為之刻。

13、《冰川詩式》

《冰川詩式》十卷,初刻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真定梁橋著。萬歷三十二年(1604),梁橋侄梁夢陽任寧國府通判,委梅鼎祚為之校訂,次年刊行。參見梅鼎祚《答梁三尊》《與梁三府》(《鹿裘石室集》書牘卷十二),《刻〈冰川詩式〉序》(《鹿裘石室集》文集卷二)。

14、《歷代文紀》

梅鼎祚生前編有《歷代文紀》203卷,但多未刊刻行世。崇禎十年(1637),南畿監(jiān)察御史張煊巡歷至寧國府,乃捐俸與寧國知府周維新、宣城知縣余賡之協(xié)商,由府、縣兩學代為刊行?!端挝募o》十八卷十二冊先成,張煊、周維新均有序。

順治十三年(1656)八月,上江提學僉事李來泰至宣城巡考,令知縣王同春刊刻《東晉文紀》二十四卷十二冊,今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

據(jù)明人周弘祖《古今書刻》上編著錄,寧國府所刻之書還有《山居四要》《韻補》《論范》《鶴林玉露》等,出版時間、具體刊刻狀況等不詳。

四、清 朝

入清之后,宣城官方刻書明顯減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當是文字獄的重壓,歷任官員怕以刻書惹禍;一是清代坊刻較之前朝更為發(fā)達,很多書不需官府再投巨資進行翻刻。除上面已經介紹的順治十三年刻《東晉文紀》、康熙四十六年刻《謝宣城集》、道光十年刻《宛陵集》外,清代宣城刻書尚有數(shù)種:

1、《寧國府志》

順治十三年(1656),徽寧道孫登弟、寧國知府秦宗堯、宣城知縣王同春等倡修《寧國府志》,施閏章、劉維仁等纂。然據(jù)王同春序,《宣城縣志》十卷先成,而其他五縣志稿久未成書,故《宣城縣志》先行付梓,“以為郡邑合志亦可,以為本邑專志亦可?!眲t似乎順治《寧國府志》并未成書,所成者惟《宣城縣志》而已。

康熙十二年(1673),知府莊泰弘主修,劉堯枝、梅清、趙時可、梅文鼎等同纂,三十二卷。1985年3月臺北成文出版社有影印本。

乾隆十八年(1753),知府宋斆主修,劉方藹、錢人麟等纂,三十四卷,是為乾隆《寧國府志》。

嘉慶十一年(1806)二月,寧國知府魯銓延請洪亮吉等續(xù)修《寧國府志》,十三年四月告竣。然遲至二十年(1815)才由知府歐陽衡付梓刊行。民國八年(1919)涇縣翟鳳翔曾集資重印,1970年4月臺北成文出版社亦有影印本。

2、《宣城縣志》

《宣城縣志》始修于何時?舊志均以為始于康熙,如康熙縣志李振裕序、袁朝選序、嘉慶縣志陳受培序均持此說,實誤。據(jù)上引王同春序,順治《宣城縣志》實為宣城有縣志之始。今國家圖書館有殘存本(存卷2—6,卷8—10)。

康熙二十六年(1687),宣城知縣袁朝選主修,詹宇、梅清、梅文鼎等同纂,五月成書刊印。

乾隆三年(1739)七月,知縣吳飛九重修,楊廷棟任總纂,凡閱八月書成,次年三月刊行。

嘉慶十三年(1808),知縣陳受培主修,張燾等纂,十月書成刊印,三十二卷。

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李應泰主修,章綬等纂,四十卷。

3、《宛雅》

《宛雅初編》八卷,梅鼎祚輯,成書于明隆慶六年(1572)五月,刊刻年代不詳,當在萬歷初。入清后,蔡臻春、施閏章續(xù)有補輯,是為《宛雅二編》(又稱《續(xù)宛雅》、《宛雅續(xù)集》)十卷。順治十三年(1656),李士琪任寧國府同知,即委寧國府學訓導陸壽名校訂文字,于次年三月刊行面世。因《宛雅初編》板已不傳,因合刊之。

乾隆初,施念曾、張汝霖鑒于前本久已零落散亡,遂再為續(xù)輯,得二十四卷,是為《宛雅三編》,于乾隆十四年由張汝霖刊于廣州達朝堂。此本似為私刻,稱西阪草堂刻本,以附帶及之。

4、《石湖詩集》

《石湖詩集》三十四卷四冊,康熙間宣城知縣袁朝選刊。民國間上海二酉書店曾據(jù)此本影印。今南京圖書館藏有二十卷本,不知為殘本,還是選本。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安徽省文史資料學術研究會理事)

【責任編輯:柳生】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