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北樓遠(yuǎn)景
新照片:謝朓樓前的府山廣場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出身貴族,最初作南齊諸王幕下的參軍、功曹、文學(xué)等官職,曾得隋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的賞識,后來為明帝掌中出詔誥,于明帝建武年間(494--496)出任宣城太守時,在郡治之北,陵陽山頂建造一室,自取名曰“高齋”。他在任期間,理事、生活于此。曾作《高齋視事》詩曰:“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山。披衣就清盂,憑軒方秉筆……”又作有《高齋閑望》、《后齋回望》等詩篇。
唐初,宣邑人為懷謝守,于“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其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北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jīng)揚名,登此樓向北可眺望敬亭山,遂又俗稱“北望樓”。唐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篇抒懷。其中《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庇捎诶钤姷膹V為傳誦,樓名遂又被稱為“謝公樓”、“謝朓樓”。從此,樓基周圍,先后建有條風(fēng)、清暑、迎春、觀風(fēng)、雙溪、懷謝等亭閣。這些亭閣低圍北樓而建,將北樓襯托得更加宏偉壯觀。歷代文人名士,慕名前來登樓觀賞者絡(luò)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shù)。僅據(jù)清光緒縣志的此樓詩文就有130多篇。
唐代白居易,于貞元十五年(799),隨其長兄白幼文寓居宣城時,曾因臨場作謝朓樓觀感《窗中列遠(yuǎn)岫》一詩,被當(dāng)時的宣歙觀察使崔衍,破例舉薦其赴京應(yīng)試,得中第四名進(jìn)士。他身入仕途后,卻難忘宣城謝朓樓,直到晚年《郡齋》詩曰:“……無復(fù)新詩題壁上,虛教遠(yuǎn)岫列窗間,…….再喜宣城章句動,飛斛遙賀敬亭山。”
唐咸通末年(874)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他題名為“疊嶂樓”,并為其作記。明嘉靖年間(1540年左右)知府方逢時予以重修,并復(fù)名“高齋”,也作有記。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許延武重新修葺。清光緒年初知府魯一貞重修一新。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樓尚完好。
據(jù)健在老人回憶:北樓為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jié)構(gòu),頂蓋琉璃筒瓦,四邊飛檐翅角。上層題額為“疊嶂樓”,圍沿建有木欄桿,下層題額為“謝朓樓”,四方均置屏風(fēng)門。樓基四周立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惋惜的是,這座千古勝跡的名樓,悠久文化的見證,于1937年冬,遭到日本侵略軍的飛機(jī)狂轟濫炸,毀為廢墟。
解放后,為紀(jì)念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后人,早在1952掂,當(dāng)時的宣城行署決定在謝朓樓的遺址處建立了宣城烈士陵園,建烈士塔、紀(jì)念亭各一座。塔頂裝有紅五角星,塔體下面有刻有隸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浮雕,塔體下刻有碑文。翌年四月,將塔和亭擴(kuò)建為烈士陵園,時至1955年3月初建成,總面積15300平方米。由于城市規(guī)劃需要,烈士陵園于1966年遷址澄江辦事處廟埠昭亭北端的云盤山征地57畝,新建烈士陵園。
1997年8月,在原址上重建謝朓樓和懷謝亭,使其和開元塔、敬亭山為一線之始,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該樓為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樓要上下兩層,下層四周為屏風(fēng)門,二層四周設(shè)有回廊、護(hù)欄、樓基四周配有仿石制圍欄,建筑面積450平方米,底層大門正上方懸掛著著名書法家沈鵬書寫的“謝朓樓”匾額。
因南齊曾于此建有“謝朓樓”,至今高臺北而西段和東段,仍保存一段約1400余年的長15.7米,高4米和長29.5米,高2.5米的破石墻壁,故命名為“謝朓樓遺址”。
1998年5月,經(jīng)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2007年10月1日起,謝朓樓已成新建的“府山廣場”顯目一景。