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大的一個節(jié)日。與西方國家的宗教節(jié)日不同,春節(jié)是在農耕文明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歲時節(jié)日?!渡袝ご髠鳌氛f:“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猶‘朝’也?!惫湃舜苏f為春節(jié)作為一年之始的歲時節(jié)日提供了最為堅實的依據(jù)。歷經(jīng)幾千年而不衰的春節(jié),如今已經(jīng)成為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最為集中的載體,同時也是國家認同、民族凝聚的重要元素和代表性文化符號。
盡管史學家們還沒有確證春節(jié)形成節(jié)日的最早時間,但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獻告訴我們,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年”這個字,其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表示禾谷成熟,人在負禾。《春秋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薄洞呵锕攘簜鳌ば辍罚骸拔骞却笫鞛榇笥心?。”《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狈泊朔N種說明,歷史上早就已出現(xiàn)和使用“年”這個字眼和概念了。
夏代實行夏歷(后也稱農歷),周代實行周歷,秦代實行秦歷。這三個朝代的歷法,正月的時間是不相同的,因而元旦(新年)的日期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抖Y記·月令》說:“(周)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周天子過的“元日”,雖然與夏歷的元旦日期不同,但其所指卻都是正月初一元旦。漢承秦制,但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恢復夏歷。從此一路下來,沒有大的變化?!逗鬂h書·禮儀志》里有朝廷過元旦的記載:“后漢天子元旦幸德陽殿受朝賀,大宴群臣,賜觀諸伎樂?!痹谥袊鴼v史上實行夏歷的時間最長,“新正”、“元旦”、“正旦”、“元日”、“歲首”、“新年”等,都是元旦(新年)的大同小異的稱謂。近代以來,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政府頒定官方采用公元紀年,同時保留農歷為輔歷,把慣稱的農歷“元旦”改稱“春節(jié)”。這樣算起來,中華民族過春節(jié),至少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而且到了近代,逐漸演化為一個從臘八起到元宵節(jié)止的全民性的大節(jié)。
如若做一個民俗學的解析,可以看出,春節(jié)大體是由儀式和意義兩個層面的內容構成的。屬于儀式層面的,從周代的“至其元日,命社以祈農祥”,即祭祀谷神,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春節(jié)的儀式日漸其繁,如祭灶、貼對聯(lián)、守歲、撒芝麻秸(驅鬼驅邪)、驅儺、吃年夜飯(交子)、生旺火、燃香、放爆竹、掛先祖軸和祭祖、請家神、拜年、破五、吃元宵等,而每個儀式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含義。屬于意義層面的,大體是四個方面:一是春夏秋冬季節(jié)交替和四時肇始的標志,是歲時的節(jié)日或時間的節(jié)點;二是家族團聚、親朋歡宴、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增進家族凝聚力的契機;三是祀拜天地、禮敬祖先、慰撫亡靈、安慰生者的佳期;四是勞動者休整的假期,用唱大戲、鬧社火、踩高蹺、舞龍耍獅子等歡樂的方式,充分釋放被壓抑了一年的生命活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昌明和觀念的變化,春節(jié)習俗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嬗變。相對說來,其意義部分的核心比較堅固,變化不大,而儀式部分則變化較快較大。如給親朋拜年,一般不再磕頭,而更多地通過寄送賀卡、打電話、發(fā)電子郵件表示祝福;如除夕守夜,億萬人在觀看春晚節(jié)目中度過;如子時吃年夜飯,在城市居民中變化較大,很多人家喜歡到飯店里聚餐、家庭團聚,而包餃子吃餃子的種種習俗和禁忌幾近無存了?!妒酚洝ぬ旃贂防锼f的“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即根據(jù)大年初一天象預兆一年吉兇的民俗,也早已被民眾揚棄了。文化的進化腳步匆匆,誰想留是留不住的。
過往的農耕文明社會條件越行越遠了,但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符號,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道德風尚、寄寓著民族精神的春節(jié),是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更不會消亡的。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是大自然的需要,是民眾的訴求,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春節(jié)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